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海棠
前段时间,母亲朝我撂下一句结语:
“以后别联系了,免得变仇人。”
起因是我发了一些负能量的朋友圈,我母亲看到后发微信提醒我,她认为这样做是不好的,而且解决不了问题。不过她提醒的方式不太好,她说:“你是不是不上班太闲了,才天天要死要活?有没有抑郁症你心知肚明。”

《坡道中的家》剧照  
我说你这是以果推因,我就是因为天天要死要活,才不能正常去上班。事实上母亲知道我抑郁多年,有过数次自残行为,已经接受药物治疗;她前不久还主动和我说起,她认识同小区一个曾患抑郁症的女孩子,好转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她也希望我可以好起来。
没想到家人的温情耐心总如昙花一现,突如其来又转瞬即逝。或许“母亲终于开始理解我了”只是一种短暂的幻觉,像一个人在寂静夜里,内心倏地变得柔软,或是喝了两杯“上头”了,于是感慨几句人生。但这种状态其实和少年时期的三分钟热度很相像,被一篇文章或是一件事情打动了,然后立志要如何如何,等到直面具体的难题之时,又速速被打回原形,回到那个懒散怠惰的舒适区。
我母亲心情柔软时,会觉得自己很爱我,而当我处在糟糕的状态里“张牙舞爪”,她明明没有包容和化解的能力,却不晓得至少可以回避我的锋与芒,不必在这种时候站在我的对立面。

《瞬息全宇宙》剧照
我为什么时候能明晰地感觉到母亲的爱?在我满足了她期待的时候。我逼迫自己努力工作,她看到我的工资条就很高兴,“我女儿是月薪过万的白领”。我失业以后拿到新offer的时候,她最高兴,“卸下了肩头一块大石”。我给她买不便宜的护肤品,她也很欢喜,处处和人谈起。
还有一年多以前外祖父过世的时候,母亲要照顾阳了的弟弟妹妹,外祖父入殓时由父亲在场。我担心母亲一个人承受不过来,毕竟我失去的是交集不深的外祖父,她失去的是同她性格最为投契的父亲。当时我也阳了,发着烧,还是买票回家去看她,希望多一个人陪伴,能分担一些内心哀苦。她为此很受感动,说“即便你没有挣到钱,我也觉得你是一个懂事的女儿。”那时我已经没有工作了,几乎没有收入,她出去散步的路上还给我买回来一套新睡衣。
《承欢记》剧照
我想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无条件的爱。我母亲非常喜欢的一部电视剧《知否》,第13集长柏高中,全家喜庆,他父亲站在门口迎接他:“长柏,你为盛家的门楣增光了。”那一幕我也很受触动,几乎落下泪来:我从来不是一个能让父母亲感到骄傲的孩子。尽管我心里响起另一个声音:孩子就一定要成为令父母脸上有光的重要的角色吗?父母也应该克服自己安置在孩子身上的虚荣心。
电影《伯德小姐》里的母亲说:“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女儿回复她:“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孩子要面临的人生课题是如何接纳这样的自己,父母也有他们的课题需要独立面对,那就是如何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我很早就发现母亲其实是把外祖父教育她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到了我身上。学术说法是行为主义教养方式,即通过奖励和惩罚塑造行为。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都是很缺爱的,因为人本身的幸福总是其次的,要让渡于传统思想的陈规还有在外的虚荣。
《伯德小姐》剧照
即便她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也不意味着她就是优秀的母亲。她按照自己走过的路来要求我,不懂得时移世易,实事求是。当我做得不够好,会感觉到自己是不被接纳的。我母亲没有考到年级前三,我外祖父会说丢他的脸。当我明明考了年级第七名时,我母亲却和别人吹嘘我的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是年级前三。
都说女儿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懂得年轻时候的母亲,懂得她曾经的欲望和挣扎,懂得自己的母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因为女儿会切肤体会到身为女人,所处境遇里共同的不公与无奈。诚然,相似的经历能帮助个体相互理解,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主动去理解对方的心。
当女儿长到了20岁,终于理解了已经40岁的母亲;40岁的母亲却愈发地不理解20岁的女儿。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我发现自己对于血缘的概念也大抵祛魅了,说到底亲人只是某种巧遇,如果真有投胎这回事,投胎又是多么随机,有人生而自由,有人生而局限。血缘关系可能意味着身体上的客观相似,并不能带来心意相通的灵力。常年亲密相处,家人会对自己的性格和习惯更为了解,但了解不一定能带来尊重,有时反而会带来更为深刻和露骨的诋毁。
坐拥父母身份,仿佛坐拥皇位,当父母的人一旦开始享受这种权力感,就不太可能轻易放得下。一个朋友说不管抑郁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父母对你的态度是根本,孩子的一切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包括生病——孩子说我感冒了,父母说你不就是不想上学?受点凉还搞这出。能怎么办呢?尤其是在读书的小朋友,面对绝对权威的指责,委屈、掉眼泪,然后把一切都憋回去。
我现阶段的状态是在家人面前完完本本暴露真实的自己,我妹妹却采取了和我相反的举措。
尽管她比我小11岁,尽管我还有一个比我小14岁的弟弟,但在家庭层面,我们对彼此经历的理解力是任何人都不能及的,因为除了她,没有第二个人能这样切身了解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是什么感觉。
尽管家里人都拒绝承认他们重男轻女思想,我和妹妹却常常要因为种种或明显或含蓄的话语和行为而相互取暖。有一回,母亲给妹妹换了崭新的四件套,粉色的hello Kitty图案,祖母看着妹妹的床铺,沉默了良久,最后她说:xx(妹妹的名字)也是抵得了,意思是妹妹这辈子真的很值得,出生在这样一个愿意给女孩儿付出这么多物质的家庭里。其实买四件套花的钱还不如弟弟一辆玩具车。我和妹妹听后相视一笑,懒得说什么。
不过,以前我只觉得妹妹是我母亲的一部分。一方面我母亲对于自己的权威非常敏感,她的话就是法令;一方面母亲是家庭主妇,在家里是她和妹妹相处的时间最多,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以前我在家时,刷牙时间超过两分钟,几次三番地,我妹妹都会跑过来和我说:“刷牙两分钟就够了!”这句话是母亲同她讲的。比如母亲在家中对于抑郁症的讥讽,有时我只是坐在桌前发呆,我妹妹也会过来问我:“你是不是抑郁症又发作了呀?”令我不胜其烦。
现在,我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她自己。偶尔她还会令我感到惊讶。她即将中考,学校开设了两个“培优班”,给有希望升高中的同学免费补晚修,她是其中一员。母亲特为买了一台电瓶车,每天下午给她送去饭菜和水果。当着母亲的面,她会说她的同学很羡慕她,因为他们只能去食堂排队,而她有母亲送爱心餐。但在我面前,她却表现得并不十分领情,“如果不是跻身进了培优班,母亲是不会来给我送餐的。”
去年过年我没有回老家,她几乎每天都在微信上和我叙说她的生活和感受。其他都是零零碎碎的,有一件事情倒使我觉得身临其境,仿佛是自己正在经历。说起来也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弟弟在外面放鞭炮,妹妹也在外面玩,弟弟故意把鞭炮扔她身上,连续扔了两次,第二次差点扔到眼睛里面。妹妹跑进家去和母亲投诉,母亲不但没训斥弟弟,反而还对妹妹说“谁让你跑到外面去?你不会待在家里面?”妹妹说她没有相通这件事到底是谁的错,后来她明白了:在弟弟第一次把鞭炮扔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就应该回到家里面。我说这不是你的错,这是弟弟的错,她说她知道,但她还是很郁闷。
我太熟悉这一类事情,也太熟悉这种自我归咎,除了倾听她,反复提醒她不要把过错归结到自己身上,没有其他的办法。当我在朋友圈里“要死要活”的时候,得到的不是父母的关心,而是被告诫“不要发了”。有我这个前车之鉴,妹妹也不敢轻易流露负面情绪,不过还好,她可以和我说。
《都挺好》剧照
除了“负面”内容,在家里,禁忌的话题也是一概不能谈起。即便是“来月经”,我母亲也要用“做好事”来替代,我妹妹则用流行语“大姨妈”。母亲对于“性”话题讳莫如深。妹妹曾经因为小时候和表哥共用过一张床而以为自己即将怀孕,一直到生物课上学习了“受精卵”的概念才晓得人类是如何被孕育于女性子宫。
妹妹已经15岁了,正值躁动不安的青春期,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校园里的诸多事端,家庭气氛的压抑,让她有很强烈的倾诉欲望。每次我回家,她都要拉我说上几个小时的话,除了父母吵架打架又和好的家常便饭,大多是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她们97年的年轻班主任的失败恋情、她漂亮同桌的数任男朋友、班上有同学分享了自慰体验、谁和谁因为什么事情而绝交了、谁因为打游戏上瘾休学了……最荒唐的一次,她想撮合我和她们班主任,连我远在几百公里外老家的祖母都听到了风声,家里人纷纷示出乐见其成的态度(我已经被当成大龄剩女),后来我和她们班主任通过一次电话,感觉并不好;再之后,我又在某交友软件上匹配到了他,从此软件也卸载了。
我和妹妹都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母亲则直言妹妹比我长得更秀气。有一次妹妹问我,那么多人都在谈恋爱,为什么没有人爱她?我说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青少年的智慧只够看到一个人的外形,还没有去了解一个人内心的能力,在这种时候,在这种场合,长得漂亮的人更容易谈恋爱,你姐我是到了大学以后才谈恋爱的,你也不用太着急了。我给她买了几本中学时期带给过我正面影响的言情小说,她看后也觉得很喜欢。
《心想事成》剧照
我是一个不被母亲理解的女儿,也是一个被妹妹信任的姐姐。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树树 / 审核:小风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