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5部“特别”的纪录片。
以往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多是探索自然界奥秘、揭示科学原理,以及涵盖各类学科知识的纪录片。
而这次,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关于文人作家生活的纪录片,带大家走近那些文学巨匠,踏上一段充满诗意的旅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说文字是时间的印记,那文人作家则是这些印记的雕刻者。
他们用笔尖捕捉到了时代的心跳,用墨水记录下人类情感的微妙变化。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在,我们似乎已经习惯被速食文化所裹挟,忽略了那些静默耕耘的文人作家。
正如法国女性作家杜拉斯所说的那样:“无论在哪儿,作家是一群孤独的人。”
然而,正是这些孤独的灵魂,汇聚成了人类文明中的璀璨星河,照亮了我们思想的天空。
对孩子来说,了解作家也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因为那些跃然纸上的字句背后,隐藏的灵魂就是——作者。
了解作家的创作过程、灵感来源,能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了解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灵感和写作风格,能让孩子与作品的距离更近,产生更深的共鸣,在阅读中更加投入和享受。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5部纪录片,和那些文学大师来一场深度对话吧~
《赫尔曼·黑塞的漫长夏日》
也许很多同学对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对这段话却倍感亲切:
假如我们恨一个人,我们不过是借他的形象,恨我们自身的东西。那些不在我们自身的东西,从不会激怒我们。
这段引人深思的话,正是摘自赫尔曼·黑塞的杰作《德米安》。
黑塞是德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在他的一生中,斩获了无数文学殊荣,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以及歌德奖
这部纪录片通过穿插的图像音频、舒缓的旁白,以及悠扬的古典乐声,带我们穿梭于提契诺州的山林湖泊,追溯了黑塞从出生到 1946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辉煌成就
纪录片精心挑选了黑塞作品的部分片段,介绍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和主题,让我们得以一窥文学大师的思想火花。
在片中,我们能感受到黑塞珍视个体的独特性,重视个人的自我实现,他深信每个人都应该依循自己的天分和性情去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
也能感受到黑塞对生活的热情,对变幻莫测的世界的向往,以及他在遭遇生活荒诞时,所表现出的幽默和勇气。
这部纪录片很适合小高年级的孩子观看
不仅仅是因为片中的英文旁白发音纯正、语速适中、文词优美,是锻炼听力和写作的绝佳素材;
更因为纪录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深邃见解和思考,能为孩子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迪。
我们不应该只是盲目地寻找,而应该用心去发现。这句话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领悟,也是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中,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的一剂缓解焦虑和压力的良方。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孩子们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论是来自学业、社交还是未来规划。
他们可能会常常感到迷失,这时候,教会他们“去发现”,而不仅仅是“去寻找”,就显得尤为重要。
“去发现”是一种更加主动和深入的探索过程,它鼓励孩子们用好奇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智慧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用创造力去想象各种可能性。
“去发现”也是一种更加平和和从容的生活态度,它让孩子明白,生活不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目的地,更是一段旅程,值得细细品味和体验。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
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莎士比亚走进了现代的真人秀,那他可能会是那个最具神秘感、最令人琢磨不透的人。
这位文学巨匠,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比太阳还要耀眼,却留下了无数未解之谜。
他就像一个隐形的魔术师,没有留下任何书信、日记或手稿的蛛丝马迹,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也知之甚少。
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确定“莎士比亚”这个名字,究竟是他的真名,还是只是一个笔名。
不过,好消息是,《揭秘莎士比亚》这部纪录片就像一位文学侦探,试图从莎士比亚的作品入手,为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与那些只讲述作家生平的纪录片不同,《揭秘莎士比亚》更像一场思想的盛宴,它通过作品衍生的问题,结合历史和当下,带我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每一集都以作品的基本情节为主线,还穿插了实地探访、幕后排演和珍贵的影像资料等。
当然,也有对演员、导演和学者的采访,让我们听到了许多有趣的观点,甚至是一些大胆的质疑。
这部纪录片不仅介绍了《第十二夜》《皆大欢喜》《麦克白》《理查二世》《哈姆雷特》等莎翁的经典作品,还探讨了这些作品如何像美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沉淀而变得更加醇厚。
此外,纪录片还涉及了莎士比亚个人生活的一些谜团,包括他的真实身份、生平细节,以及他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政治背景的关联。
总之,这部纪录片就像是一张了解莎士比亚的“速通证”,可以带领孩子深入探索这位文学巨匠的世界,获得对这位“永远的莎士比亚”的全新认识。
《英国小说家们的自述
这是一部由 BBC 制作的纪录片,它深入探讨了 20 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和重要小说家的贡献
纪录片有三集,每集都聚焦于不同的时期和主题,由作家访谈、他人评价和选段朗读或影视呈现等内容构成。
第一集《废墟之中》,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 20 世纪中叶的英国小说,展现了战争对英国社会和文学的影响,以及小说家们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时代的反思和自我怀疑。
第二集《焦虑时代》,讨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在原子时代感受到的焦虑和恐惧,以及小说家们如何捕捉和表达这个时代的情绪。
第三集《无所畏惧》,探索了 70 至 80 年代的英国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家们站在了新革命的前线,挑战传统观念,改变了文学思潮。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色,是它以作家们的亲述为线索,并有很多英国作家本人的珍贵影像。
包括E. M. 福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乔治·奥威尔、托尔金等在内的知名作家,都亲自吐露他们对本人所著的《布莱顿硬糖》《美丽新世界》《1984》《魔戒》《霍比特人》等作品的看法。
观看时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读者的视角,更宏观地看文学作品,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的社会影响。
还可以边看边整理书单,看完节目也收获了一个干货满满的优秀书单
《她认出了风暴:
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萧红出生在 20 世纪初的东北,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的故事和作品却像不灭的星光,持续照耀并影响着后人。
她的文字简单优美,充满了想象力,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很适合孩子们阅读
比如,小说《呼兰河传》,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了她童年的家乡和那些难忘的记忆。
同时,她的人生故事也能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坚强和乐观。
这部纪录片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了尽可能完整的还原
展现了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纪录片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还结合了很多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
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两条线同时进行,彼此映照、互相交织在一起,可以让孩子们对这位女作家的生平和她所处的时代,理解得更为深刻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
《他们在岛屿写作》这个名字本身就宛如一句诗,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艺情愫。
这个系列纪录片始于 2008 年,已经拍摄了林海音、白先勇、西西、余光中、周梦蝶香港、台湾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岛屿,在五十年间文学发展上的起伏和变化。
同时,“岛屿”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作家们的精神家园,一个远离尘嚣、静谧思考的空间。
在这个系列中,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集,是聚焦诗人痖弦人生历程的《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
这一集也获得了第 17 届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痖弦,是台湾诗歌界的一颗耀眼星辰,他不仅是诗人,更是文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纪录片从他在温哥华的日常生活展开,展现了他“退而不休”的文学生活。
不仅记录了痖弦的诗歌创作,还记录了不少他与林亨泰、林怀民、蒋勋、席慕容等好友见面的瞬间。
这一集之所以能收获大家最多的喜爱,是因为很多人都在片中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诗意和绚烂的人生
很多人原本对痖弦并不了解,但通过这部片子,对诗人的生平和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人评价说:“有趣的年轻人老了仍然有趣,诗意的年轻人老了仍然诗意。”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诗人”“诗意”这样的词,似乎逐渐变得遥远而模糊,但它们所承载的对美、对情感、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表达,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孩子们可以在如诗的纪录片中,体会诗人独特的语言和视角,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探索世界的复杂一面。
也希望在孩子们的心中,始终保留一份对美的向往,对情感的珍视,对世界的好奇。

也许你还想看看

【3部最新神级纪录片】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和之前一样,所有纪录片的资源,我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老规矩,大家点个赞和在看,再转发下这篇文章,在公号对话框回复“作家”,就能看到观看方式啦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