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诞姐
来源|诞视(公众号:danjiededanshi)
大家好,我是桃蛋妈。

未来人到底拥有什么能力,才能与强大的AI“争饭碗”?这个问题,最近众说纷纭。
看到Sora的强大,甚至有很多家长和年轻人已经开始觉得读书无用,学啥都干不过人工智能
最近,桃蛋妈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著名投资人、前知名红圈所律师诞姐,她也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她的文章我每篇必读。这次她用短短3000字,高瞻远瞩、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未来的时代,一个孩子能不能驾驭AI,把AI作为超级助手,而不是被AI奴役,取决于ta是否拥有一种关键能力。
看了她的文章,降低了我因为AI产生的焦虑,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培养孩子的战略,好文,分享给大家。

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AI的火速推进,可能是给很多人的弯道超车机会。
信息时代,大家都在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很多家长和年轻人开始觉得读书无用,更多的是没有太多人能够读下去深度文字了,更别提辩证性思考了。
而忧的是什么人可以拥有这些弯道超车的机会,其实是被大大误导的。
今天这篇文章,想提醒大家,在未来,是否能够进行深度文字的阅读,可能会越发成为阶层分化的武器。
而且我还想提醒大家,这个信息时代,虽然呈现出来的大量信息是碎片化的,但这些碎片化背后的人,他们的知识结构一定不是碎片化的,大家务必对此要有认知。
聊回“阅读”本身。
我自己是很喜欢看书的,当我出门办事时,包里都会装着一本书,就是为了随时可以读。这些年我写公众号、拍视频、设计课程,保持着大量的输出,也得益于我每年至少100本以上的阅读量。
所以,作为一个深度阅读爱好者,如果你问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哪些事是我会特别留心去引导的,那“阅读”一定是其中的基石,尤其是在当下。
说一个可能你没有留意过的事实,其实咱们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它是一种人类的文化发明。
约在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系统之一楔形文字,人类开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信息,同时也衍生了“阅读”。
有了文字,有了阅读,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就跟着改变了。可以说,句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思想,是一种被感知的思维模式。
然而,现如今,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铺天盖地,唾手可得,但信息也如潮水一般,正在加速带走很多人的注意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当我们阅读时,大脑在做什么?
海明威写过一个故事,六个字。
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used
转卖:婴鞋,全新
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仅仅六个词,就写出了一个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悲情故事。每个人可能会发散联想到不同的内容。
我当时看到这个故事啊,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双淡粉色的小鞋子,鞋面上的蝴蝶结闪着微微的珠光。这双小鞋子,孤零零地躺在一个鞋盒子里,旁边还有一个空荡荡的婴儿车。
婴儿鞋的主人去了哪里?一些悲伤的联想让我不由感到一阵难受和感慨。
这就是文字的魔力。
文字具有深度的再生属性,六个字,就能在我们的大脑里唤起强大的视觉形象,这些图像帮助我们和作者本人共同创作意象,完成作品的延展。
而且,根据我们每个人自身背景知识的不同,我们想象的画面不一样,我们揣摩推断得出的思想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人类大脑在阅读文字时,激发多条神经通路,在语言处理区域、视觉区域和认知控制区域进行一系列精密运作的过程,远比上面这个例子复杂,这涉及到脑科学的部分,这里咱们就不展开了。
但也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文字,阅读整本书,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信息的积累,而是会将我们引入深度阅读状态,从而在很多方面给我们造成长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搭建思维框架
什么是思考?
思考是以新的方式组合信息。这涉及到两个因素,一个是信息,一个是组合。
信息,在当下唾手可得却又很快过时,而用什么方式组合信息,才是最关键的能力。
一本书通常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每个章节相互关联,书里的概念会在不同章节中进行交叉引用和连接。

阅读整本书时,我们能看到作者层层推进的过程,更加深度理解作者的观点,也逐渐融入作者的思维模式,而这同时也会锻炼我们大脑,搭建自己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框架,以更完整和有效的方式去组合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缺少分析与综合的框架,信息只能是零散的和低价值的。
第二、深刻地理解他人
有一类短视频很受欢迎,那就是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剪辑解说,男主一律叫小帅,女主一律叫小美。这样的短视频,即便你看完100个,你可能有印象的只是某些刺激的反转情节,但你记不住剧中任何一个人,你也不会因为谁而感动,因为主角只是一个符号,没有任何细节。
而阅读是一件缓慢的事情,作者有足够的篇幅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并且用生动的描写和无数的细节来刻画主角的性格特质,这些都更有利于我们一步步进入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情感和冲突,
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他们的立场,甚至于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扮演另一个人的感受。而这感同身受,无疑会极大地帮助我们,增加理解他人的能力。
理解他人,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阅读中的“马太效应”
卡尔维诺说,每个个体都是人生阅历、接触的信息和所读图书内容的综合。每个生命体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座图书馆。
回到上面海明威的那部六个字的小说,如果让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读,那些字他都认识,可是他能看懂这背后的故事吗?
估计很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理解。
当我们读的越多,我们的知识存储就越丰富,我们理解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包括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我们越容易进入深度阅读状态,我们的大脑就越能加工更多的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是背景知识积累的“马太效应”。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支撑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所需要的大脑活动将很少被调用,就会陷入越来越无知的恶性循环,让人很难走出现在的知识边界来接受新的信息。
时代正在巨变,我们确定在向数字文化过渡,信息载体从书籍变成了各种电子设备,我们的大脑解读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人们随时都在读,但很多人连2000字,都已经没有耐心读完,更不要说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
所以,大家真的是要特别留意孩子的阅读情况,实际上阅读能力是无法遗传的,它只能通过一本书接着一本书地读,才能练出来。
而就在这日复一日的阅读过程中,孩子也会习得思辨、自省、想象力和同理心,这无疑是他的人生可以获得的最大复利之一。

最后,再引用诞姐在另一篇文章里关于AI的思考——
就拿ChatGPT来说,看起来那么聪明,是因为它有海量的数据,它的泛化能力非常强,和用户对话时,它能在数据库里找到相似的内容并适当转换。
但是,想要从ChatGPT那里得到一个好答案,让它成为你的好帮手,你必须要提出一个好问题。而一个清晰精准的好问题,需要良好的逻辑、准确的语言,还需要扎实的知识面对它的回答进行验证。而这,恰恰却是最难的。可以说,很多人都不具备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
更糟糕的是,ChatGPT还会容易让人觉得自己都懂了。甚至,它还可能有意给你喂养错误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架构去做验证,很可能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都是虚幻的。
再说Sora,我给大家念一条Sora的视频生成提示词:
无人机拍摄的海浪拍击大苏尔加雷角海滩崎岖悬崖的景象。
蔚蓝的海水激起白色的波浪,夕阳的金色光芒照亮了岩石海岸。
远处有一座小岛,岛上有一座灯塔,悬崖边长满了绿色的灌木丛。
从公路到海滩的陡峭落差是一项戏剧性的壮举,悬崖边缘伸出海面。
这一景观捕捉到了海岸的原始之美和太平洋海岸公路的崎岖景观。
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一定的见识,未必能给出有意境的提示词。
同样的普通人,一个给出的提示词是“无人机,悬崖,大海”,而另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给出了更细腻的描述,以人工智能一日千里的速度,它必然会造成新的分化。
可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随着AI的发展,这个社会正在有一种错误的思潮,认为人类的学习不重要了,即便是学习,也变成了碎片化的,泛娱乐化的学习,甚至很多家长表示“准备放弃孩子的学习了,因为学啥都干不过人工智能。”
我真的不希望大家这么想。
但是,我很早以前就和大家说过,大家不要把学习等同于学知识,不要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我在早期的文章里也跟大家说过文科:
真正的文科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是对人性的理解,是哲学层面的思辨,是地理历史打通后形成的更宏观的思维体系,是由此形成的一系列进行复杂决策的综合体。
现在在AI一日千里的情况下,看看这段话,是不是仍然不过时?
在未来的时代,一个孩子能不能驾驭AI,把AI作为超级助手,而不是被AI奴役,仍然取决于这个孩子是否本身已经从人类精深严肃的知识体系中吸取到了基本的养分,以及能持续吸取养分的能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诞视(ID:danjiededanshi)拥有有钱有趣有脑的不俗灵魂。
诞姐:公众号【诞视】创始人,自媒体账号【是诞视啊】创始人,著名投资人,前知名红圈所律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