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3163
10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一个新移民作家的传奇
——黄宗之自传《风雨兼程》读后
作者 吴道毅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首发于《文艺报》

作家黄宗之最新力作
2023年金秋十月,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果园飘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北美新移民作家、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黄宗之会长的自传《风雨兼程》,由加拿大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影视集团推出。作品叙述作者从将军之子到医药学家和新移民作家的精彩传奇,给读者和世界新移民文学献出一份厚礼。
今年年初,黄宗之主编《寻根——我们家的共同回记》并由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影视集团出版,书中收录有黄宗之写的《序:以史为鉴,那远去的背影》《我们的根》《怀念我的父亲》,也有黄宗之父亲黄健先生写的《我率汽车大队起义的前因后果》与不少诗词及书法,还有黄宗之的叔叔、哥哥、姐姐们写的回忆文章,触及家史,展开家族的“寻根”,着重书写黄健的传奇人生、坎坷经历与人格魅力,颇具史料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讲,《风雨兼程》是《寻根——我们家的共同回记》的姊妹篇,二者有着较大的内在关联,书写着共同的家族渊源,但作为自传,《风雨兼程》更多地聚焦黄宗之自身的生活历程,主要体现对自身人生道路的检视与总结。
《风雨兼程》长达41万字,以第一人称和自叙的口吻,回忆与书写了黄宗之六十多年的风雨人生历程,披露了他与众不同的家世与较为坎坷的生活道路,记录了他人生路上砥砺前行、无畏风吹雨打与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努力,更展示出他从将军之子到医药学家和新移民作家的成长与跨越,表现了他作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凸显出他作为湖南人坚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不仅给新移民作家、给广大普通读者带来人生借鉴与启示意义,而且为新移民文学增添了一份珍贵的作家档案、史料。
《风雨兼程》披露了黄宗之鲜为人知的独特家世与早期生活的艰难与风雨人生,散发出浓浓的家族寻根意味。
黄宗之1954年出生于今湖南衡南县的一户小商家庭,爷爷黄子皋与两兄弟在本地合开过钱庄,父亲黄键读过私塾,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1936年南宁黄埔军校毕业,1946年陆军大学毕业,曾参加过抗击日寇的武汉保卫战、徐州会战、广济会战、枣宜会战等,解放战争时期在云南以国民党少将身份率部起义,改革开放后历任湖南省政协委员与湖南省政府参事。
1923年,父亲黄健10岁、他弟弟3岁时,与我爷爷奶奶的合影。
黄健三兄弟中,弟弟黄解放前曾参加重庆地下党工作,满弟黄作1948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学习,后随学校起义,参加抗美援朝。这份非同寻常的家世,对黄宗之来说既荣耀又乖舛。
荣耀的是家族曾有过丰厚的经济、文化根基,特别是父亲效力过抗日疆场,担任过国民党将军,爱国爱家,耿直正派,文武双全,给儿孙后代留下英名,做出为人处世的榜样。乖舛的是青少年时代在政治风云变幻中跟着父辈受牵连,饱受冲击,上学、升学等受到阻碍,还不得已主动选择下乡当知青,后因患胃溃疡和肝病返城,经历太多的风风雨雨与生活的磨难。
不幸中有幸,政治的冲击也好,生活的磨难也好,恰如生活的砥石,砥砺了黄宗之的性格,培养了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转过来变成成长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风雨兼程》记录了黄宗之曲折而昂扬的成长史与奋斗史,勾画了他从落魄的将军之子到医药学家、再到新移民作家的闪亮轨迹,浓缩了他富于创造性的人生经验,高扬了自强不息的人生主旋律。黄宗之的人生是曲折的人生,更是追求理想的人生和实现理想的人生,是积极进取与努力拼搏的人生。
父亲的以身垂范与良好家教、生活的磨炼、时代的转机、理想的光芒、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小对文学的喜好,等等,纷纷转化为他人生路上前行的动力,开拓着他的奋进人生。
父亲黄健陆大毕业后在南京时的照片
在因病返城后的待业与彷徨之际,黄宗之得到贵人相助,被推荐到衡阳医学院读书,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当地一家医院当内科医生。为了“挣脱”“工农兵学员帽子”或为自己的正名,他“下决心”考研究生。从1980年到1984年,他除停考一年外,两次报考湖南医学院,一次报考武汉医学院,在考研路上三次错失机遇,但却像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曾国藩那样不服输,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终于在第四次赴考后圆梦——考上蚌埠医学院内分泌糖尿病专业研究生——其间遭受的痛苦与打击可想而知。
1995年夏天,黄宗之离开工作的衡阳医学院,惜别老父,离妻别女,只身来到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访学,进行生物医学研究,虽然频遭打击,一度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困境,但短短几年便站稳脚跟,全家人定居美国,他本人也成为医药学家。新世纪前夕,黄宗之曾和同为生物医学研究者的夫人朱雪梅女士,深挖自己在美国的打拼经历,合作创作出第一部长篇小说《阳光西海岸》,2001年在国内隆重出版。
此后至今二十多年里,二人一发不可收拾,出版与发表《破茧》《平静生活》《藤校逐梦》等多部长篇小说——新冠疫情爆发的最初一年里,黄宗之还单独发表与出版长篇小说《艰难抉择》,夫妻二人都完成从医学研究到文学创作的跨界,双双成为名至实归的北美新移民作家。
父母亲与二姐解放初期在重庆退役前的合影。
《风雨兼程》尤其对读者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我塑造的东西,人的本质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是人的潜在性,所谓“是其所不是”,人有着无限的可能,所以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不同于裁纸刀,也有别于以往的文化(如基督教)对人的定义。
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回答“人是什么”时说,人有别于动、植物,人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会讲话、会劳动与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生成着的存在,人不能停留于现状。人必须在各种复杂的境况中不断地更新。”
现代著名伦理学家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强调,人活着的意义在于开发自己的“潜能”。
从很大程度上讲,黄宗之《风雨兼程》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积极的追求与努力的奋斗,生动地诠释了这些现代思想大师们对人的定义,也总结出了不少金子般珍贵的人生经验,对于读者或他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仅就他选择到美国访学而言,这源自于工作上的挫折与打击,看似失败、逃离、躲避,经济上弄得“倾家荡产”,前途未卜,祸福难料,含着巨大风险,充满巨大挑战,像是一场大赌博,但更是机遇,是积极追求、化解危机、提升与锤打自己、通向未来与赢得未来的一条新路,并为他成为新移民作家埋下重重的伏笔。
黄健一家60年代初期合影。
总之,无论是他的考研还是出国留学,抑或从从医学到文学的跨界,等等,都充分证明这一道理——突破僵化的思维观念,打破生活现状,不断地追求新生活与不断地接受新生活的挑战,不断地开发自己,一定会开辟人生的新天地,不断地创造新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重塑“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也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名言:“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可以说,在人生道路上,黄宗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风雨兼程》的主要思想价值与重要启示意义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风雨兼程》不仅是写给读者与他人的,也是写给作家自己、作家的亲属、父母与后人的。写给作家自己,意味着黄宗之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系统总结与回顾。写给他的亲属,意味着交流心得。写给他的父母,意味着缅怀双亲,感念双亲的养育大恩。
最重要的是写给后人,这意味着一方面传授父辈的人生经验,引导后辈正确认识与对待人生,一方面告诫作为新移民后代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作为华夏儿女的身份,不要忘掉家族的“根”、民族文化的“根”,不能失去中华文化的“自信”,为中美两国友好、和平相处做出贡献。
正如黄宗之在本书“前言”中说道:“我写自传的目的是给生活在美国的两个女儿留下我的人生足迹,让她们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处。”“我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有生活目标,懂得生存与生命的意义,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上砥砺前行,并作好桥梁,促进两国之间和睦相处,求同存异,给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一个更好的世界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
黄宗之夫妻与两个女儿的近照
新移民生活的一个现实困扰,是身份的多重性与身份的焦虑,新移民后代更面临着文化断裂或失“根”的危险。对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人类和平相处的期许,深深地渗透在黄宗之的骨髓里,也必将薪火相传,传递给他的后代。
《风雨兼程》情感真挚、饱满(如写到痛失双亲时的悲戚),语言简约、本色、朴实,少事雕琢。在写法上也颇有特点:一方面以出国为分界线,设置上篇“昨日烟尘”讲述四十多年国内生活,设置下篇“异乡风雨”讲述二十多年美国生活,一方面遵循生活的自然时序,以出生、童年、上学、成家、考研、出国、退休等重要的生活节点或故事为主要章节回忆人生,从而从头到尾、有条不紊、完整而生动地讲述了作者的人生成长与奋斗历程。
黄宗之·风雨兼程 随笔系列

喜欢就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