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董宇辉的事闹得沸沸扬扬。
风波过后,据说他未来的安排,是先停播一个月,然后再开一个独立工作室,担任东方文旅副总裁,做个新账号。

网友说得很对,其实这就是给东方甄选“去董宇辉化”嘛!
只能说,老俞不亏为高明的商界老鸟。这个安排,对董老师来说,看似升官了,但真的很难说是好事。
我想起读过的一本书,叫《利润悖论》,作者是一个比利时作家,简·埃克豪特,里面有一章讲到了类似董宇辉这样的明星经济现象,说得非常透彻。今天书单君就给大家分享这部分内容。
我不知道董老师有没有看过,相信他如果看完,会有启发的。
这世间所有的运势,都是天时地利的结果,一个人能红一次就是天选之人了,抓住机会狠狠把运势利用干净也就够了,一旦运势过去,或者被打断,就很可能印应我们老祖宗说的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不过无论如何,祝董老师越来越好。
下面的文字,来自《利润悖论》一书。

#01
超级明星
-
马修·哈格(Matthew Haag)是一个性格内向的青年,平时很少参与社交活动。
他又矮又瘦,和运动员的形象相去甚远,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位于伊利诺伊州帕洛斯山市的卧室里,同网线另一端的网友在电子竞技中一较高下。
透过那苍白的面色,我们似乎可以一眼看尽他形单影只的青春。
由于看不到什么发展前景,他的未来并不那么光明。
虽然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也完成了短期商科培训课程,但他并不打算继续深造。
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份工作是麦当劳的服务员。
Matthew Haag
马修从小就沉迷于各种电子游戏,他最喜欢的是《使命召唤》。
13岁时,马修开始参加比赛。经过漫长的练习之后,马修成为游戏高手,在圈子中逐渐小有名气。
16岁时,他成为一名职业玩家。
21岁那年,马修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当时他和队友赢得了一场含金量极高的重要比赛,自此各种奖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流进他的口袋。
他甚至还和红牛等大公司签订了很多推广协议。
如今,他已经成了电竞领域的明星人物,YouTube频道的粉丝超过了300万,年收入高达100多万美元,这一收入不仅比麦当劳的最低工资高出了好几个数量级,同时也远远超出了他父亲作为一名木匠所能达到的收入水平。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修已然成为一名超级明星。
在1981年的论文《超级明星经济学》中,如今已经身故的经济学家舍温·罗森(Sherwin Rosen)阐释了竞争市场中个别人士可以赚取巨额收入的具体机制。
总的来说,这一机制和CEO薪资水平疯狂上涨的机制完全一致,基本逻辑都是“最有吸引力的男性会和最有吸引力的女性约会”。
罗森不仅觉察到了这一点,还提出了一个较为一般化的结论:在劳动力市场上,科技变革会导致少数群体可以赚取巨额收入。
罗森指出,科技变革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同时也让市场资源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在广播、电视等技术问世之前,人们只有在音乐会上才能欣赏到管弦乐队的演出。
如今在流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某位音乐家可以同时为数百万听众演奏巴赫的大提琴组曲。
为了拥有百万级别的听众、获取最大的收益,你必须找到首屈一指的大提琴演奏家。
另一方面,为了雇用到如此优秀的人才,你还必须提供与乐团收益相称的薪资才行。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
虽然那些超级明星收获了丰厚的利润,但他们的能力却不一定比那些紧随其后的人强多少。
能力上任何一个细微差距,或是受欢迎程度的微小区别,都有可能导致收入的巨大差距。
超级明星现象已经从表演艺术和体育竞技等领域蔓延到了各行各业。
人工智能专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在职员工都非常抢手,有些人的年薪甚至已经超过了百万美元。
2016年,位于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平均要为每一名员工支出34.5万美元的费用(包括非技术人员在内,DeepMind共计拥有400多名员工)
这种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的超级明星现象短期内不会消失。
最近有研究表明,对于全世界收入最高的那1%的人来说,其薪酬水平的增长主要来自排在前0.01%的人的收入的增长。
究竟是哪些因素可以让一个人攀上顶峰,加冕为王?马修为何能够成为行业第一?
#02
机会和运气
-
首先,为了成为业内专家或顶级运动员,你肯定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以及与职业相匹配的身体素质,比如篮球需要高大的身材,游戏需要灵巧的双手。
其次,你还得具有某些特定的优秀品质,比如坚韧的毅力、良好的自律、强大的勇气,如此你才能够在前方一片灰暗的情况下勇往直前。
最后,除了专业知识,那些优秀人士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为自己的事业投入了大量时间。   
然而,勤奋、能力、素质都无法确保你能够获得成功。
能否跻身前列,成为超级明星,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机会和运气。
并非每个人都有刻苦练习的条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成长为职业运动员。
人们往往会刻板地认为,大多数篮球运动员都来自城市中的贫民区。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薪水骤然上涨、NBA变成一个遍地捞金的行业之前,很多球员的出身的确较为贫寒。
不过近几十年来,大多数球员都来自中产家庭,每个种族的情况都是如此。
虽然勒布朗·詹姆斯出生在一个位于俄亥俄州阿克伦地区的贫困家庭,母亲尚未成年便怀上了他,可他这种情况其实十分罕见。
LeBron James
斯蒂芬·库里(来自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城外)与科比·布莱恩特(来自费城郊外的Main Line地区)都是在位于市郊的中产阶级家庭中长大的。
在那些篮球巨星当中,有2/3的球员和他们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
想要顺利完成学业,在体育场上大展拳脚,家庭背景非常重要。
俗话说得好,那些幸运的人一出生就站在三垒上,而绝大多数人只有在打出全垒打时才能得分。
贫穷会让人在追梦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家境贫寒不仅意味着你得分比别人困难得多,更意味着你可能一开始就处于三振出局的边缘。
#03
运气也是一种能力?
-
有很多证据可以间接证明,随机因素对一个人能否成为超级明星会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年初出生的孩子比年末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职业运动员。
对于6岁的孩童来说,出生在1月与出生在12月有很大区别,抛开心理影响不谈,仅生理上的差别就十分明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与比自己高好几英寸的孩子打篮球会面临着多大的压力。
这并不是体育界特有的现象,你成为CEO的概率也会受到出生月份的影响。
数据表明,出生于6、7月份的CEO人数,要比出生于其他月份的CEO人数少29%。
在美国,出生于6、7月份意味着你会是班级中最小的孩子——由于缺乏自信、领导力不足等,这一出生日期会导致你随时随刻处于不利地位。
不过,即使我们明知道某个结果单纯是运气使然,我们还是会倾向于自我欺骗,并努力去相信这一切都是能力的缘故。
日本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运气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听上去感觉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它忽略了一个事实:运气是否属于能力完全取决于你的运气。   
心理学家们早就注意到,成功人士更喜欢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能力、智力等内在因素,而失败人士更喜欢将自己的失败算在外在因素的头上,比如运气不好。
真是应了那句谚语:“事成争相邀功,事败互相甩锅”(success has many fathers,while failure is an orphan)
超级明星现象真正的问题在于:胜者满盘皆赢,输家一无所获。
资源分配的这种两极分化,让人们很难相信马克·扎克伯格只比其他优秀大学生聪明一点点——尽管这的确是事实。
长久以来,体育界一直存在着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哪怕大家都在一个队伍当中。
由于比赛场次较少,赛事输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随机因素,可是球队和媒体都更喜欢用结果去解释整场比赛:球队获胜,是因为球员发挥出色;比赛输球,是因为球员表现不佳。
在某次赛后采访中,曼城主帅瓜迪奥拉表示,获胜时,球队的表现其实并没有那么惊艳,失利时,他们的表现也没有那么不堪。
仅寥寥数语,这位教练就点明了影响胜负的关键因素——运气
正如舍温·罗森所言,这种两极分化来自科技变革与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两极分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在内心中接受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将超级明星的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而不是运气,这些人不愿承认运气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由此一来,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胜者与败者之间在能力方面有着云泥之别,而实际上他们的差异并没有这么大。
同为实力强劲的飞镖运动员,但最后的奖励却十分悬殊:击中靶心的运动员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没击中靶心的运动员什么都拿不到。
英籍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认为,这一现象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语言。
Alain de Botton
比如“loser”(失败者)这个十分常见的英文单词,它实际上是由“unfortunate”(不幸的)一词衍生出来的,后者的词根来自“Fortuna”福尔图娜),即罗马神话中的幸运女神。
虽然“unfortunate”只意味着某人缺少运气,但“loser”这个词却暗示某人价值较低、缺少能力。
与事实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超级明星和失败者之间之所以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是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相差悬殊。
如果马修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把打游戏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如果他迷上的游戏是《古惑狼》而不是《使命召唤》,那么他现在可能仍旧在麦当劳为顾客做汉堡,晚上回到父母的房子里躲进卧室打游戏。
利昂内尔·梅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多年来,梅西一直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有天赋的足球运动员,可事实上,他的成功也受到了很多随机因素的影响。   
倘若他在青年时期就放弃了自己的足球生涯——或是因为身材太矮,或是因为父母没有从阿根廷搬到西班牙——那么如今梅西可能就会变成家乡罗萨里奥市的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年拿着1万而不是1亿美元的薪水平淡度日。
#04
运气也会有
用光的一天
-
超级明星效应会将运气成分进一步放大,从而导致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
在赢家通吃的巨大诱惑之下,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入赛道,奋力拼搏。
但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的研究表明:
收入排在前1%的人,甚至是那些收入前0.1%的人,也只能在这一阶层停留一年左右的时间。
换句话说,大家的运气是有限的。
虽然人人都羡慕超级明星,可很多时候他们的地位和运气难以长久地维持下去,比如曾经在美国商界大受追捧的罗恩·约翰逊(Ron Johnson)
Ron Johnson
作为苹果商店背后的零售战略大师,罗恩·约翰逊彻底抛弃了之前货架密密麻麻、结账时混乱无序的购物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极简风格的摆设、温暖舒适的松木桌、清晰明朗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在轻松愉快的探索过程中,顾客不由自主地就会购买一台MacBook或iPhone。   
即便遇到软件故障、硬件维修等令人恼火的问题,天才吧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为你提供舒心愉悦的售后服务。
苹果专卖店收到了如潮般的好评之后,罗恩·约翰逊辞去了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的职位,跳槽到了塔吉特,并成功地将其改造成一个现代、时尚的零售品牌。
最终由于战绩斐然,他收到了杰西潘尼(美国最大的零售品牌之一)的邀请,开始在CEO的位置上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
很可惜,罗恩·约翰逊的任期只持续了14个月,这位曾经的商界宠儿没能延续自己的神话,杰西潘尼的股东们也没有迎来新的春天。
担任CEO之后,为了让公司更加现代化,为了吸引新顾客,罗恩·约翰逊更改了品牌战略,将杰西潘尼从一个以打折促销为主要卖点的百货商店转变为一家以价格公道透明、拒绝虚假宣传为卖点的零售商,并将主打卖品换成了由设计师精心打造的商品。
他认为先涨价再打折的营销手段没什么用,因为顾客一眼就能看穿这种把戏(我父亲就很讨厌这种手段,他总是跟我说“这些公司每次都是先将价格翻倍再半价促销”)。
于是,罗恩·约翰逊省略了涨价的步骤,一开始就给产品标上了较低的价格。
此外,就像他对苹果专卖店所做的那样,他还想把杰西潘尼变成一个温馨舒适的好去处,把购物变成一种享受。
罗恩·约翰逊没想到的是,杰西潘尼的大部分顾客都是喜欢讨价还价的人——与实际支付了多少钱相比,他们更关心自己拿到了多少折扣。   
另一方面,无论罗恩·约翰逊如何调整品牌战略,似乎都无法吸引到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因为通常情况下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和那些攥着大把优惠券的老年人一起购物,他们觉得这样很尴尬。
再加上罗恩·约翰逊有些刚愎自用,管理风格也较为粗暴,对这家商业模式已经十分成熟的公司的了解也不够深,品牌变革彻底变成了一场商业灾难。
2012年第四季度,杰西潘尼的销售额下滑了32%,媒体将其形容为“整个零售史上最惨的一个季度”。
2013年初,当杰西潘尼的股价跌幅达到51%时,罗恩·约翰逊终于被解雇了。
罗恩·约翰逊的经历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一个普遍规律。
就像大多数顶级运动员一样,大多数CEO也只有一次功成名就的机会,而能否把握住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的好坏。
经济环境中的各种随机事件跟CEO的个人表现与管理水平没有任何关系,一切都是运气这种外部因素在作祟(例如航空公司的高管无法提前预知石油价格的巨大波动,也无法去改变由此带来的巨大冲击)
不过哪怕他们的业绩真的很糟,公司最终向他们支付的总薪水仍然会是一笔天文数字。
虽然2012年杰西潘尼的股价跌至最低点时,罗恩·约翰逊的薪资只有190万美元,但他在2011年的收入却高达5300万美元,当时他正忙着制定各种华而不实的营销策略,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这些策略给企业带来了极大损害。   
其实在超级明星之上,市场中还有一些“超级巨星”,他们的收入比前者还要高很多很多。
#05
再牛的人
也会回归平庸
-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CEO和体育明星的情况,不过他们还算不上真正的高收入群体。
他们的身份往往是金融经理人或私募基金公司的老板。为了和超级明星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为“超级巨星”。
2004年,埃迪·兰伯特(Eddie Lampert)成为华尔街第一个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经理。
Eddie Lampert
职业生涯初期,他曾于高盛集团任职过一段时间,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即ESL投资公司。
通常情况下,他会从自己长期持有的各种金融头寸中拆出一部分,将其放到股市与对冲交易市场当中。
虽说埃迪·兰伯特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经理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成功也充满了很多运气成分。
那些运气极好的金融经理人可以反复进行投资,从而积累了大量财富。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用不完的运气。
2004年后,埃迪·兰伯特继续着自己的投资事业。   
又过了10年之后,他的资产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0亿美元。
在他持有的各项金融头寸中,有一项来自零售巨头西尔斯百货公司。
当西尔斯因经营不善而陷入财务泥潭时,埃迪·兰伯特以公司大股东的身份成为新一任CEO。
其实对于埃迪·兰伯特来说,跟金融经理人这个身份相比,西尔斯CEO的身份要更为出名,因为他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把这家零售巨头搞得一团糟。
最终,在埃迪·兰伯特的带领下,西尔斯于2018年宣告破产。
在经营西尔斯期间,为了扭转乾坤,埃迪·兰伯特投入了大量的自有财产。
2017年,尽管此时西尔斯尚未破产,但埃迪·兰伯特的财产已经出现了大幅缩水,当时他的个人净资产为16.9亿美元,仅有鼎盛时期的1/3。
超级巨星们那离谱的收入水平主要来自资本投资的巨大收益,以及令人艳羡的绝佳运气——个人实力所发挥的作用远没有这两者那么大。
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言:
“在投资领域,智商160的人不一定能够打败智商130的人。其实智力只要达到平均水平就够用了,投资的重点在于保持理智,因为一时冲动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虽然巴菲特将投资成绩归功于某种情感方面的能力(“保持理智”),但实际上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投资和其他工作有着本质区别,而且投资者不可能永远领先于市场平均水平。
如果某项结果(比如10亿美元的巨额收入)是随机因素导致的,那么它最终会出现“均值回归”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均值回归,我们不妨回到两个世纪之前的维多利亚时代,看看英国那些仍旧以木质建筑为主体的大学校园里发生了些什么。
在研究遗传特征时,尽管某些遗传特征在人类当中的总体表现较为稳定,但统计学家、社会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与达尔文是表兄弟关系)爵士还是对这些特征的继承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比如说,在人口稳定的情况下,高个父母的子女往往比父母矮一些,矮个父母的子女往往比父母高一些。
为此,高尔顿提出了一个和随机性相关的理论,他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理就是“均值回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均值回归逐渐成为回归分析和统计学的基础概念。
高尔顿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神童。
在那个统计知识还没发展起来的年代,高尔顿就率先提出,基于群体的预测比基于个人的预测准确得多——这就是所谓的“群体的智慧”,直到詹姆斯·索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的著作《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问世之后,这一概念才逐渐被公众所熟知。
无论哪一领域的数据分析,高尔顿的理论都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如果均值回归不成立,身高的遗传完全随机,那么按理来说,这世界上应该有人长得比红杉还高才对。   
在进化生物学当中,均值回归是种群趋向稳定的驱动力;而在经济学中,均值回归也是金融行业趋向稳定的驱动力。
虽然某些时候金融投资可以产生极为夸张的收益,但好运气终究是会用光的。
比如埃迪·兰伯特,虽然他的投资策略给他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回报,可是他无法一直领先于市场行情。
如今,埃迪·兰伯特已经成了均值回归的典型案例,人们不得不承认,很多超级巨星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运气。
更为讽刺的是,高尔顿最初并没有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均值回归”,而是将其命名为“趋向于平庸的回归”。
结尾
-
市场中每出现一个超级明星或超级巨星,都意味着世界的其他角落中又诞生了几千几万个没有明星光环加持的高收入人士。
美国共计有1.6亿劳动力,这意味着其中有160万人的收入排在前1%。
想要挤进这个群体,你的年度劳动收入和年度资本收入加在一起必须超过52万美元才行。
前1%的人的平均年收入比这个数字还要高得多,在150万美元左右。
更为夸张的是,仅1980—2018年这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前1%的人的平均总收入就增长了217%。
与此同时,全体劳动力工资的中位数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无疑:这些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投资,而不是来源于个人能力或工作水平。
参考资料:
文字转载自《利润悖论》,有部分删减。
 -END-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了不起的盖茨比
《再见我们的幼儿园》,部分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