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可以按二维码的广告---
2024年4月9日,来自加拿大温尼伯的华裔乔嘉兰发表了一片长文《我妻之死》引爆了网络。文章讲述了自己37岁的妻子从生病到去世的痛苦经历。
作者在文章中讲述了妻子在加拿大温尼伯“健康科学中心”HSC住院的经历。37岁的张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平时也并没有特殊的身体不适。但从2023年10月开始感到恶心反胃还有咳嗽、睡眠极差。
夫妻两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小问题,因为他们在9月刚刚看过家庭医生。而家庭医生认为张敏的身体良好,但两个半月后张敏就因为晚期肺癌去世。
而在此之前的8月底,张敏还做过一个下颚手术,当时也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包括呼吸系统都显示正常。
2023年11月7日,张敏的妇科医生称她的血检中发现癌症筛查异常。
11月9日,第一次去看急诊,医生初步诊断是肺结核或急性肺炎。
11月10日,忐忑不安的张敏又去看了急诊,医生说最大的可能是肺结核、真菌感染或者癌症。护士把张敏作为肺结核病人收治住院。
11月17日,张敏确诊为肺癌晚期。
11月20日,病情急剧恶化。主治医生对张敏进行了基因检测,希望能进行靶向治疗,并提前安排了一个最有可能的靶向药让张敏服用。之后张敏的情况一路恶化。
11月28日,医生建议张敏放弃治疗,接受临终关怀,有尊严的离开。而同时,张敏吃了8天的靶向药,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后证实是错的。
作者希望医生换药,但医生跟他说很不幸没有相关的药。同时问无比虚弱的张敏,是否愿意放弃治疗。
据作者说,妻子张敏一直交代丈夫要坚持,感觉到医生要放弃。但这一刻基因检测的结果似乎把张敏的心理防线摧毁,同意了放弃治疗。
11月29日,作者通过网络查到了有两种专门针对的靶向药,但医生表示其中一种药疗效一般,而另一种在加拿大没有被批准使用。
11月30日,张敏去世。
文章发出后引发了网友们热议。大量的网友在文章底下评论,质疑加拿大的医疗体系。
我母亲是EGFR肺腺癌21-858,你妻子这种情况如果在中国肯定会第一时间抢救,会在等待检测基因这一周起码给上化疗啊,气胸是他们手术操作过程中的误伤导致的。加拿大医生水平经验确实不行,这么年轻肺腺癌存活率是高于小细胞癌的,怎么会这么快人就走了,真是太遗憾了!
免费医疗,总体倾向给你用最省事的治疗,鼓励你放弃治疗,美其名曰有尊严地离开。记得前几年看到过英国有条法规,在执行的过程中,实际上意味着诱导、甚至强制病人安乐死。
我在肿瘤科20多年了,跟你一样,虽然患者描述上来讲是一家之言,但是无基础疾病的肺腺癌患者,这样走了,在大陆也是比较少见的,我从医20多年,从来也没有让患者这样离开过,就是自己不休息,也是要送她平安后再放手,除非真到最后,不然从不言放弃。
作为医生,我只能遗憾地说一句:尊夫人是不幸的,遇到了加拿大的医疗制度和医生,更是雪上加霜啊!节哀顺变!
加拿大的公费医疗全民医保近似于joke.(开玩笑)治病就像修车 修不修怎么修(治不治,怎么治)基本取决于车(人)的维修后的价值(愈后价值)。加拿大医疗经费和资源都有限,有限的资源要优先存活率高,治愈率高,愈后能继续创造价值而不是继续消耗医疗资源的病人。很残酷但就是这么简单。加拿大有钱人基本上都是大病去美国看病回加拿大养病。只有自费医疗才能真正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病情自己做主。
网友提出:“在我家地下室每周一次六个小时的小学生奥数和中英文的教学活动”,也许地下室的氡是可能因素之一?
作者回复称“出事以后,也有怀疑,专门买了氡气测试仪。经过这将近半年的测量,发现我们家地下室,绝大多数时间是绿灯,冬天封闭时间长了会变黄,稍一开窗双变回绿灯,都属于健康状态。”
还有网友表示:“急诊的效率和十年前比已经提高了不少!无论是等候时间还是验血出报告的时间长短,都有改进!但家庭医生的医术还是一样的烂。”

“这正是加拿大医疗系统造成的。这个系统低效,垄断,缺乏竞争,摆烂是必然的。”
加拿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肺癌是加拿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大约四分之一因癌症死亡的患者死于肺癌。除了烟草之外,其他可增加患肺癌风险的因素包括氡气、石棉和空气污染。
在文章中,医生也跟作者谈到说每年都有很多的年轻华裔女子,从不抽烟却被诊断出四期的肺癌。
一项全球性研究发现,30 年来,“早发”癌症(在 50 岁以下人群中诊断出的癌症)增加了 79%,死于这些癌症的人数增加了 28%。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加拿大在2022年报告了大约30万个癌症新病例,与癌症相关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
乳腺癌是加拿大最主要的癌症形式,新增病例32,080例,占新增病例总数的11%。
其次是肺癌,占所有病例的10.7%,前列腺癌占8.8%。
据加拿大癌症协会估计,2023年将有23.91万加拿大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8.67万人死于癌症。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直肠癌几乎占所有新诊断癌症的一半。
你怎么看?留言给我们。
编辑:YUAN

编审:言西早

图片:pixabay、CTV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