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点击上方名片进入公众号主页-
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写在前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对于孩子的一些优势学科,我们可能有着天然的信任感,乐观地认为能始终如一保持优势,偶尔的粗心也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孩子的一些弱势学科,我们则可能习惯于弱势思维,相应地,孩子也习惯于自我暗示说“不行”。
学科优劣势之间真的如鸿沟一样无法跨越么?
可能现实情况,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泾渭分明。
 周三
思维 🌏
全文共4283字,阅读时间11分钟
🌿🎨🌏
优势需警惕能力陷阱
我家孩子数学启蒙比较早,早年他对数学也有着极浓厚的兴趣。
还记得刚上小学那会,有一次班级上公开课,进行了随堂练习,校长直夸孩子做题又快又好。自此,我们在家里都戏称他为“数学小王子”,进而他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
小学高年级,他荣膺班级的数学课代表。上初中了,自然也是分到数学重点班。
当我以为孩子能在优势学科上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却渐渐地发觉有点不对劲了。
“咦,数学计算题和概念题怎么错了那么多?”我指着错题,强忍着怒火。
“速度太快了,只是粗心了。放心,我都懂的。”孩子不咸不淡回了一句。
“咦,你怎么不做数学作业?”又有一次,我观察到目光呆滞的孩子。
“太难了,我一点思路都没有,怎么办?!”
孩子蜷缩在一个角落,有点自暴自弃,和之前那个在数学上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简直判若两人。
原来,所谓的优势学科也是那么不堪一击,我自忖道。
前一阵子开家长会,数学老师科普了一下学习方法。
比如一些计算题和应用题的失误,其实可能暴露出孩子在理解题目含义、选择解题路径、使用合理的解题技巧等方面的一些思维短板,并非只是粗心大意。
而对于一些难题,如果孩子没有思路,有可能是因为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太牢固,或者思维不够开阔所导致的。
听了老师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立马开始风风火火的实践——将让孩子讲解错题的频率改为每天,而且要求他认真对待,无论难题或者简单题。
刚开始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尤其对于计算的失误,总是不屑地匆匆略过。
这时,我就努力表现出十足的耐心,通过一步步地追问,尽可能了解到他计算失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样,对于涉及到一题多解的难题,也是一样。
在我的不依不饶下,对于他近期发挥不稳定,总算心里有了点谱。
其实,人的大脑是有惰性的,尤其当自认为有了学科优势后,可能就容易下意识地滋生自满、进而习惯于路径依赖,试图用“一招鲜”独步天下。
这点在我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一些简单题,他陷入了自满陷阱,自认为完全掌握,时不时偷懒、省略中间步骤而直接给出答案。更有甚者,为了能快速做完作业后玩耍,审题马虎,字迹潦草,有时习惯于死算,也懒得验算。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计算多有失误。久而久之,计算能力急剧下降,自信心也大为受挫。
对于一些难题,他则陷入了适应性陷阱,过于依赖以往的解题思路。一旦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或者题目要求一题多解了,就容易有畏难情绪,有时甚至还会钻牛角尖,进而导致直接摆烂躺平。
但难题真的会一点思路也没有么?
也并非完全如此。
我仔细分析了一些导致他思维混乱的所谓难题,除了极个别需要有更新颖的解题思路外,其余的题目之所以会漏解、误解,还是源于对题目中所涉及到的基础概念的一知半解。比如关于线段、角度的概念,如果理解不透彻,就很容易造成解题失误。
明确了他的这些能力陷阱后,我和他商议了以下的对策:
首先,要放慢做题的速度,多落笔计算而非心算,在完整步骤的同时要加强验算,在确保正确率的同时再上速度。
其次,对于一些容易计算失误的题目,学会通过错题本复盘自己的思维过程,努力识别思维的盲点并加以对症下药。
最后,对于一些难题,先要学会仔细审题,一遍读不懂就多读几遍,尽量琢磨出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再去做题,确保思维路径的有效。
贯彻以上三点方针后,我又观察了一段时间,他的作业字迹逐渐变得端正了,计算题错误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减少,事态终于开始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了,我也总算舒了一口气。
当然,对于我之前纠结的关于难题的解题技巧,数学老师也说了,平时要加强思维训练,但短时期内很难保证有质的飞跃。所以,近期我还是准备抓大放小,先确保做好以上三点,那么孩子的自信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加强,后面也就有动力去挑战高难度的题目了。
图1:来源于网络
劣势需练习重塑自信
“你家孩子怎么没有参加学校的英语配音比赛?”老师关切地在微信里问。
“啊!我不知道呀。”心里却在惦量孩子的水平,心想或许不去参加才是明智的。
“我看你们每天都有发给我配音音频,还以为孩子肯定要报名的。”老师还是一脸疑惑。
“这个么,估计孩子觉得自己还不够有能力自信。”我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这个要练练的呀,后面还有演讲比赛,你们好好练,别再放弃机会了。”老师再接再厉。
“嗯嗯,好的。”我连忙抹去额头沁出的汗珠,长吁了一口气。
回到家,我故作轻松地随意提了一句,好像你班的某某报名了英语配音比赛。孩子很轻松地接了一句,是啊,他们英语很强的。看到他们报名,我就知道自己肯定没戏,就没报。
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坦白了,我真是悲喜交加。
喜的是,在他这个年龄,能有如此的自知之明,确实可以省却很多不必要的力气。所谓没有竞争就没有失败,也就不会被打击到怀疑人生。
悲的是,那么快将自己定义成一个不善英语的人,可能真心是受了我的影响。但这样真的好么?如果今后不得不面对惨烈的竞争,面对一下子的失败,是不是还有勇气再次站起来?
定下心来,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我们对于弱势学科的心理状态,可能大概率还是秉持着固有思维,僵化地认为自己和别人之间的成绩鸿沟一直存在,没有缩小的可能,于是就自我暗示——努力了也没用。
但努力真的就没用么?
也不尽然。
《刻意练习》中曾经提到过心理表征的概念,即通过“持续学习”或“持续行动”获得对某种事物全貌的深入骨髓的熟悉程度。当一个人对于某个领域建立起强大的心理表征后,就可以非常容易理解该领域的相关信息,进而促其发展成为自己的优势领域。
我仔细回顾了孩子建立数学优势的过程,很有可能就是熟练习得的,即通过有效的心理表征逐步建立起自信,然后在不断正向反馈或激励中逐步扩大自己的优势。
那么,对于英语——这个目前的弱势学科,或许我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通过有效的刻意练习来重塑信心,同时通过一些能力匹配的外部测试来加强正向反馈的效果。
秉持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积极心态,我和孩子系统梳理了英语的薄弱环节,然后准备有针对性地逐项开展刻意练习。
表面上看,孩子的失分点多在阅读理解,英语老师也强调了其重要性,还表明态度后续还要上难度。但在他做过几套模卷后,我的想法还是发生了一些转变。
与其冒着有可能进一步挫伤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风险,在基础不牢固的前提下刷高难度的阅读题;倒不如退而求其次,结合考纲词汇,努力夯实英语教材及校本作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在确保基础题型正确率的同时,通过词汇量的不断积累,也可以变相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从而达成提高阅读理解题答题正确率的目的。
主意已定,接下来就是认真实践。
周末复习,我主要参照课本的单词表,帮助他温故知新。除了确保他单词发音准确和拼写正确外,还会结合考纲词汇进行适当的扩展记忆。同时,我还通过中译英、造句等多种训练方式,不断加深他对单词和固定搭配的理解和掌握。
虽然没有参加这次的配音比赛,但我还是每天坚持让他配音一段,他也没有抵触,而是认真地去完成。虽然他进步很慢,但至少有些生词认识了,有些发音也慢慢得到了纠正,自信心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当然,对于阅读理解,我也没有全然放弃,而是选择了和他词汇量水平比较接近的篇章进行刻意练习。一方面,用于检验他前一阶段的复习成效,另一方面,由于难度适中,也可以藉此不断增强他的自信。
渐渐地,他在日常练习中拼写的错误少了,有些比较难的阅读题也能靠逻辑或者语感闷对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图2:来源于网络
改变思维模式,培养意志品质
说了那么多,我想表达的无非就是,孩子学科的优劣势并非如同我们设想的那么坚不可摧,在一定程度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我们思维模式的有效转变。
《终身成长》一书认为,“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学着用成长思维,即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学科的优劣势时,才有可能在态度和行为上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因材施教,通过合适的方法来激发、培养或维系孩子们对于某些学科的持续爱好,不断地将其优势增强,将其劣势逐渐向优势转化。
除了思想的转变,还有一点也不可或缺,那就是对于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因为,坚韧不拔,方得始终。
《坚毅》一书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也给了我们一些具体的参考意见。
第一,无论对于优势或劣势学科,都要学会保护来之不易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的热情
比方说,如果孩子对历史感兴趣,可以带他多去博物馆逛逛,一来开拓了眼界,二来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第二,要设定切实可行的努力目标,并不断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因为小步快走有时比大步奔跑可能更为有效。
比方说,要提高孩子语文学习的效果,我就会和他先仔细分析易错题型,力争近期先在那些容易抓分的题目上取得单点突破,而不是立马要求不切实际的全面突破。
第三,坚持有效的刻意练习,形成强大的心理表征,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致于一蹶不振。
其实,每门学科都需要有针对性地的刻意练习,有的可能是查漏的,有的可能是提升的。设置与孩子能力相匹配的有效的刻意练习,在此过程中,不仅能让孩子逐步体会自己慢慢变强进而收获真实的自信,更能让其从主观上尽可能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意识,于其未来发展有益。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打破对于孩子学科优劣势的刻板印象,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科发展,通过激发兴趣、设定目标、刻意练习来锤炼其意志品质,使其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3:来源于网络
也许你已经忘记了,
兴趣才是最重要的自驱力

我们给孩子的,不应该是当前的某个成绩,而应该是让孩子提升眼界,拥有更健全的价值观,并且从自己出发,去自发的学习更多的知识。

那么,孩子为什么愿意学习呢?通识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打开孩子学习之门的钥匙。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3-12岁,如果你的孩子热爱生活,那不如加入我们吧!

仅需1元,即可体验!
作者 | 上海乐乐妈
童行书院写作营第三期学员,携手童行,用心陪伴,与孩子共成长。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孩子学习偏科,你是怎么看待的?有什么好的技巧或方法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