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的视频号更新啦
主题:人怎样才能有能力
欢迎您关注留言哟~
带领万物解脱
叔本华的哲学,实质上只是人生哲学。他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为人生论提供理论根据的。他对人生的看法,归纳为一句话便是:人生是苦难而且毫无意义。那么,我们怎么办?他的美学和伦理学提出了权宜的办法,就是从审美得到暂时的慰藉,从道德得到有限的救赎。接下来讲他提出的究竟的办法,就是彻底禁欲,灭绝生命意志,带领万物解脱。
1. 跳出个体化原理看世界和人生
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我们的认识都受到个体化原理的束缚,看不到世界和人生的真相。
这就好比一个水手,眼睛只盯着自己驾驶的一叶扁舟,看不到四周一望无际的汹涌怒海。无边的世界充满痛苦,可是人人都把自己眼前的苦乐看得最重要也最实在,想尽办法趋乐避苦。我们在一块小小的地基上经营幸福、耍弄聪明,为免除了别的个体所遭遇的痛苦而沾沾自喜,却不知这地基下面早已全部被挖空。
唯有跳出个体化原理,我们才能看清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这个时候,一个人会意识到他就是整体的生命意志本身,感觉到世界上的一切痛苦也都是他的痛苦,而把他自己的痛苦只看作整个痛苦的一个特例。这就是同情的美德。再进一步,认识到痛苦的根源是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这个时候,一个人就从美德过渡到禁欲,从肯定一切现象中的意志转向否定意志了。
多数人是因为自己遭受了巨大痛苦,这痛苦把意志压服了,然后才出现意志的自我否定;只有少数人是基于纯粹的认识,自觉地否定生命意志,这才是值得敬重的。
如果把人生比作灼热的红炭筑成的圆形轨道,上面有几处阴凉的地方,那么被拘于幻觉的人就会以这几处阴凉为安慰而坚持在这轨道上跑。但是,摆脱了个体化原理的人会看到自己同时在轨道的一切点上,因此毅然跳出这轨道。他的意志掉过头来,否定他自己了。意志之否定是人生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2. 生命意志之否定
西班牙诗人迦尔德隆在《人生一梦》中写道:“因为一个人最大的罪过,就是,他已经出生了。”个体生命是意志的现象,意志本身只是盲目的冲动,这决定了它所表出的现象皆无意义,一切个体都毫无价值。人原本就不该出生,出生是罪,因此必须为这罪受罚。永恒的公道在运行,而跳出个体化原理来看,罪和罚的承担者都是意志,是意志在犯罪,不该表出为个体生命,是意志在受罚,必须遭到否定。
生命意志之否定是基督教和印度智慧的最内在精神。基督教的核心是两大教义,即原罪和解脱。原罪是生命意志之肯定,以亚当为象征,因为偷吃禁果而知道了性的羞耻,这原罪显然就是性欲的满足。人类的每一个体都分有了这原罪,为此必须遭到痛苦和死亡的惩罚。解脱是生命意志之否定,以耶稣为象征,作为人化的上帝,用自己的受难为人类赎罪。人类的每一个体也都分有了这牺牲,因为这牺牲而从痛苦和死亡中得救。叔本华认为,这两大教义性质相反,原罪之说是从犹太教继承来的,解脱之说才是基督教专有的原理。
在印度的智慧中,生命意志之否定的表述更为丰富而生动,远非基督教和西方世界能及。无论印度教还是佛教,都有轮回说,而人生的最高目标都是不再入轮回,《吠陀》称之为“再不进入现象的存在”,佛教称之为涅槃。
也许有人会说,要否定生命意志,最直接、最干脆的方式不就是自杀吗?叔本华告诉你,正相反,再没有比自杀更远离生命意志之否定的了,它恰恰是强烈肯定意志的一种现象。自杀者太执着于生命,只是因为不能忍受生命中的痛苦,就用放弃生命来结束痛苦,所放弃的不是生命意志,而只是意志的个别现象。在 这个场合,意志正是以取消其个别现象来肯定自己,因为此外再无别的法子来肯定自己了。所以,几乎一切伦理学,不管是哲学上的或宗教上的,都是反对和谴责自杀行为的。
3. 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
在个体身上,意志是作为欲望存在的,因此真正放弃生命意志的唯一方式是戒除欲望,借此从尘世得到解脱。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内在本质。这表现为自愿的禁欲、苦行、散尽财产,用故意造成的贫困来压制意志。作为有生命的肉体,作为具体的意志现象,欲求的根子仍在,为了让它枯萎,就强制自己不去做所欲求的事,偏去做相反的事,目的只是用以抑制意志。
与此同时,一个人既然自己已否定显现在自己身上的意志,那么,当别人有否定他的意志的行为时,当然不会反对。别人对他行不义,损害他,侮辱他,折磨他,他都欣然接受。他以无限的耐心和柔顺来承受这些痛苦,把它们当作考验和证实自己不再肯定意志的机会。
事实上,我们看到,在不同宗教中,关于禁欲的训诫是相似的,圣者们禁欲的行迹也是相似的。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印度教和佛教,都主张布施和散财,都要求远离和戒除俗世的物质享受。
佛教的戒律尤其严格,禁止僧人有私人住所和任何财物,甚至禁止经常在同一棵树下栖息,以免对这棵树产生亲近之感。时代和民族如此不同,却有如此高度的一致之处,这必定表明了人类天性中某个本质的、由于其卓越所以不常见的方面。
不同宗教在理论上的教条是大不相同的,而在实践上的信念却如此相似,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便是理论的教条是依据抽象认识制定的,而实践的信念则出自一种内在的、直接的直观认识。
这又一次证明了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之间的巨大区别。一切圣者和禁欲主义者都用行动显示了他们的内在认识的一致性,却各按他们的理性所接受的教条说着极不相同的语言,各有一套理由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但是,这并不影响事情本身的性质。一个圣者可以有满脑子最荒唐的迷信,或者相反,也可以是一个哲学家,两者的效果完全一样,唯有他的行动才显示他是圣者。
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因此,达到无欲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成就。“世界上所能出现的最伟大、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现象不是征服世界的人而是超脱世界的人。”叔本华想象一个这样的人,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把捆绑于人世间的欲求的千百条绳索通通都割断,再没有什么能使他激动了。他的意志已经永远平静,甚至已经寂灭,只剩下最后一点闪烁的微光维持着这躯壳并且将和这躯壳同归于尽。他只成了反映这世界的一面镜子,微笑着静观这世间的幻影。叔本华叹道,这个人是多么幸福啊!我不得不说,叔本华的这个想象是根据他的体系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是 他的抽象认识,而不是他内在的直观认识,因此在他的生平行为中是找不到印证的。
读者: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声境界,ID:tyreader
您喜欢我们文章中的油画插图吗?它们都是当今活跃的艺术家的原作,蓝袜子艺术空间诚意向您推荐,一幅画即可以照亮一个空间,再简陋的房间都会瞬间变得富有艺术气质。
加入蓝袜子艺术群,以令人惊喜的价格收藏原创艺术品。来吧,一起过有艺术的生活!
好书推荐

周国平老师的西方哲学之旅开启了,欢迎你和他同行,从古希腊到近代,从泰勒斯到尼采,一同去结识两千年里西方那些最具智慧的头脑和最有趣的灵魂。
好课推荐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