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社长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恐婚感
前两天,在社没共读会交流群里,有一位女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
过年的时候,她跟父母吵了一架,天翻地覆的那种,因为她的父母一直催她结婚。虽然她已经恋爱三年了,但一点都不憧憬婚后生活。
可能是因为看多了关于婚后生活的帖子,她越来越恐惧婚姻了。
对她来说,结婚意味着离开原来的家庭、远嫁、生子,怀孕、产后抑郁症,就业歧视、二胎,哪一个不是伤钱、伤心、伤身?
如果有的选择,恋爱比婚姻自由多了。
她的这种恐婚感,不知道你曾经或者现在有没有经历?
谈及恐婚,要回到核心的问题上:婚姻,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婚姻,爱情坟墓实至名归
俗语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当浪漫的爱情碰上残酷的现实,赢家少,输家多。
Amy Gahran曾在书中谈到:
主流的亲密关系模式,是一种阶梯式上升,人们的亲密关系从相互接触——亲密告白——确定关系——稳定磨合——做出承诺——婚姻。
(图源网络)
看起来,婚姻应该是爱情最高层面的升华,但为什么并没有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美好呢?
有人曾经就“领证代表着什么”这件事做过调查,66.1%的受访者认为一旦两人领证了,就意味着拥有“法律保障”,62.6%的人认为可以“繁衍后代”、49.3%的人认为有了“情感陪护”。还有约三成的人认为结婚可以“分担家务”,近两成认为可以“节约生活成本”。
由此可见,婚姻在伴侣双方的概念中,从来都不是是爱情的代名词。
法律层面中婚姻的含义,是指适龄男女按照婚姻法在经济生活、精神物质等方面的自愿结合。它更多是为了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为了家庭的形成,为了后代的繁衍。
你看它存在着许多层面的目的,却独独没有爱情。
很多人恐婚,并不在于婚姻本身,而是害怕婚姻形式的出现,不但没有发挥出其本来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和社会责任束缚。
首先,一是经济压力,最为担忧的是婚前的买房和彩礼。
(图源:谷雨数据)
问题是,对于一个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想要不依靠父母来买房,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伴侣的期待、孩子的未来,就成为了一个新婚夫妻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了。
其次,生活层面的压力陡增,特别是女性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冲突困境。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主任务。恋爱过程中我们解决了“亲密vs孤独”的冲突后,便会进入到“繁衍vs停滞”的阶段,也就是选择生娃还是搞事业。
按理说两者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问题就在于,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受限于时间、精力、外在的社会要求,往往不被允许在事业上花费过多精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是真的爱你》中,事业心极重的陈娇蕊在发现自己怀孕后,只能竭力隐瞒,而原本应该统一战线的丈夫莫铭却会选择揭秘,在男性看来,女性的事业心毫无意义。
原本应该齐头并进的两大任务进行了性别分化,生娃变成了女性的主营任务,而搞事业则专属于男性。
女性群体只能被迫退居幕后,社会价值感降低,但她们并不甘心成为“透明人”,仍然渴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
而不是从此以后只能成为“某某妈妈,某某妻子”的群体身份象征。
婚姻对于男女性而言,是爱情,也是枷锁。
 婚姻的本质,就是一场利益交换
知乎上有人问:人为什么要结婚。
高赞回答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去解释结婚的必要性,有理,但并不充分。
从利己主义角度来看,我们的婚姻,更多的是一场满足双方需求的利益交换。
但婚姻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对对方需求的付出和对己方需求的满足并非处于平衡关系。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做了一份有关婚姻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没有“七年之痒”,但是婚姻维持到10到14年倒确实是个坎,男人大多是41-43岁离婚,女人则在37到40岁之间……
斯塔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人们对于付出和回报的感受处于不平衡时,就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烦恼。
面对婚姻中的不对等,人们常有三种处理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减少自己对夫妻关系的投入;
第二种办法是改变自己的认知,认为投入多一点也是值得的;
第三种办法是离婚,彻底结束关系。
对于大多数婚姻不幸福的女性来说,她们多半会选择第二种,努力去改变自我观念,但又无法自我接受。
在矛盾和挣扎中,感慨婚姻的不幸福。
那么,如何能让婚姻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呢?
莱德尔和杰克逊在《婚姻的幻想》中写到,好的夫妻应该遵循“投桃报李”的原则,即重视夫妻双方在婚姻过程中的付出和回报。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里大放光彩的李承铉,承认自己全职带娃6年,曾经整整抑郁1年多的时间。
而支撑他走过这段时间的,正是他的妻子和丈母娘。她们感激他为家庭的付出,也尊重他的梦想,这才有了他后来如此精彩的舞台表演。
不仅如此,他和戚薇的爱情,也成了娱乐圈里难得的范本。
有研究发现,在家务分工中,被访者承担少而配偶承担多,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反过来说,在家务分工中,承担较多的那个人,对婚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流连于爱情的浪漫,痛恨于婚后琐碎的家务。一方在琐碎中消磨了价值,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失衡感出现,婚姻的天平也就出现了倾斜。
婚姻是需要经营且需要成长的,如果以对待恋爱的眼光去对待婚姻,那么婚姻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一味注重婚姻的情感需求也并非明智之举。
只有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面对婚姻,要认识到婚姻背后仍然参杂着利益交换关系。
只有明辨对回报的期待,才不会成为婚姻的奴隶。
恋爱是自由的,但结婚不是。
恋爱的前提是双方互相喜欢;婚姻达成的前提是条件允许。
这个条件,并非仅仅指的是外在条件,还包括内在条件。
社会心理学家刘易斯总结出了三段婚姻质量解释模型,分别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角度去评判婚姻。
无论是未婚还是已婚的小伙伴,都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对目前的亲密关系做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估。
1. 生理层面:主要是对于性生活的满意度。
实证研究发现,夫妻双方中,性生活的满意度能够直接关系到婚姻质量的满意度。其中,妻子对性生活的满意度对于婚姻质量的影响较之丈夫更明显。
既然如此,不妨在婚前和伴侣坦诚沟通:双方对于性生活的满意度如何?是否能够接受对方的某种特殊爱好?
只有在互相坦诚的基础上,双方才会在心理上更觉亲近。
2. 心理层面:主要是双方对待事情的观念是否一致。
夫妻双方对待事物的看法并不一定需要完全一致,但是一定要能够求同存异,提前商谈。婚前下面几个问题一定要做好沟通:
  • 婚礼问题:对婚礼的举办方式和相关礼仪有什么要求吗?双方可以达成一致吗?
  • 居住问题:是否和父母一同居住?如果发生意见冲突,该如何处理?
  • 生育问题:要不要生小孩?育儿工作如何分工?
  • 工作问题:女方希望生育后继续工作吗?生育期间的工作如何规划?
退一步来说,即使这些商讨的问题最后无法达成一致,也至少为以后的可预见性做好铺垫,而且也更有助于伴侣双方理性面对婚后出现的各类问题。
3. 社会层面:主要是双方的经济水平。
婚姻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形成双方能够共同生活的家庭。经济水平是婚姻和家庭中不可忽视的条件。在衡量双方的经济条件时,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 已有的经济条件:一般是通过彩礼和嫁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通常是婚前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 可预见性的经济条件:对于未来对方的经济条件是否持乐观心态,影响着婚姻质量。
如果女性的可预见性经济条件比男性要低,那么男方对此的看法和观点也十分重要。所以提前做好未来的家庭风险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交换理论中认为,我们寻求的是通过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够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所以对于在婚姻边缘徘徊的人们,奉劝一句:
恋爱自由,但婚姻慎重。
让你慎重的目的并非劝退,而是愿你婚姻幸福。

安利时刻
【2024社没共读会】正在招募中。第一波优惠和福利,会开放给读者群和社长朋友圈。
共读会倡导精读经典、学会用书,一年精读12本经典。用读书和自由书写,对抗未知和焦虑。
2024共读会以【自在成长】为主题,心力情绪自我管理社会洞察个体商业四大子主题,包括《蛤蟆先生去找心理医生》《掌控习惯》《乡土中国》《如何开一家小而美的店》等经典书籍。
如果你对【2024社没共读会】感兴趣,可以加入社没共读会交流群,第一时间了解共读会的最新进展,参加共读会的部分活动,抢第一批优惠和福利名额。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共读交流群,成长快人一步。
暗号:2024共读
作者:沐子欢
编辑:布丁
你可能还喜欢:
慎重选择爱情,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