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 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我,一个顶级 P 人。
P 到什么程度呢?出门旅行不做任何攻略,返程票买不到不慌,先玩再说。一个月可以迟到 20 天,企微的出勤统计每天飘红。明明有5天时间可以写稿,非要拖到最后一天开始奋笔疾书。
日常安慰自己,能出门、能上班、能完成就已经很厉害了,但还是在看完我那一个√都没打上的 to do list 后,轻轻破防了。
问了我身边的朋友,发现这个困扰还真不是 P 人专属。
再 J 的人也会有完不成计划的那一天。即便不少任务都完成了,但面对计划表上那一两个没打上勾的任务,崩溃程度可以和手环今日闭环没闭上媲美。
说好的 to do list 是提高生产力利器呢?怎么 J 人 P 人都可能不适用啊!
计划总是完不成
是时候放弃 to do list 了
试问哪个想规划生活的人没用过 to do list 呢?元气满满的一天从写待办开始,一个一个任务被划掉的成就感无与伦比。
但现实往往很骨感。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一天下来感觉也做了不少事,但一翻待办清单发现:怎么还有那么多事没做完啊???
这事不怪你,to do list 本身多少是带了点反人性的。
心理学里有个效应叫乐观偏差(optimism bias),描述人们在制定任务时过于乐观且低估完成时间的现象。
这种盲目自信,使得我们很容易将不现实的期待作为目标,进而陷入“虚假希望综合症”[1]
图片来源:unsplash
美国的数据大脑研究机构曾在 2017 年对 1000 余名美国民众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不到 10% 的人表示自己实现了曾经许下的新年愿望,
甚至 27.4% 的人表示,ta 们通常在许下愿望的 7 天之内就已经放弃了目标
[2]

不只是新年 flag 立了就倒,日常任务也常常如此。
一项研究调查了 37 名写作学位论文的学生,发现参与学生平均预测自己会在 33.9 天内完成论文,远远低于实际时间 55.5 天,并且仅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在自己预测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3]
to do list 更要命的点在于,让我们把日程管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未完成的事情上。
任务做完打√确实挺爽,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下一个任务、下下一个任务、下下下一个任务,咱们就像那上了磨盘的驴,眼前有个宣告胜利的胡萝卜但永远够不到,被推着走的压力蹭蹭涨。
在 to do list 这种结果导向的驱使之下,我们很容易产生 all-or-nothing 的二元思维模式,一两个任务没完成感觉今天时间白费了。挫折感随之赶来,进而激发反刍思维,使我们陷入内耗[4]
久而久之我们对要做的任务望而生畏,陷入“高期待→期待落空→摆烂算了”的恶性循环,践行“房子着火我拍照,人生乱套我睡觉”的精神状态,一开始定下的 to do list 反倒更难实现了。
谁被骂到了我不说。图片来源:小红书
to do list 还容易盘旋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身体已经下班了,脑子还在想着某项任务还没做完,切实影响了咱们的休息和生活。
2014 年的一项研究招募了 118 名科技公司员工,这些参与者被要求连续五周内在工作结束后完成自评问卷。结果发现,那些未完成任务的员工在休息时间仍会不自觉地被任务困扰,且睡眠质量下降[5]
to do list 之所以这么风行,自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当它不能为我们所用,甚至激起我们的自我怀疑时,不妨可以考虑换种日程管理的方式——
反向计划 done list 
行动力蹭蹭涨
作为一个深深被 to do list 困扰的 P 人,四处寻找解决方案时,一个宣称更好用、更能提高生产力的日程管理法出现在我眼前:
用 done list 取代 to do list,也就是不写需要完成的事情,而是写下已经完成的事情。
不少人开始实践,纷纷表示效果很好。图片来源:微博
简单对调一下就有这么神奇?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我研究了一下且亲测了一段时间,发现 done list 确实挺好使!
动起来再说,心理障碍靠边站👋
每天一早列完 to do list ,任务确实捋得更清晰了,但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压力和焦虑。
光是看着充斥着一堆待办的清单就已经头大了,有时候甚至无从下手,光是思考先从哪个做起都得占用一段时间,这无形之中加重了我们的认知负担,进而产生疲劳感、降低工作效率[6]
而在 done list 的模式下,咱们不必费脑子权衡任务优先级,降低了开始成本,干扰无形之中变少了。
有时候脱离目标(goal disengagement)可以让本就有限的精力更多放在事情本身,先做起来目标也会渐渐明朗[7]
关注点转移,更有动力了💪

对比 to do list ,done list 让我们把视角转向了已完成的事情上。
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试着把它写下来,一天结束之后你大概率会发现“原来今天做了这么多事情!”
- 稿子虽然没写完,但已经写 80% 了
- 工作任务没完成,因为被派了更紧急的活
- 房间大扫除还是没干,但运动了半小时
......
done list 可以提醒我们关注生活里微小的成就,这正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对话。有研究便发现,那些有积极自我对话的习惯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展现出了更高的自尊水平和更低的抑郁水平[8]
done list帮助我们获得更多信心,我们自然有更多动力完成任务了,这背后是大脑的奖励系统在起作用。
记录微小的成就有助于大脑释放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进而刺激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愉悦感和某项行动建立起联系,就能促使我们未来做这事时更有行动力[9]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来源:豆瓣
投入成本可视化,正向循环起来了👍
每天记录下已完成的事情,正是帮助复盘的绝佳机会。
我们得以明确一天中的时间都被花在了哪些地方,帮助我们认识拖延原因和拖延方式,进而做出相应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咱们潜移默化地学会怎么管理时间,每一天都过得清晰起来了[10]
done list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觉察,时间不仅仅只是流过我们,我们可以选择掌控它。
图片来源:小红书@甜豆学姐
开始写你的done list吧!
写done list并不难,把自己已经做完的事情都写下来就好。如果一开始觉得有些手足无措,可以参考下面的步骤。
⏰什么时候写
一天结束的时候开写,如果是用于工作,那就下班前十分钟写。怕记不住的朋友也可以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随手记录。
切记不要拖到第二天,因为很容易遗忘诸多细节。
💡写什么
列举今天完成了什么事情即可,不必对自己太苛刻,只要是你付出努力和行动的事情都值得被记录。
已完成的待办任务:多邻国每日打卡、done list发布、和同事脑暴...
没有完成但稳步进行的事情:搜集写作资料、找好了汇报用的PPT模板...
与工作、学习无关,但收获心理能量的事情:散步10分钟、做了好吃的香菇炒饭、看了一个短篇小说...
可以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序梳理,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总之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就可以。

每写下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边写边回忆👇
- 做这件事用了多久?
- 完成得顺利吗?
- 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 之后可以怎么解决?
建议一并记录下每项活动相应花费的时间,便于我们更清楚看到时间都去哪了。写完之后可以打个√或者划掉,增加一些小小的仪式感。
左右滑动查看优秀示范。图片来源:小红书
✍用什么工具写
我们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做 done list 的工具,有好用的本子和 APP,来公众号 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后台回复 清单 即可获取啦!
👇👇👇

最后
每个尝试过 to do list 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高效管理生活的期待。
但当我们过度追求所谓的效率,只把注意力放在任务完成与否上,生产力和成就感反倒下降了,享受当下的能力也被剥夺了。
不只 to do list 和 done list ,日程管理的工具还有很多。不论你选择用什么方式管理你的日程,都记得为自己松绑。给自己留足弹性空间和提升效率是同等重要的。
在我看来,好的日程管理不是逼迫我们做高效的机器人,而是建立起一种身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不需要你强行坚持消耗自己,而是无需刻意,让你自然而然产生想要继续下去的念头。
也欢迎你把文章 转发 出去,让更多人意识到,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永远是最重要的事。
除了日程管理,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身心状态。
FeelBetter 感觉好多了 由Know Yourself出品,希望和你一起探索身心愉悦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挖掘简单易行的小技巧,帮你稳住精神状态和内心秩序——
我们也关心身边哪些常见的东西在悄悄消耗你,又是哪些小事儿为你的生活质量加分——
以上文章均可在 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公众号通过号内搜索获得!
关注FB,宝藏科普一键get🤏,咱们一起身心健康!
👇👇👇
讨论
你用过done list吗?
如果你有其他好的日程管理方法
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作者
鱼仔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本文关键词:done list、to do list、日程管理、行动力
欢迎大家在 FeelBetter 账号里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参考文献:
[1]Polivy, J. (2001). The false hope syndrom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of self-cha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5(1), S80-S84.
[2]Statistic Brain. (2017). New YearsResolution Statistics. Statistic Brain.
[3]Buehler, R., Griffin, D., & Ross, M. (1994). Exploring the" planning fallacy": Why people underestimate their task completion ti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3), 366.
[4]Jones, N. P., Papadakis, A. A., Orr, C. A., & Strauman, T. J. (2013). Cognitive processes in response to goal failure: A study of ruminative thought and its affective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2(5), 482-503.
[5]Syrek, C. J., & Antoni, C. H. (2014). Unfinished tasks foster rumination and impair slee**—Particularly if leaders have high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9(4), 490.
[6]Schwartz, B., & Ward, A. (2004). Doing better but feeling worse: The paradox of choice.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86-104.
[7]Kappes, C., & Schattke, K. (2022). You have to let go sometimes: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goal disengag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6(6), 735-751.
[8]Burnett, P. C. (1994). 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1(2), 164-171.
[9]Berkman, E. T. (2018). The neuroscience of goals and behavior change.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70(1), 28.
[10]Hensley, L. C., & Munn, K. J. (2020). The power of writing about procrastination: Journaling as a tool for change.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44(10), 1450-1465.
点【赞】点【在看】,今日done list又多了一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