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不使用五种感官,我们根本无法思考。”想来,人类用大脑感受,用感官思考。
“感性”是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关键词之一,十七世纪佛拉芒巴洛克画家偏爱对人类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做寓言式描绘。“感官寓言”其实是个古老的艺术主题,西方最早的“五感图”出现在一枚公元九世纪的胸针上——傅勒胸针,它也是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艺术的代表作。
▲ 傅勒胸针(公元九世纪晚期)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这枚直径约11厘米的银质圆盘胸针上,公元九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用精湛的黑金镶嵌术(niello)将人类的五种感官进行了拟人化表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五感图》。圆盘中心的人物代表“视觉”,他睁大双眼目不转睛凝视着观者,仿佛在说:“我,视觉,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感官!”
“视觉人”被其它四种“感官人”围绕:左下方的“听觉人”用一只手放在耳边做倾听状,他是最早被辨识出来的感官人;左上方的“味觉人”干脆把手伸到了嘴里,去捉舌头;右上方的“嗅觉人”双手背后,用鼻子感受着身旁植物的气息;右下方的“触觉人”则将双手放在一起摩触。傅勒胸针没有使用任何象征性道具,仅通过肢体语言的描绘就表现了人类的五种感官,极具艺术想象力。
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上,也有“感官寓言”主题。感官与欲望相关,因此中世纪的“五感图”常与基督教“七宗罪”及“人生七段”联系在一起。而与之相应的,“五感之轮”也就常与“转运之轮”和“生命之轮”相关。
▲ 壁画《五感之轮》(公元十四世纪)
现藏于英国剑桥郡彼得伯勒郎索普塔
发现于英国剑桥郎索普塔中的壁画《五感之轮》也是中世纪“感官寓言”的代表。与傅勒胸针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幅壁画不再通过拟人化来表现人类的五种感官,而是通过代表感官的五种动物:轮后头戴王冠的国王手握轮辐,他的眼望向轮子左上方的蛛网,蛛网象征着触觉;逆时针方向,蛛网的下面是一只鹰或秃鹫,代表嗅觉;左下方的猴子吃桃代表味觉;右下方是一只象征视觉的公鸡;右上方的野猪代表听觉。
壁画中,在轮子后面掌控着“五感轮”的国王被认为象征着亚里士多德哲学概念中的“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和“理性”(ratio)。共通感是一种贯彻五感并可统合它们的根源性感官。这位“共感理性国王”可以统治“五感轮”上的那五种“感官动物”。蛛网所处的位置也说明了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触觉的重要性,触觉被认为是所有感觉的基础,也是最接近根源性“共感”的一种感官。中世纪的《五感图》有一定的“劝诫”意义,它让人们用理性控制感官,避免被淫欲诱导。无论怎样解读郎索普塔中的这幅朴素而深刻的壁画,它都是一幅非常罕见的中世纪《五感图》。
▲ 上色石版画《五感图》(1823)
L.L.博伊(1761-1845) 作
现藏于威尔康图书馆
下期预告:用感官思考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