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号,藤校放榜,完美留学学员收获了3枚藤校录取,但我的兴奋仅仅持续了一天,就被一种无形的负面情绪给驱散了。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陆续接到了超过20位家长群里家长的倾诉(非完美留学学员家长),平均通话时长超过40分钟。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孩子托福110+,SAT1530+(甚至高达1590),前20全拒,甚至有些学生只拿到了UCD、UCSD这类象征性的前30录取,孩子非常失落,不太能接受这种打击,家长也非常焦虑
起初,除了同情,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安慰这些家长,
我深知每一个分数背后孩子的付出有多少,家长的期望有多高,每个家庭在申请、培训、科研方面都不计成本的投入......一封拒信,一个家庭的期望都破灭了
。家长在失落、焦虑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孩子的情绪。作为家长,尤其是妈妈们,是在孩子规划、申请过程中,付出最多的一个家庭成员(大部分家庭),我十分理解你们的艰辛。很多家长在自己上学时都不太习惯做笔记,但在给孩子做规划、找机构、申请的这几年,笔记能写厚厚的一大本,非常用心。任何的安慰,这个时候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家长,当初也和我们导师进行过深入交流,对老师的专业度也非常认可,只是在问到“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们孩子能申请到什么学校”时,我们老师给出的回答是“大概率前20”,但是家长之后又咨询了其他同行,对方销售顾问的回复是“前20没问题”。一个细微的差别,让我们错失了一个学员。当然,我也能理解,越焦虑的家长,越容易被这些“过度承诺”击中。后来家长也跟我解释了这个原因,对方回答的“前20没问题”并没有落实到协议上,只是让她感觉对方更有信心。但后来随着家长对留学的了解,才清楚我们当时的规划建议更适合她孩子,表达更严谨,美本录取哪里会有“没问题”一说。但是自己理清逻辑的时候,已经是去年7月份了,再换机构对孩子也是一个不小的伤害,因此我也劝家长继续合作下去,家长要多参与和监督即可。再后来就是听到只拿到了UCI的录取,而这位妈妈,在半小时的沟通中,说了无数次“都怪我”,深深自责,我觉得家长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走出这段伤痛。
有时候,我也暗搓搓的想,你们守着完美留学家长群,这么靠谱的机构和老师,你们不选择,去选择那些一眼看上去就是包装过度的机构,真的要为自己的决策买单。况且,仅仅是在我们群里看老师分享,也能避开很多坑啊,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不应该有的失误呢?
当然,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虽然他们不是我们的学员,但家长的心情我能感同身受。因为在过去两年,我比他们更焦虑,尤其是两个固定时间段,焦虑到满嘴口疮。
一个是12月份早申放榜和RD申请截止。我担心学生冲刺梦校失利,虽然是早申,还有RD兜底;虽然明确是冲高目标,已经做好被拒的心理建设。但是真正拿到拒信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是会扛不住打击的,我们芝加哥录取的女孩,我一直认为她内心很强大,也特别有实力,早申耶鲁被拒,也控制不住哭了两场(我事后才知道)。还有就是,面对RD申请截止,学生这两年选校一般都比较多,每个学生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真担心老师突然生病了,或者其他事情耽误了学生的进度,尽管我们一再要求学生把工作提前做,但总有拖延的学生。因此,在去年我们团建去卧佛寺的时候,老师们许愿希望学生能被梦校录取,而我是祈祷让老师们健健康康,因为,我见证过,我们老师在口罩解封时,忍着病痛帮学生改文书的场景。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可能更重要,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家长的托付不能在我们这里出现纰漏,至于后面的结果就看运气了,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大抵如此吧。
另一个时间段是3月份RD放榜。家长们是一个孩子揪心,我是几十个孩子揪心,每个有学校放榜的日子我都提心吊胆,早上不到5点就自然醒,时刻关注着群消息,还不敢说话。等待服务群里学生汇报录取结果:录取了,我会跟着兴奋;被拒了,我也是如遭重击,尤其是连续被拒。我们有一个学员,到最后两天时,只拿到了佐治亚理工的录取,收到多封拒信、等待,他的群昵称都改成“waitlist 代言人”了,我一度不敢在群里说话,反倒是家长在开导我们。好在,这名学员最后收到了布朗的录取。
讲这么多,并不是想说我们对学生有多认真负责,而是想说:再优秀的孩子,都有可能被拒,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有被拒的心理准备。虽然很残酷。
许老师也经常给我上课:这个行业专业的老师有很多,家长选老师也不只是看专业度,沟通方式、体验、模式、理念都可能成为家长看重的因素,好学生没有拿到好录取,有没有可能只是运气不佳
我深以为然,我们的学生录取也不能保证做到百分百完美,只是我们更努力让结果尽量完美而已。

被梦想的大学拒绝,并不代表你不优秀。我甚至会想,如果换个招生官,是不是你就有可能被录取?答案是肯定的,真实情况就是招生官内部对很多学生的录取也是有分歧的,最终要靠投票来解决。请记住,世界不会因为你被某个学校拒绝了而否定你的价值和努力
从高中进入大学,学生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坦然面对现实,如何更好地成长比在哪里成长更重要。要知道,并非所有人的成功都是一帆风顺的,巴菲特还收到过哈佛商学院的拒信,更何况我们呢?好好设计下你未来四年的成长计划,如何惊艳所有人,比沉浸在失落的情绪中更有价值。
事实上,学生比家长更容易跟自己和解
。我们过去两年接到几十个录取不理想、决心要转学的学生咨询,起初信誓旦旦,而三四个月后,大部分就放弃了转学念头。也许当初的目标就是不切实际的追求,目前的学校与他更匹配(曾经有一位托福105分死磕西北的学生,家长对西北有执念,被拒后沮丧万分,后来孩子录了纽大,学生非常庆幸自己没有被西北录取,自己的学习能力在纽大已经很吃力了,很难想象在西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也许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不想再经历一个艰苦的申请季...

当然,也有学生已经快速走出“被拒”的阴霾,迅速转入到转学的规划当中;也有学生已经接受现实,准备研究生再找回场子...
接受现状、转学、申研这都是选择,家长们也不必过于焦虑。孩子的成长,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
最后,无论你现在是拿到梦校录取,还是被梦校拒之门外,不可否认,你高中几年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这都是你未来成就的基础。
看淡录取,走好当下!
刘老师写于2024Fall放榜后一周,思路有些混乱,仅希望没有拿到理想录取的同学,尽快振作起来,大学申请的失利,只是你成功路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经历挫折,成功才会更精彩。

本文授权转自完美留学,一家高端美国留学咨询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SAT君诚意推荐。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