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laura姐姐
本文由“社会学了没”和“微信WeDig”团队联合创作发布
编辑:
雪梨
社长说
“请给我个男票,最好是胡歌+彭于晏 @微信官方”
● ● 
@微信官方要圣诞帽刷屏的背后
每个人都是戏精
这两天微信团队估计是要忙炸了,依照朋友圈刷屏的节奏,他们大概要在圣诞节前夕连夜赶做好几亿个圣诞帽。各种颜色款式都有。
在要求制作了精美的圣诞帽之后,还有欲(hou)求(yan)不(wu)满(chi)的用户@微信团队要房要车要女(男)友。
一时间“微信团队”作为一个神秘的组织迅速成为朋友圈里送温暖送爱心的小天使。而关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圣诞小红帽制作任务,一脸懵圈的微信团队内心OS似乎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微信团队”本人并未进行这波操作,那么那些转发并@微信团队,还真的获得了圣诞小红帽的人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操作?据悉,小红帽的制作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早些时候我看到了如花召唤微信团队的票圈,几分钟之后,她的头像上果然多出了一定小红帽。
又过了几分钟…
所以,原来那些发了朋友圈并真的有了小红帽的人们的图是自己(或朋友)P的啊!
故事到这里,关于什么红帽子绿帽子以及各种接二连三的梗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这些生活在朋友圈里的人,一起自导自演了一场连微信都没有想到的完美活动。
——人们发布“谎言”,再自己为谎言“自圆其说”,最重要的,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将这场“谎言传播”进行到底,你的圣诞帽到底从哪来,没人说破。这操作简直堪称年末最为奇妙的行为艺术。
      圣诞帽的“谎言”中,每个人都是戏
你大概会说,“一开始我是真的怀着想获得圣诞帽的心情@微信官方,谁知道被耍了”。从@微信官方,到陆陆续续飘起的圣诞帽,整个过程里我们既是“无知者”,又是“表演者”,最后又变为“内容生产者”。
美国学者Sharon Bergley与他的6位同事以“萨达姆策划911”这一被许多美国人相信的政治谎言为蓝本研究人们在“即使知道真相后仍愿意传播谎言”的心理。
在对“Saddam-911 link”问卷投票的246人中,73% 投票者选择相信“萨达姆与911事件有关”的“事实”。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得知了时任总统的布什亲自否认萨达姆策划911的新闻事实后,仍有48人认为萨达姆和911一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911事件的发生。
研究据此得出结论,信息的真假并不直接影响公众是否选择相信或传播信息,动机性自我辩护(motivated reasoning)才是激发个体相信或传播某种信息的真正动力。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相信谎言,是他们“主观上希望这个谎言是真的”。Sharon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某种先于事实的心理动机代替了人的理性,占据主导。
社会学家Steven Huffman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心理动机的产生机制——自我心理防御(psychological self-defense)。人们相信的“事实”被证伪后,会不自觉为自己的“非理性”行为找寻合理的解释,或继续完成某种谎言逻辑下的行为,以此缓解由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带来的紧张,以完成逻辑自洽。
除此之外,报复性“恶作剧”的心理也是人们持续散播“谎言”的动机之一。那些在社交如在这场圣诞帽版“皇帝的新衣”中,被整的也好、整人的也好、全程一脸懵圈的吃瓜群众也好,一切从一个“@微信团队就会有圣诞帽”的小愿望开始,在一人一顶圣诞帽的完美结局中结束,配合演出的你我尽力表演,使得“谎言”得以自圆其说。
       “圣诞互动”里的互联网社交
仅仅一天多的时间,“要一顶圣诞帽”就被玩出了千奇百怪的花样,甚至还出现了一键为头像制作圣诞帽的应用...
   “要一顶圣诞帽”的愿望为什么能如此快速的被刷屏?
Issac Danlope 提出的互联网中的人际互动心理或许给了我们答案。好奇(curiosity)、模仿(assimilation)、共情(compassion)是激发我们在互联网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要素。
或许一早上起来,激发你发出圣诞帽测试朋友圈的动机只是出于一种单纯好奇或模仿(跟风)。而随着圣诞帽P图真相被揭穿,人们转发信息的动机变得更加复杂。部分人出于报复性“恶作剧”心理,那些被整蛊的人继续散播恶作剧以愚弄他人;部分人则带着看看谁会制作圣诞帽的小心思发了朋友圈;部分人则希望自己的头像引起注意或是获取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一条求圣诞帽的朋友圈已经演化成朋友圈的恶搞狂欢,从原谅色版圣诞帽到研制各种获取圣诞帽的算法,每一个转发或无心的恶搞都成了新的段子。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每个人也都无意中成为了比专业文案脑洞还要清奇的内容生产者。
 送圣诞帽:一种感情的传递
尽管求圣诞帽的梗已经被玩坏,但回头想来,这个恶作剧竟让人感到温暖。“我们之所以相信谎言,是因为主观上希望它是真的”。给自己带上圣诞帽的行动看上去那么愚蠢,却又潜藏着向小孩一般的天真。
今天就是平安夜了,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978年发布的调查,85%的4岁小孩、65%的6岁小孩、25%的8岁小孩都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甚至还有许多13岁以下的小孩坚定的表示他们见过圣诞老人。那些在平安夜里偷偷藏在他们圣诞树下的礼物、那些他们在枕头下发现的卡片和那些配合演出的圣诞老人,都在以各种形式成全这个朴素又美好的信念。
2008年,美国州长亲自给一位“坚信自己是超人本人”的见义勇为小男孩颁发“超人”奖章;2014年,5位美国警察装扮成超级英雄的模样出现在一名酷爱蜘蛛侠的小男孩的葬礼上;2017年,美国特技公司Smash Gym 斥资为罹患白血病的男孩完成了化身超人的梦想…
(美国警察化身超级英雄出席小男孩葬礼)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成人的世界里,尽管知道不是真的,但“@微信给我一顶圣诞帽”却又是一个充斥着“小美好”的圣诞愿望。尽管知道被耍,但真的有人愿意帮你P一顶圣诞帽也是一件足够暖心的事了。
参考文献
SharonBergley. (2009). Why we believe in lies, even when we learn the truth. NewsWeek.
DonFallis.(2014). Are bald-faced lies deceptive after all? Jone Wiley& SonsLtd,Ratio(new series) XXVIII: 81-96.
TheBusiness.(2017). Post-Truth ‘Why do we choose to believe certain lies overcertain other lies?
Universityof Montreal. (2008). "Why Do We Believe in Santa?." ScienceDaily.
IssacDanlope. (2016). The role in social intera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本文由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和微信WeDig(ID:wedig)联合创作发布,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或留言,授权后方可转载。
● 
1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