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的热词之一就是“搞钱”,信息差、睡后收入、自媒体等众多搞钱方式刷爆小红书,MBA申请的语言体系里,这就是商学院所说“商业能力”。接着上周MBA申请ROI的话题(《MBA申请是考验商业能力的过程》),今天我们用搞钱思维来看看做申请是不是也能稳赚?
商人最喜爱的是什么?一本万利!做申请也当如此,我们值得多想一下,精力怎么花最划算,申请回报还有没有更大的可塑造空间。

1
在值得的事情上消费时间
努力之前,先定好方向
顶尖运动员是历来是这方面的高手。尤塞恩博尔特所创造的男子100米短跑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要知道在2008年他拿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之前改行100米仅仅一年。尽管遭到经纪人和教练的强烈反对,但博尔特知道,百米飞人项目是媒体和大众更为关注的项目,作为短跑运动员他已接近黄金年龄的尾声,想有个人水平和影响力的进一步突破,这就是最佳选择。他把所有训练重点都投入到当中,彻底放弃400米项目。后续荣誉加身的故事大家就都熟悉了。
申请也一样,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选择更有可能录取的目标学校可能比每个月去寺庙烧香更能如愿
每个人都要找对自己的“痛点”
对每一位申请人,最能有效提高录取成功率的事情完全不同,我们值得花更多时间搞定它。S同学在开始申请时仅仅工作2.5年,她和很多同学一样也担心是否领导经验不足会导致招生官的担心。一开始也在想怎么能够把自己刻画成一个非常有领导力的形象。但当她把自己的各方面情况认证评估之后,立刻意识到,根本不必凹造型或者执着于寻找某些与众不同,她作为团队中的junior做好基本工作的能力已经足够。反而她想要从咨询转行做产品,应该让AO更加理解背后的逻辑和动力来源。她把申请中50%的时间都放在和业内人士去networking,不断打磨自己的想法甚至直接锁定了pre-MBA的实习。正是凭借比同龄人更为成熟的职业目标,她在R2又成功收获了M7院校的录取。(学员故事《工作2.5年,我拿了duke tuck带奖offer以及新实习
真正决定申请ROI的是从复杂中寻找核心的过程。它的重要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自身实力有足够全面的了解。就像把自己推销给商学院,打磨最鲜明的产品特性最为关键。
2
人当然能赚到offer以外的“钱”

MBA可以让你暂时不工作,但做好MBA申请一定可以让你更好的工作。
前提是认知要改变,每个人的经历已经是提升认知最好的素材。Ally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申请最初她一直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在国企按规矩办事儿,偶尔还要接别人推掉活儿。她担心自己是否可以适应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在Workshop期间,她发现自己一直默认承担责任做到完美是自己份内的事儿。但正是“能扛”这一点,让她在规则严明又略带勾心斗角的环境里不断做出成就,得到赏识。这一点可能在很多申请人来看如此普通不值一提,根本不是领导力嘛。但Ally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她立刻理解了同事和老板眼中的自己、也有了新角度去看待自己对团队做出的贡献,这让她找到了最能够展现自己特点的文书角度。同时,当她发现所有事都可以承担的体质能让自己在任何环境都立于不败之地,也更加有信心在未来去尝试更多的未知领域。在BeBeyond,我们就是这样和学员一起从每个人的经历出发去发现一些看似普通的小点,比如“勤奋”“朴实“,它们反而是最后决定一个申请人被录取乃至在职场中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学员故事《接受现实,两周冲刺拿下M7》)
做自己,更可能得到招生官的青睐。
做申请其实是给自己这家个人公司寻求融资,自然不可能拿了钱(offer)就万事大吉,每个人都希望通过申请MBA来求得更长远的职业发展。这就不得不提到斯坦福的经典问题what matters most,如果不是做申请可能我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思考如此深刻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中国申请人非常难以理解的,做自己这样的概念对中国申请人太过陌生,因为大家从小就生活在非常在意你是不是去了好的学校,是不是进了好的公司的环境里。
我们认为这一点在申请里其实非常重要,当你发现自己很在意有一个非常真实强大的自我,在意是不是在为身边人带来便利,这就是领导力!它们远远超过了你的背景经历所能代表的东西。找到它那一刻,你也能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看待MBA对自己的价值。这才是让申请有了超出录取结果的回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