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470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伊丽莎白,现居上海,七岁妈妈,深度学习爱好者,在寻找和发现自己的路上。本文来自:诺言社区(ID:nuoyanshequ)。
去年闺女回来炫耀刚学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童声似乎还响在耳边,转眼,新一年的农历新年又近了。
小时候总是盼望过年,慢慢长大,开始觉得年味变得寡淡,新衣服和好吃的并不只是过年专属,过年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随着年岁渐长,忧愁似乎也多了起来,开始怀念小时候的年味。
盼新年,从腊八开始……
小时候的年,必定是从腊八开始。
腊八这天母亲会早早地剥好一大罐的蒜瓣,白嫩嫩的放进玻璃瓶里,用醋泡起来。等到过年的时候,蒜瓣已褪去洁白,变成翠绿翠绿的。咬一口,蒜不辣了,只有清香,连小孩都能吃,过年的饺子可少不了一口腊八蒜呀。
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是赶年集。
熙熙攘攘的老百姓,揣着对新一年美好的期望,赶集去采买年货。对于贪吃好玩的小孩,自是馋着那一串红彤彤、咬一口满口便生津的糖葫芦,还有那热腾腾的烤地瓜,还有挂满了的新衣服,自然更是少不了小女孩喜欢的头饰和项链。
小时候每逢过年,哥哥都会给我买一个当年生肖的挂坠作为新年礼物,那是哥哥对我满满的疼爱,更是这一年都可以拿来跟小伙伴炫耀的礼物。
请家堂
过年啊,还期待那热闹的鞭炮声。
临近过年,总是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有时候听到别人家放鞭炮了,自家却没放,就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那是有人家里在“请家堂”。什么叫“请家堂”呢?就是去祖坟上请已经逝去的先人“回家”过年。
那时候,这项任务是爷爷的责任,在年三十或者年二十九的傍晚,他会放一挂鞭炮,然后去祖坟请他已经逝去的父母、祖父母和其他家族里逝去的先人,请他们在春节的时候“回来”与儿孙欢聚一堂。
后来爷爷奶奶也都去世了,请家堂的任务就落在了爸爸肩上。所以每年我们邀请父母一起与我们在上海过年,还可以顺便周边短途旅行时,父母都断然拒绝。理由就是爸爸不在家,就没人请家堂了。
我想,一个人真正的死亡大概是被世间的人遗忘吧。有爸爸在,家里那些逝去的亲人们就不会被遗忘。
年味,故乡的味道
就如童谣里唱的,腊月里还要蒸好几锅大馒头,预备着年后的“走亲戚”。有纯白馒头、也有肉馒头、菜馒头,但绝对不是包子,老家的包子是有特殊形状的。
妈妈拿手的还有粘窝头,用糯米或者黍米,掺进去多多的红枣,还有红豆绿豆等杂粮。哦对,还有炸藕合、炸带鱼、炸鲅鱼。爷爷还喜欢炸豆腐,还有地瓜丸子,香甜香甜的。各种炸物一炸就是一大盆子,炸物的香气,伴着鞭炮声,年味十足。
大年三十儿,一早就能看见爸妈忙着准备饺子馅。“哆-哆-哆-哆-哆-哆”的声音从自家传来,也从各家传来。当然还要准备炖鸡啊、鱼啊、排骨啊,为年夜饭做准备,院子里飘着浓浓的香味。
而我们,也会早早地被妈妈从被窝里揪起来:要过年了,好多活要干,快起来!
中午饭前要放鞭炮,还要请爷爷奶奶一起到家里吃团圆饭。爸爸是家中长子,结婚后便与爷爷奶奶分家,两位老人在耄耋之年也一直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不肯与儿孙一起吃住,所以年三十的午饭也是爷爷奶奶唯一一顿愿意与儿孙一起吃的饭。侄女出生后,这顿饭也变成了四世同堂的团圆饭。
只是后来大家生活慢慢好了,馒头开始吃得越来越少,于是过年的馒头变成了蒸一锅意思一下。后来也越来越开始讲究健康,于是炸物也越来越少了。
终归是因为日子越来越好了,物资不再匮乏了,不用等到过年才能解一解肚子里的馋虫了。但是哪怕我们在上海过年,只有一家三口,也要炸藕合,炸丸子,因为那是故乡的味道和年味。
贴春联的乐趣
吃完午饭,轮到我和哥哥来执行一项终极任务 — 贴春联。
其实年前好几天,就能看到各家各户贴春联,但那时候家里做小生意,总是忙到大年三十,爸妈才有空准备过年,于是我家也几乎是最晚贴春联的人家了。
农村院子真大呀,还有好多间房子,北屋、西屋、东屋、南屋、还有大门。每个门都得贴春联,还要给爷爷家也贴,还有猫猫狗狗的窝,还有储存粮食的房间,都得贴,所以这贴春联可是个大工程。
爷爷还在的时候,每年吃好午饭都赶紧回去“打浆糊”,大概就是面粉、玉米粉掺杂在一起,加水熬呀熬呀,就成了天然无公害又粘性十足的胶水。
春联有时候是请人写的,有时候是年集上买的。而文艺老爸这几年练得一手好毛笔字,于是开启了自己的写春联业务,甚至颇有名气,开始帮邻居家写春联。
贴春联的时候,哥哥负责贴,我呢,我的眼睛就是尺:“不对不对,左边低了,不对不对,左边又高了……”虽然会招来很多哥哥的白眼,但也总是充满欢笑。算算已经十几年没跟哥哥一起贴春联了,而我们兄妹俩团聚的时间,也变成了只有一年中的寥寥数天。
贴完春联,很快天也擦黑了,家里所有的灯要全部亮起,而且除了卧室外要彻夜不关,寓意长明灯。院子里也开始摆上供桌,两根筷子插在馒头上,再插上写着牌位的红纸,摆上香炉,香要彻夜不断,再摆些贡品,祭奉天地和祖先(所以在山东,筷子竖着插在饭碗里是一定会被骂的)
三十儿晚上的饺子,一个都不能少
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一年又一年了》的时候,我们的包饺子行动也正式开始了。后来饺子不再是年夜饭的主角,晚饭演变成了一顿丰盛的大餐,于是就变成吃完晚饭,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
这饺子是农历新年的第一顿饺子,一定得是素馅的,而且这顿饺子可不能吃腊八蒜,连醋都不能蘸,寓意着一年一家人素素静静,全家平安,没有事端。包的时候就得要非常小心,皮不能太薄,饺子也不能煮破,破了可就不吉利了。
包完的饺子,放在盖帘上,拿“火纸”盖住,然后放在屋外就可以了。小时候的冬天,屋外还是滴水成冰的,饺子放在外面,就像放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箱里。
包完饺子时间尚早,一家人围坐火炉看春晚。那时候的春晚啊,有赵丽蓉奶奶,还有赵本山……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短视频,春晚承载着一年电视节目的最高期待。
我们就这样看着春晚,磕着瓜子,聊着天儿或者打着盹,等待凌晨十二点的到来,这叫守岁。每年年三十的晚上,都要被叮嘱,不能打喷嚏,想打喷嚏的时候就揉揉鼻子,大概是恐惊着那些先人。
快到十二点的时候,开始有鞭炮声传来,妈妈有时候会嘟囔一句:“这些人怎么这么早就‘发马子’(字不详,但发音如此)了?”我家一直遵循凌晨 12 点 “发马子”,也有人家是凌晨四五点”发马子“,长大了觉得这些不会写的说法特别有意思。妈妈一边说着也一边催促爸爸准备放鞭炮,而她也准备下饺子了……
大多时候,年三十夜里,都会下一场厚厚的雪。雪花伴着霹雳啪啦的烟火,饺子也出锅了。家里好几个地方都要烧火纸,刚出锅的饺子也一定要先淋点汤在这些地方,爸妈要一边烧纸一边磕头祭拜,后来哥哥结婚生子成了大人,也加入了磕头祭拜的行列,而在父母哥哥眼里,我一直都只是小孩,小孩子是不需要参加严肃的祭拜的。
鞭炮放完了,饺子也先给祖先供上了,可以吃农历新年的第一顿饺子了。这顿饺子,家里有几口人就得盛几碗,老人孩子睡着了的,也得叫起来,尚吃不了饭的小小朋友就由爸爸妈妈替吃几个。三十儿晚上的饺子啊,一个都不能少!
所以后来不管是我出嫁了,还是远行了,爸妈必定都帮我留一碗年三十的饺子。这些小时候难以理解的繁文缛节,也成了记忆里最深的年味。
吃好饺子,等李谷一老师的歌声想起,知道今宵再难忘,也该睡觉了,第二天还要早起拜年呐。
年,开始了……
初一会把整个家族都串门一遍,进门就是:“爷爷奶奶过年好,大叔,婶子,大爷大娘都过年好啊”、“奶奶昨天吃了几碗饺子?一大碗啊,那肯定是长命百岁”……
主人家则张罗着:“快进来喝碗热茶,里边坐,里边坐”,然后忙着给小孩的手里、衣服兜里塞瓜子花生糖果。嘿,眼尖的小孩跟在大人后面,就盯着看谁家的糖果好吃,好吃就多抓几颗。
拜年到临近中午,又得赶紧包饺子了,这顿可以是肉的啦,也可以敞开吃腊八蒜了。
初二开始,结婚的闺女回娘家,拉开了年后走亲戚的序幕。你来我往中,一年的热热闹闹,就开始了……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如何面对不会更好的一年
37岁遇见乳腺癌……
一诺对话辛格:看穿自我,抵达真相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