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伊人的突围
文/杨涟
我和伊人老师相识不久,微信认识,成为文友。熟悉之后,交流话题逐渐宽泛,人生,写作,选择,城市,教育,和他交谈没有拘束,文人之间海阔天空畅谈,话题无禁区。他赠我近著随笔集《光阴的故事》。读后了解其生平经历、特点特长、勤奋之风,颇为欣赏。后来,他的文章写得好,我喜欢,顿时有惺惺相惜之感。
伊人身处小城,不甘于小城文风。退休记者,写了大半辈子,退休后没有马放南山,反而火力全开,一发不可收,写非虚构随笔、评论,成为多个网络平台作者。近年来编杂志,搞策划,写作,忙并快乐着。
伊人老师是媒体人,作家。我发现二湘空间、新三届等自媒体作者中这个身份很多。许多纸媒人退休前后成为作家和自媒体人。这不难理解,记者有多年采访经验,有写作基础,自媒体写作有空间,兼收并蓄,发表方便,处于写作前沿,自然吸引这些敏锐的媒体人进入,这些媒体人退休前后有了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蓄力笔耕,作品不断,不足为奇。伊老师在新媒体平台发稿,是新的转型。接连出手,在二湘平台发表不少影评、手记。二湘平台是自媒体的一股清流,欣欣向荣的作者群也激发了伊人的创作。
伊人前半生是老师和记者,后半生退守书房,甘做写作个体户,自媒体投稿人。这是自媒体写作的优势,互联网前,大家平等,没有生人。小城也有写作者。小城作者,渴望知音。小城人文化生活里,唱歌跳舞者有之,书法绘画者有之,旅游太极拳瑜伽者有之,文史创作者不多,学术研究者更少。严肃的自媒体写作,没有娱乐元素,靠的是知识储备,现代意识,独立思考,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找到主线,串联成文,很少有人乐在其中。但也不是没有。如王少华老师的长篇小说和电视剧本,李开周老师畅销东南亚港澳台的通俗宋史写作,刘海永老师的文史研究,严晓星老师的古琴、金庸和辛丰年研究。这些人的关注点超越了小城作家的格局和气象,远非一般作家可比。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可以从一个侧面的角度评判,看这里出了几个民间自学成才者。
这些年,口述史、家族史盛行,说明大家开始关注家庭家族来路,寻找精神源头。口述史就是个人史,私人史。我们撰写、自述个人经历,何尝不是在写个人史。官方从宏大角度写历史,民间作家从个人角度写历史,记录个人命运,其间的悲伤,痛苦,心结,奋起,高兴,至暗时刻,人性光芒,如涓涓河流,汇入大海。扣人心弦的历史在哪儿?在每个记录者和家庭的经历和心中。家史和个人史构成了历史。写个人史,民间史,记录民间力量,学在民间,写在民间,有作品和著述。这也是二湘空间、新三届等自媒体的使命。我们像孤独的旅人,一个字一个字敲,跋山涉水,孤身上路,千山独行。应了一句话,明知山有虎,偏向此山行。为了心中那团燃烧的火焰,不信青春换不回,不容个史尽成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自由,当用文章等载体记录,就找到了。
伊人没有高学历背景,一辈子像个跑步者一样前行。其实,水平高于文凭。现在,学习和思考能力强的人,野蛮生长,吸纳各种知识,建立知识和价值体系。虽然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小城,水平远超李毅之流的“教授”。伊老师解读电视剧,解读人生经历、听到看到的故事。深夜读书,深夜写稿,小城作家夜奔在中国的前沿,像一棵自由生长的树。
伊老师年轻时有机会从政,他没有去,做了中学教师,后来当记者,圆了教师梦和记者梦。职业选择始终未离开主场,未离开喜好和擅长。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避短最好的方式是不断扬长。他有篇随笔《活着就是在写作》,今生多少失落的梦埋在心底,唯有文章知我心。他靠写作安身立命,创作了数百万字作品,出版了四部作品集。报告文学集《无花果》收录了当教师和编辑记者前期的作品,散文、评论集《枫叶红了》记载了新闻职业生涯中期的心路历程,新闻作品集《用真诚书写感动》,收录了部分新闻、文学作品,《光阴的故事》回顾了一生冷暖、梦想和追求。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年轻时别人谋取官位,他退守讲台,屏蔽官场的是非和社会的纷扰,退休后人家安度晚年,他躲进小楼成写手。
敢于向命运说不,是他一生的信条。从下乡当知青,到恢复高考后考大学当教师,再到转行当记者、当作家,大病痊愈后编杂志、搞策划,足可看出他的不安分。职业生涯换过十二个单位,一直在寻求挑战和突破,既有心理层面的不安分,又有坚韧和执着。每换个单位,就像重新活一回。传记作家陈为人先生的回忆录名叫《重新活一回》,伊老师也一样。前半生学习、教书,后半生利剑出鞘,教书是为写作做准备,为了更好地写作,通过写作摆脱人生束缚。有些目标无法一步到位,需要耐心和策略,不能大步走时小步走,不能快步走时慢步走,不能直线走时曲线走。
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转换职业,执着书写。沉浸于此,乐享其中。“我”所写的,是“我”的所有。丘吉尔二战中在地下室避难说了一句话:“我们都是虫,可我是只萤火虫”。泰戈尔的诗也有同样的意思,“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内心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多年来,我们不出错的作家太多,锐利的作家太少。伊人不是甘于描红的作家,文章被知名平台采用,小城文人不再固守一隅,走向全国舞台。写胜过真理的常识,写寻常人家的常情。泰戈尔有诗:朝着月亮出发,即使无法抵达,你也置身一片繁星之中了。伊人做高中语文老师,做记者,做写作个体户,都是通往尽头的不同的路。他和我倾心交谈,建议找到写作切入点。一是远离喧嚣,埋头读书,二是调整方向,挖掘出人物或事件的“大我”和“小我”。
喜欢伊人那篇名为《你的爱,我的暖》的文章,其中有两个小故事,读来温暖。
“从深圳图书馆晚归,看到薄凉的街头一对年轻男女,看模样像是打工一族。一阵风飘来烤山芋的香味,他们手牵手奔向烤山芋的香炉子。男孩买了一块给女孩,女孩眼里笑着、用手捂着,很满足。他们头挨着头,你一口,我一口分着吃,脸上透出幸福的表情,像是在吃山珍海味。那一刻,我在想,爱情贫穷点有什么关系,一块烤山芋,或许就能温暖到天涯海角。”
“2018 年去云南旅游,导游是一位硕士学历的教师,除了业务娴熟、服务热情,让我感动的是,他还资助了8名贫困山区儿童,做兼职导游是为了补贴给孩子。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爱,需要付出,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温暖的回报。从大理到丽江的路上,我一直被他的故事温暖着。”
伊老师不拴着孩子,保护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祝福她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灯。伊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最初在小城教书,现在广东某名校任教,名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小女儿是高校艺术教师,多次获奖。女儿从小看到父亲勤奋备课、伏案写稿的样子,受其影响,勤奋努力。
活成想成为的样子,做想做的事情。没有比这更成功的了,没有比这更难的了。在写作上有一席之地,不弄丢一切,不丢掉一切,上天才可能开个口子,“放他出一头地也”,个人书写汇成历史的洪流。
“嘿呀,那儿有筑巢的燕子啊。嘿呀,那儿有吵闹的知了啊。嘿呀,那儿有金色的庄稼啊。嘿呀,那儿有茫茫的白雪啊。但是妈妈,我弄丢一切吗?像你年轻的时候一样,丢掉了画画和长发。也许所有的日子都会过去,但不会被遗忘。时光如此清澈像一条流淌的河流。”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
杨涟,坐标河南,写手、评论者、撰稿人、老师、民间学人。读书写作,不负自己,以文会友,江海平生。微信公号,杨涟闲笔。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