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子曰:“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人和猴子都只有五官,却偏偏生出第六感。”
十八世纪,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画师和御用家装设计师老让·贝朗和布勒将人模狗样的猢狲和古里古怪的中国人形象一起画上了宫殿的墙壁,“猴戏中国风”的壁画风格于是很快在欧洲贵族圈流行开来。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猴戏中国风”壁画在法国巴黎东北部的香媞堡,这里有两间著名的怪屋——大猴戏屋(La Grande Singerie)和小猴戏屋(La Petite Singerie),由动物装饰画家胡艾在1735年创作。“大猴戏屋”是胡艾为波旁公爵(即孔代亲王)设计的会客室,最初用意是为了让公爵收藏的中国瓷器有一个恰适的安放背景,其中有一组“猴戏中国风”壁画,是十八世纪“感官寓言”壁画代表作。
▲ 壁画《听觉寓言——音乐》(局部,1735)
胡艾 作
现藏于法国香媞堡
▲ 壁画《嗅觉寓言——香气》(局部,1735)
胡艾 作
现藏于法国香媞堡
“感性”是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关键词之一,十七世纪佛拉芒巴洛克画家偏爱对人类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做寓言式描绘。当时的人们在生活中追求“食色性也”之乐;艺术上,中世纪《五感图》中的“劝诫”意义被消解,而对“感官奢侈”的表现功能则被突显出来。
佛拉芒著名画家、“猴戏画”(Singerie)高手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1568-1625)曾在1617到1618年为安特卫普的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七世(1559-1621)创作过一组“感官寓言”画。画家用丰腴的女性形象将人类的五种感官拟人化。画中不乏赤裸的肉身与乳房等“性感因子”,以表现“感性奢侈”的狂喜状态。这组绘画因此成为巴洛克《五感图》的典型之一。
▲ 油画《视觉与嗅觉》(大约1620)
老扬·勃鲁盖尔 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在油画《视觉与嗅觉》中,画面左边那位沉醉于花香的美人代表嗅觉,她身旁那只向她献上这团香气的小天使以及天使背后的小狗和麝猫都是嗅觉的象征。而视觉的表现则是通过小天使为一美人抱着镜子,那位对镜的美人是视觉的拟人。画面右上方挂着的画作《耶稣治愈盲人》象征着属灵的视觉,与之相对,肉体的视觉则由放大镜和望远镜代表。
▲ 油画《听觉、触觉和味觉》(1618)
老扬·勃鲁盖尔 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在油画《听觉、触觉与味觉》中,画面中心的宴会桌旁坐着三位美人,她们就是三大感官的拟人:弹琴的女子是“听觉”,抚貂的是“触觉”,右边的“味觉”则正准备喝酒吃牡蛎。画中的古钢琴和提琴等乐器也都是听觉的象征;而画面左下方拉扯着丘比特头发的小毛猴也代表着触觉,在巴洛克时代,人们认为疼痛就是一种触觉。那些“画中画”也有其象征意义:左上方的巨幅油画《智慧女神芈涅瓦拜访帕纳索斯山上的缪斯》暗指听觉;其下的《牙医治病》暗指触觉(疼啊!);画面正中上方的两幅油画《在阴间受罚的贪吃财主》和《迦拿婚宴》都代表味觉。
下期预告:触摸中世纪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