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宣布对“大公司病”开刀。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终于有高层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非要解决不可了。个人认为“大公司病”除了体量臃肿、部门林立、层次多、冗员多之外,还有某些中层管理人员的不作为。他们处于上传下达的位置,对上传递市场中一线消息,对下直接指挥员工干活。如果他们出现问题,重大决策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或实施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体现在这种人群中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如下:
向上谄媚,向下PUA。工作中特别懂得抢功和甩锅,论功行赏的时候他第一个出现了,一旦出现问题就把大部分责任推给下属,典型的欺上瞒下。每天研究怎么把邮件、周报写好,老板要什么就给他展示什么,哪怕不行也要迎合,因为老板掌握着生杀大权。PUA下属的手段是一套一套的,就因为自己掌握着下属的KPI、年终奖等,画饼或者胁迫他们去干活,很少思考这个活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曾经我在阿里工作时的一位前同事没少吐槽她的老板。因为工作中交付结果没有达到领导的预期,被好一顿PUA:“性格不争不抢、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我对你很失望,这就是你人生天花板等等”。搞得同事开始怀疑自己能力不行,性格也不好,甚至对未来职业规划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并且这种加剧个人“内耗”的想法存在了好久。
经常处于此种环境下,搞的有些人“不太正常”,个人很难用几个字说清楚,需要几句话来形容下:
1、上头规划的是造飞机,下面分配到的连螺丝都拧不到,甚至还要到处找螺丝。高层画大饼,中层只懂唯上,底层疲于奔命,整个氛围即沉闷又虚假亢奋。
2、每个人处在“内耗”中。现在大厂工作“卷生卷死”是常态,如果单纯身体上的累还可以忍受,最怕的是精神内耗。每个厂都有独具特色的KPI,优胜劣汰的考核体制让每个人疲于奔命,不仅仅是为了升职加薪,更是为了不被“毕业”。
3、见识过太多人前欢笑,背后骂街的情景。
4、面对组织变化越来越无奈。业绩下行部门动荡,经常会面临着频繁更换合作方或者直属领导的情况。例如项目换了负责人,下属部门会重新卷方案、卷汇报,希望能和大BOSS有个良好的开局合作。同样的思路,如果是+1直属领导发生变动,作为下属要“卷”一份完美的自我介绍、项目介绍、作品集等,力争打造一个完美的第一印象。偶尔一两次还能接受,如果次数过多,内心很无奈,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只能听天由命。
5、35岁魔咒把一群正当壮年的人折磨的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从什么时候,35岁变成了一个让人心生焦虑的“负面”词汇,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好像35岁之后,人在职场上就变得“性价比不高了”。因为很多大厂在招人时会卡在这个年龄,而这个年龄又正是生活负担最重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各种压力,只能一边养家糊口一边深夜自愈。
6、少数既得利益者在拼命维护自己的地位(领导+嫡系)。多数没分到蛋糕者只能苦苦寻觅,最终也是得到一些残羹冷炙。而这些手段都与业务能力无关,与你是否跟对领导有关。
不光是阿里,别家大厂对“大厂病”也是深恶痛绝,高层表态要“动刀”改变。例如:
字节:CEO梁汝波年会上痛批大公司病,多次提危机感。
1、组织管理文化层面,“加强危机感,始终创业,逃逸平庸的重力”。
2、持续增加社会信任。
3、业务上继续聚焦少量重要的事。
2024年的关键词是“始终创业,逃逸平庸的重力”。他坦言,最大的危机感,是担心字节作为一个组织,正在变得平庸,无法取得新的突破。
百度:经历过璩静事件后,百度发宣传MV,称针对扎心的“大厂病”,唱出了“捍卫度厂文化,让百度越来越好”的心声。
大厂病为什么很难解决?以往创办、领导企业的“元老”们在企业内部拥有巨大的势力,他们既是既得利益者又阻挡了持不同意见者的生存发展,改革的阻力很大。
某网友总结了拼多多是如果打败淘宝的。
文章内容或图片如果存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源 | 蚂蚁大喇叭(ID:mayi_zzfriend
作者 | 佚名;编辑 | Spring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