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 
前两天参加了一个内部看片会,提前看了部电影。
剧情本身并不复杂,讲的是90年代末的东北往事,片名就叫《东北恋哥》。
听上去有点社会、有点土。但往往越是“土味”,才越是真实的人间。

因为我们的社会,基本上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土人”组成的。
土人就是底层人。
所以“东北往事”这个题材,时不时会出拿奖神片。
只要拍得够诚心,就是一副小人物颠簸图鉴。
看片前,还以为《东北恋哥》的男主应该是个社会大哥。
看完后才发现,虽然也催债、打架、拖小弟,但不是正经社会大哥,还没成熟,是夹生的。
可能永远也熟不起来,真正的大哥评价他:挺爷们一人,输就输在心太软。

具体情节不剧透了,反正是打架永远留一线,能削死也不削,关键时刻就放手,可能还反过来拉人一把。

以往几十年,“东北爷们”提起来就是爷们本们。

大嗓门、大酒量,能动手尽量不吵吵。哪怕关心的话,也要用最凶的口气表达。
比如乔杉演的男主他哥,担心老弟不学好,劝他走正道。
都是好意,可话一出口,就像干仗。开口就是三字经:你就嘚瑟吧,早晚枪毙你小子。
这脾气安在普通人身上,就是钢铁直男。坏人拿走,推向极端,就是欺行霸市的社会大哥了。

男主让一位社会大哥评价为“心太软,不爷们”,其实是冲观众夸他呢。
他追女主那段,是全片最大笑点。一个心软、笨拙又直接的不爷们的东北爷们,反倒更有意思。
他对姑娘一见钟情后,直接跑人单位,当着全食堂的人说,我要和你处对象。

以前孙红雷讲过,他们东北那会儿是这样的。男的截女的,女的也拉帮结伙截男的。甭管认不认识,看上了就生截。
东北人的“截”,用书面语解释就是搭讪。孙红雷说不含有什么猥琐恶意,就是单纯表达喜欢。
其实搭讪的人,在感情关系里都是被动的一方,能不能成,得看被追的那个。
但到了东北人嘴里,被动也整成了主动。“截人”,听上去就一股彪味。
不知道现在的东北小伙儿、老妹儿还截不截人。

网上总有人发帖问为什么现在的男孩都不追女孩了。这问题背后可能不是搞不搞对象的问题,而是低社交欲望是大势所趋。
据我不权威、不完全、不客观调查,现在10个年轻人9个自称社恐,剩下1个就是东北人。
平生见过有限几个社交牛逼症,全都来自黑吉辽。
天生自来熟,认识不认识的,哥哥姐姐一通招呼,就都是亲人了。
嘴又甜,眼又亮,又会张罗,见谁都亲亲热热,个个都是混体制的一把好手。
东北人的社交天赋,可能有一部分就来自他们和铁饭碗相爱相杀的关系。

东北恋哥他哥每次骂老弟不学好,老弟回嘴都用一招:你有本事你去找个铁饭碗啊。
没有人比东北人更懂编制香。
这个老工业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里面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都包圆了。
不需要操心生存问题,大家就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系统里循环往复。一辈子来来回回见的都是那些个人,那些个事。
所以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也包括同事和同事之间,最重要的不是规则,而是察言观色,人情文章。
长此以往,会来事儿可不就成了基本技能了。

《东北恋哥》发生在90年代末,正好是铁饭碗不铁了的时候。

电影没交代男主和他哥本来是干什么的,结合时代背景,很可能以前都是大厂人。
可能大厂不要他们了,哥哥开理发店干小买卖,而弟弟就走上了夹生的社会道路。
大浪一波又一波,拍过来又退下去,个体命运就这样随着大时代起落浮沉。
也许迷恋编制的东北人,也最知道没有永远的铁饭碗。
于是很多人带着他们的高情商,走南闯北,哪儿都不怵。男主还盘算着跟对象去香港开理发店呢。
他可能就是好多人的大爷、老舅、三姨夫。
穿同款军绿棉袄或者带毛皮夹克,两件倒着穿,一穿好几年。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陈年烟味、酒味、烤肉味儿。

可能也摔过一样的跟头,扯过一样的犊子,砸过一样的酒瓶子,最后也付出过一样的代价。
以往这个题材,更多出现在文艺片里,比如张猛导演的《耳朵大有福》和《钢的琴》,就是我前面说的拿奖神片。
道尽了什么是“没有永远的铁饭碗”。依赖旧秩序过活的小人物,突然被推搡到了新世界里,发现这里没有自己的位置。

讲起来都跟东北的冬天一样贼拉冷,但却都像讲段子一样,玩笑间就过去了。
跟《耳朵大有福》里的范伟似的,老婆重病常年住院,闺女和姑爷因为小三干仗,自己也离开了单位找不到新营生。
但还傻呵呵地说给老婆,也说给自己听: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不乐多冤哪。
东北人的幽默感,不知道是不是就来自这种“给自己找台阶下”的精神。

《东北恋哥》里的男主也是,打架输了,钱被骗了,被心爱的姑娘拒绝了,总能换个方位继续活着。不认死理,不钻牛角尖,自己哄自己。
这两年,突然出现好几部东北往事主题的影视剧。还不是《钢的琴》那种文艺电影,都是商业类型片。
除了《东北恋哥》,还有《我叫刘海柱》等等。这针对的都不是小众迷影人,而是普通路人。
社恐时代突然刮起东北风,看戏里面的人在线表演社交牛逼症,可能是一种新的集体心理需求。

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社交,最小的社会单位慢慢从家庭变成了个人。
但年轻人又都愿意去考公考编。
前几天新闻里还在说:2022年度国考报名人数已经突破 202万。最热门岗位是“西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竞争激烈程度是“两万里挑一”。
以后不能再说东北人都迷恋体制了,明明不管东南西北,哪里的人都迷恋。
年轻人想回到个人永远被单位套着、保护着的安全感里。那就又需要人情世故、推拉送往。
可能再这样发展下去,回避社交风潮又会转向主动社交。
《东北恋哥》讲的是二十几年前那个新旧交替节点下的小人物传奇。
现在的人爱看关于那个时代的怀旧题材,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交替节点。
拍旧时光,东北往事是绝佳选择。语言没门槛,基本上都听得懂。
而且好面子、讲实际,哪怕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用幽默化解苦难,这些所谓东北特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所有中国人特点的高度浓缩。
爱看小人物在命运里自由地裸泳的,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片。
里面还带着点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
刷到一张《东北恋哥》的宣传海报,超大字体写着:哥们之间从不亏欠,今生今世一路相伴。
这就是我们底层土人的朴素道德观。用东北人的口头禅翻译一下就是:

需要啥就说话!咱这儿啥都有。
转载互推:
FakeLittleSheep
商务合作:
 Lsxhrg
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不乐多冤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