作者 | 王柳音
  插图 | 网络、MichaelWolf
  设计 | 两两
  编辑 | 八月
最近ins上有种类型的照片很是吸睛,俊男靓女们爬上天台,俯瞰华厦万顷,有种“天下我有”的感觉。 
(图片摄于香港深水埗某居民楼天台)
先哲教育我们“读万里书,行万里路”,伪文青们嘶吼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然而,他们严重忽略了一个事实——时间,不是说有就能有的,机票也是要钱的。这时候,天台观景就应运而生了。
现代城市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要想给无聊的人生来点刺激,天台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要是你的朋友有点恐高症,效果更佳
或是在这里点支烟来罐啤酒聊人生,蜷缩在这个安全的角落里暂时丧气地逃避现实,也没有人来打扰。不是有谁说过么,如果不能逃到远的地方,那就逃到高的地方去。
这么说起来,因地制宜,圈地为王,带着一种本地土著的探险精神往往能找到远超出期待值的惊喜。站得越高,风景越美,整座城市一览无余,还不用门票,这样的观景方式真的经济实惠性价比超高。
你最想在天台上看到怎样的景色?充斥着奢靡气息的都市夜景?还是诗酒人生的小清新?
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份世界各地最具特色天台景观,供君私藏。
香港的卧底喜欢在天台碰头
当华仔和伟仔在天台“擦枪走火”,造就了《无间道》里的经典一幕,天台四下无人的空旷更加剧了对峙时的紧张感。气氛冰点时伟仔突然冒出了句带着傻气的问题:你们卧底为什么老喜欢在天台碰头呢?
(图片为电影《无间道》截图)
以高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著称的香港,可能汇聚了世界上最多的高层住宅。随便选个大厦顶楼四下无人就好交易,难不成还要选在铜锣湾的某家茶餐厅,跟人拼桌顺便还要叫一杯冻柠水吗?
见惯了高楼林立、五光十色的港岛九龙,说下面这张图同样是在香港你信吗?   
(图片为错综复杂的香港天台)
你可能也听说过香港的公屋(香港政府为安置清拆的居民、部分新移民和没有能力购置房产或租赁私人楼盘的低收入人群建造的公共房屋)、劏房(又名“房中房”,香港出租房的一种,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间成不少于两个较细小的独立单位,然后作出售或出租)和笼屋(cage homes)等。
然而,天台屋(Rooftop Housing)对你来说可能是个新名词。顾名思义,天台屋就是在旧楼大厦的天台上加盖的建筑物,如图所示。
香港土地总面积仅有约1104平方公里,夸张的是,可以用于居住的面积只占到了7%。无奈房子只能越建越高,新界一带甚至填海造地开新盘。
据《生活情报》的楼市资讯,2017年初香港不少新盘开出了迷你户型,其中最小的达到了128方呎(约11.89平方米)。什么概念?
根据香港运输署的数据显示,一个轻型货车标准的停车位大约24平方米。简言之就是,一个停车位可能比你家的房子还大。
天台屋就是香港住房供需极其不平衡下的产物,它们是一些不被官方承认的,在大厦等旧楼顶层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好一点的用混凝土和砖头建成,次一点的用木板、铁片和其他物料简单堆砌而成。它们一般用于自住或者出租。
(电影《树大招风》中林家栋扮演的季正雄就住在天台屋)
香港政府对这些天台屋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一方面他们会向天台屋住户提供水、电、煤以及电视、电话等公共设施,并向住户收取印花税,另一方面,屋宇署又会对危险系数较高的天台屋发出清拆通知。因为他们也无法彻底解决大量天台屋住户被拆迁之后的去向问题。
这些具有香港特色的建筑物已经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即使在如此逼仄的环境中,天台屋住户仍然为自己的小窝布置、改装、采买家居和绿植,也算是在夹缝中享受着他们最后的一点怡然自得。很难说,在未来半个世纪,天台屋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
置身纽约天台如漫步云端
可能有不少小伙伴熟悉这一幕场景,金刚爬上了帝国大厦顶层和飞机打架,因为爱情。而我只想问一句,哥们儿,世界之巅的景色怎么样?
(图片来自电影《金刚》)
纽约,国际大都会,在The World's Best Skylines非官方评选中常年盘踞第二名。落成于1931年的帝国大厦,以四十层的层高称霸世界第一高楼达41年,直到1972年被纽约世贸双子塔取代。
这一款天台观景路线是高端奢华上档次的纸醉金迷路线。非常适合不差钱的男票带着女票买买买之余,伴着落日的余晖和纽约城的灯火,在天台拉拉小手靠靠肩膀,抬头看见天际尽头,低头品味浮华人生,顺便还可以演一把杰克肉丝的世纪深情。
在全国最大的搜索引擎以“纽约”、“天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的是“花园”、“农场”、“泳池”、“健身房”等。在灯红酒绿的曼哈顿区,更有众多的“屋顶酒吧”给你坐在云端里喝酒的体验。
(从帝国大厦北望曼哈顿中城天际线)
但是这些屋顶酒吧不是我们的重点。纽约的建筑灿若珍宝,随便经过一幢楼就可能是出自建筑发展史上的大触之手,比如William Van Alen设计的克莱斯勒大厦,其独特而富有灵气的尖顶造型被誉为世界建筑学的一个范例,又比如拥有巨大的海蓝色古典尖塔顶的,被当地人成为华尔街王冠宝石的40号川普大厦。
这些或现代、或古典、或充满科技感的大楼无形中强化了纽约“世界之都”的意象,也彻彻底底改写了人们日常所感知到的空间关系。
传统意义上,人们的活动空间是平面化的,而在一个发达程度很高的国际大都市中,由高楼切割出的垂直视线,取代了原有单一的平面关系,通过人们的不同活动平面,原先的二维可以变成三维,更加强化了都市独特的空间感。
例如,某日,一个上班族从地铁站出来后直上帝国大厦(不好意思又是帝国大厦),当他坐在顶层天台,看着四五层的平房,看着行人在地面移动的路径,脑海中显现的是空中的视觉经验,而非地面上的街道空间体验。就如上图中呈现的那样。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从天台往下看,会产生一种“人若蝼蚁”的感觉。
然而傲娇的美国人又怎么可能允许自己像几只蚂蚁一样在人为建造的水泥森林里穿梭?
所以你才会在大银幕上见到如下景象:当DC和漫威的系列英雄,正反两派站在摩天大楼顶层对峙时,是多么畅快淋漓的视觉体验;当毁了大半个城市的金刚从摩天大楼楼顶救下无助的女主角时,一种蕴藏在美国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美国精神显现无疑。
“即使人类的理性发展有所极限,面对大自然的力量究竟该征服或臣服的人性疑惑,摩天大楼的诞生,已经给了一个最好答案”。    
巴黎:楼顶是艺术的味道
和法国男子谈恋爱是极浪漫的,法国的情色电影也是极好的。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巴黎最后的探戈》,电影的最后一幕,随着镜头缓缓的推进,阳台上慢慢呈现出了各种别具风格的楼顶,是了,这就是巴黎。 
(图片来自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
不得不说巴黎这座城市,连屋顶都充满了浪漫的感觉,它有着世上绝无仅有的和谐感和天际线。所以众多的艺术家们来到巴黎就仿佛开启了人杰地灵的外挂模式,创作量惊人,著名艺术品还有比如梵高的《巴黎一景》、特吕弗的《四百击》、让-皮埃尔的《天使爱美丽》等等。
中间那座非常显眼的哥特式建筑就是巴黎圣母院。然而巴黎楼顶的千变万化绝不仅仅体现在巴黎圣母院这一座建筑上,卢浮宫、歌剧院、先贤祠、埃菲尔铁塔、蒙帕纳斯大厦和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还有蓬皮杜艺术中心、奥赛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除了哥特式的塔尖、金光灿烂的圆拱、还有铅、锌、石板修建的屋顶。其滥觞可追溯到中世纪(11-13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接下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浑厚方正的古典式建筑身影开始加入到巴黎天际当中。
到了十七和十八世纪,豪放宏伟的巴洛克风格又给巴黎屋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最有名的是卢浮宫和巴黎证券交易所。这些风格相异的建筑,采用的都是巴黎地区特有的黄灰色石灰岩,同时又以蓝灰色的板岩盖顶。   
那么巴黎屋顶到底有没有一种具有特色的建筑代表呢?学建筑的朋友私以为应该是曼莎屋顶和屋顶上的“老虎窗”,即如这位德国摄影师所展现的。
曼莎屋顶是折线或复折线屋顶的总称。
屋面分成上下两个表面,上屋面坡度小,下屋面坡度大。巴黎城市中的建筑物大体上都覆盖在这种折坡式屋顶之下,这种屋顶形式最早可能来源于早期法国人在哥特建筑的石砌屋顶顶部用木架支撑起的陡坡屋顶,它们用来更便利地排水,避免石屋顶被水侵蚀。
(德国摄影师MichaelWolf《巴黎屋顶》)
十分罕见的灰蓝色锌制屋顶,呈45度角倾斜,与米黄色的巴黎石墙面相得益彰;高低不一地耸立着橘色的粗陶制成的圆柱型小烟囱,每到冬季还会飘出白色的袅袅炊烟,那是巴黎的有钱人家们在起居室烧壁炉,延续他们传统的“壁炉文化”。
还有“老虎窗”,在小圆穹顶下部,以及延续发展的弧坡顶,或是一系列斜坡顶当中,会有老虎窗凸现。这些“老虎窗”不是从侧面凸出的,而是从上面凸出的。
于是在巴黎时间2015年2月5日,巴黎市政议会正式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遗报告,决定为整座城市的屋顶申遗。虽然制作屋顶的技艺早在1286年就有明文记载,而工匠们一直在恪守传统直到今日。
他们在街道的上空完成打造、拆卸、安装等各项工序,为屋顶填上诸如沟槽、喷口、烟囱盖子等屋顶部件,或是用陶瓷、石板、锌和铜等金属铺设屋顶。今天要是想要跑到巴黎屋顶拗造型拍照片的你可要小心了,一不小心你可就踩坏了一块世界遗产。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处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的建筑师们,似乎冥冥中总是默契地遵循了这条哲学规律——世界上没有两条相同的天际线(由城市中的高楼层建筑与天空连接所勾勒出的城市轮廓。这种人为的天空意象仅出现于城市之中,且各具独特性。)
这些因循各地传统与风物设计出来的天台,也因为特定的场景被需要,我们从中可以一窥整座城市的特色。
[1] 陈子弘.台湾城市美学:在地觉醒的亚洲新风貌[M].台湾:木马出版社,2013.20-21
[2] 邬南熏,StefanCanham.楼上风光——香港天台窝[M].香港:MCCMCreations,Peperoni Books,2009.
(另还有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生活情报,香港01,新浪乐居,环球网,新闻晨报,世界遗产杂志微博)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