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反刍」是在以往学术讲座翻译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学术再生产板块。包括译前征集、讲座百科和编后对谈三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译者、校者、知识贡献者和评论者的历时性工作——翻译、阐释、关键词标注、结构化、注释、导读和议题拓展,帮助读者进入文本,深入理解内容;同时引导他们走出文本,探索更多当下、当时的思考。
本篇是随第203篇讲座“皮埃尔·维托里奥·奥雷利:超越图解,然后呢?”发出的讲座百科,包含四个部分:
【雷锋评论】针对每期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撰写短篇评论,提供一定程度系统性的知识背景,帮助读者确立某种理解框架。
【知识卡片】尝试通过知识贡献者建立讲座百科的注释形式。通过译前征集,招募对讲座内容了解或感兴趣的知识贡献者。来自不同领域、院校和学科的伙伴,自发为讲座补充注释,这种知识共建模式与雷锋长期以来的知识生产模式相呼应。
【知识星期】是旧板块的延续,在讲座发出一周内,我们会无偿为读者提供与讲座相关的阅读资源,鼓励大家及时阅读和思考。
【译者时刻】译者不仅是讲座的搬运工,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劳动、智慧和努力。所有后续的解读和再解读都建立在其工作基础上。特别设置该板块对译者及其研究方向、兴趣、以往在雷锋的工作等进行介绍。
板块A
雷锋评论
 特邀评论者:莫万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青年建筑学者、策展人,Architecture China杂志编辑。
她曾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美术观察》、Retrospecta等刊物多次发表文章。曾策划“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和“止物”(北京OCAT研究中心,2018)等展览,并担任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上海2017城市空间艺术季、“木构复兴”等展览助理策展人。她是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于耶鲁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发生于2005年10月25日的这场讲座“超越图解”可以说是如今业已成为当代西方建筑理论界最为重要的中生代人物之一的皮埃尔·维托里奥·奥雷利(Pier Vittorio Aureli)的早期思想呈现。正如主持人布莱特·斯蒂尔(Brett Steele)提到的,彼时的奥雷利于一周前刚刚获得了博士学位,讲座中提及的关于“绝对建筑之可能性”的博士论文在6年后以同名书籍形式出版。无论“图解”或是“形式”、“现实”或是“抽象”,奥雷利的思想脉络在这场讲座中业已显露出较为清晰与完整的脉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奥雷利将时隔近10余年后再度出版另一部值得期待的理论著作《建筑与抽象(Architecture and Abstraction)》。
对于任何人来说,“图解”并不陌生,即便在小学课本中,或许便业已能够发现“图解”的痕迹。它简化现实,抽象现实,也由此天然地具有一种能够阐释现实的潜力。然而对于在某种程度上于未来投射和创造出新的现实的建筑师来说,“图解”的危险亦在于它的抽象性。似乎,生产图解便意味着生产一种现实,而全然不顾这种现实的虚构与否,亦由此走向了一种虚无的图解,正如奥雷利在讲座中指出,“现今的图解成为了图示(icon),我们仍旧产生图解,但它不再作为理解现实的重塑和再发明了,相反,图解只是纯粹的独立表达”。毫无疑问,相信很多人会在后制作(post-product)生成图或是箭头示意图之时,对于这一论断充满同感。而在讲座中,奥雷利通过从诺利的罗马地图到“光辉城市”、从维特科尓的理想别墅到柴拉波罗的流线图的一系列案例,简要地勾勒出了这一“图解”之逐渐“自主化”的发展过程。
当然,奥雷利并未否定“图解”的批判性潜力。在讲座中,奥雷利引入“图解”的时刻,恰恰是中世纪城市转向一种新的城市状况而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的时刻,后者不再以经验为基础,而是对城市之转化过程(becoming)的抽象。正是在这一时刻,“图解”发挥出了它最大的潜能:帮助我们理解与阐释一种新的理论状况。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图解”正是一种新的理论的图式形式。在为阿尔伯特·波普(Albert Pope)的《阶梯(Ladders)》一书所撰写的前言中,奥雷利指出波普的贡献正在于通过提出“阶梯”图解而完成了对美国当代郊区城市普遍化状况的理论化凝练,它直指在过去往往无法被阐释、甚至被视而不见的城市状况之本质。而同样致力于理解与阐释城市,提出“从建造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建筑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的图解”的库哈斯,则在《Great Leap Forward》一书中通过68个互相关联的术语概念来描述以中国珠三角城市群为典型的当代城市状况。在此并非意味着孰高孰低,但基于“图解”或是“语言”来阐释现实,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选择。
那么,从图示化的图解到能够发挥出批判性潜力的图解,它们的距离又是什么呢?奥雷利并未在讲座中指出清晰的路径,但或许这其中的关键正在于讲座中提及的“摩擦时刻”——理论与现实,投射与真实之间的“摩擦”。正是“摩擦”的显现,才显露出“图解”以及理论化之于现实的阐释可能性以及其之不可能性,也由此得以令我们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审视不同的“图解”。毕竟,在“图解”或是理论化的抽象方式之外,我们仍然拥有诸多的方式能够帮助自身来理解与阐释现实,而在建筑学的图绘传统中,图纸、甚至是记录性草图依然能够、也应该发挥出它们的潜能。
板块B
讲座知识卡片
1
人物卡片
知识贡献者:
@KK(CQU研0)
01
皮埃尔·维托里奥·奥雷利
Pier Vittorio Aureli
皮埃尔·维托里奥·奥雷利(Pier Vittorio Aureli)是一名建筑师和教育家。
【教育经历】
2005年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贝尔拉格学院 建筑学博士
2003年 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 城市规划博士
2001年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贝尔拉格学院 建筑学硕士
1999年 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 建筑学学士
与马蒂诺·塔塔拉(Martino Tattara)共同创办了位于布鲁塞尔的建筑事务所 Dogma。事务所主要研究方向针对于大规模干预和城市研究。
任教于aa建筑联盟,担任博士课程研究主任、历史和理论课程讲师。目前,他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William B. and Shepherd Davenport客座教授。曾在鹿特丹Berlage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代表著作:
《绝对建筑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Architecture),2011
《自治工程: 政治与建筑在资本主义内与资本主义外》(The Project of Autonomy: Politics and Architecture Within and Against Capitalism Pier Vittorio Aureli),2008
《少即是足: 论建筑与禁欲主义》(Less is Enough: On Architecture and Asceticism),2013
知识贡献者:
@Betty Z
02
埃利亚·曾赫利斯
Elia Zenghelis
埃利亚·曾赫利斯于1937年出生于雅典希腊,是希腊建筑师和教师。曾就读于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并于1961年毕业。之后的10年间他为伦敦的Douglas Stephen and Partners公司工作,期间从1963年起在AA执教。
https://www.dsparchitecture.co.uk/4800035-a-r-c-h-i-v-e#! 曾赫利斯成为学校中知名的老师,引进越来越多激进的先锋主义到课程中。1971年开始曾赫利斯和伦敦、巴黎、纽约众多的建筑师开始合作,其中包括雷姆库哈斯和彼得埃森曼。
曾赫利斯于1975年成立荷兰建筑公司OMA,引来重要关注。合伙人是他的妻子Zoe Zenghelis,他以前的学生库哈斯和其妻Madelon Vriesendorp。曾赫利斯和妻子擅长用画作来表现OMA的项目,像Hotel Sphinx (1975),Sixteen Villas on the Island of Antiparos, Greece (1981)。
赫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zberger,荷兰建筑师,教育家。现代主义运动先驱之一,曾与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大师 阿尔多·范·艾克共事。著有《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对全球建筑学教学有深远影响)曾经评价曾赫利斯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老师。他的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们实现个人的兴趣和热忱,使他们高产。
图源https://www.hamedkhosravi.com/The-Masters-Teacher-1
从左到右:Rem Koolhaas, Zaha Hadid (站), Elia Zenghelis, Zoe Zenghelis and Madelon Vriesendorp
图源: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104704
Elia Zenghelis 和 Zoe Zenghelis创作的作品-纽约Hotel Sphinx 项目 (轴测图)
知识贡献者:
@李东晟(UPenn)
03
布莱特·斯蒂尔
Brett Steele
布莱特是一位建筑师,同时也是作家和评论家。该讲座开始时,布莱特已于当年(2005)被任命为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简称AA)院长,并于2017年离开AA,开始担任UCLA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在这之前,他曾在AA、俄勒冈大学和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他曾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担任项目建筑师,并在1996年与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创办了“AA设计研究实验室”。布莱特的研究兴趣包括现代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以及新媒体、信息经济和计算机技术对设计的影响。
作为编者(editor)所参与的著作:
Negotiate My Boundary (2002);
Corporate Fields (2005);
Design as Research (2005);
First Works: Architectural Experimentation of the 1960s & 1970s (2009);
Supercritical: Peter Eisenman Meets Rem Koolhaas (2009);
O-14: Projection & Reception (2012)
参考翻译:
《协定我的界限》(2002)
《企业的场域》(2005)
《设计即研究》(2005)
《开山之作:20世纪60与70年代的建筑实验》(2009)
《超临界:彼得艾森曼遇见雷姆库哈斯》(2009)
《O-14:映射与接受》(2012)
知识贡献者:
@译者张一
04
海因里希·伯尔
Heinrich Böll,47 团体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1917.12.21—1985.7.16),著名德国作家与翻译家,曾活跃于47团体,于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基于战争生活的经历和下层人民生活的体验,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罪恶,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批判了西德政府和宗教组织的虚伪与黑暗,反映了政治力量为底层德国人民的带来的悲痛与苦难。
主要著作:
《列车正点到达》(1949)
《一声没吭》(1953)
《小丑之见》(1963)
《莱尼和他们》(1971)
知识贡献者:
@译者张一
05
翁贝托·埃科
Umberto Eco,63团体
翁贝托·埃科(1932—2016)是享誉世界的一位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文学评论者、哲学家、和大学教授。Umberto Eco是Group 63创始成员之一。Group 63 作为1960年代意大利的一场先锋文学运动。由一群对改变传统意大利的“从众”社会有着共同渴望和理想的知识分子组成。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尤其是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消费主义。
翁贝托·埃科的学术研究涉足主要领域有:文艺理论和语言符号学,主要著作:《中世纪的艺术与美》《开放的作品》《内容的形式》《符号学概论》《符号学和语言哲学》《诠释和过度诠释》。翁贝托·埃科除了严肃的学术著作外,还著有大量的小说和杂文,长年给杂志专栏撰写以睿智、讽刺风格见长的小品文。最驰名的作品为1980年小说《玫瑰之名》。之后写了包括《傅科摆》和《昨日之岛》。他的小说《布拉格墓园》于2010年出版,在意大利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排行最高位。埃科 生前任教于博罗尼亚大学(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居住在米兰。他被称为‘欧洲公共知识分子’,也被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
知识贡献者:
@编辑王婉琳
06
詹巴蒂斯塔·诺利与《诺利地图》
Giambattista Nolli
詹巴蒂斯塔·诺利(Giambattista Nolli,1701年4月9日-1756年7月3日),意大利建筑师和测量师。最出名的作品是罗马平面图《 Pianta Grande di Roma》,于 1736 年开始测量并于 1748 年雕刻,现普遍被称为《诺利地图》。该地图由 12 块铜板雕刻而成,总尺寸为 176 厘米(69 英寸)x 208 厘米(82 英寸),是为了响应教皇Pope Benedict XIV的委托而制作和出版的,该委托调查罗马,以帮助为中世纪罗马的 14 个地区划定界限。这是迄今为止对罗马最准确的描述,当时正值罗马教皇的建筑成就鼎盛时期。
The Nolli map, 1748
诺利地图局部:(837)万神殿
诺利地图反映了布法里尼(Bufalini) 1551 年的地图,但诺利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创新。首先,他将城市的方位从正东(当时的常规方位)调整为磁北,这反映了诺利依靠罗盘来确定城市地形的方位。其次,虽然诺利沿用了布法里尼使用深色阴影的街区和建筑来表示建筑图底的方法,但他将圣彼得广场柱廊和万神殿等封闭的空间表示为开放的市政空间。最后,这幅地图在精确度上有了显著提高,甚至注意到了西班牙台阶的不对称。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该地图一直被用于罗马市的政府规划;在那之前,它一直是所有罗马地图绘制和规划的基础地图。
诺利和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合作的缩小版地图于原地图完成的同一年出版。皮拉内西在该作品的印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塞佩-瓦西(Giuseppe Vasi)也做出了贡献。(wikipedia)
知识贡献者:
@李东晟(UPenn)
07
乔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是一位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建筑师和雕刻家。他于1720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后来在罗马度过了大部分的职业生涯。
皮拉内西以其宏伟的浮雕版画而闻名,这些版画以罗马古代建筑、古典雕塑和古罗马遗迹为主题。与他的“罗马景观图”(Vedute di Roma)齐名的是其“幻想的监狱”(Carceri d'invenzione)系列组画。监狱组画系列融合了古典和巴洛克艺术风格,展现了皮拉内西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对建筑结构的独特理解。画中的建筑结构几乎突破了现实世界的物理限制,从而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和神秘氛围。
知识贡献者:
@译者张一
08
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
Constantinos Apostolou Doxiadis
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Constantinos Apostolou Doxiadis),希腊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被称为人类群居学(Ekistics)之父。人类群居学试图涵盖人类居住的所有规模,关注大都市甚至世界性的都市,并重视城市在时间维度的发展轨迹,从考古和历史记录中学习。这门学科涉及地理学、生态学、人类学、文化、政治等。他借鉴使用生物模型来描述人(anthropos)的“人居行为”(自然、社会、人类、建筑、网络),使用进化模型来解释人类住区的形态。最后,他建立了一个一般理论,将城市视为不断进化的有机体,同时具有生物性和技术性,而人类可以使用“人居知识”来指导城市的进化。
主要著作:
创办期刊 Ekistics and the New Habitat,于1957年起发行
《人类群居学:人类聚居地科学导论》 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1968)
知识贡献者:
@KK(CQU研0)
09
鲁道夫·维特科尔
Rudolf Wittkower
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1901-1971)是英国艺术史家,生于柏林,1933年移居伦敦,先后任职于瓦尔堡研究院和伦敦大学,1956至196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艺术史和考古学系主任,专门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艺术与建筑。
相关著作: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1949)
《艺术家与自由艺术》(1950)
《贝尔尼尼:罗马巴洛克雕塑家》(1955)
《意大利的艺术与建筑:1600-1750》(1958)
《生于土星:艺术家的性格和品行》等著作。
知识贡献者:
@KK(CQU研0)
10
克莱明·格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克莱明·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年-1994年),格林伯格1909年1月16日生于纽约城的布隆克斯(the Bronx),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
主要著作:
《艺术与文化:评论随笔》(1961)
《后期作品》(2003)
《自制美学:对艺术和品味的观察》(1999)
知识贡献者:
@林曜 (PrattGAUD)
11
格雷格·林恩
Greg Lynn
格雷格·林恩(Greg Lynn)是一位美国建筑师,生于1964年,是Greg Lynn FORM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和所有者,同时担任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艺术与建筑学院的教授。他还是波士顿机器人公司Piaggio Fast Forward的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在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他荣获了金狮奖。2010年,林恩被美国艺术家联合会(United States Artists)授予会员资格。他还是加拿大建筑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的董事会成员。
格雷格·林恩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和前卫设计闻名于世,他早期对数字设计和技术的探索使他在学术界获得瞩目。他的建筑事务所Greg Lynn FORM致力于运用数字化设计方法探索建筑的新可能性。
知识贡献者:
@译者张一
12
弗朗索瓦·乔伊
Françoise Choay
弗朗索瓦(Françoise Choay),法国建筑和城市历史学家和理论家,巴黎大学教授。弗朗索瓦致力于建筑、城市、文化遗产等众多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她的研究是意大利和法国之间建筑、城市规划和遗产文化交叉融合过程的基石。弗朗索瓦的重要著作之一,《城市主义,乌托邦与现实——选集》,通过追溯19世纪初的奠基性文献,讨论了工业革命以来异质性的城市思想。她批判在当时西方文化大规模的理论化城市主义概念——“一门学科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无条件地强加其权威”,质疑当时的城市主义学科是否具备可信的科学基础。该论点引发了业界激烈的辩论。
主要著作: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60)
《城市主义,乌托邦与现实——选集》(L'urbanisme, utopies et réalités)(1965,法语)
《规则与模型:建筑与城市主义理论》(The Rule and the Model: On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1997)
知识贡献者:
@Melissa  Xiao
13
阿里桑德罗·柴拉波罗
Alejandro Zaera Polo
Alejandro Zaera Polo是西班牙建筑师、理论家,也是Alejandro Zaera-Polo & Maider Llaguno Architecture (AZPML)的创始人。他曾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和鹿特丹贝拉格学院院长。
他毕业于马德里高等建筑技术学院(the Escuela Técnica Superior de Arquitectura de Madrid),随后于 1991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学位(MARCH II)。
1991 年至 1993 年,他在OMA工作。1993 年,他与他人共同创建了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FOA) 公司。该公司在日本、美国、荷兰和西班牙开展建筑项目。
2011 年 6 月,FOA 解散后,他成立了 Alejandro Zaera-Polo Architecture(AZPA),后更名为 Alejandro Zaera-Polo & Maider Llaguno Architecture(AZPML)。
他还曾担任巴塞罗那建筑质量委员会顾问和伦敦经济学院城市时代智囊团撰稿人。El Croquis》、《Quaderns》、《A+U》、《Arch+》、《哈佛设计杂志》、《Log》和其他杂志都发表过他的文章。他是 2017 年首尔建筑双年展的首任联合策展人。
知识贡献者:
@Betty Z
14
白亨民
Hyungmin Pai
Hyungmin Pai 是首尔大学副教授,建筑史学家,评论家,策展人。他从MIT麻省理工的“历史、理论和批判” 项目博士毕业。曾两次获得美国富布莱特项目奖学金。曾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和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教书,并曾作为MIT和伦敦城市大学的访问学者。他策展过威尼斯双年展2008韩国馆等。在图解方面颇有研究。他著有《作品集和图解:美国建筑,论述和现代性》(The portfolio and the Diagram: Architecture, Discourse, and Modernity in America)
2
背景卡片
知识贡献者:
@Betty Z
01
我曾受邀前去看了奥雷利投入一年时间所作的项目*,它可以被理解为对布鲁塞尔的特殊欧洲式解构,他对这座城市建筑质量和材料的分析形成了该研究型项目的基础。
《布鲁塞尔宣言》(Brussels - A Manifesto Towards the Capital of Europe)
2007 年罗马条约签署 50 周年象征着欧洲计划本身的 50 岁生日。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点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让人们关注布鲁塞尔作为欧洲首都当前和未来的角色。
布鲁塞尔的欧洲存在有哪些无可争议的品质?布鲁塞尔如何有意识地履行其欧洲使命并成为欧洲政治计划的真正体现?在 Pier Vittorio Aureli 和 Elia Zenghelis 的带领下,贝尔拉格研究所的 16 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组成的国际团队调查了这些问题,并为欧洲首都的未来制定了一项计划。
《布鲁塞尔宣言》是一本小册子,它将这座城市不言而喻的、隐藏的或被遗忘的品质视为围绕欧洲机构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有形项目的基石。通过采用这一视角,这本小册子使有关欧盟及其首都未来的讨论变得具体、明显且易于理解,从而将其从通常仍然抽象的话语中拯救出来。布鲁塞尔宣言是一个极具远见的项目,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观点,将建筑的代表作用与欧洲的未来联系起来。
知识贡献者:
@F(RMIT)
02
我的博士研究*刚开始是关于一个我称之为“绝对建筑的可能性”的疯狂想法
《绝对建筑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Architecture)于2011年出版成书(未能核实是否为其博士论文)
在书中,Pier Vittorio Aureli提出,建筑中尖锐的形式意识是与城市进行政治、文化和社会接触的先决条件。奥雷里使用“绝对”一词,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纯粹”,而是指某物在与它的他物分离之后,坚决地是它自己。在追求绝对建筑的可能性的过程中,另一个是城市的空间,它的广泛组织和政府。政治是通过分离和对抗的斗争;建筑形式的基本条件是分离和被分离。通过其分离和被分离的行为,建筑同时揭示了城市的本质和作为政治形式的本质:城市作为(分离)部分的组合。Aureli回顾了四位建筑师的作品,他们的项目通过建筑形式的制作而推进,但他们关注的是整个城市:Andrea Palladio,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Étienne Louis-Boullée 和Oswald Mathias Ungers。Aureli认为,这些建筑师的作品通过阐述具体和战略性的建筑形式,解决了现代城市的转变及其对城市的影响。他们的城市项目没有采取整体规划的形式,而是以特定场地干预的“群岛”形式表达。

本书在【知识星期】中提供pdf资源,按照提示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得。
3
注释卡片
知识贡献者:
@译者张一
01
47团体(Grouppe 47),德国
47团体创立地
47团体(Grouppe 47)是由里希特、安德施等于1947年发起成立的德国作家聚合体,也称四七社/四七派。其在成立初期为年轻作家提供了二战后德国文学复兴的平台,后来发展为极具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组织,是战后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摇篮。
重要成员有汉斯·里希特、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保罗·策兰等。组织形成之初,发起者里希特、安德施曾尝试发行刊物《天蝎座》(Der Skorpion),也是47团体第一次会议的契机,但刊物最终未能发表。后组织决定通过每年召开作家会议,以集体讨论和批评的形式开展文学交流活动。1950年设立47文学奖(Preis der Gruppe 47),推出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促进了战后德国文学的繁荣。60年代中期后,47团体逐渐产生内部矛盾和分化,最终于1977年解散。
知识贡献者:
@译者张一
02
63团体
(Group 63/Gruppo 63)    ,意大利

63团体(Group 63/Gruppo 63),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先锋文学运动,由意大利知识分子组成,于 1963 年在巴勒莫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组建。其创始人包括爱德华多·圣圭内蒂、安伯托·艾柯、南尼·巴莱斯特里尼等。63团体挑战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明确批评了中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交流渠道,提出了颂扬想象力至上(l'immaginazione al potere)的美学价值观。该团体组织年度会议,朗读和辩论新作品。于 1967 年 6 月开始出版《Quindici》月刊,该期刊的出版一直持续到1969年8月,直至学生运动和社会冲突带来了分歧,最终导致团体的解散。
知识贡献者:
@Betty Z
03
有趣的是,今天我们将“知识”翻译成科学,福柯肯定很懂这个
*。

福柯使用“权力/知识”一词来表示权力是通过公认的知识形式、科学理解和“真理”构成的:“真理是这个世界的事物:它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约束而产生。”它会引起权力的定期影响。
对于福柯来说,认识是特定时代内主观性的指导性无意识——形成历史先验的主观参数。他在《事物的秩序》中使用了术语“episteme”,在特殊意义上指的是历史的、非暂时的、奠定真理和话语基础的先验知识,从而代表了它们在特定时代内的可能性条件。在书中,福柯描述了“episteme”:
在任何特定的文化和任何特定的时刻,总是只有一种认识来定义所有知识的可能性条件,无论是在理论中表达还是在实践中默默投入。
在随后的著作中,他明确表示,几种“episteme”可以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成为各种权力知识系统的一部分。福柯试图论证话语的构成性限制,特别是使话语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规则。然而,福柯认为,尽管意识形态可能渗透并形成科学,但它不一定这样做:必须证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如何形成所讨论的科学的;矛盾和缺乏客观性并不是意识形态的指标。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将福柯对 “episteme”的使用与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的范式概念进行了比较。
知识贡献者:
@F(RMIT)
04
柯林·罗曾说这是对图底城市主义*的明确表达
figure-ground urbanism 可以简单理解为以figure-ground 为主要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的城市主义。
figure-ground 一般翻译为图底关系或者图底理论,在建筑学语境下,建筑为figure为"图”,城市空间为ground 为“底”。
图底关系图是城市空间的二维地图,显示了已建空间和未建空间之间的关系。它被用于分析城市设计和规划。它类似于诺利地图,表示建筑物内外的公共空间,也类似于用简单的矩形块记录公共和私有财产的块模式图,但又不相同(Wikipedia)。
图底关系分析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对图形与背景(Figure-ground)的解构,将所有城市空间,分解为建构筑物实体与外部空间环境两个基本要素。其分析步骤是,首先对空间要素进行抽象,将城市空间的实体简化为图形,将外部环境统一为背景;然后,通过简洁直观的要素对比,总结城市空间的内在结构与秩序,最终达到辅助城市设计的目的。
图底关系分析的具体内容分为实体分析与环境分析两个部分。实体分析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布局、形态与密度等进行几何学解析,而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公共空间的界面、联系与等级。当建筑实体布局集中、密度较高时,更容易实现外部空间环境的“完形”(Configuration)。且主流的设计观点认为,连续的外部空间环境,更容易创造出积极的城市空间(Space-as-object)。基于图底关系分析,设计师可以通过增加、减少或移动建筑实体的布局形态,实现改变外部空间环境的等级结构、尺度大小与封闭度等设计意图。(中国大百科全书)
知识贡献者:
@李东晟(UPenn)
05
看看史密森夫妇的首都柏林项目*,我认为这是第一个图解成为建筑形式的城市项目。
首都柏林项目(Capital Berlin Project)是史密森夫妇在1958年为柏林一场建筑竞赛设计的城市规划。该竞赛是为了应对二战后柏林的重建需求以及城市被分割为东西柏林的情况。史密森夫妇的提案旨在创建一个全新而统一的德国首都,从而超越政治分裂,并成为德国国家的希望和进步的象征。
首都柏林项目的核心概念是在东西柏林的地理中心建立一个新的城市中心,被称为“Hauptstadt”,从而促进统一和认同感。另外,该项目还将线性公园和长廊作为主要轴线,使其连接各个社区和文化地标,促进社会交流和凝聚力。该方案对交通和流动性理念的重视,使其在战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贡献者:
@李东晟(UPenn)
06
法国城市地理学派——亨利·柏格森借助对“绵延( durée )”的定义极大地改变了“转化(becoming)”的内涵*
“绵延”(Durée)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所提出的关于时间的概念,强调与我们内心体验相关的时间流动。与传统的线性时间观不同,“绵延”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直接体验到的、无法被切割和测量的流动感。“绵延”体现了时间的连续性流动,并强调个体的直观体验和内在意识对于时间理解的重要性。这一概念对于理解自由意志有着重要意义。
知识贡献者:
@F(RMIT)
07
我总是向学生展示布兰齐(Andrea Branzi)早期的一个草图*,以说明他和战神广场的做法一样。——只有平面!不像我们构建研究时所用到的那些无休止的重复图解。
注:未能找到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布兰齐“早期”的草图,能找到最多的是关于他1969年左右做的一个理念性城市设计《不停歇的城市》(No-Stop City,1970,其中有很多不一样的平面图。
作为全球城市化的典范,《不停歇的城市》(No-Stop City)是1970年首次发表在《Casabella》杂志上的一个理论项目,题目是:“城市,社会问题的装配线,大都市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它实现了“大都市中建筑消失的想法”。对于Andrea Branzi来说,No-Stop City是一个基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性乌托邦,在这里,设计旨在成为改变生活方式和领土的基本概念工具。这个“没有尽头的城市”有着与工厂或超市相同的组织类型。它提供了一个具有多个枢纽的重复模式,一个中立、平等和连续的结构。“不停歇的城市”看起来就像一个停车场,上面装饰着可居住的家具,这些家具可以根据情况加以利用。这是一个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自由和个人参与来建立自己的居住空间的地方。室内空间配备了人工照明和空调,使居民能够建立开放和连续的新住宅类型,因此有可能培育新的联系方式和社区形式。
“无止尽的城市”是对建筑项目和设计的激进分析,为一个没有质量的非物质城市提供了一个模型,一个只致力于信息、技术网络、市场和服务的持续流动的城市;在那里,建筑消失在一个纯粹的“城市符号圈”中,没有任何象征价值。
本书在【知识星期】中提供pdf资源,按照提示回复关键词“图解”即可获得。
知识贡献者:
@KK(CQU研0)
08
安东尼·布朗特在某本书中(我忘记书名了,可能是文艺复兴理论之类的)描述了这个巧合*——建筑署名与印刷术的兴起同时发生。
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是著名的英国艺术史学家,结合讲座前后提及的内容,贡献者推断此处提到的著作为《意大利的艺术理论 1450-1600》(Artistic Theory In Italy)或《法国的艺术与建筑 1500-1700》(Art and Architecture in France)。这两本书当中均出现对于建筑师风格和设计手法的评价与描述,具体到讲座当中提及的“文艺复兴理论”,此处更倾向于第一本书——《意大利的艺术理论 1450-1600》,本书当中对于阿尔伯蒂(Alberti)的个人背景、理论思想以及主要成果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理论分析。但是对于讲座中提及建筑署名与印刷术的兴起同时发生的“巧合”,两本书当中均未能发现确凿的描述(可能出现遗漏)。
附注: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与皇室有着血缘关系,担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艺术品顾问近20年,1956年被封为爵士,1979年他的苏联间谍身份被曝光,是剑桥五杰(Cambridge Five)当中暴露的第四人,随后爵士头衔被剥夺。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史学家之一,是英国现代艺术史的先驱者,在许多关于印象派和抽象艺术的研究中都有突出贡献,是17世纪绘画研究的权威。
这两本书在【知识星期】中提供pdf资源,按照提示回复关键词“图解”即可获得。
知识贡献者:
@Betty Z
09
对我来说,这是图解真正实现自治的时刻,它具有这种潜力,但也存在着完全消解其所代表事物的危险*
结合上下文理解:PVA认为图解自身成为了一种‘artifact’构筑物。一个很重要的项目--Kenzo Tange的东京湾项目可以用来理解这一点。
图源:https://www.acsa-arch.org/proceedings/Annual%20Meeting%20Proceedings/ACSA.AM.96/ACSA.AM.96.52.pdf
上图能看出是很明显的插入系统,方案有自身的核心,同时在核心轴上有很多插入式的胶囊。在这图中,城市成为了一种抽象,成为了一个图解。有趣的是丹下健三的这个项目方案和水面脱离孤立,也证明这种完全抽象化是必须的。这图解也成为日后丹下健三给项目以形式的基础。图解从一个工具,到完全拥抱这种超越现象(即建筑形式)的更复杂的层面,成为总体化的表达时刻,甚至不知怎么回事,它比现实更能重塑现实。

所以说,图解逐渐变得几乎是自治的,从原来的含义和投射中脱离出来。今天,可惜,图解只是图示了,我们忘记了它可以是理解现实的一种时刻,一种再发明。对PVA来说有趣的时刻是,建筑形式越来越不重要,而建筑思考带来更多的可能性。colas有一个总结性的叙述:图解从一种必要责任,应变成构建建筑,成为思考任何领域任何事情的思考方法。
同时,实际需要表达的东西有被被消费、消耗、淡化的风险。
知识贡献者:
@F(RMIT)
10
白亨民(Hyungmin Pai)认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图解,我们拥有的是其他东西——形式和表现,直到我们开始失去它在表达人类秩序上能力的信心*,随着阿克曼、芒福德和其他人的出现,在20世纪开始出现了图解。
Paul Nelson, “Museum of Science” (or Palace of Discovery), from Architectural Record, February 1939
在Hyungmin Pai的《作品集和图解:美国建筑,论述和现代性》(The portfolio and the Diagram: Architecture, Discourse, and Modernity in America)一书中,《第三部分:图解的论述》有一篇文章《图解作为平面,平面作为图解》里以美国建筑师Paul Nelson (保罗纳尔逊)为193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做的科学博物馆为引例,进行了关于图解观点的阐述。
Nelson在1937年Architectural Record发表的文章 《一个应用于建筑设计流程的方法》中的阐述表明,图解的过程一定包含一个普遍性的逻辑,是一个能生产新的独特结果的,理性和创意的过程。Nelson认为,图解代表了 ‘理想的空间布局’ 和 ‘理想的相互关系的方案’,它们被总结提炼为一种未预见过的建筑。图解一定是由功能(program)产生,表现的并非所见的而是所知的。它不应该是建筑的视觉呈现,而是功能的‘思考性图像’。其次,图解必然因为功能需求(program requirement)产生出建筑形式。---这样的需求产生了负担,即功能性平面逐渐清晰地展现成为建筑平面,或者说建筑被从目的(purpose)中翻译出来。【图解】确定了想法和形式之间的差距,并同时把他们带回到一起。然而这一过程并不能被保证。尽管图解努力把平面固定在功能上,但即使是最简单的项目,也有太多种可能来表达一个功能。一方面,平面通过某种方法由图解产生,多数情况下图解提供了分析性的工具和反思。另一方面,去看Nelson的科学博物馆图纸,图解和轴测图极其相似。很难不让人不怀疑图解是已经成形的建筑形式。Nelson称图解为‘理想的空间排布’,也从未否认过他们作为建筑图像的特征,它只坚持图解发生在轴测图设计之前而已。没有受类型的偏见影响。在Hyungmin Pai看来,不管怎样,图解既不是想法也不是形式,既不是功能也不是平面,而是作为一个连接它们之间的桥梁并没有多少可信度。
【总结节选自Hyungmin Pai的关于图解的论述,更多请参考Hyungmin Pai的《作品集和图解:美国建筑,论述和现代性》一书】
本书在【知识星期】中提供pdf资源,按照提示回复关键词“图解”即可获得。
板块C
知识星期
知识贡献者:
@编辑王婉琳
01
《超越图解》(After Diagrams)2005,PVA讲座同名文章
与讲座内容十分接近,可参考阅读。

知识贡献者:
@F(RMIT)
02
查尔斯·亚历山大·詹克斯(Charles Alexander Jencks)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1977)
这本书现在已经出了第六版,成为了经典。它写于1977年,是第一个定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事件,导致其随后在其他领域的采用。也许没有其他书在塑造观点和实践方面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而这第6版将故事带到了最新版本。《后现代建筑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建筑语言的理论处理与后现代运动历史上6个不同阶段的记录相结合;这本书帮助引导了这一传统的进程,现在,在它艰难的成功时刻,描绘了一个新的方向。在这本书中,读者会发现罗伯特·文丘里、迈克尔·格雷夫斯、詹姆斯·斯特林、汉斯·霍莱因、奥尔多·罗西、埃德·琼斯、查尔斯·摩尔、塞萨尔·佩里、新崎新和许多其他影响了这一主要建筑运动进程的人的重要建筑。
知识贡献者:
@李东晟(UPenn)
03
鲁道夫·威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1949)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 的作者是著名建筑师和学者鲁道夫·威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该书是一本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发展的重要著作,着重于当时主要的建筑师——从阿尔伯蒂到帕拉第奥,分析了他们对古典建筑原则复兴的贡献,并解释了某些建筑形式的真正意义,从而揭示了该时期建筑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讲座提到的原图
知识贡献者:
@李东晟(UPenn)
04
柯林·罗(Colin Rowe),《理想别墅的数学》(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
《理想别墅的数学及其他论文》(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是柯林·罗学术生涯中的首部文集,收录了柯林·罗从 1940 年代到 1970 年代陆续写作和发表的九篇建筑理论论文。本书以柯林·罗的《理想别墅的数学》作为开篇,以 1959 年在《格兰塔》(Granta)杂志发表的《乌托邦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Utopia”)结束。
讲座提到的原图
知识贡献者:
@F(RMIT)
05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1984
在这本书中,罗西批评了当前建筑实践中对城市缺乏理解。他认为,一个城市必须被研究和评价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构建的东西;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经得起时间流逝的城市文物。罗西认为,城市记得它的过去(我们的“集体记忆”),我们通过纪念碑来利用这种记忆;也就是说,纪念碑为城市提供了结构。他的书是1990年德国统一后柏林重建的主要参考资料。英文译本已于1982年出版。
知识星期,一周即焚
公众号后台回复“图解”,获取10本推荐书籍pdf~
知识星期每周不定时更新,一周即焚,获取知识请勤奋!
【本篇书籍pdf资源贡献者@F @李东晟 @KK
 感谢本期知识贡献者 !
F
RMIT
李东晟
UPenn
Betty Z

KK
CQU研0
Melissa Xiao
林曜
PrattGAUD
板块D
译者时刻
 张一 
爱丁堡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
建筑学背景,热爱设计和创意领域。22年硕士毕业,研究型新人选手,初初初级研究助理,研究兴趣游走在可持续性城市设计领域的各种细分,秘技是反复横跳和再接再厉。目前正作为gap中一条有梦想的咸鱼,参与各种学术文化类的工作中。重度第九艺术爱好者,小岛秀夫的粉丝。以及近期爱好是速通苦痛之路。 
编辑排版:王婉琳
相关讲座推荐
如有兴趣翻译以上讲座,请联系公众号后台报名!
知识反刍交流群
如果你对本期议题感兴趣,
扫码加入第203期讲座交流群~
快来加入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