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源:pixabay
 导  读
作为席卷全球的大流行结束后的第一年,2023年几乎天然就带着种涅槃重生的味道,这一年的描述里,处处少不了“元年”的称呼。
这一年是AI元年。年初开始,一个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一举成名,这让基于大语言模型(LMM)的AI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当红炸子鸡,也让AI成了这个年度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在这个全球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刻,ChatGPT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无数惊喜,也带来了更多的惊吓。
这一年是减肥药席卷全球的一年。一种减肥神药——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横空出世,这是现代人出现的数万年来,在与肥胖的战斗中,人类第一次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安全且成功的减肥药是否真正会成为一个既定的未来?虽然有人尚带着担忧与质疑,但至少目前,未来仍非常乐观。
这一年还曾险些成为了“室温超导元年”,虽然最终,那场“重大突破”以撤稿告终,一切被证明只是一场乌龙,但正如《自然》杂志所言“室温超导正处于’黄金年代’”。
除了这些,这一年里,脑机接口、最强伽马暴、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和发展阶段、印度登月、星舰两次发射试验……凡此种种,令2023年变成了几乎比过去的每一年都更有未来感的一年。
然而,美好的愿景之外,当我们回到现实,那些恼人的问题仍然挥之不去。
因为气候变化,这一年,我们经历了最热的夏天,以及各种极端天气;
因为那些极其微小的病原体的影响,这一年,大流行虽已过,影响却仍在。从年初的第二波、第三波新冠感染潮,到年末的呼吸道患病人数攀高,免疫欠债、新冠病毒的新变种JN.1等等,仍时不时占据着媒体的头条。
这一年,如果用狄更斯式的描述,也许可以这样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头,也是一个最坏的年头;
这是一个辉煌之年,也是一个荒谬之年;
人们在这一年里满怀信任,也同样满怀疑虑;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类正踏上天堂之路,或是正走向地狱之门。
在与2023道别的这一天,《知识分子》编辑部选取了这一年来值得关注的重大科学突破和科学事件以飨读者。限于篇幅所限,难免有所疏漏,也欢迎大家把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印象深刻的科学突破和事件在这里留言,欢迎与我们一起来写就这一年的重大科学事件的这份记录。
撰文 | 李珊珊
●                ●                 
AI元年
2023年,被很多机构和相关人员称作AI元年。2023年的年度盘点中,《新科学家》杂志说,这一年,他们发布了近150篇关于AI的报道,而在《自然》杂志的2023年年度人物榜单中,GPT赫然在列一——“虽然GPT不是人,但它在过去的一年里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年作为人工智能的爆发之年,是人工神经网络80年跌宕起伏的一种必然,却也是一种偶然。如同我们的文章“GPT的背后,从命运多舛到颠覆世界,人工神经网络的跌宕80年”中所提到的:
“从一定意义上,人工神经网络的成功是一种幸运,因为,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能等到核心的关键突破,等到万事齐备。在更多的领域,技术突破出现得太早或是太晚,导致只能慢慢消亡。然而,这幸运中,不能忽略的是那些身处其中的研究者们的坚定与执着,靠着这些研究者们的理想主义,人工神经网络才走过了它跌宕起伏80年,终得正果”。
在今年的上半年,GPT刚刚显示出它像人的特性的时候,我们便发布了“ChatGPT: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会有多少人因此失业?”以记录这场正在破土而出的“工业革命”萌芽。
“ChatGPT更像人,它就一定更智能吗?”
“从文本里能够读到真正的智能吗?”
大预言模型,然而,真的是“大即是正义”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已经明确,有的只是看上去明确,却仍尚待验证,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理解这些,对我们理解和应对一个后AI时代的未来至关重要。
对于那个AI将会带来的未来,争议重重,它的能力甚至令它的缔造者们都感到了恐惧,(见:为什么马斯克、图灵奖得主等千名从业者联名叫停大型AI研究?)。而所有争议中,最为集中的质疑便是,AI的兴起会不会是一次新的机器替代人,导致大量的失业与动荡,(见:GPT将带来一场中产危机?8成劳动人口受影响,学历收入越高越危险)当然,大家更为一致同意的一点是:ChatGPT对人类社会最为根本的改变,将发生在教育领域
GPT带来的未来将如何,明年将如何?
《自然》杂志在其2024年的科学大事件预测的第一条中便提到:ChatGPT的下一代——GPT5预计将在2024年年末推出。联合国高级别人工智能咨询机构将在2024年中旬发布最终报告,制定AI监管国际指南。
明年的AI将会更强大,不过,规范要出来了,AI们需要守规矩了。
大流行结束,后疫情时代开启
2023年的5月,世卫宣布:不再将新冠疫情列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大流行正式结束。至此,新冠正式退场,在之前的三年中,这场大流行已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疫情之一,并导致了全球近700万人的死亡。
大流行退去,流行病的阴影却从未远去,不幸的是,作为这场人与病毒之战另一端的我们并没有因而变得更强大。国际间的协作并没有更顺畅,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也并没有什么提升,反倒因大流行期间的大量的错误和虚假信息而受伤。
更为不幸的是,来自其他病毒的试探,早在大流行的尾巴上就已经开始了。
今年的3月,甲流就曾与新冠结伴而来。
到了秋冬,受到寒冷天气的加持,先是肺炎支原体,接踵而至的,除了新冠,还有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甚至登革热、诺如病毒……这些大大小小的病原体们,销声匿迹3年后,在大流行结束的第一年齐刷刷都来报道了。
我们的文章:什么是“免疫债”?它真的是呼吸道感染激增的原因吗?| 商周专栏 讨论了为什么大流行后,各种病毒接踵而来?
在我们的文章:后新冠时代,多地儿科爆满世卫关注,然而最危险的时刻还未到来 中,对这场如期而至的秋冬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有专家表示,本轮感染特征:“多病原体叠加”……
这场秋冬呼吸道感染高峰中,大流行尚未能改变的那些短板——偏低的流感疫苗接种率,紧张的儿科急诊资源……成了病原体的绝佳助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对大流行的记忆也许会淡去,病毒却不会消失,流行病的阴影尚未散去。新冠、流感,以及与之类似的一系列传染性疾病,将永远是人类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更好地与它们共存也许是人类永远的功课。
大流行结束之际,人们又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更为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耗费巨额医疗资金的消耗性慢病都与肥胖脱不开关系,肥胖,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是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在这一年里,一类减肥神药横空出世,其中的明星成分GLP-1甚至成为了《科学》杂志评出的“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GLP-1是一种肠道激素,开发它,本是为了治疗糖尿病,后来被发现可以显著减轻体重,甚至有数据表明,基于GLP-1的药物进行减肥的效果可以达到1-2年内平均减重25%-30%,效果堪比减肥手术,且副作用大多可控。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这类药物也能改善心脏健康,有望扩大适应症,治疗更广泛的疾病。
我们的文章:没有博士学位的女性科学家,如何发明新一代药王?讲述了GLP-1的研究故事;而另一篇 网红减肥针遭疯抢,谁在拿自己的身体探险? 则讨论了GLP-1真的给人类打开了一个没有肥胖的新时代吗?
过去的一年里,新冠不再是每一个人关注的焦点,但病毒并未缺席,流行病的阴影仍在。而在另一边的应对肥胖的战场,一场健康革命也许即将开始,没有人知道,这场由新药主导的战役将会走向何方。
最热的夏天
2023年,气候变化正在从遥不可及的隐患变成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威胁。融化的冰川、破纪录的高温,让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离我们更近了一步。增加的极端天气,以及岌岌可危的电力和水源供应,让几乎每一个人切身感受了这场正在进行的变化。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有纪录以来最热的6月。到了7月,我们经历了全球最热的一天,而且是连续三次——7月3日、4日和6日,有科学家指出,今年的高温是“至少十万年以来的高温”纪录。
这一年,北极地区经历了自1900年开始记录以来最暖夏季,刷新120余年来最高纪录。更为麻烦的是,由于海冰流失的恶性循环,北极变暖的速度大约是地球其他地区的4倍,这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鉴于海冰减少、冰川、冰盖、永冻土和积雪融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对小岛屿国家和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带来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世界气象大会决定将把冰冻圈提升为其首要优先事项之一。
这一年,在中国,华北遭遇超强暴雨,海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
高温与超强暴雨之外,极端干旱、暖冬和破纪录的低温共存。这些水深火热的背后,是正在进行,且远未结束的全球变暖,而这所有的根源,来自我们离不开又无法舍弃的化石能源使用。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 《气候变化2023》,要达到可以显著减少气候风险的1.5℃的温升目标,全球应在本世纪中叶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12月,在迪拜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COP28上,全球首次就向摆脱化石燃料过渡达成了一致。
气候问题的部分源头来自能源问题,人们曾多次寄希望于用能源的产生和使用中的科技突破来解决它。
2022年年末,美国能源部宣布聚变点火首次实现能量正收益,虽然只是在可控核聚变能源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却仍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到了2023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争议人物、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兰加‧迪亚斯(Ranga P. Dias)宣布:他们在1GPa(约等于1万个大气压)的压强下,镥-氮-氢体系材料中实现了室温超导。
超导领域的突破及其所带来的无损输电导致的能源领域的前景,让整个世界沸腾了。
然而,最终,事与愿违,没有人能够成功重复迪亚斯的实验。半年多之后,《自然》杂志发表声明,对迪亚斯的镥-氮-氢体系材料室温超导的文章进行撤稿处理。人类解决能源难题的希望之火又一次熄灭。
一切尘埃落定,但人类却并非毫无所得,在《自然》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一位超导专家认为,虽然有令人不快的“反转”,但“该领域正在经历某种复兴”。
也许,虽然经历了乌龙和撤稿,但室温超导仍是正处于一个未来可期的“黄金年代”。
人机共生正在起步?
除了AI,脑机接口是2023年的另一个热门科技关键词。
在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通信和控制通道,用脑的生物电信号直接操控外部设备,或者以外部刺激调控大脑活动。脑机接口可以让瘫痪者行走,让盲人看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人跟机器真正实现一种共生关系。
今年5月,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Neuralink)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可开展人体临床研究。
同月,中国南开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成功采集并识别到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电信号,并实现了动物对机械臂的主动控制。
这一年,上海的瑞金医院公布了他们“脑机接口治疗难治性抑郁症”项目的初步成果。
在那场临床试验中,医生在重度抑郁的患者脑中植入两条电极,当这位抑郁症患者感到抑郁时,按一下开关,他便快乐起来了。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6位患者参与这项临床实验,抑郁状况平均改善60%。
目前看来,马斯克公司的脑机接口人体实验为期6年,要了解人机共生的具体状况,也许还需等些时日。而我们的未来,会是一个机器与人类的界限模糊的世界吗?
所有的一切,让人期待也令人恐惧,
人机共生正在起步?
2023年,人类从未忘记仰望星空。
6月,“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史上最亮伽马暴的研究。
伽马暴是来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闪烁现象,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剧烈的天体爆炸现象,而本次的伽马暴,来自约20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一颗“超级太阳”在燃料耗尽时坍缩爆炸,发出的持续几百秒的绚烂“宇宙烟花”。
这些烟花留下的痕迹经历了20亿年的旅行来到地球上,被拉索捕捉到。这是人类迄今以来发现的最亮的伽马暴,在60年的伽马暴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宇宙的更多秘密。
在这一年,中国空间站在全面建成后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通过常态化载人飞行、货运保障、科学研究,支持航天员长期太空生活,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在多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新技术试验,国家太空实验室已正式运行。
在这一年,印度空间局首次让月球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使得印度成为了继苏联、美国和中国之后的第四个有能力将探测器送上月球的国家。
在这一年,马斯克的星舰试飞了两次,两次均以失败告终,但人类追求更大运力火箭的故事从来不会结束。(见文章:马斯克的星舰发射真的失败了吗?给中国的航天产业带来什么启示?
回顾整个2023年,我们看到了充满曙光和希望的未来,也看到了灰暗和危机四伏的未来。在这一年里,我们收到了无数科技发展带来的神秘礼物,打开来,有惊喜,有失望,有困惑,有疑虑……我们的表现既大胆又谨慎,因为几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知道,自己在这一刻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很多年后,我们也将记得,2023,一个决定未来的关键之年。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