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 
好久没正经追过综艺了,没想一档研究稀奇古怪人类实验的节目会成为我近期的欢乐源泉。
因为自带高冷的“科学”滤镜,我以为《嗨放派》会是一档劝退普通观众的节目
结果一期都能把我笑抽过去。
节目最新的一期是王嘉尔、任嘉伦、陈飞宇、魏大勋四个人挑战抽桌布。
游戏本身很简单,就是比手速。
谁知道挑战当天四个人就跟中了手抖咒一样,全员疯狂失误。
现场杯子盘子碎裂的声音,全都变成了负责摆具的工作人员心碎的声音。
有个神来之笔。
王嘉尔作为全队手最稳的一个,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搞崩溃了。
一咬牙放了句狠话,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到挑战桌前。
“我不想再开玩笑了,我们就认真吧好不好?
热血音乐铺垫得满满当当,慢镜头营造紧张气氛。
他一鼓作气抽掉四张桌布,眼看着现场的空气都燃起来了
结果任嘉伦刚接手,一个没绷住就把杯子扯倒了,立马整段垮掉。
然后四个人又陷入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屡战又再败”的死循环里。
摄像老师还很恶趣味,一个镜头来来回回好几个角度切。
其实这场游戏还利用了一点物理小知识——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这是《嗨放派》这个综艺的特点,每一个游戏的背后都会涉及一类科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甚至社会科学。
收官的这一期,节目组仿照吉尼斯世界纪录搞了个“真尼嗨”纪录。
听名字就不像是什么“正经纪录”,挑战内容也老不正经:
一分钟内最多能打招呼并拥抱多少次?利用一场半小时的音乐喷泉间歇能完成多少场快闪表演?
我曾经以为,只有致力于研究搞笑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才会拿科学、实验开一堆看起来“不着调”的脑洞。
没想到综艺《嗨放派》里,好多桥段都透露着这样奇奇怪怪的画风。
这节目前后一共播了10期,每一期都能当成搞笑诺贝尔奖的代餐来看。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节目,就是因为第二期的一个
实验:动物哄睡。

有个环节,是要求几个嘉宾验证人打哈欠会不会传染给狗。
似乎是因为经过了第一期节目的“折磨”,众人已经对种没头没脑的要求见怪不怪。
几个大男人正儿八经地围着一只狗,不停地张嘴闭嘴,哈欠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没想到狗子一脸冷漠,反倒是几个做实验的嘉宾纷纷中招。
最入戏的李荣浩已经困到连眼睛都找不着了,哈欠连天的状态配上大家的睡衣,场面更滑稽了。
出于好奇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早就有人做过相关的研究。
“人传狗”的现象确实存在,只不过更容易发生在关系更亲近的人和狗之间。
知道这一层再回去看大家强迫狗子看自己打哈欠的样子,感觉更荒诞了。
之前看搞笑诺贝尔奖的时候,虽然也会被科学家们另辟蹊径的脑回路逗笑,不过一涉及到实验原理,还是会免不了觉得费解和高深。
但《嗨放派》里的所有科学知识,认真解释起来其实门槛都非常低。
不过节目会用一种巧妙的呈现方式,去放大科学的神奇。
比如我们都知道凸透镜可以汇聚光线,但节目组提出的创意是,不生火,用巨型的放大镜做熟一顿饭。
还有高中学习过的金属点燃后发生焰色反应的知识,在节目里加上风扇的助力变成了一场视觉盛宴——彩色龙卷风。
第七期节目里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实验。
这一期的主题是“假想环球之旅”,有一站被设置在了节目组搭建的“卫星发射中心”。
当天晚上嘉宾们围坐在一起总结的时候,李晨说他对这个环节特别有感触。
因为很巧的是,节目录制当天航天员聂海胜刚好从空间站发来了北京的夜景图。
从太空俯瞰夜晚的城市,万家灯火跟宇宙中的繁星交相辉映。
在那一瞬间,突然理解了人类为什么要穷其一生去发展航天事业。
看到《嗨放派》里五人组穿着模拟宇航服,坐着“摇摇乐飞船”冲出地球、奔赴太空的时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相通的感动。
其实“太空旅行”这一站用到的科学原理也特别简单。
一个,是酯类化合物和荧光剂的混合液与过氧化物发生反应时,会产生颜色各异的荧光效果;
另一个,则是在装有液体的瓶内注入空气,利用瓶内外的压力差,可以制作出喷射升空的“水火箭”。
嘉宾们进入密闭的黑暗空间,利用装载着荧光液的水火箭,喷洒液体,亲手制出了浩瀚宇宙中的梦幻星空。
火箭升空的瞬间,黑暗中有一道光闪过,刹那之间,辽阔宇宙、星河美景尽在眼前。
我很喜欢王嘉尔最后的总结,即便普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去到太空,但这样一场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宇宙星空的浩渺和美丽
我觉得这是对科学浪漫性的极致表达了。
“科学”和“实验”原本是两个严肃、冷冰冰的词,但通过游戏的平衡,它们变得足够的轻巧和接地气。
可以梦幻,可以现实,也可以梦幻又现实。
节目第一期叫做“追太阳的人”。乘冰船下海、坐气球看日出,乍一看是像奇幻电影照进现实。
实验的前半部分,也确实是这样。
为了验证一个猜想,几个嘉宾凌晨3点半就起了床。
困到眼皮打架的王嘉尔连睡衣都懒得换,但在到达海边、看到节目组布置的巨型气球堆的瞬间,被震撼到瞌睡全无。
其实设想中,实验过程应该是个类似于《飞屋环游记》的故事。
因为嘉宾们想探究的是,海拔高的人会不会比海拔低的人更早看到日出。
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王嘉尔被绑在气球上,升到了距离地面七米的空中,在熹微的曙光中和地上的伙伴一起等待观赏日出。
没想到过了有一个世纪那么长,天已经大亮了,半空中的王嘉尔还是没看到太阳。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过了日出时间,但厚重的云层挡住了太阳,“站得高看得远”反而视线受阻。
有趣的是王嘉尔一落地就立刻下了“海拔不影响看日出”的结论,一旁半梦半醒的李荣浩迷迷糊糊地跟着附和。
两人都是直到听了专家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其实如果实验顺利,升高7米的王嘉尔理论上会比站在地上的成员早几秒看到日出。
但没有办法,科学实验就是充满不确定性,从来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

比起那个确定的结果,实验过程中或狼狈或浪漫的体验,反而给嘉宾们留下了更深刻的感受。
比如看到日出的美景,让他们觉得这一大早上的忙活“值了”。
通过这个节目,我发现好奇心真的是人类的天性。
只不过,这个天性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被压抑或者隐藏了。
节目刚开始录制的时候,几个嘉宾的状态明显是收着的。
拿到任务卡之后他们会非常严谨地对照实验手册,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也不是说这样完全不对,但总感觉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过于紧绷。
直到第二期,不知是因为熟悉了节目流程还是因为换了主题的缘故,大家不仅状态变得松弛了,思维也更加活跃。
在游览动物园的过程中,几个人趁着有个专家在身边,不停地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
后来去参观猩猩馆,王嘉尔在完全没有任务安排的情况下主动提出要试验一下猩猩会不会模仿人类的动作。
这属于是老师还没出卷,就已经学会自己提问自己抢答了。
能从完成任务到享受游戏,这样的变化还是挺可贵的。
尤其是在一档以科普为目的的综艺里,嘉宾们肉眼可见的玩得开心尽兴,让“科学是很有趣的”这句话变得很有说服力。
这种欢乐的气氛,一直从第一期延续到了第十期。
看这个综艺,学知识是一方面,单纯欣赏几个嘉宾在节目上意外翻车、胜负欲爆棚的样子也很有趣。
因为不少实验很生活化,
看节目的时候也格外容易跟嘉宾共情。

比如有一期的主题是寻找“天赋异禀”的人。
“一般人舔不到自己的胳膊肘”这种说法,看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这种挑战,真的很难忍住不去试一试。
而且我看完节目还留下一个“后遗症”——变得极度依赖搜索引擎。
看到任何现象都会想要去查查是什么原理,还时不时好奇一些很古怪的问题。
我发现网上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因为节目变得“神经质”了。
有人拿自家的狗子和猫咪做哈欠传染实验;
还有人患上了“强迫症”,吃橘子之前必须捏一捏让它变甜——这是第三期节目里做过的一个测试。
嘉宾们通过带橘子坐大摆锤、请猛男在它们面前跳舞,证明了橘子在受到外部刺激之后确实会变甜。
这是其他类型的综艺都没有的后劲和画风。
同类型的科学类综艺,2014年的《最强大脑》算是引领了一
个小高潮。

但这类竞技型的节目,主要还是聚焦“天才”们的世界。

通过一个个超神的选手,展示世界的参差,引发观众的惊叹和猎奇。
相比之下,《嗨放派》距离普通人的生活更近。
哪怕是做严谨的科学实验,也不会为了“高大上”的滤镜,忽略视觉上的观赏性。
那些精彩纷呈的大型试验、精妙绝伦的科技展示,确实都很吸人眼球,但跟观众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
科学这件事情本身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就有点晦涩难懂,说白了就是劝退大多数普通人。
难得有个综艺节目,把各种化学物理实验变成游戏,很直观地摆在你面前。
《嗨放派》里的实验方法,用李荣浩自己的话说是“在人类世界里不太聪明的样子”。
王嘉尔在节目里也说过,“如果不是这个节目,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做这种事情,不要怕,替观众做的。”
不只他们,我相信屏幕前的观众也是,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做这些看着“很蠢”的事情。
可它并非没有意义。
夏天没有雪,可以自己造一场雪;去不了太空,可以用化学实验绘制一片星空
想象力和好奇心跟上了,无趣的生活也会变好玩。
转载互推:
FakeLittleSheep
商务合作:
 Lsxhrg
生活可以很好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