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24日日本核污水开始排海后,我们的生活里又出现了一个不陌生的高频词——“抢盐”。
图片来源网络 /
时间来到2023年,我们已经可以透过比2011年抢盐潮时候更发达的信息技术得知抢盐盛况:有人会开面包车去拉回一车盐、超市调料区空空如也的盐货架、人群哄抢盐的视频都会直接链接你的手机。
当你被满满的信息淹没后,可能身边的人都会拍拍你,问一句:“嘿,你买盐了吗?”
这一刻,你会如何决策?
事件发酵到今天,或许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不必抢盐了,但心中是否有疑问,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做了这么多科普,为什么还是会发生抢盐潮呢?
大众了解科学的路确实很漫长,毕竟知识是学无止境的,但比科普更重要的其实是思维方式。在舆论中,不少人将手伸向放盐货架,可能都只出于直觉思维
Olga Semklo /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常规的思维模式分两种,即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何谓直觉思维?即大脑处理信息时以直觉结论来决策的思维方式。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基于个人的过往经验或是环境干扰音、权威发声等作为唯一依据,大脑不再深度处理获得的信息。
在本次由日本核污水排放引发的抢盐潮中,当媒体还在科普核污水排放的影响时,不少人会因为污水排海而联想到海盐,此后抢盐潮逐步开启。看到周遭都在抢夺某物,人会陷入一种本能的恐慌,担心自己因为错过信息而做出错误判断,不少人会选择随大流,此时的心理活动是:“大家都做了,我这么做起码不会错。”这就是一种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生成的直觉思维
此外,不少人也会选择发声,表达这种恐惧,认为海盐势必遭到污染,此刻应该囤积。当这类声音渐大,也得到部分人身体力行的支持时,这样的声音也就在一定范围内成了“权威”,他给人以暗示,让使用直觉思维的人即刻就范。
因此,当我们基于直觉去做出决策时,应当警惕自己是否成为了某种单一声音的盲从者
Estudio Santa Rita /
逻辑思维看“抢盐”
那么,如果是使用逻辑思维,我们如何看抢盐潮
首先,思维的过程也是论证的过程,它由论据和结论组成。“抢盐”事件的一个大众逻辑是:因为担心未来海盐会被污染,所以我要去抢现在安全的盐。
这个逻辑链就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首先,逻辑的论据“未来海盐会被污染”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观点基于观点而得出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与事实不同的认知偏差。事实是已经发生或存在的客观情况,但如今日本核污水刚刚排放,目前暂无相关机构能完成统计,做出科学判定核污水与海盐生产的直接具体关联,“撇开剂量谈毒性”便是一种不理性的思考方式。
比如我们都知道吃生豆角会中毒,但熟的却没事。这是定量研究后,我们得出的结论,即豆角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毒性即可去除。又比如很多食物吃一定量是无毒的,但食用过量便会产生身体消解不了的毒素。这也是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日常生活中,我们基于这种结论来进行饮食方面的决策。
所以,当我们要去论证核污水将对海盐造成影响,我们需要更具体去研究排放后对海盐生产的直接影响,对可食用海盐的量度影响以及食用排海后的海盐对生物健康的定量影响,在种种研究都未落地的情况下,这一论据便是存疑的。而这种基于谣言下判定的直觉思维方式也可以产生很多同类谣言,比如核污水排放后雨水被污染,饮用水与海水经过大气循环也不安全等等。

   / Gasp art /

需要强调的是,逻辑思维并不是武断否决或承认任何结论,而是在思考时需要关注是否有科学地汲取信息、严谨的论证环节,再做出结论。
其次,基于论据“海盐可能会被污染”,也无法得出需要抢盐的结论。眼下,很多消费者抢夺的其实并不是海盐,而是各类品种的食用盐。如果需要得出“抢盐”的结论,那么论据应当是盐储备量和产能不足。但事实的情况却与该论据截然相反。因为盐的种类包含海盐、湖盐以及井盐。从中国盐业协会日前给出的数据来看,我国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虽然海盐的受影响量存疑,但占比合计九成的井矿盐和湖盐,并不受排海行为影响。与盐储备量和产能不足的论据相悖的是,我们甚至需要控制盐的产能。在《盐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2021-2025)》中,一条主要的产业政策是,到“十四五”末,盐行业原盐产能,要力争控制在1.25亿吨以下,来保持市场供需平衡,防止产能过剩。
据此,“抢盐”者的逻辑已经站不住脚了。
/Gizem Winter/
“抢盐”与消费观
当然,也有部分抢购食盐的消费者并不是直觉思维驱使的,这可能来源于消费观形成的购物惯性,与冲动性消费相关。食盐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均单价低廉,消费决策的成本很低。在冲动性消费心理驱使下,消费者在购物时甚至不会思考购物的原始动力,即,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盐。这种心理也普遍存在于打折促销的购物节期间,比如消费者担心自己买的不是最低价而吃亏,进而过度囤积低价商品。
在这种消费情况下,消费的动作不再代表以钱换商品,而是消费者在为一种情绪价值付费,比如平复恐慌等。那么基于逻辑思维,当我们面对恐慌情绪要做的应该是去直面和了解恐慌的点在哪儿,而非通过代偿行为试图根本性解决问题。
那么在得知核污水即将排污后,购买海盐的行为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当然不是。仍旧是基于刚刚用到的逻辑思考,有部分消费者会解释称自己购买海盐是担心未来的海盐将发生改变,和现在的海盐不同了,所以以收藏的心态去购买海盐。但是,收藏家们总是少数人,毕竟盐是必需品,海盐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千年,很多物品都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绝迹,如果不是真正的海盐爱好者,“收藏”并不是必备动作。
/Unblast/
分辨事实与观点
科普无止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思维误区才能真正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里。现在再回头看事件的全貌,很容易发现,很多时候人做出冲动与盲从行为是因为没有区分清楚事实与观点。这正是逻辑思考里一个重要的支点。在我们上文的介绍中,抢盐事件就有不少事实与观点混用的情况。当一个事件发生以后,观点永远比事实多,我们要基于事实做判断而不要基于观点做判断。
以下总结今天文章中用到的观点与事实,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聊聊看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呢?
1. 核污水会污染海盐。
2. 核污水会影响未来海盐生产。
3. 核污水排放后,海盐不能吃了,没盐吃了,需要赶紧买盐。
4. 核污水排放后,未来的海盐和现在的不同。

区分事实与观点是C计划思辨阅读课程中最核心的技能点之一
想要掌握更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关注我们的课程
通过7年的深耕,C计划已形成了专业的课程体系,超过了200小时的打磨,根据中美英三国课程标准,将80多个批判性思维能力点融入课程、形成进阶。
9月儿童思辨阅读秋季课即将开始
如果想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点击下方图片,来体验我们课程吧!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不焦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