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作文”事件,董宇辉和俞敏洪联合直播。
直播中,董宇辉说,“连我自己都不理解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我?”
很快,微博上出现一个热搜:“董宇辉 真诚”。
我看了看相关的留言,很多人说喜欢他,是喜欢他老实、真诚、心胸宽广和轻松幽默可爱等等。
最热的一条微博底下最高点赞的评论,是夸他的谦逊:
谦逊的基础,当然是才华,即他深入浅出地输出丰富的知识,以及流利顺滑的口才。
不过留言中很少直接提他的才华,甚至有人说像他这样的人才很多。
所以总结起来,大家喜欢董宇辉的原因似乎是这样:始于才华、陷于人品。
今天我也想借这个事,从偏宏观点的角度,说说大家为什么会喜欢董宇辉,以及像他这样的带货博主。   
国内的带货博主,不止董宇辉一人。
近些年直播兴起,出现了一大批出圈的带货博主,包括李佳琦、薇娅、小杨哥和罗永浩等。他们频频上热搜,一举一动经常引发舆论热潮。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带货博主是中文互联网的独特生态现象。
在国外,类似博主不是没有,但并不时兴,甚至有些国家,出台法律禁止直播带货。
前段时间印尼“封杀直播带货”还上了热搜。
印尼不是唯一限制直播带货的。

就算不限制,好像也做不起来。比如Instagram,关闭了“直播购物”功能。
Facebook也关了“直播购物”功能。

为什么国外直播带货做不起来呢?不同国家、地区有不一样的原因。
以美国为例,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的消费者保护法“真刀真枪”,不是说说就算了,比如不能“误导”消费者、需要亲自试用推销的产品等等。
带货博主,因此没法满嘴跑火车,一旦被抓,哪怕言辞“误导”,也可能被消费者告,而且一告一个准,罚得还特别狠。
其中,美国盛产的律师或许“功不可没”。
他们是特别喜欢商家犯错的,以便从高额的惩罚性赔偿中赚取丰厚律师费。

而我们这边呢?
大部分带货博主,都不是专业销售员,带的货五花八门,根本无法亲自试用,更无任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常识,满嘴跑火车更像家常便饭。
以直播间常见的那句“9块9你买不了吃亏,9块9你买不了上当”为例。
这话看着好像稀松平常,我们都听习惯了,但严格来说,它真的符合广告法吗?
换在律师遍地的地方,弄不好就会被律师解读为“欺骗性”话语。
总之,老美禁忌太多了,直播带货因此比较难整。
但是,直播带货发展起来,真是好事吗?其实它的背后,是市场生态的结果。
那什么叫市场生态呢?
难缠的律师盯着违法商家发财致富,就是生态之一,当然,商家如果能死死地拿捏消费者、律师,也是一种生态。
只不过,有一种属于良性市场生态,有一种就不那么良了。而直播带货博主受追捧,就可能源自某种不良的市场生态。
#01
-
啥叫好的市场经济生态呢?我们看几个故事就明白了。
前段时间看一本讲粉丝如何控制偶像的书,偶然间了解到美国有个组织,叫“高品位电视观众”(简称VQT),顾名思义,是一群热爱高品质电视节目的观众组成的。
原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制于收视率压力,一些乌七八糟但又特别无聊的电视节目大行其道。
于是主张播放高品质电视节目的观众,为了保护眼睛不受“玷污”,为了在黄金时段看到喜欢的节目,组织起来,共同抵制无聊节目。   
当时电视台刚好有一部电视剧叫《美国警花》,由于收视率不行,给下架了,这让VQT不高兴了,于是跑去电视台门口,大喊保卫《美国警花》的口号,要求电视台继续播。
我看到这个事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电视台播节目,人家爱播什么播什么,你一个免费看节目的观众有什么权利说三道四呢?
电视台通过提高收视率收取广告费赚钱,又不直接向观众收钱。
但老美就爱折腾,结果是,《美国警花》复播了。
此时,电视台节目的消费者,即观众,都不能用有力量来形容了,简直都有点霸道了。
还有个事,估计大家估计听过,麦当劳咖啡烫伤案。
这个案子说的是,有个79岁的美国老太太,在麦当劳买了一杯49美分的热咖啡,不小心在车上撒了,大腿内侧乃至生殖器,被严重烫伤,而且因为处理不当化脓,多次进ICU,医生做了三次植皮。
老太太本没想打官司。但有个发现巨大“商机”的律师看见了,主动跟老太太说,他可以帮忙争取到巨额赔偿。
就这样,一番骚操作下来,麦当劳最终赔了老太太总计60-70万美元,除掉律师拿走的三分之一,老太太最终拿到40余万美元的“和解费”(封口费)。 
麦当劳为什么愿意支付这笔费用呢?
原来,美国有个保护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条款,只要律师能证明企业存在“欺诈的”“轻率的”“恶意的”“任意的”“恶劣的”“后果严重的”的侵权或责任行为,消费者就可以提出巨额赔偿。
那位老太太的律师,一开始向法庭提出了286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
当然更关键的,是如何证明存在“欺诈的”“轻率的”“恶意的”“任意的”“恶劣的”“后果严重的”的行为。
这哥们费尽心机,最后通过检测发现,其他快餐公司的咖啡温度,普遍在70-75℃,而麦当劳的热咖啡温度竟然高达82℃~86℃,这不是“恶意”是啥?
而这么高温度的热咖啡,杯子上没有印“小心烫伤”的标识,岂有此理!
律师死抓住这点不放,同时通过媒体大肆炒作。
这个案件前十年,麦当劳总共卖出大约10亿杯热咖啡,发生了大概700余起烫伤投诉事故。
所以一旦老太太赢了,这些人都可以依据老太太案子的判决,向麦当劳索要赔偿。
麦当劳怕了,答应私下和解,说咱们别闹了行不?我赔你60-70万美元,但你必须闭嘴,别再说话。
后续是,老太太拿了钱不说话了。
但为了阻止其他人发起类似的诉讼,麦当劳买了大量公关稿,可劲抹黑老太太,后来舆论风向反转,老太太基本“社死”,很多媒体和文艺节目骂她贪婪。
但无论如何,钱到手了就行,律师也满载而归了。
这案子听起来够奇葩,但类似的案例,在美国并不鲜见。
比如,另外一个快餐品牌汉堡王,前段时间就被100名消费者给告了。
原因是,他们认为,汉堡王的宣传照片,“严重夸大”汉堡尺寸,海报、菜单图片上的汉堡比实物大了35%,肉含量更是整整翻了一番,是赤裸裸的“照骗”。
总之,这就是美国“刁蛮的”消费者,以及对经营者来说,极其苛刻的经商环境。
#02
-
但作为美国经营者,光应付消费者就够吗?哪有这么简单!他们更大的麻烦,是自己的员工——因为他们动不动就罢工,一不满意就抗议。
比如,今年7月份,好莱坞电影演员工会、编剧工会联合起来罢工。
《奥本海默》的全体演职人员,在英国做宣传,一听说工会号召罢工了,立马停止宣传活动。
这次罢工直到11月才结束。
而这次好莱坞罢工的主要原因是:
随着奈飞这样的流媒体崛起,很多电影被奈飞买走版权后,支付了版权费后,就不再支付其他费用。
这让演员和编剧们不爽了,要求奈飞这类流媒体支付“剩余费用”,即奈飞除了支付一次性版权费,以后每次观众点击影片产生的收益,都要分一部分给演员和编剧。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演员,幸运地演了一部长红电影,就算以后过气了,没戏拍,躺在家里还能收到电影公司、流媒体定期寄来的演出费。
就是这么爽。
这个“剩余费用”,其实源自于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电影行业,受到电视台冲击,损失惨重,电影演员工会和编剧工会于是联合起来,要求电视台除了支付版权费外还必须支付“剩余费用”,即电视台每次重播产生收益,都要给该部电影的演员和编剧支付费用。
两次好莱坞罢工,都是典型的技术变革引发的大罢工。
有意思的是,1960年代的那场好莱坞罢工,是当时演员罗纳德·里根组织的。不过他当了总统后,就开始反对工人罢工了。
实际上,美国的经营者,不仅要面对消费者、员工的利益博弈,还有媒体、政府乃至各类社会组织的挑战,其经营行为简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比如,我们都知道,揭露洛克菲勒搞垄断,促使美国出台反垄断法的,正是《麦克卢尔》杂志记者艾达·塔贝尔,而揭露肉类加工行业内幕,促使美国政府出台食品卫生法的,是记者兼小说家辛克莱写的《屠场》。
那你可能要问了,有“刁蛮”的消费者,还有喜欢搞事的员工、媒体、政府,作为经营者,要怎么经营企业呢?会不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呢?  
奇怪的点就在这儿:
我们也看到了,美国某麦的分店开得全世界都是,而好莱坞的电影则行销全世界,而美国的石油企业今天依然执行业之牛耳,还有美剧,也是包括中国观众在内非常喜欢追的剧。
原因是:
良性的市场经济生态,就是多方博弈、制衡的,它能有效地促进优胜劣汰,而非适者生存,或者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
所谓多方博弈,也就意味着市场经济中任何一种力量,无法一家独大,哪怕政府也不行。
比如,美国政府可依据反垄断法拆分标准石油公司,但不可能把标准石油公司搞死,所以洛克菲勒家族,至今还是美国最富裕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
被烫伤的消费者可以煽动媒体,但作为大企业也能买版面把消费者搞臭、及时止损。
好莱坞的电影演员、编剧可以长时间罢工,但并不排除他们与电影公司、奈飞这样的流媒体继续合作。
——当年作为电影演员工会主席的罗纳德·里根,号召罢工,但他非常警惕演员队伍中混入极端主义者,甚至不惜向政府告密,原因是他赞同演员与电影公司正常博弈,但不赞同演员把电影公司搞没了。
所以所谓多方博弈,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之内竞争性共存的游戏,而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如此,市场看起来躁动不安,却能达到优胜劣汰的正向效果。
#03
-
那反观我们身处的市场环境,又是个什么状况呢?
我不想做轻率的结论,我们也看看身边发生的故事吧。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丽君和亮亮的故事吗?
其实那就是个消费者无力维权的故事。
两夫妻买的房子停建了一段时间,又拿不到返佣,着急。
但你发现了吗?除了他们夫妻俩,好像就没看到其他业主出来维权。他们夫妻俩后来借助自媒体获得关注、成网红,其他业主也没借用他们的力量联合起来,向开发商要说法。
作为消费者,此时是无力的,根本没法和开发商公平博弈。
类似的故事,我们写过听过太多了。
前段时间,相声演员玉浩在西安买房结果被坑,开发商不仅延期交房,还强硬要求他接受和解条件,否则别想收房。
此时消费者极其弱势,就算有一定的媒体影响力也是如此。
还有前段时间,李佳琦“怒斥”和“教育”消费者,让买不起售价79元眉笔的消费者“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说白了,这不也是因为消费者弱势吗?
——当然,一向被欺负惯的消费者,为什么面对李佳琦这样的带货主播,会突然变得异常的敏感呢?这点,我一会再跟大家解释。
作为消费者,被经营者“教育”这种事,我自己也经历过。
今年暑假,我带着小孩去了某京某园游玩,走累了,找了一家园区内卖水的小亭子,买了点冰淇淋、矿泉水、面包。
我看了下付款,价格比园区外贵了一倍,这在中国园区很正常,我也没多想,付款时,没忍住嘟囔了一句:“哇,这么贵”。
结果小亭子里的销售员,用鄙夷的眼神从我脚底到头顶整个扫描了一遍,然后开口教育我:“景区就是用钱说话的,知道嘛!”
那一刻,作为“合格”的消费者,我立刻感觉到了羞愧感,东躲西藏还是没藏住自己的穷酸,深感抱歉。
类似的经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吧?
有个去云南旅游的游客,因为进店没消费,被店员骂:“没钱就不要出来玩,穷X”。
还有那些报团的游客,在车上被导游强制消费、辱骂。
类似的故事,我都不知道还算不算新闻? 
有个河南的郑女士,存银行205万,一夜间剩100元,去银行要说法,银行说,实习生干的,而且已经离职了,与银行无关,管不了。
西安的郑大妈,存银行90万,被银行经理忽悠,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理财产品,结果全被卷走,剩下1000元。她去银行要说法,得到了和河南郑女士一样的说法,离职员工干的,与我们无关。
类似的故事真太多了。我有时觉得,无力都没法形容,简直可以说是毫无尊严可言。
除了作为消费者无力以外,那我们作为员工又是如何的呢?
其实故事都差不多的。
“996是福报”那件事就不说了。
前段时间,有个临沂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去做了一个月骑手,写了一篇文章叫《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
这稿子的调查结果,跟前年人物写的那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差不多。
而且两篇文章都大刷屏。原因是,大家都感同身受嘛,都感觉自己又苦又累,但又赚不到多少钱。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样为底层骑手说话的文章出来后,经常会有人自己也是员工)说,其实当骑手收入还不错,就知足吧。   
然后还有人说,类似调查是不懂经济学,因为市场供需自有规律,作为骑手如果感觉不满,可以走的,又没人逼你去,骑手和平台间是纯粹的市场行为,你有啥可抱怨的?
这些“懂经济学”的人,实际只懂个了皮毛而已。
我前面说过,好的市场生态意味着,市场中的各种力量可以良性博弈。
所以如果底层骑手,没有能力与雇主博弈,甚至因为雇主设置了复杂的薪酬体系,以至于谁是雇主都搞不清楚,那这样的市场生态一定畸形。
作为骑手,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他们工资低,也不是雇主不给他们交社保,甚至不是有关部门能不能保护他们,而是他们有没有能力自己保护自己?
显然,“困在系统”这几个字的关键,是他们完全原子化,完全没有联合起来与雇主讨价还价的能力。
那么,这跟我们喜欢董宇辉、追捧各类带货博主有啥关系呢?
#04
-
我前面提到李佳琦怒斥消费者引发舆论狂潮那事。
其实这事发生后,我一直觉得是个非常小的事。因为李佳琦虽号称是“怒斥”,但他说那句话时的口吻,真没那么严重。   
要知道,去外地旅游,如果不买东西,都可能被店主骂“穷×”的。
所以这就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李佳琦那样说话,一直没啥尊严的消费者会突然受不了,导致舆论不依不饶?
是李佳琦好欺负吗?或他作恶作多了吗?显然都不是。
我的理解很简单:
是因为一向苦逼的消费者感觉“错付”了,感觉上当受骗,感觉李佳琦再也不是“自己人”了。
那大家为什么会把李佳琦当“自己人”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经济生态中长期受欺负的消费者、打工人,误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代言人”。
其实这有个过程。这需要了解点咱们国家的消费史。
我们都知道,我们最早是非市场经济的,那会别说消费者权益,就连消费这个词都带着罪恶感。
后来市场经济时代,消费不再羞耻,我们脱下了蓝灰黑的中山装,换上了漂亮的花裙子、小喇叭裤、破洞牛仔裤,开上了拉风的小汽车,就算借钱也要在家里摆上小电视。
但咱们实事求讲,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非市场经济的小尾巴没有割干净,所以很多银行、邮局、公共交通、电信或煤气等垄断性的企业,还是保留着不少官僚化作风,所以消费者还是受着气,但又没太多办法。
再后来,市场化继续推进,消费者话语权越来越多,尤其2000年后,互联网兴起,没几年,大型电商平台崛起,后来网约车也来了,消费者这才慢慢找到一丢丢“当家做主”的感觉。
他们可以一不高兴就“退货”,也可以一不满意就给“差评”。
但互联网平台崛起后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大量挤占线下销售渠道,零售渠道逐步被少数几家平台占据,这样一来,消费者又感觉不对劲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没感觉不对劲啊,线上买东西,好像确实更便宜,比如电商平台不经常打折吗?
其实,消费这种事是“羊毛脱在羊身上”,真打折还是假打折呢?我讲个我个人了解的事。
我以前在出版社做事,知道相比十二三年前,现在的书价大概贵了3-4倍不止吧。
其中原因,当然有整体物价上涨因素。但还有个因素,就是少数几家电商平台垄断了销售渠道、大量线下书店倒闭。
我知道的情况是,当时几家电商平台,随着流量加大,话语权越来越大,为了吸引流量,逼着出版社让利、打折促销,甚至要求独家销售权、返点。
不同意是吧?那就不给上架。出版社一点脾气没有。
那出版社要怎么应对的呢?书的利润本就不高,而且还面临盗版、电子书的威胁,所以他们也没办法,就只能不断提高定价,以应付平台一次次的打折要求。
所以作为消费者,看到的是电商平台卖书时打折打得特别凶,但图书价格却也水涨船高,越来越贵。
我十几年前做学生时,常常感叹中国的书价比国外的书价要便宜太多了,这对于图书的普及、做学问的人而言,是个大好事。
但今天呢?我再也不敢说中国的图书便宜了。
这就是销售渠道集中、遏制了供货商和平台良性博弈的必然结果。
这对消费者非常不利,因为图书定价越来越高,更难受的,是出版社越来越难做,书店大量倒闭,于是垃圾、粗制滥造的图书泛滥。
电商平台过后,我们又迎来一种新的销售模式,那就是李佳琦、小杨哥和董宇辉这样的直播带货博主。
这些博主,延续了过去电商平台的口号,即继续加大消费者的话语权。
而且,这次他们不仅允许消费者给“差评”,而且以“消费者代言人”自居,意思是:
消费者不用担心买不到便宜的好货,带货博主作为“自己人”,可以跟厂家直接对接,争取最低价格。
所以现在的直播间,经常演的一出戏是:
带货博主一次次要求厂家让利,而厂家表现出不情愿、割肉好疼的表情,但最后又好像做公益一样让了利。
这个戏码,大家信吗?应该说,不少人信了,而且毫无保留地信了。
而且大家注意到了吗?
头部的带货博主,均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而一个个主打的都是与最没有话语权的消费者共情、站在同一战壕。
所以他们的身份,是欠了钱要还债的,老婆出轨来带货的,以前没钱吃泡面、工厂打过螺丝的,又或者是企业要倒闭必须二次创业的,再不然爹妈还在地里干活的等等。
总之,他们是为无力的消费者说话的人,是消费者眼中的“自己人”、“娘家人”,是能代表消费者与厂家讨价还价的人。
从这个脉络理解下来,你就能解释,为什么当李佳琦表现出不是“自己人”后,消费者会感觉受到背叛、“错付”,从而掀起那么大舆论风浪。 
因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人”,却发现找错了,能不愤怒吗?
类似。消费者之所以追捧董宇辉,真不一定是他卖东西有多在行,而是认为他代表“咱老百姓自己”的利益,甚至把他当做自己人生的投射,是过去长期作为无力的消费者、无力打工人而今终于扬眉吐气的投射。
所以消费者不一定希望董宇辉卖多少货,但希望他能过得越来越好,最怕他受到小孙这样的老板、管理者欺负。
所以一旦感觉他被欺负了,与他深度共情的消费者因此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烈反应。
这次舆论热得滚烫,原因在此。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作为消费者把话语权寄托在直播带货博主身上,真的靠谱吗?
从李佳琦到薇娅的案例来看,似乎是不太靠谱的。
这儿有个矛盾,即消费者是因为把带货博主当“自己人”,才追捧他们的,可当带货博主一旦红了以后,他们往往就脱离普通消费者的层级了。
所以当董宇辉,不再是一名底层奋斗者,而成了公司的副总裁,还会继续受到人们的追捧吗?
属实难料啊。
或许一句话说错,消费者就会再次感觉背叛、“错付”。
因为网红博主一开始从长相、出身、言语状态都是“自己人”,可一旦垄断了流量,那就跟过去的电商平台没啥区别了。
我们前面说过,市场经济生态如果是良性的,消费者就自己能保护自己的权益,根本不需要别人“代言”。
反过来说,恰恰因为缺少良性市场生态,我们才会把“代言”需求寄托在带货博主身上,并造就带货博主在中文互联网大行其道的“独特景观”。
说了这么多,我不知道大家明白了没有。
其实今天市场中出现的许多怪事,都跟缺乏良性经济生态有关。
比如有些互联网平台热衷于低价战略,其实根子也是因为平台、商家、工厂以及背后的工人、消费者之间,没法良性博弈。
结果是,集中于做品质的企业,以及愿意照顾自家底层快递员的平台,反被粗暴低价战略的平台超越、无情替代——这无关道德,也无关个别企业的好坏,这事以后可再细聊。
至于市场要怎么实现良性生态,那也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不过这儿可以提一句,其中核心原因,是消费者、打工人只能原子化存在,没办法扭成一股绳。
真正良性的经济生态,是企业主能赚钱、消费者有尊严、打工人愉快讨生活,他们无需任何带货博主“代言”、保护,他们就是他们自己。
 -END-
撰稿:书单君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为奴十二年》《在街上》
海蒂和爷爷》《热咖啡》,部分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