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安于一夏
把爸妈送上出租车,关上车门的那一刻,我竟然鼻子一酸,有一种眼泪即将流下来的冲动。车窗那一头,妈妈又摇下车窗嘱咐我:“每天要好好吃早餐!”我赶紧点头,“晓得了晓得了,你们路上注意安全。”
车子拐了个弯,消失在视线里。我看看表,还不到七点钟,难怪天气还有些凉意。爸妈刚来深圳后,气温一天天攀升,达到25度上下,加上空气湿度高,体感温度接近30度,每天都是衣服黏在身体上的那种湿热,让他们受不了。我总是忍不住反驳:现在怎么好算热的,七、八月份才叫热。这时,我妈就会用她一贯的腔调说:七、八月份,我们可不来你们深圳了。
《装台》剧照
你们深圳。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和他们不再是“我们”,而变成了“我们”“你们”。
作为小镇做题家,我靠着做题一路走出小镇的路还算顺利,毕业后就进入500强工作,后面一路跳槽换工作,也几乎都是在500强外资,并且凭借着误打误撞的运气,在房价还算低谷的时候,靠着父母的支持在深圳买了一套一房一厅的小房自住,前几年,又靠着把这套小房卖了积累的资金做首付,置换了一套远离市区、但宽敞很多的期房小三房。
但后面房地产暴雷,我买的这套期房也未能幸免,一度停工好几个月——这些,对着年近70的父母我当然是报喜不报忧,只是在几个月终于又复工了以后才对他们提起,当然用的也是“守得云开见月明”“雨过天晴”的口吻。
这种报喜不报忧,似乎已经变成了我和父母对待彼此的态度。七八年前,老爸身体出现问题要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时候,我就是在手术做完后才知道的。他们一贯的说法是:“你先忙你的”,“以你的工作为主”。就好像是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一切都是以我的学习为中心。
高中填志愿,我本着要跨长江过黄河的决心,选择了遥远的东北。大学开学时,爸妈送我去上学,我们坐了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硬座,先是到了北京,然后再坐10几个小时的火车,转车到目的地。他们在学校附近的小旅馆住了几天,等我安顿下来才回去。
《父母爱情》剧照
那时候的我没有想到,从此以后,我就是我,就是我自己了。从此以后,毕业、找工作、搬家,身体有问题需要做个小手术,又搬家,失业将近一年,到再搬家,每一次,我都凭着自己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劲,或者完全靠自己,或者在朋友的帮助下,走完了一关又一关。“把困难告诉爸妈”变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因为告诉他们,他们也帮不上忙,只会徒增担忧而已。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联系也从最开始的一天一个电话,变成一周一次,再慢慢变成一个月一两次的视频。我是有些害怕和他们联系的。作为大龄未婚女性,我知道我始终是他们的一块心病。
现在他们已经过了逢电话必催婚的阶段,但每次视频聊天,碰到婚姻有关的话题,我妈总忍不住补上一句:反正我的愿望你是知道的。而我,只能一如既往的保持沉默。到后面,他们几乎不再主动给我打视频;而我每次打之前,也要做好一番心理建设。
其实,疫情后我在的公司就开始居家办公,我完全可以选择不忙的时候回家住一段时间,但我总是找各种借口,只在春节的时候才出现在他们面前。
《都挺好》剧照
这次房子好不容易交房,我极力邀请他们来住住,他们也终于欣然来了。20来天里,陌生的环境让他们有些无措。他们不会用手机导航,得靠我带路去找附近的菜市场;不会坐地铁,又不愿意打车花钱,于是只能等到周末,让我带他们到深圳各个公园逛逛。
看得出我爸妈对我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我爸不止一次苦口婆心的劝我,能在家上班,能准时发工资,不用加班,可别想着乱跳槽了。我妈没有那么多意见,只是在有一次听我开完会后,问我:你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老外聊天啊?
这样一说,我才意识到,我们越来越陌生了。算起来,自从我远离老家去读大学,我们就再也没有一起在一个屋檐下同居过这么长的时间。他们来之前我早早买好饺子汤圆这些速冻食品,想着他们来了以后能做早餐,但却不知道他们现在越来越讲究养生,早就不吃速冻水饺,对汤圆这种含糖量高的食物更是早就不碰了。
《父辈的荣耀》剧照
而他们,也一样对我的工作、生活状态知之甚少。而且以前春节都是我回去,回到他们熟悉的地方,一切听从他们的安排;而这一次,他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进入“我的势力范围”,跟着我看我想看的辩论赛,问我辩手们讨论的“内卷”是什么意思;听我的安排做MBTI性格测试,认真回答完五、六十道题目,然后听我跟他们解读什么叫e人,什么叫i人,并在听完解释后自动对号入座。
我想,或许中国式父母都是擅于操心的,所以当他们对我的真实现状无从了解时,他们操心的事项难以具象化,只能集中在“我女儿30多岁还没有结婚”这件事上,为此苦恼不已。
但当他们真正走进我的生活,看我每天如何安排工作和业余的学习,如何健身,如何熟稔地与各类快递外卖小哥还有上门维修的物业打交道时,他们一方面了解了我没有婚姻的生活也没有很差,另一方面,他们操心的焦点被分散了,落在了“房贷还要好多年才能还完”,以及“你早餐没有吃水果”这种具体的事情上。
我知道他们不可能不为我操心,我当然愿意他们去操心的是后者,因为这些起码是我可以掌控的事。20来天的同居并没有让他们对我的顾虑完全打消,却让我们之间沟通的河流加速流动起来。
《承欢记》剧照
有时候我们聊天,说起我小时候的事情,难免会说起他们那时候老是吵架甚至打架,如今倒是每天手挽手进进出出,和睦了不少。我原意是想打趣他们,但他们倒默然无语了,像是被提到婚姻问题的我。可能在他们心中,让我目睹夫妻之间的争吵甚至暴力,是我至今没有结婚的原因。而他们作为原罪人,自然是心虚内疚到无话可说。
我反过来安慰他们,说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人到了30岁以后就不要再谈原生家庭了,因为到了一定的年纪,来自其他环境的影响更大。而且,同样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我姐不也早早就结婚生子,过得很好吗?可见结不结婚是我们个人的选择,跟你们没有关系。
爸妈要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刷手机,好巧不巧看到贾玲和张小斐很久以前在某个喜剧节目上表演的小品《你好,李焕英》。同名电影上映时我也是看过的,那时还特意带了我妈一起去看,然后我们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各自压抑着悄悄流泪,我发现我妈在隔壁也在哭以后,给她塞了一包纸巾。
你好,李焕英》剧照
这个晚上,我看着小屏幕里小品的最后,灯熄了,画面定格在站在门口的妈妈最终隐入黑暗中,而女儿在光下哭得泣不成声。两个人,最终被灯光隔成了两个世界。这一刻,我终于压抑不住,关着门在房间里哭出声来。
一墙之隔的爸妈,前半生是他们目送我走进光下,越走越远;后半生,是我目送他们走入黑暗,越遁越深。在我身上,仍然有让他们难以接受持续操心的不婚问题,并没有随着这20来天的无死角相处而消融。
但,趁着我们现在还一起处在光影交汇的时间和空间里,让我们像真正的一家人那样,多依偎在一起,在家长里短、手机麻将中,消磨一个个夜晚吧。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树树 / 审核:然宁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