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Overseascampus
多恋爱中人,最终以分手结束,这是令人遗憾的。起初爱情的甜蜜,为什么会终成陌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双方都渴望将对方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Ta,如果发现Ta有些许瑕疵,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就立即破灭。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无数熟悉的面孔被时光烙成回忆。我们常追忆似水流年的青春,那段无可复制的岁月,如今都变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
1
没有结局的爱情
青春是个美好的字眼,更值得纪念的是青春里的爱情。在那样的日子里,遇到一个心心相印的人,这样的爱情怎能不刻骨?也许大多数人谈恋爱都是奔着结婚,但是又有太多的人,在这条道路上,走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当恋爱时戴在中指上的戒指变成戴在了无名指上,多少人败在了这一指之遥的爱情。基督徒谈恋爱跟非基督徒不太一样,神学生也许就更不一样。
小希是一个基督化家庭出来的孩子,父辈都是牧师或者传道。小希本也不想再承接父辈使命,但无奈耶和华熬炼人心,几经周折,终于还是降服成为了一位神学生。几年的神学生涯磨练性子,去掉不少棱角,渐渐懂得顺服,并学着谦卑。毕业回到教会,满腔热血想要投入到服侍当中,为自己当初的使命和呼召尽上努力。但是眼见也到了嫁人年龄,身边的朋友同学,都渐渐脱单。教会热心阿姨也忙着介绍,家里亲戚也跟着着急。一来二去,倒也有那么一个还挺合适的。
男孩是个平信徒,常常来教会礼拜,妈妈是个虔诚信徒,工作、家庭环境都还可以。第一次见面那天,小希穿着裙子去街角的咖啡厅,紧张得还是手心冒汗。男孩刚刚下班,西装笔挺,来到她的面前,第一眼,俩人就觉得于彼此的生命而言,对方是个不一样的人。又多几次接触,觉得还是挺合脾气的,于是决定谈谈看。时间久了,双方都有了一个定位。
在小希眼里,虽然男孩比小希小了两岁,但内心也算成熟稳重。对待信仰虽认识不够全面,但也还算虔诚,只是对待感情并没有看上去那般通透。在男孩眼里,小希服侍很热情,爱主、爱人。性格直来直去,内心还算稳妥,但却没有看上去那么温柔。
相处时间久了,新鲜感退去,慢慢的,越来越多的缺点开始暴露在对方眼里。争吵次数也与日俱增,有时甚至险些分手。俩人缺乏信任,总是想要知道对方的全部,难免有时会逼得太紧,让对方喘不过气。可是他们都觉得这是因为在乎彼此,才会紧张。时间久了,难免心都累了。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但是小希想:也许这真是上帝配合给我的爱人?我们应该一起祷告,也许争吵只是魔鬼的诡计,我们应该胜过。男孩也发现,用自己的爱并不能完全接受小希的所有,也许要回到上帝的爱里,才能继续走下去。
当他们一起灵修祷告后,痛哭流涕,互相道歉,重新和好。但这并没有完全解决矛盾。小希想,既然我是帮助者的身份,我应该改造他成为更好的人。男孩想,既然我是两个人的头,我应该带领她变成更好的配偶。彼此都认为,这样是最符合圣经的相处方式,所以应该全力执行。但结果并没有随人愿,最后还是分手了。看似表面很平静,但内心的痛苦却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2
爱,更多的是牺牲
往往我们热衷于追求上帝配合的那个人。但常常又不能确定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上帝配合的。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基督徒一定要找到那个上帝配合的人?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要遵行上帝的旨意。但是抛开这个使命感之后,暴露出自己的软弱呢?因为大多数人认为上帝配合的那个人,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我们不必费心去担忧一些在世人的身上往往会产生的不忠诚,不负责任,没有爱心,没有信任,等等……
圣经上说:“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马太福音》19:6)但什么是上帝配合给你的那个人?是他(她)完全符合你的价值观?完全和你的脾气合拍?听你的话,绝对不做违背你意愿的事情?完全吻合你理想恋人的所有标准?我认为不是的,就像祷告一样,并不是为了改变上帝的旨意或者改变别人的想法,而是省查自己,让自己变得顺服。
恋爱和婚姻也一样,上帝给你预备的这个人,并不是让你去改造他(她),变得符合你的要求,而是应该靠着这个人给你的功课,去改变自己成为上帝眼中的你。帮助者和带领者,也不是把别人变成自己心目中的配偶,而是帮助他改变成上帝眼中的Ta。婚姻更多的是付出和牺牲。有时候,你会后悔你的选择,认为再有一次机会,你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和不同的人,也许就会幸福,但是幸福不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它是一种状态,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过程。恋爱过度到婚姻,是需要经营和牺牲的。一指之遥的距离,说长很长,说短也很短,那是从索取到付出的距离,是从执拗到顺服的距离,是从自傲到谦卑的距离,是从被爱到爱上帝、爱人的距离,更是从冠冕到十字架的距离。
一指之遥,历经千辛万苦,学会舍己爱人,方得始终。
本文首发OC微信平台
点击以下关键词,阅读相关文章

与你一起:行走、探索、归回
品艺 | 人生 | 聊天 | 爱问 | 思想 | 观点
OC微信号:overseascampus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OC主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