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今天跟大家分享两篇文章,一篇来自《经济学人》的 《Elon Musk's messiah complex》,另一篇来自晚点LatePost的《阿尔特曼的权力之路》。
为什么跟大家分享这样两篇文章呢?
是因为两篇文章,都提到一个词messiah complex,中文翻译过来叫“弥赛亚情节”。
这词,大致的意思,是一个人相信自己拥有超凡能力,或者得到了什么神的启示、使命,来拯救堕落或不完美的世界。
弥赛亚,原本是个宗教词汇,是耶稣基督的另一称谓:
弥赛亚情结,作为一个心理学词汇的意思,也是有确切定义的:
这个词,我早前了解过,不过大多是在文学或政治领域。
比如很多人说,俄罗斯作家有很浓重的弥撒亚情节。政治领域中就更多了,比如洪秀全,我记得历史学家史景迁就说过他有很强的弥撒亚情节。
在当下大多数语境中,这是个负面词汇。因为有这个情节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往往按着自己的乌托邦幻想去打造社会,结果会做出许多荒唐乃至灭绝人性的事。
对于经历过希特勒极权政治的西方人而言,弥撒亚情节有时跟乌托邦、极权、偏执、疯子的意思差不多。
与这个词相反的,是主张有限理性、开放社会的人,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包括学者哈耶克、波普尔、弗里德曼、奥地利经济学派等。政治领域中,1980年代的撒切尔夫人、罗纳德·里根均属此类。   
罗素那句话“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也是反弥撒亚情节最典型的一句话了。
当然话说回来,弥赛亚情节这词也不全然是负面的,它如果不变成一种疯狂的自我陶醉,有时候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责任感:
另外,从超越世俗的角度考虑,适当的弥撒亚情节,意味着一个人与当前世界保持恰当的距离,进而对世俗中不好的一面做出改变。
这点,大家如果看过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就能很好理解。
按韦伯的看法,现代西方之所以能走在前面,很大程度就得益于西方宗教中的那点“超越世俗”的弥撒亚情节,而中国的儒家就恰恰相反,是反超越的,是一种早熟且过分世故的处世哲学,它不教人创造新世界,而是教人如何适应当前世界。   
但是无论如何吧,弥撒亚情节都极少出现在商业领域。
道理也简单,因为做生意、赚钱,本就意味着,遵循和利用当前游戏规则获得个人最大化利益,可弥赛亚情节却是反利益乃至反游戏规则的。
所以它多数时候出现于政治或意识形态领域。
但奇怪的是,从《Elon Musk's messiah complex》和《阿尔特曼的权力之路》这样的文章来看,我们当前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受欢迎、最疯狂的两个创业者,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OpenAI的创始人阿尔特曼(Sam Altman),似乎都有浓厚的反商业的弥赛亚情节。
——他们似乎都不太关心自己赚多少钱(并非完全不关心),可他们偏偏能聚拢大量的金钱为我所用。
#02
-
我们先看《Elon Musk's messiah complex》。这篇文章,来自最近一期《经济学人》的专栏:熊彼特(Schumpeter)。马斯克是这个专栏的“常客”了,经常成为该专栏品头论足的对象。
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呢?我跟大家简单分享下:
Ⅰ / 起因
12月1日,SpaceX可回收火箭猎鹰9号向轨道运送了两颗卫星:一颗是韩国首枚侦察卫星,一颗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生制造的该国第一颗卫星。SpaceX再次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仰赖稳定的性能,SpaceX已经成功回收250次火箭。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最近几周,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马斯克,却频频出现近乎精神错乱般的言行,像个暴躁的太空探险怪人:
① 他在自己掌管的X上为一条反犹帖子点赞(事后承认这很愚蠢);
② 他说以色列之旅是为了促进和平但看起来更像一次道歉之旅(11月27日,马斯克访问了以色列);
③ 在最近的纽约时报峰会,迪士尼等客户撤销了投放给X的广告,他连发了多条“去他妈的”;
④ 他还喜欢简单粗暴地自我吹捧,比如他说“这个星球上就没有谁比我为环境保护做得更多”……
Ⅱ / 该怎么理解马斯克的言行?
作者认为,应该从商业炒作、表演性人格和弥撒亚情节三个方面综合理解,尤其是弥撒亚情节最为关键。
首先,马斯克的挑衅性玩笑,实际都有利于提升他的知名度。
因为他不拘规则的形象,能让粉丝更加痴迷,且能进一步提升他的品牌知名度。比如现在的特斯拉,就主要靠口碑营销,而从来不砸广告。
所以他的表演,实际达到了某种威利·旺卡效应(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巧克力制造商,经营着一家神秘奇幻的巧克力工厂):你很难预料魔法会在哪里结束而疯狂又会何时开始,但你永远挪不开你的眼睛。
所以马斯克让人讨厌,但他的特斯拉的市值却高达7500亿美元,SpaceX的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
其次,马斯克显然是有很强的表演性人格的。
这一人格的深层心理动机,最近出版的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马斯克传》记录的一件轶事,或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是源自心理强迫症:
有一次,马斯克的朋友将他的手机锁进了酒店保险箱,以防止他通宵发推文。凌晨3点,他却命令酒店保安打开保险柜。
Ⅲ / 理解马斯克的言行,最重要的是他的言行折射出的弥赛亚情结
从特斯拉和SpaceX到人工智能(AI),马斯克都表现出一副要拯救人类的架势,看起来像个能主宰世界命运的希腊神。
比如他宣称要去阻止气候灾难,要打造一条人类星际旅行的线路,阻止有自主思维的机器诞生,又或者避免核大战(去年,他中止了乌克兰继续使用星链卫星,原因是乌克兰的反击可能触发俄罗斯使用核武器)
今年11月30日,特斯拉Cybertruck推出。他在X上吹嘘说:“人类的未来终于看起来像未来了。”
再比如,上个月,马斯克参与的一份声称让世界免受人工智能危害的“大宪章”,又一次以人类未来命运的理由,差点摧毁ChatGPT的制造商OpenAI。
(11月1日,马斯克参加了在英国布莱切利公园举行的人工智能峰会,他说希望能建立“国际共识”,并由此成立“第三方裁判”,来监督人工智能技术。但其实OpenAI的掌舵人阿尔特曼也赞同这样的机构。
当然,作者是比较反感马斯克身上的弥赛亚情节的,所以他说,尽管现在很流行拯救人类,但这是一种危险的迷之自信。
比如类似的情节,也出现在加密货币交易所 FTX创始人Sam Bankman-Fried身上。此人大约一年前,曾说自己的 FTX crypto-exchange,为人类承担了毁灭性风险。
山姆-班克曼-福瑞德(Sam Bankman-Fried) 
但如今,此人已经被法院认定为骗子,被美国联邦法院以六项欺诈罪、共谋洗钱罪、共谋诈骗美国罪和违反竞选财务法的罪名起诉。
再比如,T型车的发明者亨利·福特,将便宜车推向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受到弥赛亚情节的深刻影响,最终走向了反犹主义,甚至一度成为希特勒的偶像。
当然,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无论马斯克有多疯狂,他取得的创新成就,终究能掩盖他人性上的不完美。实际上,全新的电动汽车和可回收的火箭,已经奠定了他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也许,未来的人们可能会像评价福特一样评价他:少数人谴责他的性格缺陷,多数人会记住他在创新方面的伟大贡献。
#03
-
晚点LatePost的文章《阿尔特曼的权力之路》,讲述的是另一位传奇的创新者OpenAI的创始人阿尔特曼的故事,也涉及类似马斯克那样的弥赛亚情节。
这文章,大概是我最近看过的最有力量的原创科技新闻报道了,作者是周恒星,Pandaily 创始人,《Pandaily》(Pandaily.com)
是一家报道中国科技和商业的英文媒体。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原文。

我们都知道,最近阿尔特曼处在多事之秋,被OpenAI董事会开除了,接着又说重返OpenAI,还说与OpenAI的最大投资方微软建立了强大的伙伴关系。
最近一年,由于OpenAI推出的ChatGPT风靡全球,人工智能似乎第一次让人感觉到了它的颠覆性潜能,随之而来的,是每次走上前台介绍产品的阿尔特曼,也成了全球偶像,前段时间,他还当选了《时代》年度CEO。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的,是与我们每次在各种视频中看到的颇有技术宅男风味的形象不一样,阿尔特曼实际是个非常喜欢管商业之外的闲事、对赚钱没有太大兴趣、颇具救世情怀也就是弥赛亚情节的人。
实际上,OpenAI至今也还是个非营利性组织,关心的是技术变革和人类命运。
可以说,阿尔特曼跟马斯克是高度相似的。   
马斯克也曾是OpenAI的董事和投资人,后来他退出了,ChatGPT火了后,OpenAI获得了微软的巨额投资,眼看就要从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转变为营利性机构,他对此表示不解甚至愤怒,一度把阿尔特曼叫到X总部办公室面对面对峙。
当然,两人虽然都有浓厚的弥赛亚情节,但气质不太一样,马斯克锋芒毕露,直言不讳,也不太在意外界的看法,而阿尔特曼则显得更为温和、谦逊一些。
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
《阿尔特曼的权力之路》对弥赛亚情节这个词的理解,与我的理解有点偏差,作者把这词理解为“冒着毁灭人类的风险来追求自我价值”。
但在我看来,这个定义其实更接近他说的权力一词。相反,文章中讲到阿尔特曼热衷追逐的权力,却更接近我所说的弥赛亚情节。   
其实很多时候,权力追逐跟弥赛亚情节确实难以区分,但大致说来,权力追逐显得更自私,而弥赛亚情节显得更无私。
Ⅰ / 基本履历
阿尔特曼,并非程序员出身。
2005 年,只有 19 岁阿尔特曼从斯坦福大学退学,与他人共同创立过一家社交媒体公司 Loopt,并没成功,不过他个人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解决了财富自由的问题。
他后来筹集了2100 万美元(其中包括Paypal 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的资金),创办了一家了小型风险投资公司 Hydrazine Capital,转变为投资人。
2014 年,著名的创业孵化投资机构Y Combinator(简称YC,孵化出Reddit、Airbnb和Dropbox等知名公司),聘请年仅28岁的阿尔特曼作为格雷厄姆的继任者来管理 YC。
阿尔特曼干得不错,获得忘年交格雷厄姆的高度评价。
2015年,非营利性的 OpenAI 成立,与马斯克共事,其他的加入者,包括彼得·蒂尔、LinkedIn 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Stripe 前首席技术官格雷格·布罗克曼等。
“OpenAI”这个名字是马斯克想的,目的是努力对抗谷歌的人工智能,并 “确保人工智能不会伤害人类”。
阿尔特曼早年视马斯克为导师,但奈何两人气质确实很不一样。2018 年,两人决裂。
据说,是因为马斯克提出执掌 OpenAI ,遭到拒绝,他愤怒地留下一句,“你们都是一群蠢货”,同时断了OpenAI的资金支持。
也是这个当口,微软果断介入,向 OpenAI 投资10亿美元。
此后,阿尔特曼辞去 YC一切职务,担任 OpenAI 的 CEO,全身心投入了这家创业公司,负责制定战略目标、议程和聚集团队。
OpenAI也是自此改变了股权结构,在原来的非营利性的架构上,添加了一个营利实体,并按照利润的增长设立了四个阶段:
前三个阶段,利润回报向外部投资者倾斜;利润达到1500 亿美元后,OpenAI 母公司无偿收回所有股权,回归为非营利机构。
阿尔特曼本人,作为掌舵者,不持有营利实体任何股份。
直到ChatGPT于2022年11月推出,OpenAI 火遍全球,微软宣布加大投资。
Ⅱ / 阿尔特曼到底想干什么?
我们看阿尔特曼履历,大致印象,是阿尔特曼并不像那种传统的创业者。
最典型的,是2018年 OpenAI 添加了营利实体后,他也没有占任何股份。
实际上,阿尔特曼虽然身处商界,但他对钱的兴趣,确实远远低于他对“让世界更美好、更和谐、更安全”这样的弥赛亚理想的兴趣。
相比亿万富翁,他似乎更想成为奥本海默那样的人,即把一项可能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前端但也可能危险的技术,掌握在理性、安全或良知之人的手里,让它提升人类效能的同时,还能安全可控。   
而OpenAI 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机构,成立之初,也是希望人工智能不要先落到谷歌这样的营利性公司手里,就像当年奥本海默之所以开发原子弹,是为了赶在纳粹之前开发出来。
2015 年,即OpenAI 成立那年,《纽约时报》的编辑请阿尔特曼推荐一本书,他推荐的是《奥本海默传》(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ChatGPT走红后,今年5月,他代表人工智能专家,接受了美国参议院听证会质询,以阐述人工智能会不会让更多人失业。
2023年5月16日,阿尔特曼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作证。
他利用这次机会,努力让美国政界重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他语重心长地说,“如果这项技术出了问题,那就可能会大错特错。”
听证会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欧洲、新加坡、澳大利亚、中东和中国台湾等地演讲,同时会见各地领导人,呼吁他们重视人工智能。
从他演讲的内容来看,他并不赞同人为限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因为想限也限不住,相反,他希望能走在商业公司的前头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呼吁世界加强联合、形成共识,未雨绸缪,为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提供安全可靠的法律规则。
他说,“我希望我们至少能像对待核材料一样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因为大规模的系统可能会产生超级智能。”
今年7月,OpenAI 宣布和谷歌、微软共同成立 “前沿模型论坛”。该论坛的目的,依然是希望确保前沿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和负责任发展。
在一期播客节目《乔·罗根秀》中,阿尔特曼再次表现得像当年的奥本海默,他说,“如果(AI) 最后变成地缘政治的竞争,我不认为会有赢家。我对人类携手共进保持乐观……即使出现分歧,至少我们应该有一套全球统一的安全标准和组织,确保所有人遵循同样的规则。我们对于核武器就是这么做的,我相信(对于 AI)同样可以做到。”
总之,从各方信息来看,在即将过去的最忙的一年中,阿尔特曼一方面忙着不断开发布会,公告OpenAI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占据他更多时间的,是他满世界跑,呼吁国际社会建立联盟、制定规则,让即将到来的超级智能安全可控。
Ⅲ / 弥赛亚情节的困境
《阿尔特曼的权力之路》的作者认为,阿尔特曼做上述那些事,主要目的是为权力——像奥本海默一样,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席之地,成为时代的开创者、正义的化身,被世人永远铭记。
说实话,这样的理解,我是不认同的,太狭隘了,小看了阿尔特曼的胸襟。
我更愿意相信,他并不是为了什么千古留名,就是单纯想要让人工智能安全可控,造福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是出于一种典型的弥赛亚情节。
只是,他可能也会像当年的奥本海默,将自己推入某种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为了赶在逐利的商业公司之前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因此扮演着普罗米修斯这样的盗火者角色,即成为人工智能这项技术的助产师。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像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人,最终失去对这项科技的掌控,从而成为这项科技的牺牲品,因为火势一旦燎原,根本就不是他个人所能控制的。 
也许用不了多久,诺兰就可能再次以古典希腊悲剧的经典套路,拍一部《阿尔特曼》了。
根源在于,弥赛亚情节本就暗含着悲剧内核:越是良善的动机、发心,越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坏结果。
实际上,世间许多的荒唐事,多是无私这种美德造就的,多是那些高尚之人过分强烈的道德诉求所致。
相反,如果大家都自私行事,反而能造出一个更好的结果,比如市场经济。
试问,人类历史上的弥赛亚情节——乌托邦悲剧、人间乐园、大同社会的理想,哪一个不是伟大得亮瞎世俗之人的钛合金狗眼呢?
但这些美好发心的理想,却没有一个真正实现了,而强人强力推进之下,产生的却多是充满血泪的人间悲剧、惨剧和闹剧,从来没有人间喜剧。
阿尔特曼会明白这个道理吗?
据说他有意去竞选加州州长,他尤其反对特朗普,主张全民基本收入,意思是给所有人提供兜底收入,无论他们失业与否,都能衣食无忧。
不得不说,阿尔特曼真是个善良之人。
结尾
-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马斯克、阿尔特曼的两篇文章。
读完他们两个人的弥赛亚情节故事,说实话,我真挺受震撼的。
第一层震撼,是我没有想到,今天世界上最知名最前沿的两个创业者,已经进化到这样的高度了。
之前,他们两人的故事,我也有所了解,因为国内追捧他们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数此类追捧,主要是从功利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做大事、发大财的“成功经验”。
可如果真的理解了他们两个人,就会发现,此类追捧是有多低层次了。
第二层震撼,是我发现,过去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可能真的有必要更新了。
过去,一说到企业家精神,很多人想到的是敢闯敢拼的经商勇气,或者熊彼得所说的破坏性创新,再不然就是对财富的永不停歇的没有道德包袱的追逐精神。
但马斯克、阿尔特曼告诉我的是,企业家精神更深的本质,是造福人类的理想,是超越当前、仰望星空。
一般来说,仰望星空的,好像都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人的事,是那些象牙塔里的学者的事,但马斯克、阿尔特曼这样的实业巨子居然也那么不食人间烟火,这就太令人震撼了。
这样的人的诞生,肯定是多重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脾气、个性和理想,也是当地资本“纵容”或养育的结果,不可能仅凭他们个人的意愿、品质就能实现。
这多重环境条件中,包括硅谷那样的投资、政治和人文环境。像马斯克最早投资OpenAI,就不是为了赚钱,恰恰是为了阻止营利性机构在这方面赚钱。说实话,从商业角度考量,这完全是反市场、反商业的。但资本却能容忍他,这已经足够神奇了。
还有阿尔特曼也是,他一方面拿别人的投资去搞研发,但终极动机中,却根本没有发财的念头,完全是为了将技术让良善之人掌握、造福而非危害人类。
这样的行事方式,如果仅仅有个良好的经商环境,恐怕也很难孕育出来。而是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添加更多包容、理想信念和创新的基因。
第三个震撼,是我前面也说过,所谓弥赛亚情节,本身就内含着悲剧因子,但他们却依然一往无前。
马斯克公司的火箭半空中爆炸都是小事,大事是他所谓的火星移民、拯救地球这样的遥远梦想,会不会终究沦为一场被后人嘲笑的乌托邦幻想?最终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投资人的金钱,反而对地球对人类造成更大的伤害?
还有阿尔特曼的理想,即让一项可能危及或颠覆人类生存模式的技术,掌握在可控的范围,本身是出于好心、良善的动机,却可能是一种纸包火式的幻想。
就像当年奥本海默催生原子弹,他带领团队率先制造出来后,这原子弹就不属于他了,也几乎无法遏制它在全球范围的扩散。
1947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J·罗伯特·奥本海默。
相反,如果作为技术最早的掌握者,阻止其他后来者掌握这项技术,本身伦理上也是矛盾的——凭什么你有权利掌握我没有,这难道不是在说,你比我更高尚,而我不值得信任?
结果是,当年奥本海默越是企图阻止其他国家掌握原子弹,越是激发了其他国家抓住时间窗口研制原子弹。
结果就是,原子弹遍地开花,大量国家偷偷研发。
所以我们要问了,为什么一个创业者、企业家不好好做企业、做生意,非要去干这种本就可能是个悲剧、注定事与愿违的事呢?
我倾向于认为,像马斯克、阿尔特曼这样顶级聪明的人,当然是非常清楚用商业的逻辑去完成反商业的弥赛亚幻想这件事的悖谬和悲剧内核的。
只是,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罢了,或者,他们就是想尝一尝悲剧英雄的滋味。如此,人生才好玩,生命才配称生命。
而或许更有意思的,是资本居然也能容忍他们去实践他们心中天马行空的梦幻。
此刻,谁还敢说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马斯克曾经这样评价财富偶像巴菲特:“他整天坐在那儿阅读财务报表,超级无聊。”
部分参考资料:
[1] 阿尔特曼的权力之路,晚点LatePost;
[2] Elon Musk's messiah complex,经济学人;
[3] 《埃隆马斯克传》
,埃萨克森,中信出版社。


 -END-
撰稿:书单君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经济学人、纽约时报、OpenAI
部分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