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加坡吸引着众多跨国企业落地,三分之一的世界500强企业都选择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有创业者称新加坡为“东南亚的首都”。众所周知,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中心位置,加之其稳定的政策环境,都是它被众多企业如此“青睐”的原因。那么除此之外,新加坡对中资企业有哪些有利政策?企业到了新加坡之后,又能够获得哪些帮助,或经历怎样的风险和挑战?
在2024年,OMEGA项目组重磅推出“OMEGA公开课”,本文是出海系列的第一篇,其中截取了我们在2023年7月份新加坡之旅的部分可公开内容。
我们希望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成功出海新加坡的企业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企业出海创业的优势、亮点、发展思路、难点和挑战等问题,做一次详尽的“出海攻略”
本次公开课和大家分享的嘉宾是来自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大中华区资深负责人Jackson Phang和云器科技的创始人兼CEO喻思成。Jackson Phang将为企业家们解答在新加坡创业、注册与运营过程中能够获得哪些帮助,喻思成将以阿里云为例,和大家分享出海新加坡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期为有想法出海或正在出海的企业带来可参考的路径与思考。
分享嘉宾

Lily:Jackson Phang您提及“新加坡+1”的战略,对中国公司在东南亚提供哪些具体的帮助?
Jackson Phang:谢谢Lily,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大背景。这几年东南亚的经济发展迅速,许多企业陆陆续续落户在东南亚。设立的业务根据每个东南亚国家的特性而定,有生产制造、营销战略、销售业务、创新研发、供应链管理、总部等。新加坡是一个小国, 拥有500多万人口,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我们的人才培养、创新投入、管理体制、金融体系、生活环境、与多国的合作和连接性得到了许多国际企业的青睐。也因此我们和邻国达成合作一起打造所谓的新柔廖发展区域,来协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印尼的廖内群岛的各方面优势发展区域业务。比如说土地面积和人力需求较高的一些业务可以考虑在柔廖进行,同时利用新加坡作为中心统筹区域的发展作为管理人员的基地。举例,中国南山集团就在离新加坡45分钟船程的巴淡岛(属于廖内群岛)设立了自己的工业园和电站。管理人员则常驻新加坡负责区域的战略投资、管理。
有意以“新加坡+1”模式发展的企业可以和经济发展局(经发局)接洽。我们可以帮企业对接柔廖内的工业园业主,他们也可以协助企业和当地政府对接关于设立电站、基础设施的需求。除此之外,如果企业在新加坡设立研发基地和总部,然后在柔佛州或者巴淡岛等设立生产制造的话,我们也可以根据他们在新加坡的投资提供高达100万新币的补贴。
(2024年1月11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签署了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强人员、货物以及投资的互联互通。
Lily:假设我现在要在新加坡建立一家自己的公司,在EDB的帮助下,我们多长时间能成立这家公司,以及你们针对中资企业有什么特殊帮助政策吗?
Jackson Phang :我本身也曾经离开过EDB两年自己去创业,自己亲身体验设立公司可能只需几个工作日就可以得到审批。新加坡也有很多服务提供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地把业务走上轨道,不管是找办公室,设立银行账户,或是招人。如果企业需要推荐也可以到我们经发局的网站,EDB Connections Concierge,筛选一些我们推荐的专业服务机构。我们尽可能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介绍合作伙伴一起推进企业的海外业务,也提供相应的企业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在新加坡的发展。企业优惠有两大类,一个是税务优惠政策,新加坡的企业所得税是17%,我们可以把税率进一步优化,这需要根据企业的5年总部发展规划来给予评估、审批。其次是如果在新加坡做研发项目,做培训的话,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补贴来协助降低他们的风险。
Lily:从您的经验来看,过去的16年中,中国企业到东南亚来出海的数量上经历了什么变化?行业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Jackson Phang:其实我刚刚接触国际业务的时候(2010年初期),还是国企央企比较多,过后就是一些比较大规模的民企,像太阳能公司等;近5年多,越来越多TMT企业落地到新加坡。可能大家都有在新闻报道中了解到许多国际科技巨头在新加坡设立业务。这个趋势响应了东南亚市场的潜能及发展。除此之外,我们在近期也观察到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消费品企业也在新加坡部署他们的海外发展战略等等。
分享嘉宾
Lily:思成2015年就来到了新加坡开拓全新的业务,你认为当时有哪些是你完全没有想到的最“水土不服”的症状?
喻思成: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一个生意从一块钱达到一个亿。因为阿里内部都是以亿为单位的,我们没有想到做到一个亿要花那么大的力气。集团给你这么大的资源,回去汇报的时候不好意思说第一年才做个几百万、几千万。出海的时候是2015年,阿里云5岁左右,产品上有非常大的困难,数据安全也备受关注,生态也是很大的问题。虽然在新加坡本地酒肉朋友多,但是做生意的朋友是不多的。另外本地团队如何组建也是大问题,到底是派人过来还是在本地招人,都需要考虑。阿里虽然在投钱上给足了支持,但也是要看到结果的,所以这方面压力也很大。
Lily:思成,你刚刚组建阿里云团队时,商业化上第一个成功案例是哪一家?当时阿里云凭什么打动了这家公司?
喻思成:我们当时的策略是:先做中国客户在海外,再做海外客户在中国,最后做海外客户在海外,它的难度是递增的。所以我们当时拿的第一批客户是来自出海的中国客户。当时我们其实拿了很多小单子,拿的最大的客户是字节,字节在最高峰的时候一年付我们60-80亿的人民币,当时我们其实能够让对方信服了。打动他们的原因很简单,我能够给字节提供从中国到海外的一整套服务,可以从头到尾服务。某些国际云服务商做不到,它只能服务一部分,服务不了中国。这也是我们当时海外业务学到的第一点,就是先打容易,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Lily:作为一个公司要出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最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喻思成:第一肯定是整个战略分布,比如我们先做中国客户出海,然后再做海外客户在中国,最后再做海外投资在海外,整个结构、实体的设立、受哪家公司的管控、需要遵守什么等等这些都要考虑清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人员组织文化的建立。
Lily:刚刚来新加坡创立阿里巴巴Cloud时,有多少是中国本土的员工?有多少是新加坡本地的同事?
喻思成:我们招人选了几个条件:第一TA未来是需要在新加坡安家的,来回飞肯定不靠谱第二TA一定会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第三我们非常强调TA的战斗力,要敢打敢冲,过去的经验也不需要太多,因为有时候经验往往会成为你的障碍。直到今天这个组织基本仍然还是我们当时选的这帮人。这帮人有一半是新加坡本地的,还有一半是在本地招的中国大陆的人。我认为招人有前提,我们叫作同道”,总结一下就是TA对中国有认知、有感情
关于如何说服高管同事搬到新加坡这件事,我们觉得很难去说服一个不想搬过来的人实际上我们当时出来的这些高管都有很不安分的心,其内在必须非常强烈的去做一番事业的冲动。我们本地招员工也一样,要花很多力气在筛选人身上还要给对方一个发展的诚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