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武训:一个乞丐凭啥被写入正史?
文\三喵先生  编:瑞秋的春天
☄所
谓救国救民,说到底不过是爱身边的人,这是一条很简单的道理,而武训的一生,就是这个道理非常完美的诠释了。
现今社会讲到办慈善,很多人觉得这是富豪专属的事务,钱多的花不完,捐出去一些给贫困儿童解决温饱教育等等,总之就是有钱人才办得起慈善。
◇ 电影《武训传》中赵丹扮演的武训形象
这其实多多少少跟事实有点偏差,历史上有真实的普通人,甚至赤贫之人投身慈善者,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就是清朝末年的义丐武训,他一辈子相当多的时间是个乞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乞丐,却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兴办学校,帮助穷苦儿童读书,其义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武训为什么要行乞办学?今天就来聊聊他的故事。
武训的原名是武七,家里排行老七,上头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他这一大家子人生活在山东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在他七岁时就去世了。在此之后,他母亲安排武七去远房亲戚家做长工,负责看果园和喂猪。武七小小年纪,没文化不识字,光靠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不能获得尊重,超时干活,饥一顿饱一顿,那都是家常便饭,反而经常遭受虐待和毒打。
◇ 电影《武训传》中,少年武训形象
◇ 电影《武训传》中,武训给人打工赚钱
更过分地是,武七干了三年,一分钱工钱没捞着,去讨薪的时候因为没有文化,自然也没有正式的契约,东家根本不认,反而说他是恶意讨薪,自然就给赶了出来,辛辛苦苦三年,到头来如此凄惨,此事对武七打击特别大,据说,他回到家后连着睡了三天三夜,水米不进,一言不发,不识字,没有知识在社会上就是任人欺压,而像他这样出身的苦孩子千千万万,没钱就没办法读书,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武训他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只是他并不想看到别家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就发下宏愿,希望办学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可是办学需要钱财,他一个社会底层盲流没了工作,如何筹集欠款呢,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乞讨筹钱了。
此时的武七二十岁,当他下定决心这么做的时候,连家里人也都看不下去了,跟他断绝了关系。即使如此,武七还是踏上了行乞办学的不归路。
◇ 电影《武训传》中,武训为兴办义学给孩子当马骑
◇ 电影《武训传》中,武训为兴办义学只要赚钱的路子,不论多难都去做
此后三十年,武七作为乞丐走遍了许多地方,乞讨时当然是会拿着碗要钱,但也有奇特的造型和才艺表演,清朝后期的男人头上都是后面一半头发,武训先是剃掉了左半边,留着右边和辫子,后来等左边头发长出来,又把右半边剃掉,用这种奇特的造型吸引观众。
等大伙聚齐了,武七就表演拿大顶,蝎子爬之类的项目,至于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那不在话下,甚至吃粪便、砖瓦,只要不死,也不是不可以,能要来钱就行,有了钱,将来就能办学了。
◇ 电影《武训传》中,武训剃光半边头发行乞
如此行乞三十年后,到光绪十四年,也就是1888年,武七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他用这笔钱买了家乡的两百多亩地,这土地的一部分用来办学校,剩下的地方收地租维持学校运营,除此之外还有三千八百多吊钱的盈余,这足够作为办学的启动资金了。
◇ 电影《武训传》中武训正在计算筹办义学所需的捐款
◇ 电影《武训传》中,武训在自己筹办的义学看孩子们读书情景
于是,武七建立起第一所义学,也就是崇贤义塾。当然啦,办学光有场地还不行,得有老师和学生吧,武七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与此同时,他挨家挨户拜访贫困户,跪着请求他们让孩子去读书,他的学校分文不取。免费的学堂和武训诚恳的态度打动了老师和孩子们,崇贤义塾开办当年顺利解决了师资问题,并招收了五十多名学生。此后每次开学,武七都会跪拜学生和老师,这成了义塾的传统。
◇ 电影《武训传》中,武训跪求他人让孩子上学
◇ 电影《武训传》中,武训不穿朝廷赏赐的黄马褂,以方便自己行乞
武七办学一事在山东引起了轰动。本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地方士绅办学供子弟读书的传统,武七一个乞丐,辛辛苦苦把自己的积蓄全都用做办学,简直就是道德楷模,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钱粮和徭役,并捐银洋二百两。光绪皇帝封武七为“义学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不仅如此,还给武七改了个名字叫武训,这训字的意思是“垂训天下”,当为天下楷模。
有了朝廷的封赏和地方大员的捐资,武训办学的事业得以更加顺利地进行,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武训创建了第二所义学,到了1896年,第三所义学建成。但此时的武训已经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最终在自己创立的义学当中含笑去世。武训一辈子没有妻子儿女,去世时身无分文,家乡的全体官绅为他举办了葬礼,并把他葬在崇贤义塾边上。
◇ 今人重修的武训墓
武训虽死,但故事还在继续。他去世后不久,清政府先是甲午战争败于日本,又在西方列强的瓜分之下苟延残喘,不得已之下开始了改革运动,也就是“清末新政”。
在改革中,教育改革非常重要,朝廷要废科举,还要兴学堂,这都需要钱,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希望民间力量参与其中。这时山东官员想起了已经作古的武训,于是把武训的事迹写进奏折,所谓“若得千百武训起,而辅之则学校之兴可翘首而待矣”。
武训生前的义举再一次被清政府注意,这一次,满清学部经过审议,认为武训办学合道义,也符合当世潮流,同意将其生平纳入国史馆的立传工作,一个乞丐身后盖棺定论,能和那些满洲八旗,皇亲贵胄放在一起,这是武训生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而清政府的这个举动,也让武训的名头走出山东,走遍全国。
◇ 电影《武训传》中赵丹扮演的武训形象
进入民国之后,武训的事迹也在激励着一代代的教育家们。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就一直以武训为榜样,还亲自写了《武训颂》,其中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我们看晚清民国的历史,很容易目光被一些军政界的大人物给吸引走,这些大人物主宰的历史往往充满着铁血和残酷,而在当时“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也多亏有武训和陶行知这样默默无闻办教育的人,使得那段历史也多少有不那么残酷,值得回忆的一面。
如今回望历史,这武训在历史的大潮当中可谓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他办的教育也的确只能惠及有限的贫民子弟,并不能“解天下苍生于倒悬”,但是即使如此,他用自己全部的心力和资源,不计成败利钝,尽可能地让几十个,上百个贫苦儿童读上了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谓救国救民,说到底不过是爱身边的人,这是一条很简单的道理,而武训的一生,就是这个道理非常完美的诠释了。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