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陪玩”是份职业
-
前段时间,认识了一种新的职业,“陪玩”。
我是从“真实故事计划Pro”的一篇文章《做陪玩的农村女人们》了解该职业的。
文章讲的是现在农村有一部分待业年轻女性,不去或者没法去工厂打螺丝,“干起了互联网”。
她们在一些聊天平台从事“赔玩”工作,内容包括在网上与人虚拟结婚、玩狼人杀、真心话大冒险、语聊,输出甜言蜜语、安慰,互称男女朋友、老公老婆。
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个工作,数据显示,该职业目前有140亿规模,分为游戏陪玩和娱乐陪玩。
我问了几个朋友,他们都说,“你真是大惊小怪,这事很早就有了”。
互联网世界,藏着不少寂寞男人。他们需要情感抚慰,只要不触及色情要求有时好像也免不了,当然发现了会封号,女性为他们提供“情感劳动”,网站不管,似乎也不违法?
这些男人也叫“金主”,依据充值和刷礼物多寡,他们还有不同的“爵位”,比如骑士、男爵、伯爵,往上还有国王、皇帝、玉帝、天帝、至尊等。
比如,“天帝”这个级别,至少需要充值50万,“至尊”算最高级别的,至少需要充值100万。
女性在这种网站怎么赚钱呢?主要靠“金主”的打赏、聊天室刷礼物。
《做陪玩的农村女人们》讲到了两位农村女性的案例,一位叫陈颖,一位叫念秋。
陈颖与一个认识不到一周的男人,举办了一场虚拟婚礼,仅仅两个小时就赚了8万。
收入主要来自新郎刷的礼物,还有嘉宾刷的“份子钱”。
比如一款虚拟钻戒,价值520元,还有屏幕上展现情侣恩爱的精美动画特效,价值3000元、5200元甚至18800元不等。
作为新娘的陈颖可以提现60%,其他归平台。
如果完成了一定的流水任务,平台还会发“基本工资”。
陈颖“陪玩”两年多,赚了30万。她同时与多个“金主”保持长期联系。
念秋稍微差点,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收到的最大一笔礼物,价值300元。
虽然网上男女有真实金钱往来,语聊过程还互称宝贝、老公老婆,但这一切仅限虚拟,女人可能有多个语聊对象,男人当然也不会忠一,目的是找刺激、解寂寞、寻开心。
从虚拟走向现实奔现的有吗?好像也有,但一般没什么好结果。而这样的虚拟生活,会干扰真实生活吗?显然会。
比如,有个与陈颖网聊的男人,被他现实中的妻子发现,用假名联系了她;对了,她也跟一个“金主”确立了真实恋爱关系,确立关系后,男方就对她这份工作有点介怀了。
再比如念秋,她因为这份工作,有时会耽误照顾家庭,被老公多次家暴。
我说实话吧,面对这样一份古老的互联网职业,虽然我很想装淡定,但我的三观还是大受震撼。
“陪玩”最震惊我的,就是它居然真的是份被许多人默认的职业。
以陈颖为例,她为了干好这份工作,特意去短视频网站学习过圈钱技术。
针对不同的男人,她会有不一样的语聊策略。
比如,如果对方喜欢“傻白甜”,她就会装作没见过世面,刻意询问对方一些事怎么处理,收到礼物也故作受宠若惊。
如果对方喜欢知心姐姐,她就耐心听对方诉说,适时附和,“金主”心软,她就卖惨,“金主”吃激将法这一套,她就营造不同男人抢她的氛围。
更职业的表现,或还在于她的家人包括母亲,都非常清楚她的工作内容。
她也不避讳,有时她会外放语聊,电话那头的“金主”称她“老婆”“宝贝”,而坐一旁的母亲也就笑笑,没有任何不悦。
念秋的老公,也非常清楚她的工作,当然他相对抗拒,但也不是反对,而是不满她整天抱着手机耽误照顾孩子、家庭。
总之,“陪玩”这份职业,操作手法有章可循,真实虚拟安全分离、两不耽误,按正式的说法,这份工作叫“付出情感劳动获得金钱”
#02
去工业化
-
据说“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这两句话,可以解决人生80%的烦恼。
不过没办法,我就是爱管闲事。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想跟大家聊聊到底怎么理解“陪玩”的农村女性。
首先一个问题是,所谓输出情感劳动的“陪玩”,真的是正经劳动吗?
我知道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就有点“政治不正确”、“死板”了。
因为我内心,显然还没法接受它是正经劳动。
我印象中的劳动,主要还是第一农业、第二工业)产业主导世界时的劳动,是汗流浃背踩打谷机脱谷粒、割稻子、施肥,是流水线上缝布娃娃、电焊、王进喜跳进水泥池子里搅拌。
后来象征经济发达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后,劳动也是理发、按摩、金融、写代码等。
所谓情感劳动,显然属于内生于互联网的服务业范畴。
但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互联网这层媒介,没匿名,所谓“陪玩”“陪聊”,实质不就是软色情吗?
我读真故那篇文章时,里面有两个画面,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关于念秋的,她跟老公感情一般,两人面对面坐一桌,也不说话,他玩他的,而念秋则用手机为远方的寂寞男性提供情感服务、赚取家用;
二是陈颖恋爱后,他男朋友不太乐意她继续从事这份工作,但这男的也没啥正经工作,陈颖为了安抚男友,问他喜欢吃什么水果,男友答葡萄,然后陈颖就在外卖软件上挑好,再把账单页面发给“金主”,撒个娇,说自己想吃。
这两幕,让我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东北下岗职工家庭的一幕:妻子去卖春,丈夫瞪着自行车在妓院门口等着妻子“下班”。
这很荒诞,又很无奈,无数人从国营工厂下岗,而人到中年又无技能傍身,所以纷纷转向门槛相对较低的服务业。
理发、按摩、搓澡、修鞋、补锅,合法的服务业容不下了,就挤进那些灰色服务产业,女人卖春,男人催债、加入黑社会、当私人保镖,再不行做家庭煮夫,接送妻子“上下班”。
再后来,互联网兴起,新形式的服务业快速“扩容”,而第一第二产业(农业、工业)继续萎缩,于是直播、陪练游戏、自媒体,当然也包括陪聊、陪玩,进一步繁荣。
而越是“去工业化”较早的地区,互联网服务业从业者也就越活跃,比如东北三省,至今都是主播职业前三甲。
这不是我胡说的,陌陌过去每年都会发布《主播职业报告》,东北三省一直是主播的“主产地”,而北方主播远远多于南方。
这也就有了关于东三省的调侃:“重工业烧烤,轻工业快手”。
一首《野狼Disco》让许多人喊出“东北文艺复兴”,还有什么“老铁666”,都是东北文化产物。
念秋、陈颖的籍贯,并非东北,而是四川。
但她们这类工作,跟东北国营下岗职工的选择一样,在进入“陪玩”这个行业之前,也都有过“去工业化”的人生履历。
陈颖,毕业于一所三类大学,念书期间和男友去了新加坡读书工作。
但到了新加坡后,男友得重疾,陈颖不得不去餐厅、工厂打工,赚取医药费,白天工作完,晚上还要去流水线加班到凌晨,最苦的时候一天睡三个小时。
后来两人分手,陈颖也在2019年回国,发现了比流水线工作更香的“陪玩”,自此待在农村老家,深居简出。
念秋,年满16岁就出来打工了,在成都做过销售,卖楼卖鞋,有一次车祸,左眼留下一大块疤,20岁刚过,嫁给了没啥感情基础的男人,并生下两孩子,2021年进入“陪玩”行业。
念秋居住的村庄,图片来自《做陪玩的农村女人们》
两人虽然不像上世纪90年代东北下岗工人那么典型的“去工业化”,但她们两人,是典型的互联网兴起、“去工业化”时代的年轻人。
中国的工业化,实际经历过两波:
第一波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启的,自苏联引进的156个重点项目,开启了以重工业、国营企业为特色、主要分布在北方大城市、尤其是东北地区(70%布局北方,其中东北占54项)的工业化。
这波工业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衰退。
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市场化、重工业产能过剩、资源型产业枯竭等。
衰退的表现,是工人大规模下岗、转业,过程非常惨烈,原因是,下岗前后,工人福利待遇落差巨大,而替代性的市场化服务业又未能短时间内发展起来。
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下岗之前,东北的国营企业家属小区福利好得流油,吃穿医疗用度全免费,打开水龙头就是橘子汁,可下岗后,就只能靠搓澡为生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也出现过类似东北那样的大规模下岗潮,但远没有东北显得那么惨烈。
原因是上海的市场化开放较早,服务业兴起较快,比如当时上海的麦当劳就聚集了大量的下岗女工,这成了它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做出贡献的“名片”。
以至于,与东北工人不情愿下岗相反,很多上海国营企业职工甚至通过走后门争抢赔偿丰厚的“下岗指标”。
所以就算双职工下岗家庭也没在怕的,比如刘翔的父母就是下岗工人,却也把他培养成了“世界飞人”。
第二波工业化,源自改革开放,大量从日本、香港、欧美转移过来的中低端加工业,迅速涌入东部、南方沿海地区。
这波工业化,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市场化路子。
而且为了快速原始积累、吸引外资,咱们国家还严格限制工人福利,制造出至今依然庞大的候鸟型农民工群体。
在最近十几年,这波工业化也出现大规模衰退、中低端产业转移到海外的“去工业化”浪潮。
但就像当年的上海下岗潮,没有出现东北下岗潮那样的悲情化现象,原因就是如今的中国市场化规模更大、程度更深。
所以就算工厂无法容纳更多的劳动力,还有大量的服务业可供替代,包括互联网在2000年兴起后提供的服务业岗位。
但最近几年,有些新的突发情况出现:中美摩擦加剧、新兴替代市场快速崛起,而国内农民工、出生人口锐减,再加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速,以及包括互联网在内提供的服务业岗位饱和,第二波“去工业化”的痛楚一下子激烈起来。
于是,服务业新的“扩容”需求,更加强烈了。
——这意味着过去的不体面的工作需要“正名”,比如“陪玩”,意味着带着名贵珠宝的明星下沉到直播行业卖9.9元的小刷子,也意味着拼多多这类足够下沉的平台的市值迅速攀升,乃至登上一哥宝座。
这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如果说前段时间讲的丽君和亮亮的故事,属于行业投资周期故事,陈颖念秋的故事,就是产业周期故事。
但,这个故事是个好故事吗?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时代,真的对陈颖念秋这样的底层农村妇女公平、友善吗?
很多东西我没法明说。但“去工业化”的过程,老美早就经历过,我们看看他们的故事就明白了。
#03
解体的世界
-
美国作家乔治·帕克的《下沉年代》,讲的就是伴随着美国“去工业化”的进程,不同阶层、职业的人所经历的人生意义的幻灭故事。
帕克对于“去工业化”的价值判断很明确:
这件事非常糟糕,不仅无数底层劳动者丧失谋生手段,更让无数人丢掉了人生方向,迷茫而不知所往,包括新时代暴富的新贵。
美国的工业化比较早,大概19世纪中期就开始了,1894年工业产值已超过英国,1914年其GDP也超过英国,登上世界第一。
1944年,美元替代英镑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国金融霸主的地位也就此正式确立。
但悖论的是,也恰是美元成为国际通用货币那一刻起,所谓的“特里芬悖论”也就出现了,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的背面,是如影随形的“去工业化”过程。
最早,1960年代日本的纺纱工人,抢走了美国纺纱工人的工作。
接着1970-1980年代,日本的汽车、钢铁乃至电子产品,进一步加快了美国工业的产业转移脚步,并造就了至今未能恢复的东北部-五大湖附近的铁锈区。
1980年代,美国蓝领工人最恨日本,就像他们今天恨中国一样。
当时底特律这样的城市,频繁出现砸日本车、拒绝日货的景象。
1990年前后,互联网兴起,加上日本暴雷、苏联解体,美国经历了将近10年的克林顿繁荣期,从1960年代开启的“去工业化”痛楚,因此被有效遮盖了。
直到小布什上台、2001年“911”事件爆发,克林顿繁荣终结,美国开启了新一轮对外战争期,从阿富汗到伊拉克,政府债务因此节节攀升,原本被遮盖的“去工业化”痛楚重现,极端右翼因此重新抬头,直到把特朗普推上前台。
这期间,有两个趋势加剧了美国“去工业化”的痛楚:
一是1999年,得益于华尔街金融势力的游说,象征着对金融业实施强监管的《格拉斯·斯蒂尔格法》废除了。
自此,美国金融业像脱缰野马,仅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经济“脱实向虚”,金融、地产和相关专业服务增加值占GDP比例,首次超越制造业占比。
另外一个趋势,是作为服务业的互联网一骑绝尘,进一步挤占了传统工业空间。
如今美国市值前十的公司,互联网公司占了近一半,还有两家是投资公司、银行,只有三家算起来是正儿八经的传统制造业大企。
金融业、互联网公司、高科技芯片这类公司不是不好,但有个致命缺点:
它没法提供大量的蓝领岗位,产生的多是数量占比相对较少的精英白领工作。
直到奥巴马上台,尤其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现在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30%,美国15%左右),美国才重新喊出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并制定各种有利的税收和补贴政策。
但喊口号、出政策有用吗?短期是有效的。长期来看,只要资本逐利的本性不变,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就是一句空话。
数据证明了这点,2022年,全美工业部门用电占比为25.8%,甚至低于2013年制造业回流政策密集出台前的26.5%。
而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2013年为12.5%,到了2022年反而降到了11.37%。
奥巴马之前,美国政府对重振制造业这事没那么焦虑,对蓝领工人愈发频繁的罢工,也不在意,态度强硬。
尤其是1981上台、奉新新自由主义的里根,更是重拳打压罢工。
1981年8月3日,美国航空管制员工会(PATCO)组织了一场13000人的大罢工。
里根强硬宣布:如果工人48小时内不复工,全体解雇。
48小时之后,他说到做到,当场解雇了11345名航空管制员,甚至禁止他们终身不得再担任航空管制员,同时解散PATCO。
美国蓝领工人,虽然至今还是很喜欢罢工,但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机器自动化的替代效应,让他们越来越没底气了。
工作都没了,还罢个球的工。
1981年,传奇经理人杰克·韦尔奇,正式走马上任通用电气CEO。
这大兄弟,在这家公司干了20年CEO,直到2001年退休,将通用电气的股价,从140亿美元提升到4000亿美元。
可这期间,他也将通用电气雇员从最高峰41万人裁减到23万人,人称“中子弹杰克”,意思是公司人没了,可大楼还在。
韦尔奇是如何做到一边裁员一边提升股价的呢?
说起来也不复杂,一方面是把大量通用电气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海外,一方面是全速发展通用电气的金融业务,以至于有段时间,媒体把这家老牌的制造业企业划归到金融服务类公司。
当然除了上面两个操作,他还通过频繁地买卖公司资本、股权,以便快速提升短期利润——期间,还玩了点会计造假的把戏。
总之就是通过“去工业化”,让公司轻资产化,从而一边裁员一边提升公司股价、利润率。
类似的操作,在其他传统制造业大企中非常普遍:
80年代初,美国汽车业大衰退,福特与通用汽车连年创纪录亏损,工人失业人数超过30万;
1993年,将IBM挽救于水火的郭士纳,一上台就裁减了4.5万员工;
2003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将4000多名罢工技师果断裁减,同时宣布将工作外包出去。
……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所谓“去工业化”,实际是将中低端工业转移到中国、印度、东南亚、墨西哥这样的地方,而它核心的尖端工业、科技,依旧保留,只是无法提供大量蓝领岗位而已。
比如通用电气,韦尔奇以及他的继任者伊梅尔特,虽然将大量小家电、塑料、石油、电灯等传统中低端制造工业卖掉了,但像高端的飞机发动机、医疗x光机等尖端制造业,是不可能卖掉的。
所以通用电气的航空发电机,至今依然占据着全球主导地位,包括美国最新一代的战斗机,波音777X 商用飞机、以及中国C919大飞机,采用的都是他家的发动机。
所以“去工业化”最坏的结果,并非美国人的钱赚少了,而是贫富的差距越拉越大,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精英手里,当然也就意味着底层越来越没有机会改变命运,阶层在固化。
根据《21世纪资本论》的估算,今天美国的贫富差距水平,已经回到了20世纪初的历史最高峰水平。
截至2016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掌握38.9%的财富,排名后50%的家庭仅拥有总财富的1%,40%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储蓄。
《下沉年代》这本书,记录的正是“去工业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时代故事。
里面记述的两个人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来自铁锈带俄亥俄州扬斯敦市的通用汽车下岗工人塔米·托马斯。
她眼见着自己失业、家乡凋零,但对家乡的眷恋和家人的牵绊,又让她离不开,于是加入到拯救家乡、拯救失业工人大军的战斗之中。
可她的努力注定徒劳,因为资本逐利下的产业转移趋势不可逆,所以她越是努力,就越让人觉得她可怜又可悲。
但对于失去工作又没法在家乡再就业的她而言,这份为家乡的徒劳战斗,却是她唯一活下去的理由了。
她说,“只要有人来到这里扔给你一条绳子,你就得抓住它”。
书中还有一个人的命运也很有意思,他就是伴随着“去工业化”过程崛起的互联网新贵彼得·蒂尔。
——没错,就是创办了PayPal,投资了脸书、领英、SpaceX,写《从0到1》的那个人。
蒂尔从小就是天才,擅长国际象棋,12岁拿到全美第七的排名,互联网让他成了亿万富豪。
但他似乎并不幸福,虽然靠互联网发了财,可他却非常怀疑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科技公司创造了任何实质性价值,他不喜欢身处的世界,可他却热衷于研究长生不老的秘方,他非常想要消除世界不平等的根源,可他却相当热衷于人上人的竞逐游戏。
泼天的财富没有解决困扰他的人生意义问题,也没有让他感觉这世界可爱那么一丢丢。
相反,他觉得世界似乎越来越坏了,有些过去以为的坚固的东西正在消失。
比如“下一代人会上一代人过得更好”这样的基本信仰,再比如“技术解放人类”、“收入不平等将缩小”等等信念。
事实就是,“去工业化”后的信息时代如期抵达,但乌托邦并未到来。
蒂尔说,
“1970年,排名前二十五的科幻小说选集里,会包括‘我和我的机器人朋友在月球上散了个步’这种故事,到了2008年,却变成了‘银河系由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联邦统治,有人正在捕猎行星,杀死它们取乐’。”
结尾
-
彼得·蒂尔的感受,没有错。
“去工业化”时代的核心特征,是金融和互联网等偏服务业的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类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更少,真正发财的也就金字塔顶那部分人,所以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尖锐化。
更关键的,是这股趋势不可逆,于是底层只能躺平、干着无意义的工作,而上层则牢固地占据着财富,永不陨落。
最近《瑞银年度亿万富翁报告》发布,数据显示,全球1000名亿万富翁将5.2万亿美元传给了下一代,富二代的财富第一次超越了新晋的富豪财富总和。
2016年,特朗普利用去“工业化”的痛苦,给美国铁锈带的工人画了一张大饼,但虚假的承诺终究是个彩虹泡泡,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骨感。
事实就是,我们时代的英雄和偶像,早就不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了,而是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巴菲特,辛苦的制造业利润低至3%-5%,有时不如定期存款,玩类庞氏财务游戏的骗子登堂入室自诩创业英雄,那片热火朝天真实的工厂一文不值,可一个击鼓传花的互联网idea却价值千金,所以工厂打螺丝真的傻,而在网上给人情感按摩是真的香。
乔治·帕克那本《下沉年代》,英文标题叫《The Unwinding》,直译为“解体”。用帕克的原文解释是:
“曾经有一束线圈将美国人安全地绑在一切,有时甚至紧得令人窒息,可不知从何时开始松开了。”
“陪玩”这份工作,给我的感受类似,我们生活中原本该有的“线圈”,现在好像都散开了。这束线圈最核心的东西,我觉得也没必要玩神秘,其实就是“诚实劳动换来幸福生活”这一最朴素的价值信仰。
​​
而现在,这信仰人们不相信了——过去也有不少人不信,但现在不信的人可能在迅速激增。
就像伟大的高尔基所言:我们这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但一切坚固的东西也都烟消云散了。
END
撰稿:书单君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骆驼祥子》《铁西区》
真实故事计划pro,部分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