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河北就成为了帝舜分天下十二州里的幽州,其继任者禹(
大禹治水
)随即将天下分九州,排第一的是冀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大部和河南一部分,其中也包括北京。如今,网上却戏称河北是“存在感最低的省”。

然而在我们谈到“带豹回家”时,河北是个分量非常重的省。因为北京完全被河北省所包围,无论从哪儿带豹子回来,都得经过河北。因此,河北的生态情况,一直都是我们所重点关注的事儿。
其实要说生态,河北在中国诸省区中应该属于能大书特书的。特别在中国北方,能跟河北在生态资源上掰手腕的还真不多,因为河北的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非常丰富多样。
河北驼梁的森林 ©小鸵鸟
看地图就知道,河北是个南北走向的省,从北向南跨越了6个纬度,这给河北省带来了气候上的巨大差异。比如查查这些天的天气,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市康保县日最低温大约为-25℃,而同期最南端的邯郸市磁县则为-5℃,足足相差了20℃,能赶上国内典型的南北差异了。
河北省的景观地貌非常丰富:最北部的张北高原是蒙古高原的南缘,海拔接近2000米,在这里出现了干冷的草原和荒漠;燕山、太行山两大山脉自北向南填充了河北的北部和西部,被季风滋养的华北针阔混交森林覆盖了这两座古老的山脉;东南部主要为农田覆盖的华北平原;在北京以东的唐山市,河北还拥有一段海岸线以及候鸟所钟爱的滩涂。
河北省的纬度跨度是北纬36°03′至42°40′,形成了相当大的南北差异,北缘是太行山脉,西北部是燕山山脉
如此多变的气候和地理地貌变化使得河北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华中华北地区独树一帜:不但有属于荒漠生境的跳鼠、黄鼠、草原雕,也有典型的森林动物猪獾、斑羚、果子狸,而在沿海地区,甚至偶尔会出现斑海豹。
三趾跳鼠 ©李琦
北京现存有记录的鸟类为515种,面积大得多且地理环境更加复杂的河北的鸟类数量一定高于这个数字。
光这么说可能大家还感觉不出,那就说说大家熟悉的猫科动物吧。
大家都知道,猫科动物作为食物链上层物种,比较能够体现出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和保护现状。比如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藏东南地区则可能拥有11种猫科动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最高,保护现状也非常好的地区。
虎豹国家公园有4种猫科,而中国绝大多数省区,特别是东部和华南地区,都只剩下一种猫科动物:豹猫虽然我们总说豹猫是生态底线,但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成了天花板了)。山西算是豹子保护比较好的地方,有几种猫呢?已知的也就2种。
在河北驼梁拍到的豹 ©猫盟
但你知道河北有几种吗?4种
豹、豹猫、猞猁、兔狲
就问你牛不牛?这还不是历史记录,而是实实在在的红外相机调查记录。
自从2016年提出带豹回家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对河北进行彻底的摸底。
2012年11月,我们和小五台山保护区合作安装的红外相机首次在距离北京直线距离仅20公里的地方拍到了一只豹,但没想到此后在小五台山就再也没有拍到过豹子。曾经我们认为带豹回家已经近在咫尺,但后续的调查则把这个期待推到了200公里之外。
2017年我们开始在太行山豹子北扩的重要节点:河北驼梁保护区开展调查,驼梁保护区距离北京直线距离大约200多公里。在保护区的大力支持下,红外相机监测持续至今。2019年,驼梁首次出现了一只母豹,这简直是给带豹回家打了一针强心针!这证明了两件事:1,豹确实在扩散;2,河北平山-阜平-山西五台三县交界带确实可以成为潜在的豹种群栖息地。
2019年在驼梁拍到的母豹 ©猫盟
2019年的母豹在2020年就消失了。2020年又拍到一只公豹,此后2022年又有一只断了一颗獠牙的豹出现,我们叫它“缺牙崽”,还是一个年轻的雄性。2023年7月,驼梁再次记录到一只年轻的小公豹(因为它的蛋蛋比较小),但是先前监测到的两只公豹到2022年底就都再没有出现在驼梁相机的镜头里。
缺了一颗牙的豹豹 ©猫盟
2023年,新闻媒体报道,在靠近河北驼梁保护区的五台山一带记录到一只比较胖的公豹。
总体而言,驼梁的豹个体非常不稳定,从2019到2024,该区域出现过的5只豹子通常只存在不到一年,或者一年多一点点就消失了。
这里面就存在两个问题:1,这些豹子是从哪里扩散而来?是这个我们预测的栖息地有一个我们不知道的豹种群,还是从山西阳曲县往北存在着我们预测中的扩散通道,可以让阳曲的豹到达驼梁?2,为什么这些豹不能在这个栖息地定居下来并开始繁衍?是栖息地存在什么问题吗?
这是“带豹回家”接下来需要重点回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甚至比保护现有的豹种群更加关键:如果我们搞不明白扩散的豹如何在一个新的栖息地里安全居住下来,那么我们就无法保证豹在北京乃至更北的燕山山脉能够顺利地回归,即便我们认为有些地方已经满足了让豹生存的条件。
2019年,河北承德市的平泉县出现了一只进入羊圈的大型猫科动物,疑似华北豹(后来反复查看,我们觉得更像是雪豹),相关可看《信念的力量:带豹回家,它在路上》这篇文章。2020年我们在靠近事发地点的内蒙古赤峰市黑里河保护区开展了一次快速调查。通过几个月的红外相机布设,我们发现位于燕山北部的这个区域没有出现过豹子的踪迹,动物的组成和北京差不多,但从拍摄频率来看,豹的主要猎物狍子基本可以满足豹的捕猎需求。
2019年出现在承德的“豹” 图片来源:新京报
2022-2023年,我们有幸参与了由中国环科院、中科院动物所、河北省生态与环境厅、密云区园林绿化局等单位组织的一系列野外调查活动。在2年的时间里,从北京北部的密云、怀柔山区到河北省张家口、唐山、承德、秦皇岛四市的70多个县,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兽类调查,共使用红外相机600台左右。
猫盟和志愿者在河北的调查工作,来自武阅的年会PPT
这些调查的数据尚未被公布,我们目前也不能去公开一些分析结果。但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一些跟带豹回家相关的认识和结论:
首先,我们在从北京北部到河北北部的山区,没有发现豹种群或个体存在的证据。
其次,我们认为,从狍、野猪、野兔的拍摄情况来看,从北京北部到河北北部,许多林区的局部猎物水平已经达到满足豹生存需求的水准,只是现在缺乏足够大的连通度和完整度都足够高的栖息地斑块,使之能够被认定为豹的潜在栖息地。
狍子,拍摄于北京门头沟 ©猫盟
换言之,从北京北部到河北北部,其实存在一些类似河北驼梁保护区的地方,如果豹子来,它至少在这里是能够养活自己的。
再次,河北北部的张北高原和内蒙古连接的区域,还生活着兔狲和猞猁。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这一点:在距离北京仅100多公里的地方,就生活着这两种大家印象里都更加遥远的猫科动物。和豹不同的是,河北的猞猁和兔狲是存在种群的,它们的栖息地一直往北蔓延。它们非常缺乏调查,而得到的保护也不够
下面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首先是承德,拍到的动物数量最多,总共记录了27种兽类。除了没有豹以外,这里的生态系统相当完整,斑羚、狍子、野猪、猪獾、狗獾、貉、果子狸、豹猫都有。除了森林之外,承德也有草原生境,还有很多草原特有的物种,像跳鼠、艾鼬。在承德高海拔的稀疏林地里,我们还记录到了马鹿和猞猁。这是2010年以来,河北第一次出现猞猁分布的记录。
猫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拍摄的猞猁,在我们的印象中,猞猁好像都是生活在人迹罕至之地 ©猫盟
其次是张家口。张家口的康保县和张北县,有大面积的草原,除了华北常见的兽类的群落之外,我们在张家口的草原上很幸运地记录到了一些草原独有的物种,比如兔狲、草原雕、还有沙狐。我们查证后发现,无论是蒋志刚教授主编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还是魏辅文院士主编的最新的《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都没有沙狐在河北分布的记录,算是一个正式的调查分布新纪录。
然后是唐山和秦皇岛。唐山的迁西县等地区有一些森林,我们本来预测它保存得还不错,但过去一看,里面有大面积采石废弃的工厂,还有大面积种植的果树。我们走访了当地村民,他们说“没有野猪拱地,只有猪獾”,连野猪拱庄稼这种常见人兽冲突都没有,说明大型野生动物真的是很稀少了
实际上我们在整个唐山市装的红外相机没有拍到任何有蹄类,只有一些果子狸之类的小型兽类。其实唐山果子狸的出现算是个亮点:历史论文里记录的果子狸的分布东界是兴隆县,北界则是北京,2023年11月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辽宁省也发现了果子狸。现在我们知道果子狸的分布又往东和往北扩了一点。我们猜测可能是由于气候变暖,让果子狸的分布范围往北扩大了。
猫盟在安徽黄山拍到的果子狸 ©猫盟
秦皇岛市经过高强度的旅游开发,我们的走访没有发现任何有蹄类,秦皇岛市跟承德交界的地方我们放了红外相机,那个地方还保留着一些有蹄类,像狍子、野猪,但是拍摄率特别低。
再来说说北京。
毕竟带豹回家虽然根本目的是恢复华北山地的豹种群、修复太行山-燕山的生态系统,但北京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地标,豹的回归将会具备无与伦比的意义。
过去谈及带豹回家,往往会把北京西部的门头沟作为目标地,因为已知的豹种群都在北京南边,如果沿着太行山一路北上,最先进入北京的地方就应该在门头沟、房山一带。
但实际上北京北部也拥有不错的山林。从怀柔的喇叭沟门、帽山、横跨怀柔-密云的云蒙山,到密云最东边的雾灵山保护区,这一片栖息地足够大、足够连续,而且森林质量还不错。我们需要在这些地方评估,兽类种群怎么样?生态环境是不是健康?有没有希望成为豹子的新家?
通过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感觉怀柔的喇叭沟门-帽山拥有北京质量非常高的森林:栖息地连续、森林间的阻隔较少、有很大的树,胸径能达到60厘米。有蹄动物有斑羚、狍、野猪,而且某些地方狍子的拍摄率特别高,甚至比山西和顺都高。
狍子,拍摄于怀柔长哨营 ©猫盟
北京的赤狐记录一直都很少,之前我们曾在北京西部的小龙门-黄草梁一带记录过野生赤狐,它们可能是和小五台山的赤狐属于同一种群。而这次在怀柔喇叭沟门一带记录到的赤狐则是北京北部罕见的赤狐记录。
赤狐,拍摄于怀柔 ©猫盟
豹猫在所有调查的区域都很常见,某些地方的拍摄率还颇高。同样的,北京的狗獾、猪獾等中小型食肉动物也显示出较高的拍摄率。在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且北京实施了多年的较高强度的生态保护措施之后,这些中小型食肉动物正在以可喜的形势增长
2022年拍摄于长哨营的豹猫,京郊的小型食肉动物正在恢复 ©猫盟
总体而言,我们的初步印象是,北京北部的山区实际上正在逐渐具备让豹生存的条件。从猎物水平、栖息地面积和连通度来看,北京北部到河北的山区,有潜力划出一个足够大的华北豹栖息地出来。
当然保护问题也是存在的。
首先是盗猎。从北京到河北,盗猎现象其实都是存在的。
由于乡村空心化,现在山村的人口并不多,靠山吃山的人也比过去少了很多。但夹子、钢丝套等盗猎用具还是出现在广大的燕山林区。
在安装红外相机的时候,我们有志愿者被猎套给套住了,还是最新型的触发式的,连夹子带弹簧锁的猎套。在一条山梁的防火道上,我们一次就发现了六个猎套。
我们的志愿者遭遇了猎夹 ©猫盟
在北京,我们的红外相机拍到了猎杀豹猫的盗猎者,森林公安很快介入并破获了此案件。就在2023年年底,又有驴友在北京北部发现了被夹子夹住的豹猫,后来该豹猫得到了救助。
相机拍到的盗猎活动,红圈里是他们猎到的豹猫 ©猫盟
种群数量比较多的动物一时不会被盗猎消灭光,但像豹这样数量稀少的动物,则可能会因盗猎而彻底消失。
栖息地本身的问题也比较大。
在兔狲、猞猁分布的地方,我们发现大量的新能源设施正在或已经建设起来。看来不论是张掖的荒漠,还是河北-内蒙的高原草原,新能源可能都在对当地的珍稀物种造成影响,而它们多半并没有生活在保护区里,且我们对它们几乎一无所知。
我们熟悉的张掖兔狲,远景里是风力发电机 ©猫盟
总结下来,带豹回家之路漫长且荆棘密布。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河北生态本底情况,指望豹自行扩散至北京并建立起种群将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但其实在保护到位的前提下,栖息地恢复的速度会比豹扩散的更快。恢复起来的野猪、狍、斑羚种群如何自然调控?这其实也是华北山地面临的保护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虎、豹还是欧亚猞猁、西班牙猞猁等大中型猫科动物,都有迁地保护和重引入的成功案例。或许我们应该向俄罗斯、西班牙等在此方面有经验的国家学习,做两手准备:在恢复栖息地、做好让豹自行扩散的准备的同时,也积极开展重引入、迁地保护的技术积累。
河北驼梁白雪和雾凇装点的山 ©大猫
让豹回到历史栖息地,行使其生态功能,让豹的金钱花斑融进斑驳的山林间。为了让这一梦想实现,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与此同时,在带豹回家的路上,猫盟也有了新的需要去关注的物种:猞猁和兔狲。毕竟,在很多地方可能永远也不适合迎来豹子,但猞猁可以成为当地的森林之王,就像它们在内蒙古、新疆、俄罗斯直到欧洲的那些森林里一样。
探头探脑ing,河北驼梁拍摄到的豹 ©猫盟
致谢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阜平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密云区园林绿化局、怀柔区园林绿化局、河北省生态与环境厅、承德市生态环境局、隆化县生态环境分局、滦平县生态环境分局、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林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参与过的志愿者:
野外志愿者:飞鸿、朱鹏程、李琦、王姚、大好、春君、高先民、赵志勇、赵疏朗、木头、蚊子
数据处理志愿者:陈予、丁先生、头鹰、涂图、懒觉猫、李英杰、墨瑜、咩咩狐狸、AAA著名薯片批发商、蔡梦泽、陈予、Ddd、汗折、Hills、Liv、卤蛋、青萍乐、qu dong、万可心、夜来香、YOLO以及其他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们
-End-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守中国荒野
.........关于燕山的动物,你还可以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