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晓萧
母亲生日这天上班前我明示父亲,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你得对我妈有所表示。父亲闻言满脸写满了“我懂了”三个字,虽然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觉得他的懂绝对不是我想象的那种懂,但因为着急上班,我便没有再给他具体的建议。待中午时,我发信息询问父亲给母亲送了什么礼物,他的回复很简洁:“巧克力!”隔着屏幕我都感觉到了父亲难以言表的自得和满意,同时,我也脑补到了母亲的无语。自打我有记忆以来,母亲就饱受牙痛折磨,我从未见过她吃任何甜品的画面。
父亲的槽点可不只局限在送礼物这个领域,以至于当母亲试图回忆和父亲的恋爱细节时,几乎想不起任何浪漫的桥段。唯一令她津津乐道的便是第一次约会时,两人一言不合,父亲便愤愤地丢下她转身离去的场景。虽然母亲用讲笑话的口吻回忆着,但我还是从中听出了一些苦涩的滋味。当然,很多年来,我只是感到不解,结婚的唯一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爱吗?这样木讷的父亲,为何还会让母亲选择走进婚姻。
《父母爱情》剧照
在我和男朋友谈婚论嫁时,当时的他还是一个“没房没车没存款”的穷小子,母亲为了告诉我“有情不能饮水饱”的道理,才将她选择嫁给父亲的内幕透露给了我:当年爷爷是她的直系领导,而父亲似乎对她情有独钟。之所以是似乎,是因为结婚后,母亲自己也不确定她的感受是否准确。母亲的劝说在我看来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因为我亲眼见证了故事的后半段。母亲为了工作上能有更好的发展而选择进入了婚姻,但恰恰是这段婚姻将她深度捆绑到了家庭之中。爷爷不再将她视为有潜力的员工,而是希望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上去。直到退休时,她也没有得到过任何晋升。
当我试图寻找父母相爱的证据时,脑海中会出现一个始终挥之不去的画面。小时候,我们一家住在大院子里。不知为何父亲突然当着我和姐姐的面,叫了母亲一声“老婆”,母亲的脸腾地红了,转头一脸震惊地望向父亲,仿佛那是一句让空气都变得灼热的禁语。一旁已懂点人事的我和姐姐,早已笑成了一团,这肉麻的称呼实在令我们难以忍受。
在我们的记忆中,父母都是以“哎”这样的字眼称呼对方,万一“哎”不奏效的时候,最多会用姐姐的小名加上母职或者父职的方式来搭话,比如说“彤彤妈”“彤彤爸”。同小朋友玩耍时,我和姐姐将家里发生的这一幕添油加醋地传播了出去。在没有秘密的大院里,“老婆”成了父母人生中的“黑历史”。自那以后,他们又恢复了没有带一丝感情色彩的互称,而我再也捕捉不到他们相爱的痕迹了。
在我的记忆力,父母没有任何亲密的肢体接触,家里的任何角落里也没有他们的合影或是婚纱照。小学时,家里打算换房,父母将他们锁在柜子里的结婚证拿了出来。这本结婚证多少有些与众不同,首先它是用透明胶带一片片拼接起来的,再仔细一看,上面的两个年轻人一脸严肃,表情中多少透露着一丝不情不愿。
《金婚》剧照
我和姐姐不敢追问结婚证遭遇了什么,但自那以后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忧心忡忡地讨论,父母离婚后,我两跟着谁比较好。父亲讷言而暴躁,母亲唠叨而暴躁,似乎跟着谁都不是最佳选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和姐姐不想离开彼此。那时的我,从父母身上,并没有学会什么是爱情,但我能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说清楚对方不爱你的十个、甚至是二十个表现。
在我读大学前,他们一直是小吵不停,大吵偶发,时常冷战,偶尔和好的状态。吵得最凶的一次,母亲将家门反锁后,发信息给父亲扬言要自杀,接着便直接关机。父亲虽然没有叫停他接下来的行程,但大约是出于对母亲的了解,还是联系了自己的朋友,出动了消防队才给这场几乎震惊了整个小区的闹剧收了场。我不记得母亲到底有没有将她的自杀威胁付诸实践,因为被锁在家门外不能进去的我,还没等到消防队,就先因为高烧被送到了附近的诊所里。
不过就像那个被撕碎会又仔细粘贴到一起的结婚证一般,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缝缝补补一番后,又能坚持许多年。如果说我和姐姐从中学会了什么,除了敏锐地捕捉家庭氛围,坚决不引火上身外,我们开始变得麻木不仁了起来。没有人再担忧父母是不是真得会离婚,关于未来的想象中,也不再给父母留一个位置。只是多少有些不同于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一边渴望着浪漫的爱情,一边又将自己对婚姻的期待降低到了最低值:浪漫如果不可得的话,至少我不能成为母亲那样永远都在抱怨中度日的妻子,也不要嫁给父亲那样粗糙、不知冷知热的大男子。
成年之后,我将父母分别视为父亲、母亲,不再执着于将他们绑定到一起,他们还是维持着之前的相处模式,重复着“吵架——冷战——和好”的循环。这样的局面在早父亲几年退休的母亲,去另一个城市帮姐姐带娃后才发生了改变。
六年的时间里,父母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一开始两人都宣称,早就该分开了,但真的分开后,距离反而拉近了他们的关系。不在一起时,两人几乎每天都要通话聊天,除了聊天内容都是些家长里短,没有任何甜言蜜语之外,他们联系的频繁和紧密程度简直堪比一对热恋中的网友。短暂的线下相聚里,他们也开始念叨起对方的好来,临别前总是依依不舍,给对方百般叮嘱。
《人世间》剧照
随着父亲的退休,这段长达六年的“异地恋”也落下了帷幕。在我的想象中,经过漫长的分离后,他们应当带着距离赋予的滤镜再和谐地生活几年。但父亲退休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之间爆发的矛盾已经远超过去六年的总量了。两人还是习惯性地看不惯对方,只是省略掉了吵架的步骤,每次直接进入冷战阶段。
至于父母控诉对方的点,这么多年来好像没有太多的变化。年轻时,母亲几乎包办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好不容易熬到父亲退休,母亲明示暗示要家务平分。谁知道父亲显然没有这种自觉,不用去上班的他,依旧有一个密密麻麻的规划表,他写清楚了几点起床、散步、看书、练书法、吃饭、睡午觉、钓鱼,至于扫地拖地、做饭洗碗这类没有含金量的事,自然没被列入他的计划,同退休前一样,他任由“不就是家里的那点事”将母亲从头到脚淹没。
父亲眼中的母亲呢,以前两人就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他看来母亲的最大优点,便是能打点好家庭事务,甘于做背后的女人。但这样的优点随着两人24小时贴身相处,也不复存在了,母亲成了一个阻扰他开启第二人生的“拦路虎”。
一开始,父亲还想拉着母亲一起享受人生,不过从年轻时就围绕着老公、孩子、家庭存折转的母亲,已经把“勤俭持家”刻进了骨子里。所有要花钱的活动,经过她等价兑换一把菜、一件打折衣服的价格后,她便说什么也不肯再去了,顺便还要阻拦一下父亲。时间长了,两人不但没有形成夕阳红联盟,反而让父亲不敢光明正大地享受人生了。比如说他每次去钓鱼,从收拾东西到出门,用时极短,关门时也是表现出了他作为丈夫的高光时刻,极尽体贴地轻轻关上门,以免被母亲发觉。
已经有三十多年婚史的两人,像是第一次同居似地,重新开始了婚姻必经的磨合阶段。冷战不足以宣泄心中怒火时,两人纷纷开始寻找倾诉的对象。不用说,年少时我还可以选择视而不见,但现在只能化身为知心女儿,耐心地听着老两口前后脚发出的控诉。
《人世间》剧照
眼看着他们沉浸在对彼此的嫌弃中无法自拔时,父亲突然生病了,需要住院做一个微创手术。虽然医生已经明确表示,父亲的情况最多只需要一周就能出院,但母亲依旧充满了担忧。在父亲住院期间,也许是自己搜索了一番后,被动辄就是癌症起步的网络无实物诊断吓到了,母亲时不时会给正在上班的我发条微信,询问终极人生问题,“哎,我们以后该怎么办?”母亲不仅忘记了父亲的一大堆问题,自己的人生境界似乎也跟着升华了,悟出了“身体是本钱,其余都是浮云”的道理。
身处医院的父亲也是定点给母亲汇报,顺便也嘘寒问暖几句,这样简单的关心在母亲看来,虽然来得晚了许多年,但依旧带给了她肉眼可见的感动。不过,在我看来,“爱情”这样的词离他们依旧很遥远,他们更像一对无法再离开彼此的生活伴侣。
一旦生活重归平静后,母亲转瞬便忘记了自己对人生的佛系思考,父亲也停止了他昙花一现的关怀。只是我没想到,他们的吐槽会来得如此之快。父亲出院的第五天的下午,我就收到了一段图文。还是熟悉的配方,母亲力求用事实说话。这张偷拍的照片拍摄角度显然有些刁钻,但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父亲正躺在床上沉浸式刷手机,“整天除了打电话就是刷手机,你爸打出院后就没离开过床。让他去买菜也要喊好几遍。”父亲自然也感觉到了母亲不再嘘寒问暖,看向他的眼光中又开始带上审视的意味了,这让还以病人自居的他满腹委屈。他们之间的好感总是这样,来时扭扭捏捏去时又转瞬即逝。
虽然一直以来我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但不知不觉间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年我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能成为母亲那样的女人,也不要嫁父亲那样的男人”,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幸福的、包容的妻子,一位能提供给伴侣和孩子情绪港湾的母亲。照现在来看,我对自己的诺言只实现了一半,我的爱人能看到我,但看不到家务。而我呢,曾上演过半夜离家出走这样抓马的剧情,也总是两人中主动挑起争吵,也习惯发起冷战的那一方。好在我们都没忘记以各自的父母为镜,时常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这也是我们父母身上所缺乏的东西,他们总是以完美受害者的形象出现,从头到尾都在替对方反思。
这也不是我父母独有的相处模式,在我生活过的县城里,从很多父母同辈的60后夫妇身上,我都看到过这样的痕迹。他们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又抛不开传统思想的束缚。从不一定是因为爱情的结合开始,一个家庭观淡泊,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男人,和一个羞于表达自己对爱的诉求,在家和事业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女人,磨合了一辈子后,依然无法收获一个满意的爱人,但同时也很难与“少年夫妻老来伴”这样的传统观念切割。
《归来》剧照
在见证了父母之间斩不断的牵绊和一辈子都以“斗争”为主旋律的婚姻生活后,我依旧不知该如何准确定义他们之间的感情。如果说两个从未靠近过彼此灵魂世界的人,在婚姻中互相携手到老算爱情的话,那就是吧。
我想给父亲推荐一本叫做《我本芬芳》的书,惠才和吕的婚姻几乎也是我父母的真实写照。书的最后写道“她终于知道,这六十年的婚姻——大家眼中的钻石婚——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不过身为局外人,盲目地给别人的感情下定义多少有些越界。既然父母决定以他们的方式携手走完这一生,作为女儿的我,又何须再去纠结两人的相守是不是源于爱情呢。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同同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