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在上一篇文章《在天朝A股,抄底和摸顶,哪个更加困难?》中有过统计,整体市场有超过一大半的时间处在价格区间的中下游,当时的沪深300指数价格分布直方图如下。
其中分组序号越大,代表的价格也就越高,柱子上的数值,表示落在该组价格区间的天数在总天数的占比,想了解具体统计细节的请看原文。
市场处在中低位价格区间的时间很长,便宜筹码很多,也很容易捡到,捡到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涨起来,如果能一直死死捂住还好一点,就是怕戒不了频繁操作,总体低位的时间偏多,频繁交易可落不着好。
现代人特别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挺讨厌说教的,说不定就会站起来盯着我反问道:“像你这样说,买完就只能删行情软件捂着啰?”。
我倒觉得凡事都没有这么绝对,投资交易各有各的打法,哪个流派都有赚钱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
今儿个要说的这个量化交易策略『鱼身策略』,懒人们可算是来着了,因为它的策略核心思想比较“佛系”,不是所有时间都处于可交易的状态,在那些死气沉沉的时间里,可以去干别的事情,比如说躺平放松。
我国著名的A股夜duang大V曾多次表示:炒股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他本意要表达的意思是,麻利儿的涨,麻利儿的跌都可以,就是不喜欢整天震荡阴跌、死气沉沉的行情,钝刀杀人的感觉别提多难受了。
一般股票价格的状态分为上涨、下跌和震荡,如果震荡发生在价格区间低位,则称为“底部平台”,震荡发生在价格区间高位,则称为“顶部平台”。
所以呢,一个典型的价格形成路径就是:底部平台 -> 上涨段 -> 顶部平台 -> 下跌段,然后循环往复。但可能有些股价K线形成的顶底部持续时间比较短,那就可能形成“尖顶”或“尖底”,而不是一段平台。
底部平台就如同“鱼尾”,顶部平台就如同“鱼头”,从头吃到尾那是“妄念”,鱼身策略就是想越过死气沉沉、没滋没味的平台期,捕获一段肥美的鱼身(上涨段)。
鱼身策略的核心就是:选择绩优股票在突破底部平台或上升段时买入,在顶部平台或下跌段开始时卖出。关于如何选择绩优股,可以参照之前的3篇文章,因为是懒人专属,目标就是尽可能筛选出不容易暴雷、让人省心的正经股票。
想要吃到上升段,关键是对上升趋势的识别,本次用的核心指标是相对强弱指标RSI(Relative Strength Index),计算方式如下。
RSI = N日内上涨幅度累计 / N日内上涨及下跌幅度累计 * 100
从计算方式中看出,它用上涨幅度代表多方力量,下跌幅度代表空方力量,最终计算多方力量在总体力量当中的百分比。
RSI的数值在0~100之间,超过50表示多方力量占优,低于50表示空方力量占优,除了能识别趋势以外,还能识别超买超卖,更多具体用法都可以在网上搜到,在此不再瞎BB了。
识别上升段可不是计算出RSI大于50就完事儿了,而是要分为两层,一层是针对大盘的识别,另一层是针对个股的识别,而且识别是分多周期识别,假设分为长、中、短这3个周期。
当大盘的长周期RSI数值小于阈值时,停止一切交易;如果大盘长周期RSI数值高于阈值,开启交易开关,计算所有周期的RSI值,如果3个周期中每当有一个周期RSI值处于阈值范围,则多买一份,有多少个周期满足就买多少份;当不再满足条件时就卖出。
看了这个择时和仓位控制,就知道鱼身策略在实际当中会过滤掉不少的交易时间,上面已经大概介绍完了鱼身策略大体的设计思想,是该牵出来遛遛了。
先来贴一个纯粹选绩优股死死捂住不择时的回测绩效。
适合PC端观看的横版:
适合手机端观看的竖版:
再来贴一个想捕捉上升段的鱼身策略的回测绩效。
适合PC端观看的横版:
适合手机端观看的竖版:
从两张图的对比可以看出,除了鱼身策略最终收益要比死捂策略要高之外,关键是鱼身策略有一半时间都在躺平,并且夏普率和盈亏比要更高,最大回撤要更小,投资体验会更好,最近一直空仓,也躲过了今年这场大跌。
顺带提一句,投资不同领域/行业/概念,可以切换不同的大盘表征指数,大盘不是死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投资是天道酬勤,但未必多劳多得。
PS:本文『鱼身策略』试验源码已分享至『量化藏经阁』和『量化藏经阁Max』社群内,群友请在社群量化兵器库原路径中自取。
END
如果对本文有疑惑,或是想聊聊
亦或是围观朋友圈当点赞之交
点我,让我们一路同行
吃瓜吐槽写代码
(微信号:iquantman)
添加好友后,私信『666』
送你一些量化小福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