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是运筹高手,AI把这些知识经验平权后,让建筑师能专注于决策层面的工作。运筹学依赖于建筑师在人文立场上对事情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这也恰恰是AI难以复制的。”
“AI解放了建筑师后端的生产力,也解放了建筑师的双脚,让他们能走进胡同,走进社区,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里,发掘出那些潜在的大量的设计需求。”
“我们在把AI的黑箱打开。消除这种不透明、不可控,才能降低新工具的学习门槛,才能消除建筑师的科技焦虑。”
知识雷锋专访
建筑AIGC前沿公司小库科技创始人 何宛余
雷锋记者:易凡

采访:易凡,孙小野,孙志健
一个行业的变革,需要许多先行者。先行者拥有超越时代数年的眼光,投入时间、资金与热情,为遥遥等待的群众拨开迷雾。然而,在固化的现实中推行新的理念有如秉烛夜行,迷雾散尽后往往是一地的泥泞,后来者欲举步却无从落脚——行业剧变需要的不只是可能,还有体系和范式。如同滩涂中需要道路,永夜中需要灯塔。

6年前的小库,为此举起了先行的炬火。
“我喜欢写一些科幻故事,在我的故事中, AI都代表着一个非常强大的角色和能力。这其实反映了小库对科技的乐观主义,即技术一直处于不断迭代升级的趋势中。而小库的布局,就是让所有的建筑师都能够洞察和追赶这种趋势。”
在AI还停留在前瞻学术范围的讨论时,小库就已经走向了产品端的研发方向。而在今天这个AI爆发的时间点上,小库的前半段开拓道路已经铺设完毕,而后半段的道路,小库创始人何宛余热切地期待着更多行业从业者的同行。
目录
小库AI云新品发布会解读
让AI理解建筑师——小库大模型
    易用性和专业度的并存——小库AI云灵感创作
    全新价值体系的塑造——小库AI云模型训练

    灵感的狂欢和能力的变现——创享社区

    小库的愿景——全流程AI化建筑工作流
小库科技创始人何宛余专访

  AI时代,建筑师的“内卷”与“焦虑”

    真正的建筑师其实是架构师,AI无法替代

    运筹之途多舛,小库在为建筑师的前进铺平道路

    是革命是剧变是淘汰,但却是建筑学的文艺复兴
小库加入计划

炼丹师招募中:人人都是炼丹师
文章全长9000字,阅读预计10分钟
XKool
小库AI云新品发布会解读
让AI理解建筑师
——小库底层大模型
许多建筑师在初试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进行AI图片生成时,都会遇到一些基本问题。其中不乏“采用了和别人一模一样的prompt提示词,生成出的图片却完全不一样” “生成的建筑缺乏逻辑和细节,很多结构杂糅不清” “AI根本识别不了要求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等。于是在面对生成出的一堆令人忍俊不禁,很难被称作是“效果图”的古怪创作时,“AI离建筑行业还很远”的论点便应际而出。实则,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基本要素的缺乏——底层模型的缺失
垂直领域模型缺失使得AI无法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语义
AI绘图的底层原理是通过对图片去噪,在非监督的方式下提取图片特征,打上标签归类,从而学习图片的规律和风格,并最终输出模仿成果的过程。我们输入的提示词,就是通过输入标签来唤醒这类风格。大量的学习和训练归类后的数据库,便是训练模型。然而,MJ和SD等产品,虽然具有大规模的基准数据集训练出的大模型,但对于建筑这类细节繁多,结构逻辑清晰的图像,却缺乏针对性地大量训练得到的垂直领域的模型。简而言之,一日没有建筑领域的专项模型,AI就一日不能理解建筑学的“术语”。
而这,就是小库AI建筑大模型发布的意义。
本次小库正式发布三个建筑垂直领域的底层AI大模型,分别是:XKool建筑大模型、XKool室内大模型和XKool(泛建筑)-包罗万象大模型。
小库科技在建筑智能化领域沉淀已久,其泛建筑类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库ArchiNet已达数千万级,并拥有中文语料库和专属中文标注。这使得小库的大模型在AI成图时可以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建筑类图像。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生成建筑形似神离、结构失序的欠拟合问题。同时,多模态多算法的集成,也使得小库底层大模型可以精准地响应建筑语境下的多场景多风格而非仅仅生成千篇一律的低差分结果。
小库大模型与过拟合模型效果对比
在小库大模型的基础上,小库在今年发布会推出了他们的新品:小库AI云。小库AI云是基于自有的AI建筑大模型能力打造的一站式泛建筑AIGC创享平台。平台中包含三大核心模块:灵感生成」模型训练」创享社区」。简单理解就是将生成、训练、社区三者在云端融为一体
易用性和专业度的并存
——灵感生成」
小库的核心功能:灵感生成」,允许用户自由地进行“文生图”或者“图生图”。与传统AI数字绘画模型不同,小库AI云「灵感生成」的“轻松模式”,极大幅度地降低了新工具的学习成本。在轻松模式下,原本复杂的提示词搭配,模型调用,运算参数调节都被整合为模板和标签。对AIGC技术零基础零接触的建筑师,都能通过模板选择+组合标签的模式一键生成建筑概念示意图。
小库AI云零门槛的上手难度给予每一位业务繁忙的建筑师轻松了解、尝试、应用AI的机会。无论是SketchUP 还是Enscape,能够在基层建筑师工作流中开枝散叶的工具,都需要做到将学习成本压缩到最低。入手即用,或许是小库打开用户群体最重要的一步。
同时,小库还提供了“探索模式”,真正做到协助提升个人技能。“探索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选参数,可以自由输入关键词,并且可以调用经过训练的其他大模型或者风格模型(LoRA模型),甚至叠加风格模型和设置权重使用以达到对效果更精准的控制
在此基础之上,「灵感生成」还可以对每一张已生成的作品,进行再编辑和再生成。用户可快速替换图片的局部材质、风格而保留其他部分,或者以生成的作品为底,再次生成更精细的图像。
“探索模式”给熟练使用轻松模式或是有一定AI绘图基础的建筑师,提供了更为理想和细致的生成效果。
极为关键的一点是,整个「灵感生成」的操作均在网页端,而运算过程都在小库云服务器集群上进行,不再需要用户的高配置硬件和复杂的环境配置作为支撑。而生成一组图片需要的时间,也不过十余秒。
同时,考虑到一些习惯了软件使用场景的建筑师,小库为他们打造了基于SketchUp和Rhino的插件,现已在SU和Rhino官方上线。内置插件能够跟精确的建模需求同步协作,让建筑师在熟悉的工作场景中也能便利地使用AI
SketchUp/Rhino 内置插件界面一览
风格、材质、构图、光影,建筑的表现将告别过去繁琐而反复的学习沟通过程。委托方的各式要求将得到最终渲染图效果的直接反馈,方案的修改能够在轻薄本、PAD乃至手机上实现从手工模型到成图渲染,从路易斯·康到弗兰克·盖里,从室内设计到城市规划。小库AI云的灵感图像生成,将建筑行业对于“形”的知识壁垒和经验差距,在极大程度上进行了抹平。
使用灵感生成实现的室内毛坯房一键装修
使用灵感生成实现的真实手工模型
使用灵感生成实现的规划方案
全新价值体系塑造
——模型训练」
如果说小库AI云的灵感生成功能,或许会对旧有的建筑技能价值造成冲击;那么小库AI云的模型训练能力,则是在为未来的建筑行业树立新的技能价值风向标。
之前提到,小库建筑大模型的提出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图像生成的质量。但对于设计这一不断创造、不断更替的行业而言,永不存在风格或形意上的止步。新的造型语言才意味着新的市场。
小库AI云的模型训练,为广大独立建筑师和事务所提供了云端模型训练功能。小库AI希望任何表现风格都不会被埋没,让所有人都可以轻松获得模型训练的能力,提炼自己的风格。仅需通过提供10-20张基础图像,就能训练出含有自己风格和特征的小模型
或者,你也可以将你看到的任何自己喜欢的,甚至都不出自同一时代,同一设计师之手的作品归为一类,从而让AI归纳出它们打动你的共性,训练出模型并在任何你的其它方案中进行灵感生成,从而“向大师致敬”。
除了同样简单的交互逻辑和便捷的云端处理。模型训练的意义还在于模型迭代。即在已经完成的小模型上,不断加入新的图片,不断丰富模型的细腻程度和细节。对于工作室和事务所来说,这种累积的模型迭代,正是他们独树一帜的体现和难以被模仿的缘由。或许在今后的设计领域,不强调以“手头功夫”或“图面表达”作为建筑师的基本功,而是将“模型深度”和“训练方式”纳入到重点能力考核中。而在小库AI云的体系下,所有人都将成为零障碍的初学者。
灵感的狂欢和能力的变现
——创享社区」
一个人的创意和时间成本都是有限的,而在融入了互联网属性的AI时代,共享共创社区早已是深入人心的概念。Github, CODING等平台一直都是程序员们习于使用的开源社区。而建筑师也理应顺应时代的变化,从小众、独立的标签中走出来。
基于此,小库打造了灵感广场和模型集市,任何人都可以将生成的图像和训练的模型分享至开源平台,合力打造出属于建筑师的内容生态。社区建立的意义在于,建筑设计将从门徒、传承的旧模式中走出,进入到高效学习、各采所长的下一阶段。
小库同时也为新型知识共享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谁创作,谁获益。小库明确将生成内容和模型训练成果的著作权都给了创作者
当然,在分享模型的过程中,小库给予了发布者模型的调用、微调和下载权限,并可以对模型进行价格设置。模型市集遵从市场逻辑,为发布者和使用者提供了价值交换的渠道和土壤
小库的愿景
——全流程AI化建筑工作流
在发布会的最后环节,小库CEO何宛余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彩蛋。
未来,原有的小库设计云将全面接入到小库AI云之中,小库原有的“调做改核协出”6大工序,也会获得重塑、迭代、更新。而得益于chatGPT优秀的语义理解和代码生成能力,何宛余在最后发布了通过小库机器人串联起的对话式工作流,从前策划的需分理解,到中设计的意向图像到精确图纸、模型的输出,再到后评估的方案分析,都可以借由AI辅助完成建筑师工作价值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也许在未来,如同小库发布的工作流视频那样,我们只需要对机器人口述一个住区设计需求,机器人会从任务梳理,户型推荐、单体生成、住区规划一站式完成。然后基于住区的基本体量,使用灵感创作生成效果图,再将效果图直接输出CAD图纸和 3D模型,最后再由小库的后端下沉类产品,如小库设计云或装配云等进行施工图的修改和出图。
全流程AI化的建筑工作流,便是小库成立之初的愿景。最初,这样的愿景只能被归咎为镜花水月式的想象。然而,小库设计云在多年的研发和广泛应用,加上今年小库AI云所实现的技术效果,都在为何宛余描述的未来增添说服力。这既是小库的求索,也是使所有在场从业者都沉默以对的一次发问。
“在这样的未来中,我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小库科技创始人何宛余专访
AI时代
建筑师的“内卷”与“焦虑”
知识雷锋:我们最近会经常在AI笼罩下的建筑行业听到“内卷”“焦虑”等声音,在这种压力下很多建筑师纷纷选择暂离这个行业。您认为这种焦虑最主要的源头是什么?
何宛余: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建筑师有没有这种焦虑或者内卷呢?好像是没有的。黄金年代的建筑师都宣称“越老越吃香”,今天为什么会不一样?
第一,我认为可能跟我们东亚地区的儒家文化的熏陶社会经济发展有关。这是一种大众心理,不止体现在建筑行业里。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一种不能落于人后的竞争心理。国外相对来说就不太卷,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总体的卷的氛围。但国内可能从很早以前科举制度开始,到如今逢年过节各种亲戚朋友的询问的对比,都一直都有这样的人文背景。
其次,社会发展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分化,比如汽车的出现。90年代以前私家车非常少,00年以后私家车才逐渐普及,10年前后毕业成家时要买台车成为理所应当的想法。我们总是要有一个能够配得上自己的状态,体现自己过得很好,赶上了时代浪潮的象征。这种对象征的追赶就会产生攀比,或者说卷,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
第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会在变少。忙和卷是两回事,以前项目多的时候大家虽忙但不觉得卷。而现在僧多粥少,每个人的精力就要分出一部分,转移到僧与僧之间的PK。而这种PK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努力才能脱颖而出,那就会陷入一种循环。
早期粗放式的行业境况是不卷。以往地产行业都处于一个跑马圈地的状态,拿到地就能挣钱,少有人关心最后出来的产品到底好不好?能卖就行!但今天就需要一种精细化的运作,每一个项目都要有优势特点才能吸引到客户。这种卷其实意味着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角色话语权转变,是一个市场的变化。所以这其实是受到行业本身周期规律变化的影响。
最后,我觉得也确实是科技变化带来的。科技变化会让人觉得如果没能及时拥有很强的技能,掌握新工具,就有可能被时代浪潮淘汰掉。近几年大家都会看到,有一些行业突然就没了,比如游戏人物原画师。中国至少有一两百万建筑师,如果是泛建筑行业再加上室内、景观、规划,差不多有1000万人,1000万人都在思考未来是否会被取代,这种氛围会弥散,促使大家更加慎重地去考虑类似转行这类问题。
因为技术的普及而产生范式转移,确实对许多行业产生了冲击

知识雷锋:今天小库推出的小库AI云本身也是一种新工具,您为什么认为小库可以做到消除焦虑,而不是反过来作为新出现的AI工具加深大家的焦虑呢?
何宛余:是这样的,人们对于不能掌握新工具的担心,往往是来源于新工具的学习门槛。比如说当前最流行的AI模型之一的diffusion model,迭代很快,一段时间不学不练,可能就真的不会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门槛降低,让每一个设计师、学生都能用起来,能够很轻易地上手了解它,到后面玩转它。这也是小库的初心,希望能把技术以一种对产业更友善的方式引入到产业中AI确实有可能会对人类不利,所以才需要有一群人站出来去预防这样事情的发生。
预防这件事的发生不是说不让AI诞生,而是要更好地控制他。我们要从AI本身的设计,到它被产品引入,再到整个体系的构建,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去保持方向的相对正确性。AI是一定会对建筑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的,但是我们希望能在这一天彻底到来之前把建筑师武装起来,很好地掌握,了解AI,控制AI。
无论是小库AI云中的图像编辑功能,还是训练LoRA模型去控制生成结果,其实都是在把AI的黑箱打开,让建筑师能更好地控制AI工具。而不是输入一句话给你一个完全无法接受的结果,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消除这种不透明、不可控,才能降低新工具的学习门槛,才能消除建筑师的科技焦虑
小库的无障碍模型训练,任何零基础的普通人都可以轻松使用
真正的建筑师其实是架构师
AI无法替代
知识雷锋:降低工具门槛难道不会让建筑师重蹈原画师的覆辙么?让普通人也能做到建筑师做的到的事,从而加速被替换的进程?
何宛余: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是否会被替换掉取决于你的核心价值和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可能大部分原画师的工作就单纯是图面的一个表现力,而这点AI已经能做到很好了。
AI生成游戏原画,其表现力已经远超一般画师
建筑师是architect,在计算机里面叫架构师,架构师表达的就是背后的底层逻辑,建筑师就是去设计系统的,这种对系统的设计是AI很难去直接复制的,因为系统有很多的设计路径,方向,选型和决策。所以建筑师其实是一类运筹高手,而建筑学本质上是一种运筹学,画图只是其手上的一种表达方式,但运筹是运筹什么呢?
第一,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去理解各类需求(Analysis)。任务书上需要一个图书馆,建筑师拿到这个需求以后,首先去思考为什么会在这里需要一个图书馆,甲方的需求是什么?这个地方为什么有图书馆的诉求?它代表的是不是一个社区的需求?社区在哪些方面有这种需求?

第二步,通过理性的分析,我们需要去得到一个结论(Issue)。我在这些里面发现了什么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个图书馆,或者其实根本不需要图书馆,你需要去理解背后它的因素是什么。在诸多因素中,到底是去平衡还是去忽略某些因素,还是说我们就去讨好甲方,这都代表你的立场。
第三步,定位(Positing)。大部分的建筑学教育,都会让我们站在公众的一方去考虑。有这样的一个使命和责任的引导的建筑师,才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因为建筑师就是站在公众与业主之间的一个角色,是我们的一个角色认同,当然如果只是为了去挣一笔钱,不想考虑这些,我觉得也不能算建筑师。
第四步,提出我的论据(Argument),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的论点是什么?我依据什么?我要去解释我的论点,所以argument其实就变得很重要,它代表了我的立场和我对前面所有事情问题的看法。
第五步,设立一些假设预想(Scenario),我们的一些潜在的场景,我想象未来如果我这么做了以后会怎么样?我的这个东西会对这个地方会有潜在什么影响?能否提前去分析它,并避免未来可能造成的问题? 
第六步,提出一些解决方式(Solution),如果这些场景里面又出现一些更细小的问题的时候,我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前面这6步都完成了,我们才开始真正去设计方案(Scheme),把前面这些问题都考虑在scheme里面。
最后输出才是表达(representation),把它变成我们的图纸、模型、效果图等等,所以七八步里面机器现在干的只是最后的 representation。如果你做到了前面几步的话,你绝对不会淘汰,你能够在未来拥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这就是顶级的架构师的逻辑。
运筹之途多舛
小库在为建筑师的前进铺平道路
知识雷锋: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基层建筑师的工作其实是不涉及到决策层的。他们可能也没有决策层的经验与环境,您认为AI普及以后,这么多建筑师都能成为架构师吗?
何宛余:我们建筑师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这种分层?是因为这个人一定比他的老板笨吗?不是,一部分原因是经验,这是二十来岁出头的Rem跟六七十岁的Rem的区别。如果他当年没有创立OMA他可能现在也在打工,这种经验的差距是基层设计师没办法做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
或许正是记者的身份,让库哈斯在决策层面上有了更多的思考
AI现在把这些知识经验平权了,我们都可以拉到一条起跑线上,经过AI辅助以后,你能够得到很厉害的一些成果,像小库AI云中这么多有趣的LoRA模型,你会选哪个?你为什么选这个?最终还是你的决策决定的。
决策跟经验、年龄无关
但凡是愿意去思考的人,每个人都拥有很好的决策力。科学家名人不乏十几岁成名的,
正确的决策其实不基于年龄,而基于对事情的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运筹学不是经验学,因为运筹的每个阶段都是科学决策
,不是说我喜欢什么就选什么。因为喜欢是非常主观的。但是运筹学是相对客观的去看待事物。只要你能够理性客观去分析,你有一些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或者你自己的意识形态,你会基于此再去做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判断。先无论判断真正正确与否,但凡在你能够做出理性判断的时候,你就已经完成了一整套科学客观的决策了。

知识雷锋:如果将科学的决策视作是建筑师可以选择的主观层面的问题,那另一层面,在客观环境中,我们的建筑行业真的需要这么多架构师吗?社会条件能提供这么多决策岗位吗?
何宛余:在客观环境中,建筑行业的建设量是下来了。但以后就不需要设计工作了吗?或者换个说法,我们的城市已经设计得很完美了吗?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没人去发现、关注和回应。去胡同里面走一走,每家每户都有问题。不要把设计固化为就是盖一栋房子,我们要做的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物设计,而是改善人类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空间体验感受,去激活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东西事情还有很多。我们的工作是做不完的,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需求。
老北京胡同,热闹的氛围背后还存在很多空间环境问题
类似的需求其实早就已经暴露出来了。比如深圳有一个条例,任何设计团队或者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一个对社区有利的改造,预算在40万以内,将方案报到你的街道办。如果通过街道办和社区的评定,你就可以拿到经费去把它实施出来。
我在深圳认识的某位建筑师,他们就在做这个实践,他们真的是在去发现社区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抓出来,给出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去跟社区谈。你给我40万,我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或有效改善。这,我认为才是未来我们需要主动去做的事。而不是说我接到一个地产商的单,所有人一起来最快速度干完,紧接着下一个地产商或是某一个政府的单再接过来做。大企业大开发的业务量是降低了,但社会需求层面的设计业务只会在未来被更多的释放出来。
知识雷锋:那么在这样一条从大企业大开发向小体量小需求的转变之路上,小库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何宛余:首先是对生产力的解放。比方说以前我们做方案,在方案初期沟通的时候,我们用手画的草图,表达的效果根本不准确,等做出来才会发现跟最初想的不太一样,这是因为你的手绘没有办法表达精确你的意思。
而小库AI云的「灵感生成」能直接生成最终的相对精确的结果。如果对方不满意,那就直接把不满意的地方提出来,改成想要的结果,而且在我们产品上修改起来很快。以前没有办法精准表达,是因为原来的图形驱动思维是一个渐进的思维,它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去画图的过程,但AI是怎么画图的? 

AI是全部细节一次性成型,每一条线都有细节。这种方式里它把细节拍平了一次呈现出去。以前是要宏观中观微观一步一步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每一次从尺度的坍缩过程中都会有认知上的个体间或手脑间落差(gap),这个落差是以往没办法跨越的,你要反复去打磨去沟通去改进。AI在这点上的成本压缩就是巨大的生产力进步。 
小库AI云——从手绘到渲染
另一个层面,小库在为这种转变创造一个可能更好的机制体制。现实中,确实没有多少机会能够让年轻人去接触到设计的运筹和决策,所以小库一直思考的就是怎样能够给大家找到这样的机会,且把这个机会给到每一个设计师。
小库AI云中的共创共享社区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在其中不断发布一些模型训练类或设计类任务。你可能将不再需要依附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个企业。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一个公司里面工作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或者叫新时代的独立建筑师。只要你有科学决策的这一套设计思维的体系。当然你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AI工具,帮你解决那些后端的生产性问题。同时,小库AI云可以协助你把前端的能力放大,让你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未来,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是革命是剧变是淘汰
但却是建筑学的文艺复兴
知识雷锋:AI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对于已经付出了相当沉没成本的从业者而言也许来不及转行,是不是马上就会被淘汰呢?
何宛余:
我认为不要有这种假设想象。
要客观地认知AI发展的规律。
小库算是走在这个领域的最前面的,所以还是有一些话语权。我们现在确实可以直接根据生成的意向图导出一个立面图,一个平面户型,甚至一个模型。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东西还做不到,因为建筑完整性中的结构水暖电还得配套起来去做。我们前面已经发布过我们在模块化建筑这个领域将各专业打通,让AI来辅助全过程设计,或许到模块化体系完成的那一天,我们可以做到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不需要人来画图了,可以直接从最前端的设计到最末端的工厂,中间的画图可能真的就没了。
但,这只是模块化这种可以工业化的类型,要做到覆盖每一种业态每一种类型,至少各自需要三五年的时间。

 小库的生成图-CAD-模型模式初探
而且,小库要做的事情,就是赶在那个剧变的时间节点之前把前面说的体系建立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就要发布这样的共享共创社区,就是希望马上把这个事情做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举个例子,如果我今天就可以接一个单,一个月如果能干个几单,我或许就可以得到跟以前相似的收入,足以养活我的家人。我因此获得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和潜在职业上的新生,而不至于等到技术真正改变整个行业那天到来时,才一下子手足无措。

知识雷锋:那在画图工作被取代掉的未来,建筑学还能算的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学科吗?似乎会转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人文社科类学科?
何宛余:
这种分科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对于未来的建筑师来说,不管是工程结构还是画图审美,权重都会不断往下降,核心能力在于如何能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求和前面说的运筹与决策这样的领域。


我觉得如果回到米开朗基罗那个时代,他们的Architect,他有Arch也有Tect,同样到了今天我们也都是双重都有。我想到了未来也是的,只是Tect的含义在不断地演变,以前是一些建筑物理空间的搭建技艺,今天可能是指各个设备、机电、水、暖结构这些偏理工的东西,未来tect的含义肯定会不断地去延展的。比如说应用AI的能力、家居的智能化,或者整个数字系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等等。
未来,整个建筑设计工作流都可能与AI结合
是不是理工科其实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 不断进化的人类,未来人类将不再是以垂直领域去划分的。人的各项基本的能力一定会被机器所提升并补全,但是具体个体在某一个方向的专精凭借的就是你的爱好,小库发布会的圆桌现场,王子耕老师也做了类似的回应,他说未来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反正你喜欢什么干什么吧,全凭一腔热情。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回答。
知识雷锋:您的意思是,AI不是威胁,而是帮助建筑师找回热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建筑师更加专注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是吗?
何宛余:是的,人就是被热情驱动的,你喜欢一个东西,热爱一个东西,你会持续不断地为它去付出、去思考,想把它做得更好。这个其实是人类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如果你觉得原本来建筑学是为了挣一份还不错的钱,留在这里是因为在这能挣到更多所以我才来,那在未来确实大可不必。各个行业,包括建筑行业未来都会自然流失一批人,淘汰掉机会主义者,当然,这批人或许也能成为新生职业的第一批人。未来的建筑学对于这样的人门槛和成本当然很高,确实不如去干点别的,挣点钱来的快,或者找到自己在别的地方的热爱。 
建筑师一定要对这个学科有所热爱,才能支持你持续不断地去探索,去克服困难,没有机会亦创造机会。就像刚才说的,走入胡同,走近普通人的需求,抱着这样的主观意愿你才能永远能发挥你无法被机器替代的能动性和潜力。 
最后还是回答你们最初提出的问题:“我该如何存在?” 
了解AI,携手AI,玩转AI。借助AI的能力,提升个人技能,再创独特价值,获得价值实现。 
XKool
[炼丹师招募中:人人都是炼丹师]
“人人都是炼丹师” 计划,帮助每一位用户从小白成为新时代的AI炼丹大师!修炼之路起步只需注册成为平台用户,只要经过3次的训练就可成为炼丹学徒,发布3个模型便可以升级为炼丹大师。后续通过模型受欢迎程度增加和被调用次数累计,可进阶为炼丹大师。
小库官方会邀请能力出众的炼丹师成为官方特邀“炼丹大师”,获得在算力、数据和流量等方面的支持权益。
[立刻体验]
在PC端浏览器中输入网址 http://cloud.xkool.ai
立刻体验小库AI云
了解更多新品详细信息,请点
微信搜一搜“小库AI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