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娃两岁了,最近她终于也开始投入启蒙这一浩大工程中,开始研究各种教育资源。每天的摸鱼阶段,总能见她盯着电脑,不断搜索着、下载着。
英语儿歌、经典动画、双语绘本、某辅导机构流传在外的网课……动辄几个G的电子压缩包,她统统来者不拒,将网盘装得满满当当。至于纸质书籍,那更是少不了。
看她每天在单位热血沸腾地收快递、拆快递、整理网盘中各种文件夹,我知道又有一位妈妈像我当年一样,在鸡娃路上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了。
不过,作为曾经的“囤资料专业户”,我忍不住规劝——别囤那么多,先看看你娃的接受度再说吧!
这不是存心泼冷水,而是我几年来踩坑后的切身体会:咱们老母亲囤的资料,99%用不上!
从冲动到无视,
我都经历了什么?

想当年我也曾是一个强悍的囤资料达人,我态度的转变,可以分别用三阶段来概括:
阶段一:“赶紧跟团冲啊!晚就秒光了!”
闺女甜甜上幼儿园之前,是我为了囤资料最疯狂而上头的时候。
那时候,我总流连于各大育儿网站、公众号和鸡娃社群,发现资料包就下载,看见团购就下单,对于“错过好资源”特别敏感。
👆当年囤过的电子资料(只是冰山一角)
无论是视频资料还是电子文档,到手的那一刻,我都会产生无限满足感。
那种感觉,就是自己花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搞到了培养牛娃的秘籍。有了它们,我仿佛已经看到了甜甜横空出世、比同龄人在能力上遥遥领先的样子。
阶段二:“这套不错,但我有类似的了。”
甜甜上了大班后,我逐渐冷静了一点,不再像打了鸡血一样,看到教育资源就冲动。
相反在囤之前,我学会了评估:
重复的没兴趣,不够经典的舍弃。
我逐渐进阶成为了一个懂得“货比三家”的理智妈。
👆面对好友“囤货”的热情,我开始不再盲目跟风
至于转变的原因也非常现实——
因为甜甜用实际行动向我证明,我搞来的各种资源,她都不怎么感兴趣,更不要说那些被我遗忘的、没时间弄的各种资料了。
还有一个更扎心的理由:“鸡娃”两年多,我开始明白甜甜就是一个“普通孩子了,且大概率是白斩鸡(简称白鸡)
随着希望的曲线回归理性,我对囤货也便失去了激情。
阶段三:“这一看就是割韭菜的呀,怎么还有人上当?”
现如今,我也算跻身资深老母亲的行列,面对海量鸡娃资源,都能如如不动。
——哦不,偶尔还是会心动的,这取决于那些资料的品质究竟如何。
不过,毕竟积累了那么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快速扫上几眼,就能大致判断资料到底有没有标榜得那么好、我家甜甜会不会感兴趣.....
当我们在囤资料时,
到底想获得什么
就在上个月底,我在清理手机聊天记录时,无意中翻出了自己两年前和某个鸡娃群群主的聊天记录。思绪一下子回到当年:
👆作者供图
我在这个英语鸡娃群里跟风,抢购过一套据说特别“地道、风靡本土、能让娃脱胎换骨”的英语教材。
依稀记得书到手后,我立刻兴冲冲给甜甜展示了一下,雄心壮志地告诉她:“孩子,以你目前的水平,这套书有难度。但接下来妈妈会陪你每天读一读,你有没有信心把它啃下来?”
期待中的信心满满的回答并未出现,甜甜对这个学习目标满脸都写着“不愿意!”
看甜甜那么不起劲,我也一下子泄了气,再加上这书的确挺难的,我俩共读一两次后,我就觉得太费劲了,于是“宝藏书”被我收了起来,现如今,连这书塞哪里都不记得了....
而那天,在翻找的过程中,我更是在书架一角发现了好多别的全新未拆封的启蒙绘本……
👆娃一岁左右买的,根本没拆封过
哑然失笑的同时不禁自问,自己当初那股激情囤货的狂热劲儿,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我想,最主要是源于这样一种心态——错过这个资源,娃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比起看过这些资源的娃吃亏了。
可是一旦资源到手,我便又会产生某种自我心理安慰——别人在鸡娃,我也没有落下,该给孩子准备的都不缺。
可以说,我们给孩子囤海量教育资料的背后,囤的其实是安全感,和对于“潜在损失”的惧怕。归根结底,还是父母的焦虑心在作祟,生怕孩子在竞争中落后。
但我囤的这些资料真的让娃因此受益了吗?
很遗憾,我家甜甜就是个反例。
我替甜甜囤得最多的就是英语方面的资料,有实体的,有电子的,两三岁开始就报了各种班,可小家伙在这方面的表现始终不尽如人意;
相反,尽管数学资料囤得最少,也没有像网上说的那样早期刻意启蒙,甜甜却在上小学后,自发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和探索欲。不仅学得很轻松,成绩也不错,几次都拿到了课堂之星……
放眼看看周围,不少家长也跟我一样。
一个例证就是闲鱼上出售此类闲置资源的比比皆是:
有些卖家的理由很直接——孩子不喜欢,囤回家后根本不看……哈哈,也是相当耿直了!
👆图片来源:闲鱼app
为什么满腔热情给孩子囤积的资料,却往往在实践中难以有效利用呢?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三种原因:
1. 低估、或没有估算需要投入的时间成本
所有的教育资料,无论电子的还是实体的,都需要花费孩子的时间来消耗,很多情况下,还需要1:1消耗家长的时间。
比如一个两百集的课程看似是宝藏,但每集就算只有十分钟,总共需要两千分钟,假如一个小朋友每天可以看二十分钟电视,那么即便天天都看,也得花一百天才能学完。
我们网盘中各类驳杂的音频、小课、讲座、动画、电子书都是同理,它们都是需要花时间才能体验的。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少,也会被越来越多的琐事填满——和同伴玩耍、参与课外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很多情况下,每天都会有更多“要紧”的事需完成,不会有那么多时间用来消耗囤积的资料。
👆娃上幼儿园期间,曾带她刷过一本英语启蒙练习册,但最后因为各种琐事,未能坚持下来,有点遗憾
2. 不少资料空有名头,名不副实
人人都说好、错过就要追悔莫及的教育资料,真的存在吗?几乎没有。事实上,网上那些被吹爆的东西,很多是利益相关方的炒作。
我曾在一个群里给甜甜团购过一本网红幼儿读本。
当时看推荐的文案,感觉必须得抢到!
可实物拿到手后,却失望地发现印刷装订都很粗糙,传说中的“内容引人入胜,孩子看了一定喜欢”并没有出现,反倒是甜甜“看了几眼就兴致索然,非常嫌弃”。

  • 到底是谁在说这些资料很好?
  • 真的是现实中家长吗?

  • 他们真的亲身用了、看了这些资源吗?

其实更多是品牌方联合网红号、渠道方一起精心编织的美丽梦想。
毕竟,在这个善于“造神”的时代,谁都能横空出世,更何况是书呢?要知道,好评都是能刷出来的……
3. 只是家长抵抗焦虑的安慰剂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做“损失厌恶”,指“人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
也就是说,相比拥有,我们都更害怕失去。特别是当某个东西当别家孩子有而自家没有时,这种对于缺失的恐惧更令我们焦虑。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囤资料,并不是真的为了给孩子看,而是为了抵抗这种焦虑。资源到手后,焦虑没了,它们便被束之高阁了。
该如何对待海量育儿资料?
1. 囤之前进行量化评估
这是我用的最有效的一招:平时就估算好孩子每天可以分配的时间比如甜甜小学后每天可以花在“资源”上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那么我在囤的时候,看到几百集的资料就不会入手了。
2. 定期清理囤货
越到后面,越觉得资料在精不在多。毕竟孩子时间有限,还是应该花在“经典”作品上,或者花在孩子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资源上。
为了让经典能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要敢于断舍离,定期清理删除网盘中、书柜里长期闲置的资料,哪怕当初你觉得它们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
3.把囤货用起来
就拿我花费最多心思的英语启蒙资源来说,前面我提到了这其实是我“费劲最多但收获最少”的科目。
复盘下来,我所囤积的经典英语资料,其实随便拿一套出来都是极好的。比如分级阅读,有人用红火箭,有人用大猫,有人读RAZ,有人读牛津树.....
我一度沉迷于看大V们的评测,比较它们的差异,总想找出一个事半功倍的“利器”,最后都买了,却没有一套用透。
相反,身边一个朋友啥都没囤,只是翻出自己大学时买的老版新概念,每天带孩子念一段,积累了几年反而孩子英语远超同龄人。
事实上,任何一套资源,只要踏实用起来,长期坚持下去,孩子总会有收获。但倘若总是摇摆不定、每隔几天就换一种资料的话,反而学不出来。
对于给娃囤资料这事儿,我觉得有个形象的类比:
一开始家长往往都会觉得这些资料是一笔资产,但后来就发现成了库存,再加上前端娃“拒绝消费”,最后成了包袱,沦为“负债”。
养娃这些年,我觉得就是一个先盲目做加法,再理性做减法的过程。
当我对囤积资料这件事打破幻想,轻装简行后,反而更轻松了。我们既要善于买进,也要敢于抛售。
当家长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用起来”这个刀刃上,效果自然就能保证最大化。
编辑丨
曲安

排版丨康康
题图丨
作者供图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