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拼多多超越阿里,再次打破互联网的“垄断神话”

©文/关不羽 编辑:瑞秋的春天

☄ 这就是前些年全球热议“互联网反垄断”的真相,热度消退后才发现:谁当真谁倒霉。所幸的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家底不薄,字节、拼多多快速崛起的奇迹体现了中国IT顽强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给这些中国互联网企业充分的成长空间,还会有更多振奋人心的奇迹。
今年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出大货”,堪称十年一遇的洗牌大年。字节的营收和利润超越腾讯的消息,还没过保鲜期。拼多多成功逆袭,市值超过阿里的消息就出炉了。
拼多多的身价大涨,是有坚实的业绩支撑的——新出炉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的业绩表现超预期。营收同比增长93.9%,达到688.4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537.7亿元;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母净利润达到155.4亿元,净利润率为22.6%。营收超出市场预期150亿元。
超预期的业绩表现带动了股价大幅上扬,为表现持续低迷的中概股带来了难得的暖意。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的“电商小弟”,不到十年就成长为市值2000亿美元的电商巨头,成功挑战大前辈阿里,这再次证明了互联网产业没有市场垄断的神话,只有不断市场竞争的奇迹。
被误解的“垄断”
国人对“垄断”有一种杯弓蛇影的深度恐惧,源于对经济学理论的误解。即便是工业化前期诞生的经典理论,也没有把市场份额占有度高和市场垄断地位划上等号。早在亚当斯密、李嘉图时代,对垄断的性质就有过细致的分析。独特资源占有的天然垄断、行政强制的行政垄断等等。直到最后一位古典经济学大师马克思,判断垄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都是市场准入的开放性,而不是市场份额。
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把市场占有率高视为“垄断”,那么无处不“垄断”。因为市场可以无限细分,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市场份额优势的成功者。
社区里最受欢迎的苍蝇馆子,算不算垄断?是不是要抑制其经营?
成功的体育用品品牌的市场优势,算不算垄断,要不强行拆分?
如果市场占有率高,就成了危险的垄断,就要横加干预,那不是促进市场竞争,而是惩罚市场竞争的成功者。惩罚市场竞争的成功者,只会抑制竞争。如果田径运动员赢得奥运会金牌,就被终身禁赛,那么世界纪录永远不会有人挑战。如果取消奖牌制度的“众生平等”,世界纪录压根不会诞生。市场竞争也是一样的道理,赢得更多份额就是市场竞赛的金牌,马克思可没有惩罚赢家的反垄断理论。
把市场占有率高和垄断地位划上等号,纯属歪嘴和尚乱念经。
如果没有外力干预,成功的市场主体也不可能排除竞争者,赚取所谓的“垄断利润”。因为这种溢价总是会吸引竞争者的到场。即便是占有独特天然资源的天然垄断,实际上也不可能排除市场竞争。只要天然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足够高,那么资源替代也是迟早的事。
也就是说,只有“超市场”的外力干预,强行排除市场的竞争机制,才会出现经典理论所描述的“垄断”。市场主体无论多么成功,都不可能凭借市场优势地位排除竞争者入场。老赢家接受挑战的周期,取决于市场信息传递的速度、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工业化早期的技术条件下,工业企业巨头的市场优势地位通常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毕竟开家工厂在今天都是挺困难的事,不用说当年了。所以,古典大师们对垄断忧心忡忡,甚至有些过度悲观。
其实,随着科技进步、市场交易技术的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市场份额优势转化为垄断排他的想象空间已经消失了。上市企业的公共化,财务数据是公开的秘密。这就是吸引竞争的发令枪。现代金融体系、物流体系等服务业高度发达,大幅降低了竞争者的入场门槛。即便是传统工业企业,今天也很难凭借市场优势地位中获得所谓的垄断利润。如果两大可乐巨头不把可乐卖得比水便宜,不出三五载,他们就会被竞争者赶下王座。
一个开放的现代市场,只有暂时的市场赢家,没有永恒的垄断霸主。互联网产业更是如此。互联网技术点燃了信息革命,自带反垄断属性。
无法垄断的互联网
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让市场变得更扁平、更透明,使得传统经济学意义的市场优势地位更为脆弱。
人类经济史上,供需之间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以商品零售业为例。传统零售渠道从生产端到零售短,都要经过多重批发的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实际上是市场信息传递的多重节点,本质上都是信息服务。当然,这些都不是免费的,这就是所谓的渠道成本。
而在电商平台上,上下游信息传递的一键到位,渠道成本大大降低。凭借着信息技术的科技力量加成,电商平台把规模效应发挥到了极致,所以电商平台的用户数量是传统商业零售渠道要高出几个数量级。终端用户的选择也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互联网产业释放的科技红利很大程度上是从规模效应中产生的,所以互联网产业的特点就是做大规模是一切的前提。只有规模达到一定阈值,平台企业才有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这很容易引发了“垄断恐惧症”患者的恐慌。
殊不知,电商平台的规模再大、市场份额再高,也无法形成“垄断优势”。因为规模做的越大,信息的透明度就越高,传递速度的效率也越大。几家大平台搞几次购物节,价格比较的信息就出来了。而且,规模越大,价格信息的披露就越充分,消费者的比较就越理性。
所以,传统零售业很多保持市场份额的技巧,不适用于电商平台。扁平的虚拟空间里没有门面位置的地段优势,数以亿计的用户规模不能指望品牌忠诚度。没有比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更真实、更直接的、更高效的。
这年头哪个个网民的手机里没有几家电商APP?阿里没有死忠粉,如果有,只说明拼多多打折还不够狠。这种毫不掩饰、没有花活的市场竞争,对平台企业而言或许过于“残酷”,却是消费者最大的福音。
传统的市场竞争中,规模效应必然伴生信息优势,谁的市场份额高,谁的议价能力权就越大。但是,互联网平台的规模效应是相反的,规模越大,信息就越透明。你有一亿活跃用户,就有一亿双眼睛盯着你家平台的定价。一言不合,按几个键就改投其他平台,0成本。
所以,电商做的再大,也不可能凭借市场优势地位薅消费者的“垄断红利”。
2015年的拼多多打折让利,2023年的拼多多还得打折让利。哪怕将来真的一统电商江湖,还得打折让利。要是不打折打垄断利润的歪主意,市场份额就会迅速消失。因为场外还有无数投资者、创业者在盯着“市场一哥”。互联网产业的轻资产服务业属性,准入门槛极低。
几个“天使”出钱,租几间办公室、一套人员班子、几台服务器,就可以冲进互联网江湖翻江倒海。拼多多、字节的起点就是这样的,他们还在“PPT创业”时,阿里、腾讯已经有了自家的大楼,坐拥千亿市值了。但是,他们的“王者风范”并没有吓退竞争者的出现。体量的巨大差距,阻挡不了竞争者的挑战。
互联网产业就是一场“冰河游戏”。看似赢家通吃的王者傲然屹立,他们脚下的舞台是一层薄薄的冰面。冰面之下,有无数双眼睛正在注视着他们。他们无时不刻都在接受着消费者的比价审查,和投资者的专业挑刺。都知道大厂“卷”,因为他们确实如履薄冰。自己一步踏错,就会被取而代之。天上掉下来颗榛子,都能砸出个大坑。
如果这也算是“垄断寡头”,那真是人类历史上最卑微的“垄断寡头”。中国诸多行业龙头、宇宙第一的超级企业,哪家隔三差五补贴消费者请客过节的?放眼全球,几家“垄断寡头”的市场份额保质期只有十年?
互联网产业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所谓“垄断寡头”。互联网的江湖没有垄断,只有一刻不停的竞争。规模扩大,创造了互联网企业的科技红利,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竞争者,这是互联网产业不变的定律。
只要保持开放的市场,“大厂”的竞争者总是在场,只是隐藏在冰面之下。中国传统基础产业领域,不乏被供养多年、万年不倒的“老龙头”,中国社会对此安之若素,却对互联网反垄断异乎寻常的积极呢?这份瞎操心的积极性,超出了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

结语

谁当真谁倒霉的“全球互联网反垄断”
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度依赖规模效应。很多传统产业是做不大就做不强,而互联网产业是做不大就做不下去,没有做大的空间,压根就吸引不到投资。所以互联网产业没有所谓的“小巨人”,只有梦想成为下一个字节、拼多多的“独角兽”。
因此,套用“市场份额高等于垄断优势地位”的错误公式搞互联网反垄断,只会断了这个产业的发展之路。就像取消了奖牌榜的奥运会,注定无人问津。
因此,深谙科技产业发展之道的美国,早在2000年“微软分拆案”不了了之后,再也没有互联网反垄断的实质动作。苹果、微软、谷歌的市值万亿美元以上,个个全须全尾、生龙活虎。剩下的几个巨头,更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压根没反垄断这回事。虽然每逢重要选举,政客们还会提提反垄断的话题,但是上台后都忘得一干二净。科技实力的重要性,这些人精清楚得很。
欧盟倒是经常放大招,反正自家的互联网产业寸草不生,都是打别人家孩子不心疼。至于韩国等互联网产业的后起之秀,压根就不接反垄断这茬。
这就是前些年全球热议“互联网反垄断”的真相,热度消退后才发现:谁当真谁倒霉。所幸的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家底不薄,字节、拼多多快速崛起的奇迹体现了中国IT顽强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给这些中国互联网企业充分的成长空间,还会有更多振奋人心的奇迹。
—End—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