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柏林著名雷鬼嘻哈歌手彼得福在《城里猴》中这样唱道:“在一个充满猴子的城市中,一切都是彩色,声音在其中闪烁;在一个充满猴子的城市中,一切都在发臭,我们无厘头庆祝。我们吞霾吐雾,让派对得胜;我们又聋又瞎,登上电视塔。”
其实,猴子们在悲伤的时候,总要庆祝一下。就像它们在巴洛克“猴戏画”中那样:当一阵粗糙的风刮过城市,人们看到一群拙劣的猢狲,因年轻而拥有太多的时间,在还来不及变脏的时候,成为一类绘画的主题。
“猴戏画”(Singerie)兴起于十六世纪的低地国佛拉芒地区,并很快在巴洛克时代的欧洲掀起了一股猢狲热。我们在前文介绍过,生于佛拉芒绘画世家的特尼耶兄弟(Teniers)——大卫和亚伯拉罕,都是擅绘猴戏画的高手。哥哥小大卫·特尼耶(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1610-1690)创作过一幅著名的《猢狲盛宴》:
▲ 油画《猢狲盛宴》(1660)
小大卫·特尼耶 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小大卫·特尼耶是佛拉芒著名画家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1568-1625)的乘龙快婿,巴洛克画家鲁本斯是他和勃鲁盖尔女儿安娜的证婚人。而小大卫·特尼耶这幅《猢狲盛宴》(1660)的创作灵感其实直接源于他老丈人的名画《猢狲盛宴》(1621):
▲ 铜板油画《猢狲盛宴》(约1621)
老扬·勃鲁盖尔 作
私人收藏
现长期借展于鲁本斯故居博物馆
老扬·勃鲁盖尔这幅大约作于1621年的名画,很可能是史上最早的一幅“猴戏画”之一。画中,一群貌似顽皮的猢狲霸占了一桌果实,这群自中世纪开始就被欧洲人视为“顽童般厚颜无耻”的动物,肆无忌惮地占领了一座乡村庄园,将它变成了花果山。猴子们有吃有喝,又唱又跳,交头接耳,吃不了就兜着走。总之,这群猢狲无论是否穿着人的衣服,都干着人类行径。
面对“猴戏画”时,人们总是忙着解释说,猴子们是最擅模仿人类的动物;其实我们只是不愿承认,你在画中看到了自己,猴子不过是对人类自身愚顽的一种俏皮比喻。因此,亚伯拉罕·特尼耶(Abraham Teniers,1629–1670)索性在他的《猢狲吸烟会》上描绘了一幅画中画——门框上方挂着的那幅《愚人双丑图》,以期点明主旨:
▲ 铜板油画《猢狲吸烟会》(1650年以后)
亚伯拉罕·特尼耶 作
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相似主题还出现在同时代的诗歌中。1632年,德国巴洛克诗人蔡乐(M. Zeiller, 1589-1661)在其《日耳曼之旅》中写道:
你瞅我干啥?
难道你没看见那
海德堡的老猴儿?还不环顾四周!
你会发现更多和我一样的——猴。
海德堡老桥的桥头,自十五世纪开始就坐着一只手持镜子的石猴
▲ 《海德堡桥猴》(1620)
▲ 青铜雕塑《海德堡桥猴》(1979)
G. Rumpf(1941-)作
位于德国海德堡
而另一幅出现在老扬·勃鲁盖尔《猢狲盛宴》(1621)中的画中画又有什么寓意呢?我们将在下期文章中加以介绍。
下期预告:
大圣偷桃 喵星人在后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