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3133
10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耶鲁秋韵——耶鲁三代人的故事

作者:周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
(一)
耶鲁的秋天是迷人的,金黄色赤红色的秋叶笼罩着牛津风格建筑的校园, 时光未曾停滞,人们无从抵达的远远近近的山峦自然,在这个最美季节绽放着绚丽华彩。我在校园遇到的每个学生几乎都是高中学校的状元, 神男神女个个颜值高,气宇轩,青春焕发,睿智活泼,与康乃狄克州纽黑文缤纷的秋韵霓裳相得益彰, 赏心悦目!
难怪著名作家, 耶鲁大学高级讲师苏炜时常对我说:何等幸福,二十多年在耶鲁教授中文,这个宏阔舞台乃是命运予以我的最佳馈赠!
在美国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耶鲁的“教授治校”举世闻名,耶鲁凭借其优秀的学子创造了一个政坛的奇迹,故耶鲁素有“总统摇篮”之称,教师之间经常开得玩笑就是:“一不小心,你就会教出一个总统来!”
2023年10月, 在耶鲁东亚系深红色的百年教学楼, 我遇到苏炜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位外形高大, 眼睛深蓝,阳光开朗的美国帅小伙,他到苏炜办公室来取笔记本电脑,非常礼貌,对苏炜即恭敬又亲切,我为这对师生拍了一张合影,苏炜介绍说:“古爱华(这位学生的中文名字)非常优秀,他的理想是从政,也许他将来会成为美国总统!”
“集天下英才而教之~给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上中文课,这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耶鲁“理查德·布鲁海德优秀教学奖” 获得者苏炜的心声。
此次耶鲁行我最大的收获之一, 就是观摩了苏炜初级班和高级版的两堂中文课——“七旬教授”苏炜被一群二十出头帅气十足的耶鲁学生围绕,给人带来春风桃李满人间的欣慰。苏炜讲课时目光炯炯,激情四射,那些蓝眼睛黑眼睛的学生们则听得出神入化,津津有味。
中文初级班的“难度”超过我的想象;如苏炜让学生比较儒家的“有为”“入世”和道家的“无为”“出世”,延伸至弘一法师箴言“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而高级班学生则背诵《红楼梦》、与莫言、余华、王安忆著作的选段。苏炜与学生积极互动,气氛热烈,坐在现场的我不由感慨这二十六年来,苏炜不知培养了多少美国汉学家和美中文化交流的耶鲁使者!
苏炜的得意门生有不少, 最显著的例子是温侯廷(Austin Woerner),他翻译的苏炜《迷谷》英译本(The Invisible Valley)在美国广受赞誉, 笔者参加了2018年7月在纽约举办的《迷谷》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可谓盛况空前,西27街美国亚裔作家写作坊座无虚席,许多苏炜的耶鲁学生远道赶来,其中一位是《福布斯》榜上有名的著名酒商。
译者、耶鲁学子温侯廷Austin Woerner是一位罕见的理想主义者,为翻译此书了解创作背景,他放弃了华尔街纸醉金迷之诱惑,与苏炜一起回到海南岛兵团橡胶农场旧址,体验生活,接触当地农民,绘图窝掤与山脉,以再现书中主人公的足迹与心路。苏炜及温侯廷的生动演讲,尤其是他们灿烂的精神追求引来全场阵阵掌声。
一个充满耶鲁氛围的文学夏夜!在现场,我看到苏炜显然是温侯廷的精神导师,温侯廷的发言充满对恩师的感激与赞誉,他们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令人感佩。温侯廷曾在杜克大学昆山分校教学、写作、翻译, 不少作品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诗歌》、《亚裔文学评论》等著名杂志上。
近年苏格兰名校格拉斯哥大学“点鸳鸯谱”,特聘名扬学界的温侯廷教授,为他开设了“创意写作与翻译”大课。苏炜对年轻汉学家温侯廷的成就一定非常自豪!
苏炜在新书《听大雪落满耶鲁》代序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一段话:“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 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最美的音乐是慈悲。”
朋友们眼里的苏炜, 正是以敬业热忱,视野宏阔与坦诚正直著称的“耶鲁活地标”。
我与苏炜认识将近十年,但我知道苏炜的大名是在三十年前的一次留学生文学研讨会上,有位学者作演讲称1992年出版的《北京人在纽约》和(我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中国及世界华人中引起轰动,开拓了改革开放时代留学生文学的先河。” 
另一位学者善意地表示不同意见, 他说:“最早在八十年代写留学生文学的是苏炜和查建英,他们也是很优秀的旅美作家。”这让我记住了苏炜的名字。
另一件事也让苏炜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2007年,苏炜担任教练和领队,率四位耶鲁气度不凡的洋学生(包括温侯廷)组成了中文辩论队,先后打败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名校,代表美国赴北京中央电视台出席2007年国际大学生中文辩论赛,苏炜与他的耶鲁团队跃马扬鞭,呕心沥血,经过几轮披荆斩棘的精彩回合,以流利中文与深邃的历史人文见识战胜全球诸多亚欧名校,也征服了全国的观众,最终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他们获得“汉语奥林匹克”的最高荣誉——为耶鲁大学捧起了世界大学生中文辩论赛冠军奖杯!
苏炜冠军中文辩论团队在央视现场
苏炜率四位美国学生凯旋而归,与耶鲁大学校长、东亚系主任孙康宜教授庆贺合影 
苏炜与作者及纽约华文作家在疫情后欢聚一堂。前排:苏炜、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原会长陈九,后排左起:纽约女作家协会原会长梓樱,本文作者周励、旅美作家之光、旅美作家记者曾慧燕、《留美学子》总编陈屹、原《侨报周刊》总编刘倩(刘孟君拍摄,2023年夏)
苏炜与得意门生温候廷等学生及作者、旅美作家陈屹、之光在《迷谷》英文版新书发布会上
苏炜与美国学生古爱华在办公室合影,墙上是张充和先生的题书墨宝“澄斋”。(作者拍摄,2023.10月)
苏炜课堂上兴致盎然的耶鲁学生(作者拍摄)
(二)
我和苏炜相识于2016年初秋,那天我和北美几位知名作家参加了哈佛燕京图书馆张凤姐精心组织的演讲活动之后, 驱车来到耶鲁大学看望苏炜。我和苏炜曾是黑龙江兵团和海南岛兵团的下放知青, 都热爱文学创作,个性开朗率真, 因而一见如故。
苏炜是《邓小平时代》作者、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傅高义的“干儿子”,我曾怀着艳羡之心聆听董鼎山先生讲述他如何在家中接待《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与美国著名二战文学作家、《裸者与死者》作者诺曼·梅勒在梅勒寓所开酒会,或与哈佛才子、二战著名记者、普利策奖得主白修德共度周末------而我面前的苏炜,竟有缘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家住了两年半之久!
2004年傅高义在哈佛大学为他举办的荣誉退休盛大酒会上搂着苏炜,向所有来宾介绍“这是我的中国儿子”。令苏炜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
傅高义和他的《邓小平时代》(北京三联出版社)
傅高义的“中国儿子”苏炜的知青时代照
最让我感慨的是八十年代初在中山大学担任《红豆》主编的苏炜,居然带着傅高义去海南岛农场访问当年朝夕相处的当地老乡,傅高义在《听大雪落满耶鲁》序一 《我们的“中国儿子”》 中, 以充满感情的生动笔触回顾了那一幕: 
在 1980 年夏天,我有机会认识了中山大学的学生苏炜,他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他很有文学才情,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他一直保有一个年轻男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
他的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总是带着渴望学习的光芒——苏炜被允许陪同我们一起去海南,回访他当时下乡的一个有名的国营农场。苏炜带着我一起回到了他曾经下乡的村子。那是苏炜离开四五年以后第一次回去。
当一个老农看到苏炜时,立刻大叫“苏炜!”然后紧紧抱住他,就像抱住一个多年不见的儿子。他看到苏炜非常高兴,苏炜也非常高兴。他们真的像是分别了多年的父子一样。
我在中山大学认识苏炜几年以后,苏炜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进人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硕士学位), 他的良好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为访问学者兼助理研究员。苏炜在哈佛大学两年多的时间里,住在属于我和我太太的房子的一个房间里。我和我太太真的把他视为我们的儿子。
那时苏炜又继续发表了一些小说,他用中文和我谈话,通过帮我阅读他写的小说,来教我学习中文。(以上为傅高义序言)
苏炜不仅与傅高义是挚友,他也是名篇《天涯短笛》女主人张充和的“忘年交”,还是著名汉学家、美国文理学院院士、耶鲁东亚系主任孙康宜的挚友与得力助手。
著作等身的他一生的经历与故事跌宕起伏,美如落满耶鲁校园的雪花, 又像是一部动作电影大片。这位相貌堂堂的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有一个特点,即是“泪点低”。
孙康宜院士在《听大雪落满耶鲁》序二《我所认识的苏炜》中描述:
——一颗赤子心的苏炜,曾被郑振铎冒着生命危险去保存民族典籍的热情感动得“泪水湿润了”眼眶;他也为另一位中国作家的回忆文章“动容落泪”。又,苏炜平生最喜欢晚清诗人龚自珍,特别欣赏他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境。他甚至努力向他的耶鲁学生们学习,他一边耐心地修改他们那些可爱的病句,一边被他们的精彩故事感动得“泪光滢滢”。
苏炜和夫人刘孟君在大都会博物馆《梵高的丝柏》特展(作者拍摄)
我与苏炜夫妇2018年在大都会博物馆看“米开朗基罗特展”, 苏炜感动得热泪盈眶, 今年秋在大都会博物馆看“梵高的丝柏”, 苏炜又是泪湿双眼。⠀
那天我穿过第五大道,兴致盎然陪苏炜夫妇参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梵高和他的丝柏Gogh‘s Cypresses》特展(纪念梵高诞辰170周年),1889年5月,梵高去世前一年,割耳的他住进了法南阿尔勒郊外圣雷米精神病院,开始绘制病房窗外与田野里的柏树,如火焰般燃烧的丝柏,点燃着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天才表现力。
《麦田里的丝柏》与《星空下的丝柏》分别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镇馆之宝!
作者与苏炜在大都会博物馆古埃及丹铎神庙
说来也巧,2018年2月,我和从耶鲁远道冒雨赶来的苏炜夫妇也在大都会博物馆,兴致勃勃参观米盖朗基罗特展,那天策展人、耶鲁博士巴班奇女士热情为我讲解了半个多钟头。五年一晃而过,回顾苏炜当晚发来的文字,美好时光仿佛昨日:
“我们刚刚回到家”,苏炜收到我激动的微信后,写道:“哇! 这位策展人Curator巴班奇女士是这个伟大展览的灵魂人物! 我也为她对你的细心讲解感动! 博物馆展前音乐会开场时,指挥特地把巴班奇女士介绍给大家, 全场掌声雷动持续好几分钟。她说: 此一刻, 米开朗基罗是纽约的摇滚明星! 他带动起整个纽约和世界的全新的流行! 显然她对自己策展的空前成功很为骄傲。”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泪点低”,或许真是我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可以用佛家语说的“投缘”——这是苏炜在他的文学评论《周励的“极致”》中的归纳。
作者与苏炜夫妇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观赏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2018)
五年前我们在卡耐基音乐厅聆听著名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谢幕时苏炜夫妇和我站立鼓掌,热泪盈眶!肖五令人心潮澎湃百听不厌,其原因之一是把我们带到一个熟悉的年代:那是作曲家在高压下献给斯大林的革命交响曲,也被视为“一生都在等待被枪毙”的音乐家本人的《苏联·命运交响曲》;交响曲中一半充满铁幕下古拉格群岛式的迷茫、猜疑与恐惧,另一半是在抽象音响中尽情地质问、嘲讽、鞭笞,痛快淋漓地爆发自由灵魂的能量和热量!
近日我又陪苏炜和夫人小刘去大都会歌剧院看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 小刘特地购买了前排高价座位票,演出结束, 苏炜告诉我:“普契尼经典的悲剧啊, 太感人了, 我流泪了。”
数年前我在耶鲁音乐学院观看苏炜作词的合唱史诗《岁月甘泉》,演出结束后我告诉他:“太棒了!在青春的苦并挖掘黑夜的甘泉!我听哭了!”这样的泪目,在我阅读苏炜的《雪浪琴》《耶鲁扎记》时也发生过。同样的泪点低,爱艺术,温润心肠,在大是大非面前又嫉恶如仇,坚如磐石,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2020年纽约疫情期间我撰写历史散文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 在每一篇完稿后我总是第一个发给苏炜请他指教,苏炜工作繁忙, 每天有大批作业要修改,但诚恳的他总是很快发来短信:“我在上课,今晚回家一定阅读”。
以下两段是他为我的历史散文《梵高的眼泪》与《被遗忘的炼狱——尼米茨石碑》(见两文链接)发来的读后感,令我刻骨铭心,感动万分:
A)
今晚前后花了三个小时读完大作《梵高的眼泪》,这是一部泣泪泣血之作! 作者周励用梵高的精神在追寻梵高!用梵高的灵魂来对话梵高!其中所花的精神心力与运用材料的功力......周励真是梵高的异国异代知人!她含泪而写,我忍泪读完,周励的解悟的激情含在笔底,求真追美的理想焰火却在字行间燃烧!我不喜欢坊间流行的一些没有温度的玩派文字,而周励此文让我触碰到那种久违了的文字的光热!
B)
近年读周励的游记, 从攀登险峻阿尔卑斯山马特宏峰到冰雪南北极, 从凡尔赛寻找路易十四、路易十六到泣血泣泪的梵高行旅足迹, 每每读得人海天辽旷,心湖激荡,耳热心酸。此刻又一次掩卷,直觉得眼前的天地,忽然活生生被周励的刀笔劈开了,撕开了一道血红如霞光和霞光如红血的大口子,里面有战争的惨烈与人性的温热,有和平的呐喊与历史的回光,仿佛经历了一场痛快淋漓的精神洗礼。这样有温度有热度的阅读感受,实在是久违了。
今年十月我与苏大教授季进在苏炜府邸受到热情招待,他家宽大的客厅和厨房, 让我想起每年春节苏伟夫妇总以饺子宴招待的耶鲁学子,济济一堂,温馨快乐。
在苏炜家居住两天的时间里,百忙中的苏炜还不忘拿出我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亲吻世界》两本书, 翻开页数认真告诉我哪些段落需更加精炼,哪些细节有待提高。我真庆幸有这样的知己挚友!
耶鲁秋色
苏炜、季进教授和作者在耶鲁校园(2023.10)

(三)
上海封控期间的2022年5月,我的非虚构文学《绿屋·往事遗痕:谁是凶手?》引发轰动,两位在55岁自杀的优秀母女——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孙兰和上海中学三好学生孙小兰的悲剧引发了普遍的反思与责问。苏炜正是我在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年代的发小孙小兰的挚友。
往日时光:八十年代洛杉矶朋友聚会,孙小兰(右5)苏炜(右9)
我在文章里提到苏炜与小兰的纯真友情:
我写到这里,泪水涌入眼眶,我仿佛看到了小兰在天堂里抱着母亲大哭,流着痛悔之泪水连连说“对不起啊,妈妈!” 
女儿心里的痛啊,如锋刀利剑,日日夜夜把她逼进55岁这一天,她将绳索套进脖子:“妈妈, 我来了,你的小兰也长到了55岁,一切痛苦该结束了。” 
我的一位好友、耶鲁大学高级讲师、知名作家苏炜在我微信里留言:
小兰算我的一位亲近的姐姐吧。她在LA打工时认识的我,进来我们当时UCLA的圈子,我算是她最信任的人。她的人生故事也是精彩而忧伤。她确因为抑郁症自杀,选择的她母亲自杀的同一年龄时。她一般有心事就会给我通一个长电话,但最后一段时间她大概一个月没来电话,人就走了,让我震惊和懊悔不已。 
LA的朋友们都说: 若是我没离开LA, 小兰就不会这样走。我信的。她的故事很多,恒志(小兰的哥哥)前天还给我发一首小兰爱唱的歌,几乎听着让我泪目,那确是她聚会时常常给大家唱的。那一年回上海,王安忆专门请我吃饭,就为了聊聊小兰。
小兰个性的开朗阳光,除了我知根知底,谁也没想到她的突然离去,所以当时在朋友圈里真如惊雷霹雳一般。 
小兰当时真和我开玩笑较过劲。她说她是大队长,我说我也是三道杠; 她说她朗诵好,我说,我可是少年宫话剧组的台柱子,唉,那也是我们UCLA的青春年代一段美好时光啊! 她也常跟我提起她的少年时代风光。哈,我也是广州少年篝火晚会的举火炬点火者呢。
很多人喜欢小兰,阳光灿烂,才华横溢,热爱生活的她,太可惜了,最后是在精神不正常和极度抑郁中自杀的,也是被冷酷世界的铁锤砸毁的。(见 链接 《绿屋·往事遗痕:谁是凶手?》绿屋·往事遗痕:谁是凶手?)。 
苏炜的赤子之心与魅力, 感染着他身边的人, 尤其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们。有一位高盛集团精英、耶鲁大学校董会年轻董事李逸斌(Jerry Lee),为感谢苏炜的中文课对他人生道路的巨大启迪和影响,他专门自掏腰包设立了“苏炜奖学金”。许多学生因为选了“苏老师”的中文课而“爱上了中文”,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学业选择和生命情调。他的一位美国学生就曾在信中写道:“我们学生们大概不知道我们有多么幸运。” 
苏炜在《听大雪落满耶鲁》代序:讲台的诗与香味中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描写:Mr. 全力以赴的通天宝典:
若干年前的新学期开学的一个下午,我的恩师、我们东亚系德高望重的孙康宜教授突然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告诉我有一位大三的洋学生申请修读她的“中国古典诗词”课,这门课虽然以英语授课,却需要学生具备中、高年级的中文阅读水平。
询问之下,这位同学只学过一年中文,他的汉语程度还不足以应付这门课程的需要。
孙老师笑着说:“没想到,这位学生连着用中文成语跟我说,孙老师,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我已经大三了,只有您的这门课适合我的课程表安排,我会全力以赴的,请您一定收下我!”
就这样,这位中文名字叫“马元迈”的牛高马大的“ Mr.全力以赴先生”一这是我给他的新命名),在新学期同时成为孙老师和我两个人的学生。他每周二午后先到我的办公室上独立辅导课,再接着上周三孙老师的主课。
孙老师课上需要阅读的中文材料,都会提前一周在我的小课上为他预习一遍。他的“全力以赴”果真不是一句虚言。他是耶鲁棒球队的队员,每周至少有三四个下午的训练时间。可在我的课上,我要求他提前朗读、背诵、默写的中文诗词,他果然一丝不苟、一课不落地全都做到了。
我知道他随后在孙老师的古典诗词课上表现踊跃出色,写出了一篇漂亮的英文论文,得了一个“A”。获得了他修读的双学位中的中文专业学位。就因为这个中文专业的学位专长,这位耶鲁棒球队队员毕业后马上就被美国职业棒球协会(MLB)看中,把他派驻中国北京,成为MLB(美职棒)驻中国的代表! 
今年初秋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苏炜的学生Sam(马森茂)来我曼哈顿的家看望苏炜和夫人小刘,大家相聚甚欢。
苏炜夫妇与耶鲁学生Sam马森茂在作者家欢聚 
Sam 的母亲是波士顿大学教授,他本人以波士顿大学附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耶鲁大学经济系,他选择的第一外语是中文,苏炜是他最尊崇的老师和挚友之一。苏炜的学生们几乎都是Sam这样状元级的精英,不仅品学兼优,且颜值超高,Sam曾被好莱坞星探发掘,但他婉拒了。他曾在中国广州工作数年,疫情爆发他回到纽约自行创业, 娶了华裔妻子,正如苏炜所说:“进入一种语言, 就是跨入一条生命的河流。”
Sam中文流利,苏炜和他谈论我的历史散文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 ,特别是其中《梵高的眼泪》,他对Sam讲:“这篇文章应当翻译成英文和法文, 我们一定要认真r找到梵高真正的遗骨与墓地” ——场面犹如授课, 令人动容。
作者在阳台阅读苏炜新著《听大雪落满耶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也告诉喜爱文学的Sam,苏炜的新著《听大雪落满耶鲁》非常抢手,好评如潮 。八年前我们因文学结缘成挚友。正如苏炜所言:“‘ 我写故我在’ ,莽莽大千,劫幻轮回,文学之光,廓清混沌,照亮微尘。”
(四)
今年初夏,纽约华文作家聚餐欢迎苏炜来纽约,在林肯中心候之光府邸的下午茶席间, 苏炜夫妇从耶鲁大学背来了沉甸甸的十本《听大雪落满耶鲁》分赠给十位文友,并告诉我们一个颇有意思的消息,他的著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一书从江Z民手里转赠到了王Q山手里, 书的扉页上还有江写几行阅读眉批(中山大学一位高层学友亲眼目睹,特地约苏炜在北京见面转告这一轶事)
苏炜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
《天涯晚笛》讲的是耶鲁人张充和先生的故事。合肥张家四姐妹所嫁之人均为大名鼎鼎的人物,老大元和嫁给昆曲名角顾传玠,老二允和嫁给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老三兆和嫁给文学家沈从文。本书主角老四充和,则嫁给了孙康宜和苏炜的耶鲁同事——著名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在2007年到2011年间,苏炜的住所和张充和离得很近,因此他得以“时时傍在张充和老人身边听故事,学诗习字,听曲品茗,受教受悔……”最后整理写成了这本口述实录。
开篇既是张充和与“三沈”的来往故事,字字珠玑,引人入胜。沈一是沈从文(作家),沈二是沈尹默(书法家),沈三是沈传芷(昆曲大腕)。
沈一:那年沈从文去世,沈侄专电美国,请她为其第二天的追悼会写个挽联。要得急,一时无从写起,到半夜,忽来灵感,信笔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传真到北京,亲朋好友齐声呼绝。那后面四字缀成隐语:“从文让人”,恰是沈先生一生的写照。说到藏尾句,老太太笑着说,她写时一气呵成,根本没想到这个!
沈二:抗战爆发,充和随沈从文一家辗转大西南,谋得一个编辑职位。期间结识朱自清、梅贻琦、沈尹默、章士钊等前辈名流,也结识了一代书法宗师沈尹默。沈尹默指点她的书法,谓之“明人学晋人书”,建议她多研习汉碑、墓志书法。沈先生放宽了她的眼界,现在她的书法作品气息静穆,端庄秀逸,也古雅敦厚,业界评论张先生的字月影花移,玉瘦香浓,堪为“古色今香”。董桥先生曾经撰文说:张充和“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了,又是当代小楷第一人”。
沈三:那是张充和16岁进入父亲开办的“乐益女中”求学,期间跟随昆曲“传”字辈腕角沈传芷先生学昆曲,小生、冠生、正旦、花旦、小旦都学,在重庆时,一曲《游园惊梦》轰动一时,很多名家、大师为之写诗唱和。抗战胜利之后,又分别在苏州、上海登台,还与俞振飞等昆曲名角配戏过。此外,她的古琴演奏也有着相当的造诣。
行笔至此,想起不久前收到到苏炜的恩师、耶鲁大学东亚系主任孙康宜院士发来张充和在大都会博物馆苏州庭园“明轩”落成典礼前的表演照片,以下是我与孙教授的微信对话:
孙教授:Yes! I was one of the organizers of the 明轩 event in 1981.(是的!我是1981年明轩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That was before 明轩 was open to Piblic! 充和唱曲 was special and was a historic event!(在明轩对外开放之前,充和唱曲是一次特殊的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作者)周励:纽约明轩工程耗资290万美元,资金来自阿斯特基金会啊!阿斯特夫人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美国成功的房地产商文森特­阿斯特(Vincent Astor,1891-1959)。
文森特的父亲就是泰坦尼克号悲剧中那个送怀孕的年轻妻子登上救生船的中年富豪阿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 1864-1912),纽约的阿斯特夫人(Brooke Astor,1902 –2007)是美国著名的慈善家和作家。
从7岁开始跟着当美国海军上将的父亲在北京一个庭院里生活了4年。夏天的时候家人经常在寺庙里休闲,那里只有她一个小孩,她久久地看着和尚烧香诵经。时光荏苒,然而中国庭院的那份宁静一直留在阿斯特夫人的记忆里。
孙教授:Actually this picture was added to my book 奔赴 recently! As you can see, CT HSIA 夏志清was sitting in the first row (左一) when 张充和 performed 金瓶梅曲子 at the Astor court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in Spring, 1981.(这张照片将加在我的新著《奔赴》中, 1981年春天当张充和在大都会博物馆阿斯特庭园演唱金瓶梅曲子时,你可以看到夏志清坐在第一排。)
周励:感谢!太珍贵的照片!令人激动不已。一定要加上去! 
在西方汉学界,孙康宜院士是一位声誉卓著的汉学家和耶鲁大学东亚系主任,一位华裔女性担任耶鲁大学系主任,这在耶鲁三百年的历史属首开先河。 
2015年,她因学术成果卓越而获选“美国文理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2016年,台湾“中研院”锦上添花,追赠院士荣衔,康宜遂功成名就,变成“双科院士”。
今年10月9日,我与苏炜、季进拜访耶鲁大学附近的孙康宜府邸,阳光斜射,芳草茵茵。孙康宜当年面试才子苏炜 ,将他召入耶鲁东亚系成为高级讲师,近年更被评为耶鲁优秀教师。孙康宜与苏炜近三十年的友情、以及与张充和高山流水觅知音,撰名篇,堪称当代文学领域口述历史的传奇!
孙康宜撰写、张充和口述《曲人鸿爪》——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孙康宜教授回忆她撰写张充和口述历史《曲人鸿爪》的经过:多年来,充和在耶鲁教书法,课外兼教昆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充和让孙康宜翻看她存藏的《曲人鸿爪》三大集,她收集了无数个“曲人”给她的书画,其中包括曲学大师吴梅、王季烈等人的书法,不论充和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她都不忘将那《曲人鸿爪》的册子随身携带,倍加珍藏。她总是抓住每个机会让她的曲人知遇在册子里留下亲笔题赠的书迹画痕。
孙康宜的《曲人鸿爪》和苏炜的《天涯晚笛》出版后引起轰动,广受好评。五官秀气、气质优雅的孙康宜与苏炜诚挚的个性很相似,她以灿烂的笑容望着我,问:“周励,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怎么不早来?……当年我去大陆看完施蛰存,施先生说:你怎么不早来?再晚一点我就要见老天爷去了。哈!”
我与孙康宜CC夫妇一见如故,大家欢喜无比。放着五张书桌的宽敞书房里洋溢着笑声。孙老师赠送我《走出白色恐怖》《从抱月楼到潜学斋》(对应:施蛰存、孙康宜著《从北山楼到潜学斋》)两本大作,特地盖上图章,并在扉页热情题词:
“给周励
你是上帝的礼物,
今天见到你真高兴。
——孙康宜    2023年10月9日
孙康宜赠本文作者新书并题词
震撼、感动,弥足珍贵。正如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所言:“孙教授风姿优雅,诚恳谦和,永远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然而这样的学者风范下却藏着一个忧伤的故事…(父亲含冤被关入台湾大牢)

我在书房纪念册留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摘李白诗题赠久仰大名、德高望重的孙康宜老师。
孙康宜的老伴C·C博士(纽约知名工程师)兴高采烈为我们拍了许多照片,留下美好的耶鲁记忆!

孙康宜、张钦次伉俪与苏炜、季进和作者欢聚孙老师“潜学斋”(2023.10.09)
耶鲁大学三百年纪念椅,坐过一大批欧美著名汉学家。
孙康宜老师拿着马悦然坐在这把椅子上的照片,与我们开心合影。
孙康宜也是季进的好友与恩师,她替季进联系耶鲁图书馆中文馆藏负责人,在卷帙浩繁藏品中找出了夏志清先生50年代初的博士论文,逐使季进教授顺利完成《审美的普适标准与文学的大同世界——关于夏志清的博士论文及其他》重磅论文。
大都会博物馆苏州园庭明轩赞助人、慈善家阿斯特夫人,她的丈夫是房地产商文森特­阿斯特(Vincent Astor,1891-1959). 文森特的父亲阿斯特四世死于泰坦尼克号悲剧。
孙康宜在苏炜新著《听大雪落满耶鲁》序言中热情写道: 
“这次苏炜得到教学奖,大家都不感到惊讶。全体师生一致感到由衷的喜乐。其中系里的另一位杰出高级讲师周雨曾在十二年前荣获理查德·布鲁海德最佳教学奖,也在给我的来信中称赞苏炜:
“有关苏炜荣获教学奖的事,我一直要告诉您:我很为他感到高兴,而且这个奖赏完全是他所应得的。他是我平生所见最有献身精神的老师。他对学生总是无私地奉献精力和时间,难怪学生们都爱他。” 
孙康宜在序言中热情写道:多年来我一直很佩服苏炜,尤其他最近又荣获耶鲁大学的理查德·布鲁海德最佳教学奖,所以打从心底我为他感到骄傲。我衷心盼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能以充满“坦白、热情”和“富有洞察力”的心怀读出苏炜的“生命”体验。

孙康宜和江青在孙康宜的恩师、普林斯顿大学高友工教授的追思会上
江青与母亲和高友工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
世界是小的,新朋友的朋友有时居然是老朋友。孙康宜府邸的书房挂着她的恩师、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汉学家高友工教授的遗照,而我在孙老师纪念高教授的文章和著名舞蹈家江青发给我的历史散文集里,发现高友工是江青最亲密的朋友!

白先勇写江青的散文《旧情难忘——江青的往事追忆录》中写道: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九日,高友工逝世,江青打电话来通知我,一开口她便哭了起来,江青是真的伤心了,失去这样一位知音。她写到高友工,称他是“贴‘心’朋友高友工”。高友工逝世,普林斯顿大学为他下半旗,这在美国大学里,是一项罕见的殊荣。

10月23日,孙康宜老师给我发来March 2017 in Princeton! At Prof Kao’s memorial service2017年3月普林斯顿大学为高友工教授举办的追思会上,她与江青的合影。

不久前,多才多艺的江青举办家宴,招待夏师母王洞、访美学者季进、旅美作家之光和作者本人。江青烹饪高明果然名不虚传,我们把余英时生前喜欢的美味佳肴一扫而空。——王洞与季进近年合作推出的五卷本《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轰动两岸三地。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是耶鲁英美文学专业博士,他60年代初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石破天惊,至今仍是美国大学汉语研究机构的考研经典读物,夏夫人王洞是耶鲁东亚系硕士,不久前孙康宜曾邀请王洞回到母校演讲《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五卷本历史背景与出炉经过。
孙康宜与夏志清、王洞夫妇在哥伦比亚大学
夏师母王洞与舞蹈家、作家江青、季进教授、旅美作家之光及作者在一起
夏志清先生与作者2012年在纽约。夏师母、季进与作者2023年在王洞客厅合影
苏炜夫妇与江青、周龙章、杨光兴及作者等友人在林肯中心出席苏炜作词,蔡金冬指挥、普利策奖得主周龙作曲的交响清唱剧《铁汉金钉》主创人周龙夫妇音乐会(2023.秋)
苏炜和恩师孙康宜、学生温候廷围绕着晚年的张充和先生
张充和年轻时唱昆曲的扮相
 1981年春张充和在大都会博物馆阿斯特庭园演唱金瓶梅曲子,夏志清坐在第一排(孙康宜老师提供)
从张充和、夏志清、王洞到孙康宜院士和苏炜, 再到他们一手培养的洋学生温候廷、马森茂、马迈元和古爱华等,他们铭记耶鲁校训——“Lux et veritas真理与光明”;正如清华“四大导师”赵元任(王洞曾为他工作)、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样。他们传播、传承中国文化之精华,将其点燃到世界各个角落。这耶鲁东亚系三代人宛若气势如虹的画卷, 折射出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中美关系发展史的一个侧面。 
孙康宜、CC夫妇与耶鲁东亚图书馆孟馆长参加图书馆成立170周年庆典活动,与耶鲁校友容闳的铜像合影。
行笔至此, 收到“曾经峭立飙霆岸,不意雄驰遏浪舟”才子苏炜发来古体诗(除了小说散文,他已出版多部古体诗集,被朋友戏称是苏东坡的后裔,他曾担任郁达夫文学奖和《收获》文学奖评委):10月20日为觅得老前辈题赠余杜甫句“为历云山问,无辞荆棘深”之墨宝感吟——笔者将苏炜此诗作为本文《耶鲁秋韵三代人》的结尾:
挽得天河洗浊流,再求药石暖荒丘。
曾经峭立飙霆岸,不意雄驰遏浪舟。
短剑收匣临斩折,高帆失橹幸怱游。
云山荆棘忆闻问,归鹤又逢红叶秋。
2023年11月20日 纽约曼哈顿
本文作者与苏炜在康州衮雪庐府邸留影
【作者简介】
作者:周励,美籍华人作家,1985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研读MBA,1987年经商。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发行160万册,获“十月”文学奖。2006年出版《曼哈顿情商》,2020年出版《亲吻世界—哈顿手记》,被著名评论家陈思和教授推荐为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相关主题延伸阅读

喜欢就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