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又出手了!
出手就不同凡响,京港两地同时出手,北京“9折”清仓,香港“7折”甩货。
北京是朝阳区姚家园的御翠园。2005年至今,姚家园项目地块相继转化出逸翠园一期、御翠尚府,目前拟入市的御翠园是整个姚家园项目唯一未开发地块,也是和记黄埔在北京的最后一个项目。
获批的销售价在90672-99744元/平方米之间。与此前吹风价相比,此次御翠园定价低了近一成左右。虽然主动降价近一成,但是仍然赚得盆满钵满。2001年,和记黄埔拿下姚家园地块时,楼面价仅仅才1750元/平方米,而如今的备案价已较拿地价格增长了50倍。
从2001年拿地至今,御翠园的开发周期超过22年。恒碧融等内房龙头纷纷爆雷之时,人家老李,自有资金,缓慢开发,长线持有,稳坐钓鱼台,已经赚麻了!
香港的抛售更令人瞠目,堪称楼市的一枚“深水炸弹”。
8月3日,长实集团香港油塘“亲海駅II”项目公布首张价格单,共132户,每平方英尺价格为港币1.5万元。这一售价较周边二手房便宜三成,甚至回到香港七年前的水平,引发楼市震动,业内人士表示犹如“炸弹”击穿二手房业主心理防线,将对二手市场价格造成冲击。
当日举行的半年业绩发布会上,长实集团主席李泽钜称,集团一向奉行以市场价格或低于市场价格出售项目,以便促进销售及资金流转。在中期报告中,李泽钜也提及,今年依旧面临严峻的市场,需要以“货如轮转”策略来应对,即货要像轮子一样转起来。
长江实业集团于8月3日披露的2023年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集团已确认的物业销售收入为82.46亿港元,同比减少59.6%;收益为35.3亿港元,同比减少56.2%。
可见,没啥阴谋论,纯粹的商业判断,就是经济不景气,感受到任正非所说的寒气,毫不犹豫,迅速变现,回笼资金,准备过冬。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份耐心,这份果决,姜还是老的辣!
一直以来有个问题,香港地产商为什么没有恒碧融?
其实都有过,不过死光了,现在剩下了的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油条。
香港本地老房企,原来有四大家族什么的,长实、新鸿基、九龙仓,还有新兴的恒隆地产,家大业大之后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成长性。老板是以守业为主,不再锐意进取,而是坐享其成,经营风格讲究稳健保守。公司除了增量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往往保留大量优质物业自持,收租为主,细水长流,所以现金很充裕,负债很谨慎,拿地很保守,开发和销售周期极长,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以存量地产为主的收租股。
收租股稳健,周期性波动率低,但ROE也低,增长缓慢,与恒大融创碧桂园为首的内房股完全两种风格,一个是狼性,一个是龟性,这类公司已经不能算成长股,只能算是养老股,你把它当成一张债券靠分红收息,仅此而已。
因为这类股票存量资产非常大,而且记账很多是以公允价值记账,所以它的账面资产虚高,交易价格大多是在净资产之下进行交易,PB打几折,主要是看市盈率和股息率。
狼龟之争,已见分晓,狼速度快,龟活得长。
恒碧融,高杠杆,高周转,唯快不破,一旦房市下跌,死得比谁都快。香港这些老乌龟,步履缓慢,借债谨慎,自持物业租金内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任凭风高浪险,长寿如同万年龟。
金融危机,市场起伏,港商的“老钱”都经历过多少轮,历尽劫波,饱经沧桑,看惯了秋月春风,才逐步适应环境形成这套“活得长”的生存策略。
别骂人家,相比国内房企,其实老李算良心商人啦!
第一,不爆雷。李超人名下的房企,无论是长实还是和黄,财务非常稳健,现金流非常健康,有息负债率控制在10%左右。他拿地往往80%动用自有资金,只有20%从银行贷款。慢工出细活,不追求速度,不建“五星期的家”。国内开发商正好相反,空手套白狼,七个瓶子三个盖,80%资金是银行贷款和高息融资,一旦销量放缓,能不爆雷吗?
作为开发商,不爆雷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客户负责,对银行负责,对供应商负责,用李嘉诚的话说,就是李家做生意“从未亏待股东与合作伙伴”。
第二,不烂尾。很多人骂李嘉诚发明了预售制,张冠李戴,预售制(炒楼花),是霍英东发明的,本来在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属于一种金融创新,以至于从香港风行大陆。(公摊面积更不是李嘉诚发明的,《商品房巨变,取消预售,取消公摊?》)
按行业惯例,李嘉诚也搞预售,但他把预售资金帐户交给第三方律师事务所监管,从不挪用预售资金,专款专用,这就保证付首付买期房的业主不会买到烂尾楼。国内的预售资金监管形同虚设,被追求速度的开放商,闪转腾挪,最后资金链一断,拍拍屁股给买房人留下一座烂尾楼。
第三,逆周期。房市过热时,李嘉诚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从不高价拿地,避免高位套牢的风险;房市低迷时,果断出货,不惜九折、七折,迅速回笼现金,确保手里有钱,心中不慌,伺机低价抄底优质资产。

香港从60年代到90年代,每一次房市暴跌,资本外流,李超人都人弃我取,这种眼力和定力不亚于巴菲特。特别是1984年中英谈判,确定了97回归,一时间人心惶惶,移民潮涌,资本外流,房市不可避免地崩盘了。而李嘉诚逆势而行,坚定看好,大手笔抄底,在1983年到1985年这三年风雨飘摇之际,在港投资上百亿港币,包括花29亿收购英资旗下的香港电灯公司,让香港一半的电力市场回到华人企业的手中。那时的李超人,堪称东方之珠的护港神山。
李嘉诚作为商人,以逐利为目标,无可厚非。捂地,开发周期长,行事风格有争议,但并不违法。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两年不开发收回土地使用权,但实践中,很多地块都是有施工就算进入开发过程,这个过程有多长,十几年几十年的都有,有的超级大盘分若干期滚动开发,这是法律允许的操作空间。慢开发,考验的是资金实力,需要承担时间风险,市价有涨有跌,地块价值上涨印证了投资者的眼力和耐心,总比火急火燎开发最后爆雷强吧?
房价高,阶层固化,是李嘉诚的错吗?就像大陆房价高,你骂开发商心黑,开发商都挨个爆雷了,房价依然是买不起。香港的城区面积占比少得可怜,新界还有大片农地,政府就是不开发,这不是李嘉诚阻碍,而是因为英国以前有个条例限制开发,港人就萧规曹随,一提开发就有一群议员和NGO以“环保”为名闹事。地价房价是政府土地垄断搞起来的,是供需关系决定的。李嘉诚只不过早早看透,遵循规律,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塑胶花厂主变成了地产大王。如果他还固守早期的塑胶花制造业,现在不是破产倒闭,也是惨淡经营。而香港的房价不会因为缺了李嘉诚而降低,还会有王嘉诚、张嘉诚……
你再恶毒地咒骂他,人家依然是首富,风雨不动安如山;你也不得不佩服李超人的眼力、定力和风险意识,那是多少轮商业周期历炼出来的真才实学。
当一个社会把李嘉诚当作奋斗偶像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在走上坡路;当一个社会把李嘉诚当做万恶的资本家蛀虫的时候,这个社会无疑是在走下坡路。
李嘉诚小学毕业,全靠自学成才,自强不息,一路从“港漂”打拼到首富。超人家传自有一套纵横商海的手段和心法。
1)对人一块一,对物九毛九
李嘉诚:“我的一生能有现在的高度,得益于一个道理:对人一块一,对物九毛九。”
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件物品值一块钱,你可以砍价,砍到九毛九,物品还是那个物品,不会变;如果一个人的服务值一块钱,你砍到九毛九,虽然也成交了,但你得到的服务可能变了,降低了。所以这种情况不能砍价,还应该主动给一块一,这样你就会得到超值的回报。
李超人收购资产敢于杀价,用人却不吝重金。香港打工皇帝是霍建宁,和记黄埔总经理,年薪高达两亿港币。他追随李嘉诚几十年,从一名会计师干到CEO,开疆拓土,忠心耿耿,自己已身价百亿还不离不弃,可见李氏识人之明,待人之厚。
2)让利
李嘉诚:“如果一份合作七三开是公平合理的,争取一下甚至八二开也是可以的,此时坚持自己只拿六,想不发财很难。”
让利,就是经商的秘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你的伙伴赚到钱,让你的客户尝到甜头,建立信誉,形成生态,自然财源滚滚,想不发财都难。
当年,李嘉诚和包玉刚两大华人富豪都在秘密收购英资公司九龙仓的股票,意图吞并,因为九龙仓的股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二虎相争,关键时刻李嘉诚让了一步,让一步海阔天空,他把手上九龙仓的股票全转给包玉刚,赚5千万走人,成全包氏成为第一大股东入主公司。后来包玉刚投桃报李,牵线搭桥成功帮李嘉诚从汇丰手上收了和记黄埔。和黄从此与长实并列,成为李氏旗下的核心资产,登龙首富之基业。
3)余地
李嘉诚:“如果我要到达对面沙滩,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游到对岸,而是要肯定有能力游回来。”
这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李超人早悟出来了,所以他投资极为谨慎,算无遗策,凡事从最坏处打算,任何时候都要留足余地,未思进,先思退,未思胜,先思败。
李经常说的话: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老话,“未买先想卖”。在你还没有买进来之前,就要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我在做任何项目时,都会要用99%的时间去考虑失败,用1%的时间去考虑收益。
4)最高心法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中国的企业家,悟吧!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