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这么多阅读的重要性,今天接着讲大家最关心的环节——小学生阅读规划。
04
小学阶段,阅读能力提升规划
为什么只谈小学生阅读,不谈中学生、高中生呢?
一是小学生时间最充裕,比较有精力进行海量阅读。
◆ 二是阅读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从学龄前、小学生开始起步,比中学生要容易。
◆ 三是我们公号的孩子,最多也是集中在这个年龄段,有经验可供参考。
1
小学生阅读方法
1-3年级,低年级的孩子仍以兴趣为主要导向,大量泛读为主。
4-6年级,中高年级的孩子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泛读
广泛的知识储备,用优秀的母语
文字帮助孩子建立对汉语的语感。
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这点我之前公号也写过推文在家到底要不要精读?怎么精读?
家长可以适当帮孩子准备题材广泛(科普、历史、地理、文学……)的优秀读物,让孩子跟试菜一样多品尝,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
这阶段阅读,趣味性很重要,即使孩子偶尔看一些社交性流行读物,家长也没有必要急于阻止。大量广泛的阅读,其实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自己的品味,甄别出书的坏好。
前几个月,编辑小伙伴聂箐推荐我看《宛如一部小说》,这本书作者达尼埃尔是一位中学教师,他长期关注学生的阅读现状,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孩子有读任何书的权利
比如,市场上有“好小说”,也有坏小说”。“好小说”包含作者的灵魂;而“坏小说”往往是“市场调研”的产物,当今市场流行什么、膜拜什么,什么样的“产品”就会被大量生产。
“坏小说”通常也是一种“即时享乐”的文学,它迎合我们的趣味,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惰性。
但“坏小说”就应该被禁止阅读吗?
不是的。至少在孩子刚处在开始大量阅读的时期,我们不必这样做。
最开始,孩子们来者不拒,大量阅读一切他们能摸到手的书籍,其中不乏流行畅销的“工业创作产物”,但偶尔也会穿插一些经典著作。
当他们读的足够多的时候,“好小说”就会战胜“坏小说”。
孩子们开始从书中渴求真正的“精神伴侣”,而非一时的“游戏伙伴”。只要孩子可以自由翻阅任何书籍,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
泛读的核心,
给孩子充分阅读的自由
除了让孩子们有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自由,
也要给孩子怎么读的自由。
📖
孩子可以有不读完一本书的自由,
也可以有跳读的自由,
也可以有重复读一本书的自由……
直至孩子建立起对阅读的深厚兴趣爱好,
这爱好将使他终身受益。
孩子时间宝贵,很多家长希望每读一本书都能物有所值,这我能理解。
但是希望在泛读中,还是尽量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主,不要过早进行带有考核性质的阅读,比如必须讲出故事的中心思想、摘抄好词好句,或是画阅读思维导图之类。
把一本好书拆解得支离破碎,很有可能会败坏了孩子读书的胃口。
精读
深入体会优秀作品的魅力,
学习和模仿作者的写作技巧。
中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尝试精读。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必须精读他看过的每本书,仍然是以泛读为主,精读为辅。
注意!精读,也并不是说孩子要像做语文阅读理解那样读书,那样阅读就变成了刷题……实在是趣味大减!
精读的前提,首先是孩子很喜欢一本书
因为喜欢,他才会去细致地读,反复地读,注意到一些平时泛读不会留心的细节(比如非常精准鲜活的词句),被书中的情节或人物有所触动,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并因此产生旺盛的分享欲。
是的,分享欲
当我们看到一部好剧,看到特别上头的时候,内心是渴望与人分享我们的感受的。我们会喋喋不休地跟朋友安利,这剧讲了什么什么,我特别喜欢什么情节,哪一个人物……
我们想要朋友也赶紧去看这部剧,然后好跟我们一起讨论。
孩子也是如此。
最近,朋友家读初一的小女孩,就给我强烈推荐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她的原话是:萧红的文笔太惊人了,就连写冬天的冷,都写得跟别人不一样,你一定一定要看!我推荐给全班都读了。
哈哈哈,这是个阅读量,也很有自己阅读品味的小朋友。
她们班有一个很好的活动,语文老师每周让一个孩子来分享自己最近读过的好书。
孩子会跟同学介绍,这书怎么好,我为什么喜欢。
孩子想要跟朋友介绍某本书,前提一定是他已经把这本书读得滚瓜烂熟,非常清楚这本书的优点和特色,他在分享时才能把自己的感受清楚表达出来。
我们没必要用考核式的提问,比如“你给我讲讲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景物描写好在哪”这样的话来验证孩子是否读透了一本书。
在精读过程中,家长当然也可以做适当的引导。
比如,和孩子一起以闲聊的方式,讨论某本书的具体内容,问问孩子为啥特别喜欢某本书……但前提也是,你必须亲身阅读过某本书的内容,和孩子之间的讨论才会有质量。
千万不要在没读过的情况下,就妄下判断——某某书毫无营养。
太破坏亲子关系了,还不如彻底撒手不管呢。反正孩子在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中,也能找到同好者一起讨论。
朗读
以诗词古文为主,感受语言的韵律,
拓展古文知识。
家长能配合讲解事半功倍,不能配合的话可以选择注释专业的相关书籍。
温儒敏教授建议,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以浅显有趣的古典诗词为主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
要想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大声朗读,通过声音的平仄,朗朗上口的字句,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语言的韵律节奏,这是默读不可能有的感受。
我在和叮当读古诗的时候,找来相关的视频音频辅助,帮助他理解诗词大意,然后再和他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几遍。
身边有一位古典文学底子比较好的朋友,她其实并非专业出身,对古典文学的了解,都是她爷爷给她打下的基础。
她跟我说,其实也没有花大量时间专门去学。

每天早餐的时候,她爷爷一边吃早餐,一边给她讲一首古诗词,后来她中学阶段就换成篇幅长一点的古文。

爷爷也不讲别的,主要就是解释一下比较难懂的一些字词的意思,简单告诉她这首诗词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是谁,作者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朋友说,小时候很喜欢早上这个“特别活动”,每天都有故事听太开心了。

早餐后,再跟着爷爷一起诵读几遍,就结束了,也不强求背诵。但日积月累下来,最后的效果也不可小觑了,这位朋友读书期间古诗词、古文部分都学得相当轻松,一听就懂,懂了就更容易背,课外基本不额外花时间。
对于没能力讲解诗词的家长,可以买一本注释专业的书籍做参考,简单给孩子介绍一些难点字词即可,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大声朗读、体会语言的韵律。
2
小学生阅读素材
泛读素材:
以孩子兴趣为主,尽可能广泛涉及历史、地理、物理、科技等各学科: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适读年龄:7岁+
《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
适读年龄:8岁+
《美丽中国·正在说》
适读年龄:5-8岁+
《孤独星球》
适读年龄:6-99岁
《这就是物理》
适读年龄:7-12岁
《阿德老师的科学教室》
适读年龄:7-10岁
这类作品我们以往推荐的很多,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
精读素材:
精读,对文本的可读性、耐读性要求都更高,在可选择的范畴下,我们还是推荐孩子尽量多读经典。
经典,始终是大浪淘沙,读者的选择,时间的选择,多重筛选下沉淀下来的精华。精读,选择经典,是用优秀的文本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
对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仍然是以儿童文学名著为主。
这方面的书,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荐,接力的名著名译名绘系列,纽伯瑞大奖系列,还有前几天刚推荐的法语大奖书屋系列,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
名著名译名绘系列
适读年龄:8岁+
纽伯瑞大奖系列
适读年龄:9岁+
法语大奖书屋系列
适读年龄:8岁+
说到经典名著,很多家长会问,要不要读四大名著?或是孩子读不下去“水浒”“三国”怎么办?
其实小学阶段读不下去,或是不喜欢四大名著很正常,这说明孩子的年龄还没到,心智还不能理解,没有必要强行拔高。这点我之前也分享了古代文学博士、中文系硕士生导师黄晓丹副教授的观点👉孩子不爱读“四大古典名著”,怎么办?
高年级的孩子,阅读的经典范畴更广一些,可以包括一些成人阅读的经典名著、现当代名家作品。主要推荐以阅读短篇为主,比如短篇小说、散文、诗词、甚至是戏剧剧本。
1. 高年级孩子时间紧张,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去啃长篇大部头,精读长篇就更难了。
2. 长篇作品的谋篇布局、人物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很多孩子还没有能力厘清太过复杂的文本。
3. 短篇,可以即看即停,一篇读下来不会花太久;长篇看到关键情节断下来,实在太抓心挠肝。
另外,从应试的角度考量,语文的阅读理解考题,都是选取的短篇小说、散文、议论文,甚至是截取的作品的部分片段。
日常精读,以中短篇作品为主,潜移默化练习孩子提炼短篇文章主题、关键句子,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领会角色人物关系等的能力。
比如老舍的话剧剧本
《茶馆》
,一座茶馆50年的演变,折射出历史和时代的变迁。


再比如冯骥才的
《俗世奇人》
,72篇人物短篇小说,将天津卫性格迥异的各色人物,刻画得真是活灵活现。


再有,如苏童《香椿树街故事》中的短篇小说
《白雪猪头》《人民的鱼》
,对人情世故、人性幽微的细腻呈现,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人生阅历。


很多作品,孩子读不懂,是读不出人物言行下的潜台词,其实也是阅历的不足的体现。
另外,除了话剧和短篇小说,散文也是我强烈建议孩子们可以多读的一个类别。
一方面,语文考试中,散文被选作阅读理解素材的比例很大,平时多读这种文体,能更加熟悉它的行文方式。
另一方面,散文其实也是学生作文选用最多的文体,因为它方便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值得一读的散文名家有很多,比如朱自清、沈从文、汪曾祺、张爱玲、宗璞、史铁生、三毛、席慕容……
散文名家
Prose master
还有我强烈推荐给大家的李娟。
李娟《冬牧场
许多散文,同时也属于“美文”的范畴,优美的文辞,对于学习写作的孩子也有借鉴价值。
如果大家对精读方面的书目有强烈的需求,后面我们再花时间仔细梳理。
3
阅读和写作,输入与输出
阅读和写作,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很多时候,写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读得还不够多。
为什么有的孩子下笔千言,有的孩子写作如挤牙膏?为什么有的孩子文笔流畅、描物写人活灵活现,有的孩子文字干瘪,言语乏味?为什么有的孩子观察细致、想法独到,有的孩子描摹粗疏、观点老套?
温儒敏提到学生写作,曾经这样说:
写作教学不能停留于教给一些技巧方法,还要教“用脑”
何谓“用脑”?即使行文有自己的见解,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见解和思考从何而来,从广泛大量的阅读中来
我们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毕竟有限,孩子简短的人生阅历,更决定了他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有所了解。
但优秀的书籍,就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并启发他们去思考日常中难以触及的哲理性问题。
比如今年高考作文的题目,就神契合了一本杰出的德国幻想儿童小说👉《毛毛》
这样哲理性的问题,如果平时我们的孩子毫无阅读、毫无思考,下笔的时候肯定是干瘪无力的。
除了大量阅读,要想写得好,练笔也很重要。
鼓励孩子日常多进行写作练习,不限题材、篇幅,给孩子最大自由空间。可以写日常生活,甚至是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
练笔时,不以考试作文的标准要求孩子,主要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提炼能力。
我在写文章时,就喜欢列提纲,思路在列的过程中逐渐清晰。所以近期我的经验,在引导叮当看图写话时,先引导他口述出来,他在口头表达时,差不多可以把思路捋清,写的时候也不至于脑袋混乱。
下一个阶段,打算引导他尝试简单的维导图,来帮助他捋清整体框架,再丰富细节。
写作输出这块,我还在和叮当一起摸索,等我感觉经验足够了,再来和大家分享吧。
END
丹妈碎碎念
写完长长的两篇,感觉很多问题还是没讲透,希望能给到大家一点点帮助和启发。期待你们的反馈和意见,让我更有动力去思考和梳理,继续给大家分享。
多年来,网上一直流传这么一句话: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我深以为然。
其实,阅读和学习并不冲突,甚至,好的阅读还会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助益。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重视阅读,至少不要在小学低年级,就放弃了孩子的阅读。
愿世间少几个后悔的“过来人”,多几个喜滋滋分享阅读给孩子带来好处的“受益者”。
插画封面:韩国插画师 oyow
参考文献:
[1] 三联生活周刊《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吗》2015.03.09,总第826期
[2] 三联生活周刊《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2020.07.20,总第1096期
[3] 《十年后工作图鉴》【日】落河阳一,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4] 《阅读与成才》卷首语,关于经典阅读,温儒敏,2022.06
[5] 《泰晤士报杂志》薛巍,2017.8.27
点击 阅读原文加入好书福利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