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年轻申请人来说,会因为自己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但工作经历没有那么丰富,感到患得患失,生怕走错一步。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位年轻申请人的故事。
Cher,美国Top30本科,毕业后尝试了金融和咨询两个不同行业,申请时只有不到3年的工作经验。在经历了本年度WL数量最多的洗礼后,她变得能够不在乎地继续争取,在2021年收获Duke、Tuck两所学校的录取(共5w$奖学金)。
“跌宕起伏的申请过程”
Q1. 用一个词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的申请过程,是什么?
第一个是跌宕起伏。
心态上特别跌宕起伏。比如:我先被一个梦校给拒了,感到相当沮丧,但又拿到了另一个我自己没有预料到的学校面试。还比如:我花了接近100个小时写Stanford,最后面试也没拿到。

逐渐地,我学会了心态放平,尽自己全力,对结果不要那么执念。对自己的期待要合理,肯定要尽力争取,但是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对了。
第二个是工作量很大。

申请的整个过程都是目不暇接的,每个学校不同的deadline,要熟悉学校的风格,每个学校要写好多版,之后要立刻准备面试,面试过程中要去 networking很多人来深入了解,整个过程要很好地管理时间。当时我定了很多deadline和milestone,比如我第一轮申请5所学校,5个deadline,每个学校怎么样做,怎么排优先级,怎么安排时间,这些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到最后,我文书写了至少有100版以上,人生经历也归纳了至少有50页文档。
“申请时我还把下面的实习也找了”
 Q2. 你在申请过程中就找到了新的实习岗位,能说说有关职业目标方面的进展吗?

我感觉以前没有机会很仔细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这次申请让我更彻底地思考和总结了。
在BBY,我们小组大家的Career都很不一样,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自己适不适合某个行业或者创业。他们有在金融领域做的很厉害的,有头部互联网的战略人,也有顶级咨询公司的年轻人,还有特别年轻就有丰富创业经验的,看了他们就大概知道我适不适合,毕竟他们是已经被这些行业选中的人,可以让我大概清楚行业不同行业工作的人是怎样,跟他们合不合得来。他们身上的特质都可以很直观地看到。

这让我反思,之前我换工作去consulting更多是觉得前一个工作没什么意思,没有创造性。但当时我对consulting的理解也就是大学时候参加过一些case,也没有真正做过。后来在咨询公司,又发现我有其他想追求的东西,比如我很喜欢做直接去解决问题的事情,很喜欢跟人说话并且以说话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可我并不喜欢以数字的方面去证明我是对的,我更喜欢交流协商的方式。另外,我想看到我的产出是对我的客户有更直接的影响。
把这些我看中的quality都总结了一下,那我要么继续做咨询,要么可以去做产品经理试试看。在申请的过程里,这些quality都提炼出来对我来说很重要。这也让我比较明确地找到了实习。

我相信做完实习以后,我会更加明确我要做什么事,不会像大学那样随波逐流,会更加坚定的去走接下来的路。当然不是说不改了,有可能我MBA之后做了两三年还是会发现不适合,但是把自己最看重的职业选择标准给纳入进来就是会清晰很多,而且最重要是不会后悔
“狠一点、积极争取”
Q3.你想给其他申请人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首先要对自己狠一点。

不过这个首先要取决于自己的intention。如果本来对 MBA有没有无所谓,没有录我就下一年继续申请来,这种情况不包括在内。但如果想一发即中,我觉得一定要全情投入。一定要提前去了解学校的特质,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文书要认真打磨多几次,面对自己和更深入分析自己。

对于比较年轻的申请人,因为做任何选择的相对成本都比较低,我也建议大家要勇于尝试,想换一个工作就换,想上MBA就上,想换个国家就办,反正不要顾及那么多,年轻就展现年轻的资本。这其实也是申请里很重要的心态。
还有就是一直要有nothing to lose这种心态,这在申请中尤其重要。这个心态在我认识的两位哈佛录取人身上有充分的体现,什么事情都积极去争取,反正nothing to lose嘛。比如你参加学校events,有些人可能不好意思去联系别人,但细想一下,现在不去就没有这机会了,去联系了他可能不回,但我nothing to lose,我就5分钟写个邮件。最后我就会发现不断有这个心态就能做成很多事儿。
“我学会了更关注自己本身”
Q4.走完了整个申请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有两点,第一点我心态被锻炼了,我以前中考的时候会因为自己差一分暴哭,现在虽然我第一轮也有点怕,但后来还是比较佛系的状态,会更承认自己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对结果没有那么care,那么过分的在乎。比如说我申请沃顿、申请斯坦福,我花了至少100多个小时,在写那些文章的时候我很清楚可能希望很小,但是我还是去努力试一试。
之前我不会那么飞蛾扑火地干一件事。现在想法就是不管他有没有可能,哪怕只有一点点可能我也要努力尝试一下。无论这个事情可能性有多大有多小,只要我想去试我都会试的,只是对结果更轻一点。

MBA或者任何别的事情其实都是人生长河的一个step,没有说没有了人生就不行了。今年我也看到有些人是很优秀但和哈佛斯坦福失之交臂了,但我觉得那都不是什么大事,不妨碍他们继续优秀。现在的我变得能够管理好这种压力了,我更会关注在我自己本身,不会去那么在乎别人去了哈佛但我去不成这之类的。我觉得一方面是你永远看不穿一个人背后做的努力,另一方面是你也永远看不透招生官怎么想一个人的,每个人的profile都太不一样,有很多偶然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或者一定能获得结果的公式。
在下一篇,Cher将会分享一些更具体的申请流程、在BeBeyond的体验。敬请期待~
如果你想评估自己能够申请什么学校,对于申请需要一些帮助,有一些疑问很需要得到确认,预约BeBeyond MBA咨询,我们告诉你答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