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米粒妈,看更多教育好文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
谷爱凌又被群嘲了。
这次是因为有人在评论区阴阳怪气,说她天天发努力日常,是在秀“卷王”人设。
谷爱凌直接写了一篇长文反击——
她希望所有人都能知道,成功的代价不是“刻苦”、“牺牲”两个轻飘飘的词汇这样简单,更不是“有天赋”就足够百战百胜的。
她说:“我对自己要多很有多狠。”但狠人谷爱凌,却一次次因为莫须有的揣测,身陷舆论漩涡。
最匪夷所思的一次,莫过于她两次晒出斯坦福的全A成绩单,却被一些“内行”的网友大开嘲讽了。
有人大言不惭地说,谷爱凌选修的都是“水课”,成绩都是吹牛。 
是真的水,还是我们对名校的神秘力量一无所知?
斯坦福全A,都是水课?
斯坦福第一学期结束,谷爱凌就跟大家汇报了自己的考试成绩。
一共八门课程,五门“S”,三门“A”,绩点拿到了4.0。
但不少“学术咖”网友,却盯着谷爱凌的课表发现了“bug”。
谷爱凌第一学期的课程表里,有她擅长的量子力学入门、奥运训练,也有企业家思想、民主发展与法制、新陈代谢指南这样五花八门的选修课。
不是物理学霸吗?怎么学的全是“水课”?
当时谷爱凌并没有把这些质疑放在眼里,一直到第一学年全部结束后,她才带着全A成绩再次打脸了网友。
这次无需大家研究课表,她直言:第一学年选了包括量子物理、经济学、哲学、政治、心理学、营养学、中医等52个学分,36个学分为全职学生。
不但全A结课,还得到了“优异学业协会”的表彰。
但很多人仍不敢相信,一个大一学生,怎么学得这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通识教育的基本操作罢了。
简单地说,就是美国大学前两年都是通识教育,大一大二不限专业,天文地理人文历史都要学。大二结束时申报专业,大三大四才学习专业课。(米粒妈根据自己的留学经历,在《我亲历的中美两国本科教育,差别有多大?》也讲过通识教育的伟大之处。)
对于大一新生,学校不会强制选专业,而是鼓励他们尝试多种类的课程。
不光美国本科,国内的顶尖院校也在实行 通识教育。北大元培班,大家都知道吧,录取分数远高于北大录取分数线,可以说几乎人均状元。北大元培的教育方针就16个字: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这就是典型的通识教育。

国内最早践行系统通识教育的是复旦大学,他们的通识教育,就是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先上一些跨学科的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课,让学生对世界文明、自然社会、文化历史有一些基础的认知。
这些内容是无论将来从事什么专业什么行业,都应该掌握的知识。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表👆
谷爱凌就是如此。比起早早锚定方向,她显然对未来还有更多想象。
谷爱凌曾在采访中公开回应:“我现在挺喜欢物理的,也特别喜欢写作!”
物理和写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学科,却让谷爱凌体验过后摇摆不定。这便是通识教育的魅力所在了。
米粒妈当年也是如此。
高考失利后,米粒妈踩线进了一所985大学,却被调剂到一个奇葩专业。米粒妈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无奈转专业的标准却高得离谱。
所以大一还没结束,米粒妈就转学出国了。
当时选专业米粒妈糊里糊涂选了热门的“经济学”,以为和国内一样,是金融、会计、管理这类商科。
到学校才发现,原来美国的经济学属于文理学院、社会学院,非常学术,与米粒妈的想象天差地别。
于是乎,在美国读本科的米粒妈开始折腾着转专业。
不像国内大学从大一就上专业课,美国大学第一学年都是跨学科学个遍,转专业不要太轻松。   
米粒妈因此得以反复尝试,足足换了五次专业,经过无数实践探索,和各专业的教授深谈,才找到兴趣所在。
从写作、演讲、历史、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艺术学、数学,还有女性学、教育学、营养学、广告学、经济学……米粒妈都有涉猎。
如果说,中国大学是规定好的“三菜一汤”,美国大学就是丰盛的“自助餐”。
自己挑选喜爱的菜,吃过之后滋味自然难忘。米粒妈至今对很多课程记忆犹新,还和许多教授都成了忘年交。
双减之后,米粒妈觉得,未来来开孩子差距的,不一定是语数外,但一定是通识教育。
这周四上午11点,米粒妈约了南开大学文学硕士,马聪敏老师来咱们直播间,聊聊孩子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精英少年天梯” 包括怎么让孩子为初高语文打基础、如何让孩子孩子在知识量暴增的同时,具备思辨意识;怎么培养孩子情商,让孩子具有内驱力……赶快点下面预约直播吧!
跨不过的教育落差
米粒妈在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4》中,看到了一位来自海淀的“满级小学生”。
节目中,一众985、211名校毕业的建筑系实习生,正为领导安排的任务愁眉不展。任务下达三天后,这帮学霸仍然没能给出让人满意的方案。
领导大发慈悲,决定给他们空降一位“外援”。
本以为外援会是某专业领域的大牛,没想到却来了个“小孩哥”。不是别人,正是领导的儿子。
看到他的第一眼,一众实习生都没把这孩子当回事。不过看在领导的面子上,还是笑容满面地跟小孩哥打招呼。
没想到,接下来的方案评估中,所有人都被小孩哥轻松吊打了。
审片环节,小孩哥展现了极强的专业能力,既能从需求角度发现每个方案的优点,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方案中的瑕疵。
整个点评过程,小孩哥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对建模软件和建筑名词的熟练程度完全不输于这帮名校学霸。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因为父母都在建筑行业,从小耳濡目染的小孩哥,早就对建筑知识了如指掌。在学校的社会实践中,也直接选了最擅长的北京传统四合院改造项目。
观察室里,嘉宾们的震惊溢于言表。
有网友却说出了扎心的现实:这种水平的海淀小孩哥,一抓一大把。
海淀的小学生有多牛?妈妈群里流传的一张张小升初的简历,都能分分钟碾压双一流大学生。
看到这种落差,米粒妈不由得想起了那位被官二代吊打的清华学霸→我拼命考上清华,却被官二代吊打:一个寒门贵子的自白
来自小城市的“小镇做题家”,寒窗苦读17年,终于迈入清华的大门。可身处清华园的他却发现,自己以为的终点,只是很多同学的起点。
他在学校有个好友,两人一起上早课、做实验,也会聊人生、谈未来,表面上看起来完全志同道合。
但不同的是,他来自小城市,好友却是个官二代。两人的差距起初看不出,却随着个人成长日渐凸显。
大一过后,好友先是转系,然后拿到了伯克利大学交换名额,并在大学期间发表了三篇高水平期刊论文,毕业后直接去世界排名前四的顶尖大学读博了。
而博主自己呢?在清华读本科的四年,他按部就班地读书、做课题、留校保研,看起来发展得很好,但与那位好友相比却天差地别。
毕业之后,他才渐渐明白,自己与好友的差距,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

那位好友的选择看起来全凭个人实力,但事实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的奠基。
这种奠基,来自于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人生规划,而载体恰恰是通识教育。
好友从入读清华的第一天就目标清晰,清华只是基础、是跳板,想成为顶尖的物理学家,他的目标必须放眼全球。
所以入读清华以后,他没有一件事是白做的,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展开。
这种认知与行动力,就是家庭给予他最有价值的礼物。
可见,
越是有条件、有远见的家庭,越是懂得用通识教育托举孩子,让孩子早早拥有远超同龄人的视野与格局。
接受过通识教育的孩子,早早就找到了平生志向所在,并能利用强大的思辨力和自驱力,有条不紊地朝目标前进。
而错过通识教育的孩子,往往进入大学,甚至读研读博期间,都要不断为自己的“盲选”买单。
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米粒是小破站顶流科普up主毕导的忠实粉丝。今年,毕导从“百大up主”变成了“百慕大up主”,催更半年不见人影。
前几天,毕导猝不及防更新了,米粒兴高采烈地拉着我一起围观。米粒妈这才了解到,原来毕导这两年神隐,是搞学术去了。
毕导原名毕啸天,成为up主之前,是一名清华的工科生。求学的前二十年,他算得上顺风顺水。高考跨进清华,大四毕业又拿下本校直博,学霸光环简直耀眼。
但读博之后他才意识到,他看似“成功”的一次次人生选择,有多盲目。
“我姓毕,本以为是毕业的毕,没想到是延毕的毕。”
读博前三年,毕导的两个课题接连失败。因为对前路的迷茫和焦虑,他延毕+休学,将博士生涯硬生生拖了九年。
粉丝在评论区调侃:“读博的这四年,将是你人生中最丰富的五年,以后回想起这六年,你一定会感谢努力了七年的自己。”
毕导真心实意回复:“这八年的时光,构成了我人生最有收获的九年。”
但玩梗归玩梗,科研的苦却并不能一笑置之。
毕导在视频里感慨:“如果以1-10打分的话,写博士论文的痛苦程度是π,不算特别大,但无穷无尽。”
用专业知识做科普明明那么得心应手,怎么做课题却屡屡碰壁?毕导不止一次怀疑自己究竟是否走对了路。
在和考研党谈心的视频里,他坦白了内心的落差:
“读博是在一个狭窄的研究领域里面不断深挖,所以博士的知识面未必广博,硕士对他研究的事情也并不sure。”
他也告诉大家一个残忍的现实:
“博士的延毕率已经到了65%。”
为什么?因为大多数走上科研之路的人,都没搞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将面对什么。
一来,大多数人并非醉心学术,而是为了拿到高学历,提升求职竞争力;
二来,很多学生从本科起就没学到喜欢的专业,无奈转专业、跨专业考研都是难上加难。一条路走到黑,自是举步维艰。
写不出论文时,毕导会深夜搜索“读研抑郁”的话题,看到了太多“学术狗”的水深火热。
一位网友读到研二,在医院查出中度抑郁。
跟导师做课题的一整个月,每天都被骂到想退学,但退了学也不知道如何谋生,现在陷入了不甘心又没出路的两难境地。 
评论区有答主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你之所以读研不顺或者不适应,是因为根本不知道研究生是干嘛的,稀里糊涂跟风就去读了。
看了网友的无助与迷茫,米粒妈不由得唏嘘。
没接受过通识教育的孩子,很难在学生时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国内尽管年年都有几百万考研党,真正对学术有兴趣却是寥寥。
很多人单纯地以为上岸就是“安全岛”,可上岸之后才发现,此岸对面还有彼岸。
如果看不到心之所向,走得再远也会迷航。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的不值得过的。”
但可惜,国内大多数孩子没有这样的机会。
米粒妈之前看过一则央媒调查,结果显示超80%受访者认为年轻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很多人对年轻人的印象都是“太乖了”、“读书读傻了”。明明身处知识门槛空前降低的多元化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活成了“书呆子”?
那是因为他们在本应该探索自我、了解世界的年纪,把时间都花在了应付功课、死磕书本知识上。
而美国的高校学生,会花更多时间丰富课余生活。
参加社团活动、交朋友、加入兄弟姐妹会(greek life)、锻炼身体、企业实习、打磨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找到人生导师(mentor)、看大学橄榄球赛、拓展校友人际网络、驾车环游美国、参与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
通过各种实践机会与世界接轨,探索兴趣所在,比死读书更重要。
大学之大
其实,美国盛行几十年的通识教育并不是新概念,我们国家早就开了这个先河。
还记得米粒妈写过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吗?这群90后顶流,让我哭着疯狂追!
当年清华校长梅贻琦主持校务期间,就推行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大一年级不分院系,统一学习国文、英文。
不仅有外教开设法、德、日、俄、拉丁文、希腊文、梵文等多种语言课程,甚至同一门课换个讲师,就全然不同。
如今回看,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属实超前。那是一所集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于一处的大学,是战争时代的净土,也是至今仍然辉煌的精神殿堂。
西南联大用穿越时代的眼光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独木桥,而是条条通罗马的“立交桥”。
这也是米粒妈鼓励大家尝试通识教育的初衷。换个角度,换个方向,孩子就会发现更多维度的世界,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在通识教育中成长的孩子,是更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他们懂得用批判性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也自然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赞”+“在看”,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在倍速时代里拥抱丰盈人生。
作者简介:米粒妈,斯坦福offer的海归妈妈、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著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图书畅销榜!《我是大女主》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
学而思大阅读涨价倒计时,全年96节北大/哈佛名师精讲,让孩子轻松读透12套必读名著,实现阅读写作双项提升,年终最大优惠
精英少年天梯,欲成大器,必读通识。让孩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识课来了。清北等名师亲授,400+视频,2000+知识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