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日益多样化,传统的销售管理体系早就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销售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在OMEGA的公开课上,资深顾问式销售实战专家、高维学堂常驻导师崔建中围绕“如何打造有效的销售管理体系”展开了课程分享。他提出了第四代销售管理体系的概念,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销售管理视角。在他看来,销售不应仅仅被视为回款工具,而应成为战略落地的核心。
通过“三板斧”和“一纸禅”等案例,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业绩目标转化为销售人员的日常行为,以及如何将抽象的业绩指标具体化、行为化。除此之外,他还深入探讨了销售管理体系的三个层次、五张重要表格的应用,以及管理者在业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等等。
长达8小时的公开课内容,干货满满,我们将其浓缩为一篇文章,以期带领大家一起深入了解崔建中的销售管理体系,学习如何为企业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销售团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是程序员出身,后面我做了15年的销售,一开始我以为销售就是一个回款工具,直到做了多年管理之后发现,其实销售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战略落地的工具。简单解释一下战略落地的工具,比如你希望进军高端,希望打开市场,这就是你的战略,就需要销售去冲锋陷阵,站在这个角度想销售队伍,意义就会完全不一样。
我所讲的第四代方法论实际上是一个定义。销售的发展经过了100多年,拥有三代方法论:第一代叫科学销售,第二代叫专业销售,第三代叫顾问式销售,2010年以后,全球的方法论到了第四代,国际上几个公司包括我在内,都希望扛这个大旗。今天课程的定位,是在一个公司战略制定之后展开的解码和执行,而这个解码和执行是在销售端展开的。换而言之就是销售端如何来承接公司的战略。
这节课的内容一句话概括就是,让业绩的完成变成一种可控行为。业绩目标是个数字,数字本身没法被管理,只有变成可控的日常工作并去管理,才能实现业绩目标。所以只有行为可以被管理,数字无法直接被管理。做到可控很简单,就是建立起数字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为可控,目标就可期。
有时候抓重要事情的能力真的可能是管理当中最重要的能力。对于销售管理/业绩管理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重要事情放在首位,这是我们课程的核心思想,以及完成业绩的秘诀所在。我们认为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这四个和业绩紧密相关的问题,则对业绩完成具有很大帮助。
问题一,分数不分事。只分数没有意义,而分事就是你要告诉我,做哪几件事才能完成业绩;
问题二,指标无因果。不同层级的指标不能放在一起来说,但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每个部门都在往销售部门塞指标;
问题三,数量实在多。指标无因果造成了指标数量实在多,指标过多很可能是源于你没有分类,没有找到其中的因果关系;
问题四,不知管什么。正确指标本质上就是完成业绩的策略。如果我们把指标定好,把指标分解清楚,就清楚了实现业绩的策略路径。
如何把业绩数字分解成具体行为,可以参考某大公司的案例,他们最终分解出一个“三板斧”“一纸禅”,“三板斧”指:带客户参观样板点、带客户参观总部、在客户机房做实验局;“一纸禅”指:针对客户场景,差异化价值的最精简版本,精简到一张纸以内。这就是把重要事情放在最重要的首位。
在我们这种成长型公司里,用得最多的就是三层:
第一层,组织业绩层,将战略在销售层面做数字化解读,简而言之即制定业绩指标;第二层,管理策略层,分事的本质即策略层;第三层,销售活动层,这个分解对销售的专业要求非常高,业绩决定活动和活动决定业绩是相辅相成,不同的业绩指标会解码出不同的销售活动。
这个模型在全球用得非常多:看业绩层、想策略层、管活动层。业绩层不能直接管,你只能看业绩层离目标有多远,是否实现;策略层不能完全管;活动层完全可以管,它的可控性非常强。当然这个模型的作用不是让你一定能完成,而是让你最靠近那个业绩指标。什么事情都干是最差策略。
销售大师史蒂芬·E.黑曼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什么事情你都干,意味着把整个公司拿出去赌博,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事情”。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把重要事情放在首位。
我们来解释下这个模型。业绩层就叫爬山,业绩就是那个山顶,你无法改,不过你可以选择从哪条路上山,管理者的职责所在就是要找出最容易完成业绩任务的路径。干重要事情,而不是干所有事情。有些事情不需要你自己特别管,你只需要管重要的事情就好。活动层就叫开车,我们能控制踩油门、刹车、打方向这些环节。
这个模型是反向驱动,销售管理者的日常工作,首先是管理销售活动保质保量发生,销售活动发生的策略就能实现,我们希望的目标就有望实现。反向驱动一旦分解出来,其实就能发现,所有事情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把公司占比转化成每个员工的个人欲望/成功动机。任何管理本质上是所有人都在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个分解的本质是找到联系。 
这个模型有两个特点,一个叫预见性,一个叫可控性。通过不断迭代,先调整活动,再调整策略,后调整业绩,这个顺序不能乱。总之,合理试错、快速调整的能力,比偶然成功更重要。可控的概念首先指在销售层面上可控,它防止销售和产品之间互相推卸责任。这个模型本质是一个系统,把它想成一辆汽车,它是不断向前滚动,不断调整、改进、滚动,这种滚动就把短期和长期结合起来了,这就是这个模型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
把模型转化成表格化的表述,一个叫指标,一个叫目标,指标就是策略,目标就是一个待完成的具体数字。业绩的管理,要始终盯着这张表看。销售之中有五张重要的表:金表、蓝表、绿表、漏斗表和业绩对齐表,这五张表基本上能把一个销售队伍管理得比较好。
管销售的话,从低到高一共有五个管理对象,把这五个管理对象分清楚非常重要。第一个管理对象叫作拜访,这是颗粒度最低的一个管理对象。销售70%的时间都在干拜访,这个动作抓好对销售业绩增长有帮助。再往上一个维度叫作订单,可以简单理解为多次拜访构成的。再往上一个维度叫客户,可以理解为一个客户由多个订单构成的。这三个管理对象后面各有一套销售方法论,销售方法论背后各有一张表,就是金表、蓝表和绿表。这三张表已经在销售行业用了40年了,是销售大师史蒂芬·E.黑曼发明的。再往上一层才说业绩,我们可以理解成业绩是由多个客户构成的。再往上就是业绩对齐表和漏斗表。再往上一层也就是最后一层叫销售团队,一个团队要实现多年的业绩,要依赖一个坚强团队。
客户分类和订单分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分不清的就是订单和客户,二者的管理方法完全不一样。比如哪个订单要成功了,你是要马上投入资源的;但客户是个长期行为,可能运作3年才能出结果,里面所有组织流程管理完全不一样。大家需要注意指标和目标的区别,目标就是那个具体数字指标,本质上就是策略。
对于销售管理者而言,他的工作本质上就是4件事:
第一件事,设计业绩指标,聚焦战略,业绩,本质上是战略的分解;
第二件事,设计提升策略,找到杠杆,所谓杠杆,就是管理者要找到正确且最省力的路径,这是作为管理者完全可以掌握并且必须要做的事情;
第三件事,设计销售活动,抓住重点,重点,是指重点活动;
第四件事,管理销售活动,保持韵律,所谓韵律,就是管理的频率。
从前在国外有个理论叫3S理论,认为销售领域里主要就是完成三件事:第一是选拔,首先需要招聘一批好销售;第二是技巧;你要教给TA销售技巧,比如如何拜访客户,如何与客户沟通、谈判;第三是策略,你要教给TA销售策略,TA自然会把业绩拿回来。现在销售管理方面的理论已经变成了3M理论:第一,你要有成熟的方法论;第二,这个方法要可衡量,就是要有指标和目标,没有衡量就没有管理;第三,你要通过管理行为确保你要求的行为发生,这个管理也包括管理的人。 
其实一个公司小的时候,老板的能力就是团队的销售能力;但是公司大的时候,销售管理能力就是销售团队的销售能力。国外有研究,其实好的销售骨干/销售人员做管理者的成功概率比较低的,TA反而不如普通销售做管理者。因为好的销售做管理者就有个“复制自己”的执念,而普通销售做管理没有这个执念。这种复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有一样东西是没法复制的,叫素质。
销售管理者自己要不要背业绩?我的建议是如果团队超过5个人就不要背了。第一,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毕竟TA要和自己的员工抢单,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更重要的是第二点,你反正让TA背团队业绩了,再让TA背个人业绩没有任何意义。业绩就是战略的数字化分解,那么业绩层的指标怎么制定,目标怎么出来?战略有很多定义,但在我看来,所谓战略就是因为穷,如果资源是无限的,你可以做成任何事,实际情况却是三个瓶子两个盖,你总要选择到底是盖哪个瓶子。
所有的业绩指标只有四类战略:
第一类叫财务指标,这是最有意义的连接了,财务指标一般是指销售收入、销售利润。我是卖ERP出身的,ERP是很复杂的产品。刚开始我以为产品越复杂,销售就越复杂。但是我现在做了十多年咨询师了,接触了40多个行业,才发现最难的产品其实是简单产品。因为简单产品的同质化太严重,而销售的职责就是解决同质化。我花了很多年时间写了一本关于解决同质化的书,解决思路非常简单,就是找到产品之外的价值。
第二类,业绩指标,很多销售的模型,TA的客户数比较少,但每个客户都比较大,TA要占这个坑,当然还有一种是鼓励占大客户。
第三类叫现实属性,业绩的实现是销售的功劳+产品的功劳+服务的功劳,所以它是一个复合指标。
第四类是客户满意度指标,如果客户满意度高,销售业绩一定好,那么客户满意度就不是一个一级指标,而是二级指标,它是为业绩、财务指标实现而设计的一个指标。
我见过的制定业绩的方法有几种:
第一种叫扁平式制定,用新产品、新市场、新对比的这种方法,你根本不知道它会百分之多少,都是新的,没法测算。这时候可以参考一下竞争对手和自己其它产品,但是尽量往高定;第二种叫借助客户规划;第三种叫借鉴历史定格,这是我最不推荐的,但是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
其实这个流程有两种,一种叫因果流程,一种叫概率流程。因果流程就是严格执行的,比如生产流程、报销流程;但是销售流程不是因果流程,而是概率流程,当中有两个事情不可控,一个是客户不听你的,一个是竞争对手想弄死你。销售上你要的是结果管控,不是行为管控。
销售流程是有用的,而且作用非常大,但是它的作用不是指导一张具体订单,指导一张具体订单,大家用的是策略销售,不是用的销售流程。销售流程的逻辑是,对一张订单而言,销售流程无法指导它的具体运作;但如果是一群订单,它会表现出规律性的东西。所以业绩管理是可以用流程的,个体不可管控,群体不会胡来。销售流程之所以是概率流程,是因为它是多个订单(而不是一个订单)构成的一个规律性东西,不能拿一个总体的规律性去指导一个个体。
首先说它能干什么,第一,它是个协同流程,协同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协同;第二,它是个分钱、分权、分责的流程,越大的公司,协同越重要,当然小的公司协同也重要,但它核心不是协同,它的业务增长是机会与能力,永远要剔除一种概念。为什么很多管理者对流程有如此执念?是因为TA认为这个流程只要有了一切,就会有一个稳定产出。然而对生产而言确实如此,但是对销售而言并非如此。
我到现在培训了大约15万销售了,看到了上千个团队,我可以负责任地给大家说:中国95%的销售一点销售都不懂,90%的管理者一点销售管理都不懂。现在市面上所设计的销售流程,只告诉你一件事情,一个订单是怎么完成的,但是一个正确的流程是告诉你一个订单是怎么赢得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我们需要深刻思考“流程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概念”这个问题。
IBM的SSM就是一个非常棒的销售服务流程,它包含四样东西:一,你的销售哲学是什么,比如为客户创造价值;二,你在每个点上是如何推进这个订单向你家前进的销售流程;三,销售技巧和方法,它有检查结果,有哲学、有流程、有方法、有工具、有检查、有管理,用这些东西组成一个流程;四,交付再回款。它的打通性很强,对一张订单的完成是非常好的。
我们现在想给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设计一套更加实用的管理体系,它不仅仅是业绩流程。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应该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业绩解码,解出关键销售活动;第二,对关键销售活动进行管理经营运营;第三,对管理关键收入活动进行赋能和培训。这三个模块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核心不在于三个模块,而是让它们怎么转起来。关键销售来自于策略,策略来自于战略,不断地来优化这个圈,圈转得越快,我们的业绩就会干得越好。
如果你想做更多的协同,打通部门墙,分权、分钱、分责,我觉得LTC(从线索到现金)很重要;如果你认为现在核心的工作是运用能力抓住机会,实现业务业绩成长,而不是管控风险,这时候你也许可以考虑另外一个思路。
我做销售咨询做了很多年,每次涉及到管理咨询时,我一般都建议从漏斗表抓起,这个抓手非常好。不过实话实说,我差不多看了有几十家公司的漏斗了,没有用起来。如果想要用好漏斗,前提是必须把销售流程做好,因为漏斗本质上是对销售流程的衡量,是概率计算,管订单不管客户。另外销售的能力要能支撑销售流程的执行。还有就是CRM一定要建立在正确的方法论基础上。
漏斗的作用很多,除了销售业绩预测以外,还有反向控制业绩完成。比如设定了每个季度的任务,就能通过漏斗反推出每个阶段的理想漏斗,理想漏斗就可以作为要求发下去。漏斗是业绩指标加策略指标,但是没有活动指标。所以漏斗只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不能告诉你如何解决,不能帮你执行。
管理有五个最主要的手段:第一个叫设计;第二个叫辅导,只有人才的自我复制才能实现业绩的倍增,管理者就要做管理者的事情;第三个叫控制;第四个叫支持;第五个叫激励,就是分钱、分权、分荣誉这些东西,用这五个手段来控制业绩的实现。
关于业绩指标的制定有几点要注意:
第一,业绩指标制定过程比业绩指标本身重要,战略制定就是制定与执行过程都要制定,光制定一个战略没什么意义;
第二,获得上下的观点;
第三,不要层层加码,永远不能通过单纯提升业绩指标/业绩目标而实现业绩增长。不要太在意历史业绩,中国市场变化还是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往往是一个负担,它会阻碍你开拓思路。
策略层是真正考验智商的,也是销售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方式。中国的CRM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很简单,买CRM的人不懂销售,卖CRM的人也不懂销售。很多CRM本身也有问题,漏斗的转化率绝不能让销售自己填,那个数据是CRM自己算出来的。
订单立项要不要做?只有大单才有立项,小单无所谓立项。立项的时候肯定要有些标准,这个标准应该分两类,一类叫客户标准,首先判断这个客户该不该做;一类叫订单标准,这和你公司有关,不一定是一个统一标准。商机的质量取决你手里有什么订单。
策略是硬仗,一个战略/策略执行完了,它意味着一件事情,就是你公司有质的变化。有时候不是你战略不够,就是执行力不够,所以就没打下来,就这么简单的事情。
策略是业绩的任务分解,我们要把它分解成哪几个任务。策略是活动的执行目标,策略本身不讲怎么完成,只讲要做什么。在此我要特别强调,正确顺序是先有策略后有活动,但是大部分是先有活动后有策略。因为大部分人是会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而先有策略后有活动意味着该干什么干什么,先有活动后有策略意味着会干什么干什么,也叫路径依赖。所以在想清楚这个目标之前不要想行动,一旦想行动就进入了路径依赖。尤其CEO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两个目标。
策略是杠杆,一个聪明的管理者要找到完成业绩的最佳路径,而且可能每年甚至每半年、每季度都要刷新一次,这才是其职责所在,而不是动不动就号召勤奋。我也承认勤奋很重要,但你必须在正确的路上奔跑,所以策略是更聪明地做事情,而不是更勤奋地做事情。策略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把策略定出来就是优先排到前面的事情。策略要拿出20%的时间去执行,策略通常不是关于钱,它是分事,如果你的策略出现了钱这个字(比如回款多少),那这一般是业绩侧,不是策略侧。你可以改变做事情优先顺序,如果仅仅通过改变优先顺序就能提升业绩,这相对改变行为要容易很多。改变优先顺序就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最重要的事情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
我设计了一个业绩增长公式,商机数量增加可以提升业绩,转化率提升可以提升业绩,客单价提升能提升业绩,最后一个很多人不太关注,但实际上它很重要,叫缩短销售周期。所有销售业绩增长策略的制定,都只能从这四块区域找。
在我的销售体系里,一共有三种策略,这个叫业绩增长策略,还有一个针对订单的策略销售,以及一个战略客户的经营策略。制定策略的方法是什么?我觉得史蒂芬·柯维的一个制定策略的流程做得很好:
第一个,考虑各种可能,看上文提到的四个方面是否应有尽有;第二个,按对业绩影响排序,你一定知道这个策略比另一个策略重要;第三个,测试目标,增加销售人员数量无疑要增加成本,所以小单销售的时候招便宜的销售;第四个,细化。
对于市场覆盖而言,是面向小单,小单的特点就是销售能力不重要,销售效率最重要。小单想成交,如果核心就是覆盖线索,增加线索最好的办法是客户转介绍,转介绍就4个招数:
第一,开口要,永远不要指望客户自觉;第二,指明要,这是最管用的,指着具体某人的名字来要;第三,服务好;第四,心意到,送礼品,该吃饭。
策略的第二块产出地叫收入能力,大单需要能力,大单能力由三个部分构成,叫KIC布鲁姆分类目标:第一是素质,只能选不能培;第二是知识,一个是关于我的知识,一个是关于他的知识甚至你的竞争对手的知识(浅尝辄止就可),最重要的是客户业务知识,学习客户业务知识是销售成长最快的路径;第三是技能。
大单的技能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叫技巧类,诸如谈判、沟通、约访、获取承诺、了解需求、展示价值这些;第二个叫销售策略,技能加策略等于订单;第三个叫客户经营,这叫战略。客户经营战略推荐不是针对一张订单,它的诉求是让客户永远没有东西,今天买,明天买,后天还买,还要永远没有东西。但是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客户经营。 
除了我刚才说的这些知识构建以外,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训练,技能不可能通过简单背诵来获得,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获得,所以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练习次数。怎么组织学习,怎么训练,这才是你成长的途径。第二种,建立销售辅导,要求管理者有一大部分时间去做销售辅导。一个销售愿意在一个公司待着,除了钱以外,最关键的是成长。
如果有两个业绩指标和三个业绩指标,你下个策略是不是要做三张这样的表?这就是对齐表。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有重大影响,所有策略如果想要有重大影响,它要符合三个原则当中的一个:第一个叫作高影响力原则/CSF(关键成功要素)原则,高影响力指你现在做的策略影响的是这个关键要素;第二个,好的策略叫高杠杆,一个好策略有一个制定原则叫作用优势抓机会;第三个标准叫作薄弱点,看能力的薄弱点、公司整体的薄弱点在哪里。
策略的问题永远都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所以需要5W的细化,what(做什么)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为什么) who(是谁)。策略是做不同的事情,而不做相同的事情。你的AB策略要细化成5W。第一个叫粗放,解决办法是把它化成5W;第二个叫挑战性策略,有挑战性的策略,才真正有制定的意义所在。
先有行动,后有策略,这就叫惯性策略,你至少要留20%的时间做策略性的工作,你的管理、策略必须直接作用于经营。德鲁克曾说:“对员工最好的激励就是帮助他完成业绩。” 说白了还是得舍得放弃,尤其是我们这种成长型公司,一定要放弃那种什么事情都舍不得放的概念。
实际上所有方法论都来源于5个方法论,我管这5个方法叫基础方法论,你的销售活动就向这些基础方法论去找。第一,销售拜访,第二,策略销售,第三,客户经营,第四,客户发现,第五,客户成功。具体参考哪一种流程,取决于三个要素:商机多少,订单大小,客户新老。在做销售流程之前,你必须搞明白你的销售模式竞争力在哪里也就是业绩从哪里来,一定要明白是抓效率还是抓效能、是抓老客户还是抓新客户、是抓大订单还是抓小订单。
其实对一个管理者而言,有四件事情是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更好地连接活动与结果,这是最体验能力的地方;第二件事,管理销售活动,让它保质保量发生;第三件事,帮助销售人员专注重要的事情,控制销售人员去做策略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TA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第四件事,如果TA不会做,提升销售人员专注重要事情的能力,辅导、培训、训练。这是业绩管理的4个最核心的事情。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