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振经济和刺激消费,过去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层面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不仅失业率高企不下,而且整个社会氛围也变得不乐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这几天因为工作需要,看了一个非典型美国人龙安志(本号之前专门出过一篇龙安志的专访,详见《一个非典型美国人如何“把中国作为方法”》)所写的《朱镕基传》,在该书中,龙安志多次谈到朱镕基所强调的对社会心理的把握。龙安志说,当他问朱镕基总理在他做出那些重大的经济金融决策时,在做最后决定的那些关键时刻,他在考虑些什么?
朱镕基回答道,“我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尤其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最重要的是有强大的核心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的12.5亿人民对党有信心。因此,在任何艰难时期,我们的决定都能得到实行。每个人都知道,在经济学中有社会心理学效应,也叫‘羊群效应’。如果人们对你的决策失去信任,即使是正确的决定也很难实施。因此,中国目前的决策层全面估量各个方面,分析、比较,在做出政策决定之后,全党全国人民都必须支持它的实施。如果我们担心这个政策有缺点,今后可以调整,进一步完善。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如果人们怀疑你的政策,即使它是对的,也很难实行,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朱镕基于200211月在香港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访问,期间朱镕基出席特区政府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在晚宴上发表讲话。在讲话中,朱镕基再次谈到了对社会心理和脉搏把握的重要性。“我记得1998年的时候,美国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戈尔(其实他最近到过香港),他见我,他说:‘听说你很崇拜Mr. Greenspan(格林斯潘,时任美联储主席)。’我听了,我不太高兴。我说,‘我很尊敬Greenspan先生,我愿意向他学习,但是他在美国干得很好,到中国来不一定干得比我好。’”紧接着,朱镕基表达了自己的底气所在,“我因为在中国搞经济半个世纪多了,50多年了!我对于中国经济的每一个脉搏的跳动,我都还是听得出来的。”
听得出来每一个脉搏的跳动,才能更好的研判民心、民意,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而经过疫情三年的消磨,当前两个舆论场已然形同平行时空,又谈何研判民心、民意?当民心、民意从具象走向抽象,当“人们怀疑你的政策”,再多的刺激恐怕也很难取得实效。
这几天很多人也在转发朱镕基2001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朱镕基说,“大家都知道,内需无非就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你要有大规模的建设,才能带动那些生产资料工业的生产。没有消费需求,消费品也不能生产。归根结底,内需就是老百姓的购买力。老百姓口袋里要是没有钱,就没有消费能力,也就没有内需,银行里就没有储蓄,你发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也发不出去啊!我们现在还没有碰到这个情况,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老百姓口袋里没有钱,老是说‘我扩大内需’,那是一句空话。
所以当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全力拼经济时,公信力的重建、社会互信的重建,更不容低估。因为这不仅关乎拼经济的实际效果,也关乎我们究竟能走多远。
推荐阅读:
新書推介
點擊圖片
即可購買
《看見香港訪談錄》
作者:吳婷
ISBN 9789620450259
2022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