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上一次推送(→逆风吐槽《漫长的季节》,这漫长的爹味)后,网络上吵成一锅粥,强迫自己戒断了几天微博。
现在情绪完全下去了,还是想就几个讨论中的常见问题重新说明一下。争议和辩论都是可以的,但我不想自己的观点被偷换概念。
1.“人物有爹味符合时代特征很正常。”
在这几天的争议里,《漫长的季节》里王响(范伟)和龚彪(秦昊)的表现是不是有“爹味”,至少是有共识的。为本剧辩护“创作者不爹”的也必须承认,这两个角色客观上呈现出了某一种男性不那么好的特质。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漫长的季节》究竟有没有美化、诗意化这种“爹味”?——很多人认为导演是白描和反讽。
可是结局对三个男主角都有命运的抒情化处理,非常明显地,创作者代入了他们的命运,也在引导着观众代入这几个男人的命运。从剧情视角到画面到音乐,表意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网络上种种溢美之辞,时代如何如何,个人如何如何……那么他在家庭里的独断专行,他对于妻儿的漠视,这些最终都变成了小瑕疵不值一提。
而我们这些感到不适的观众就是总想问,“下岗”的命运不分性别地砸在每个人身上,砸在每个家庭内部。但最浪漫化的抒情,最细腻的共情,给了这些男性角色。
很多人会说,已经安排美素自杀的剧情了,这就是美素视角,下雪的画面里也有丽茹和巧云,所以都兼顾到了。但着墨和带动观众共情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上一篇推送已经说过,白描爹、白描爹且浪漫化、白描爹但指出爹的悲剧,这是三种。

《乡村爱情故事》里几乎每一个男人都爹得要死,但是这不会让我们不适。因为那才是纯纯白描几个极品爹,谢广坤爱开会爱说教的爹味浓郁就是常规笑点。剧中的媳妇们每一天都在劳动,剧情展示了妇女的工作量和对创造家庭收入的贡献,这些真正在闷头干活的媳妇们,经常能一针见血指出爹们有多荒谬。
如果拿文艺的跟文艺比,那就去看看《阳光普照》,所谓“父爱如山”只是灌输一致令孩子活到他的要求。烈日当头阳光普照但无法睁眼无法抬头。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王响对第二个孩子王北明显好了不少,可见他也在反思和改进。
亲爱的朋友们啊,请问这片土地上,哪里能捡到一个健康的男婴?
现实里被扔的婴儿,要么是残疾重病,要么是健康的女婴。那些被扔掉的健康的女婴有多少能活下来,我不知道。但在电视剧里为了让一个父亲有了救赎,就能让他捡到一个健康的男婴。然后观众感叹,老天送他一个好孩子,父爱真伟大。
且不说,王响独自抚养一个男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美素带孩子养孩子有多不容易。就说这个“他已经反省了爹味后来改正了”的观点,
原来要失去一个孩子才能学会做一个正常的家长——而正常的家长已经是很多人心里的“好父亲”。这就是我们对男性(及男性角色)的好评标准吗?

再者,巧云又为什么一定要答应王响跟他重组家庭?女观众代入一下巧云,都应该选一个不爽约不辜负自己的人更合理吧?
男主角的下一个妻下一个儿,都如同工具人一般,以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方式出现了。因为创作者是如此渴望原谅一个压迫儿子的父。
不是每一个被父对待过的子都会带着哪吒的怨恨,也有可能变成下一个父。
2.“创作者不是已经在故事里写了女性形象吗?”
为“女性角色沦为背景板”而发声的网友们,接力填补着、想象着那几个女性角色会有怎样的痛苦和心境,但这反过来又被当作另一种辩护素材,有人认为,这些就是创作者设计好的。
你不能因为女观众共情能力太强,就说导演本来就这么多意图吧。
在我看到大结局发现美素是上吊死之后,我深深感到痛苦。老公是不是记得她,不重要。美素的遗愿是不挂遗像,这也没错。但是上吊死了是多么大的怨恨,是多么决绝的对生者的惩罚,创作者自己把这些事情忘记了。儿子离开的阴影是那样的具体,被一次次重现和铺陈,相比之下,连上帝视角里,妻子的离开也是不重要的。
有一个评论说得好,这就是“目中无女”。但凡丽茹能来一句“那我姐死得不冤吗”,也算是为美素留了一笔。

而这又要说到另一个问题。《漫长的季节》里,女人是没有朋友的。
美素和丽茹是表姐妹,但丽茹好像也忘了表姐死了。巧云和美素是工厂同事,但她们好像平时不用联系一样。现实生活里,贫穷或下岗家庭,女人们跟男人一样在忍受,但还要操持家务,如果同在一个厂区,女人们当然会相互联系和帮助,可是这些统统没看见。
之前我说,殷红和沈墨本来是弱者互助,却一下就被翻成“互害”。有人指责我抬杠,这不过是戏剧情节。
那我要问了,如果一个故事里,弱者都要互害,你是准备用多大的笔触来写结构性的压迫?——可是没有再深视角和社会议题了。反正故事里的男人都能相互谅解。
再次重申:本剧中,男人相互谅解,女人没有朋友,她们刚做朋友就互害;一个家庭内部,大爷是罪魁祸首,但在剧中被沈墨细致处刑的是大娘。基于此,恕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女性角色塑造”。
3.为什么要对着男性视角要女性视角?

一种常见的反驳是,“这就是男性视角,你为什么要对着男性视角要女性视角”。
因为我看了一部又一部,从小看的讲述、报道,现在搞的“东北文艺复兴”,痛苦都是属于男性视角的。下岗、工厂、劳模、贫穷、人生不如意……东北本身都被比喻为一个时运不济的长子”
难道,看了太多男性视角之后呼吁女性视角,也是一种不礼貌不优雅不懂事?
如果你是《士兵突击》,那还真说不上什么女性视角的问题了,因为这些男性角色在过集体生活,就看不见一个女的。《漫长的季节》这些人都有老婆,他们是能离开老婆的“独立男性”吗?
王阳也是美素的孩子,美素是能理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的,但一切都是王响独裁专横,然后悲剧至此,他是亏欠美素的。

总有人说龚彪是好人,十万块钱都给了丽茹。这十万是谁挣的?看起来谁靠谱谁能挣钱?就算剧情没交代十万是谁挣的,那也是夫妻共同财产,龚彪单方面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令小家庭无以为继,回头他把这钱折腾回来也算“有担当的好男人”了?
还有人问,难道《水浒传》你也要讲女性视角吗?
怎么不能呢,这些都是有过批评的啊。《水浒传》多处杀女,女人“淫荡”是重罪,杀了女人上梁山当好汉。请问世道不公究竟是朝廷昏庸,还是女人有性欲?为什么女人婚姻不幸福想要满足自己情欲就是如此重大的罪过?当然这是古代故事,但从古至今都有这种杀女为英雄、压抑女性欲望的倾向,为什么不能批评?李碧华不就是为了这个女性视角的缺失写了《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4.“对任何作品都要女性视角是追求样板戏。”
当您准备使用“文革”“样板戏”能词汇时,请仔细想想,这些东西究竟是在什么力量的支撑下,才能消灭文化多样性?
而当我们要求女性视角时,是在一个社会结构里要求弱者的视角,这仅仅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呼吁。没有一个要求女性视角的观众去举报影视剧创作。但对“女性视角”怀有恶意的人,正在举报我们的文章。
用“样板戏”来进行错乱的比喻,是否忘了,张爱玲是女性视角、《红楼梦》有强烈的女性视角、绝大部分“搞破鞋”“三观不正”而成为经典的恋爱故事,都是女性视角,是女性的爱与愁与欲,是女性如何冲破社会世俗去寻找自由。
女性视角,正是“样板”的反面,是文艺创作需要探索的部分,且至今仍然是相当缺失的。

非要说“女性视角”是陈词滥调,难道说现在的男性伤痕文学不是固定格式吗?大时代、小人物、失败了、女性受难的案件男性去拯救——我不会轻易说民间创作是“样板戏”,这不公平,我只是说,我看男性的伤痕文学也挺套路,换换也没什么不好。

请不要无视国内影视环境里长期以来女性视角的缺失,也不要用“创作者的个人努力”去掩盖系统性的问题。
这几年的春节档,大部分国产大片没有女主角,这不可怕吗?
还有,我们写过很多次,在电视剧领域,双男主的项目随便开,没有女主无所谓。但如果想创造双女主故事,在国内,几乎不可能,从影视剧立项开始就没有人相信这可行,一些所谓的国内双女主剧,女主角都是有官配男友的。
两个(或更多)女人,只是为了事业(或别的什么精神生活)并肩站在一起,主线不是她们各自的婚恋状况,这已经足够挑战、足够离经叛道,到了我们国内根本很难立项的程度。管从《杀死伊芙》到《重启人生》在国外都这么红。
5.“对文艺作品要求女性视角是「三观党」。”
天大的误会,我们最爱看的是《昼颜》,女人在里面做尽了所谓世俗意义上的“错事”,“毁三观”谁在乎呢,我们只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女性感动。
我们绝不反对女反派,呼唤过多次“恶女”创作。强调女性视角,当然讨厌对女性的道德规训,反感把女性框在“圣女”的枷锁中。
女性视角为“恶女”“荡妇”寻找其行动的逻辑和来龙去脉,是一种对男性书写的反叛,也通常蕴含着是对社会的控诉。
但就算是男性视角的“恶女”,我都愿意看。通常情况下,女魔头都比傻白甜更像个活人。
恰恰是追求女性视角,才不要“三观”绑架。我们不怕女性角色是反派,我们怕女性角色没灵魂。
6.“一天到晚批评「爹味」,难道你只想看好男人,这背离了生活真实。”
谢谢你愿意承认,爹味无处不在就是“生活真实”。
而需要看标准的完美无缺的好男人,这是当下偶像剧的诉求不是我的诉求。对于这种创作思路,我们在3月介绍《重启人生》的走红时已经说过了:这相当于做物理题假设没有摩擦力。
由于观众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产剧也渐渐引入新观点,但大部分都还是很受束缚。一方面女主角不可能真的反叛道德;另一方面男主角的“好”,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多把男主角塑造成更不可能存在的样子,尊重女性啊两性平等啊势均力敌啊,可能是比开后宫的男主好,但就是,按照想象来的,是不是跟做物理题假设没有摩擦力差不多。
或者说,为什么就非得有这么一个人呢,既然不太可能存在这种人,能不能就没了,或者让他次要一点也行啊。
萝贝贝,公众号:萝严肃迷人的女主角:从“恶女”到“无男”
不是说不能拍“爹味男”,但你拍的时候得知道这角色是有问题的。
拍“爹味男”很有必要,属于展现现实。可一边拍着父亲的缺点一“父爱如”,真的没意思,前面说了,乡村爱情》都不这么拍,对吧?
再者,我说大家也跟上时代吧,现在更多女观众的诉求是,能不能来个《重启人生》,没男主的,试试看呗,反正没女主的故事古往今来多得是。
7.“是不是都拍虚假的大女主爽文你们就满意了?”
又一个偷换概念。恰是不能真正理解女性主义的视角才会造成“伪大女主”泛滥。我们吐槽了多少次伪大女主,就是因为这些“伪大女主”的本质还是“男人都爱我所以我开挂”,“我有钱我漂亮我是人生赢家”,这是完全依附于当下慕强逻辑的意淫,并非是我们要的女性创作。
8.“我看你就快要把所有电视剧都用女性视角来看一遍了。”
暂时没有这个打算。但如果真做的话又有何不可呢?

要么你搜搜,用女性视角重新看经典作品,在学术界很常见。
学者、作家倪湛舸就说过:“女性主义不是一个窄化的工具,而是一个深化广化的工具。”
倪湛舸:我觉得女性主义不是一个窄化的工具,而是一个深化广化的工具。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女性主义作家的时候,你哪怕仅仅只写女性,哪怕她仅仅在家庭空间里活动,你也是能够映射出整个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更为宽广的。
随机波动,公众号: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倪湛舸:把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视角,而非一个标签 | 随机波动
9.“就是因为你们对作品上纲上线,女性视角作品才举步维艰,这又导致国内女性视角的电影都不卖座。”

连《甄嬛传》这种纯宫斗戏我们都能当成半个职场女性戏来看,虽然讲的是雌竞,但是女性角色有血有肉我们就能细品,我们是多么缺女性戏啊!
你不能找几个文艺片说不卖座,就来攻击女性视角没意义,文艺片本来就很难卖座。

能不能看看全世界,从《后翼弃兵》到《黑暗荣耀》都火成什么样了?《瞬息全宇宙》是男主改女主才从平庸变神作的,这也是创作者在“打拳”吗?
10.“你这个居心不良的营销号。”“你就是为了流量。”
这种扣帽子没有意义。
从报纸电台电视台到网站到所有社交媒体,都需要想办法创收自负盈亏,所以呢?
每个人的公开发声都是为了表达意见,什么是“流量”?也可以说你评论我是为了你的评论点赞数多一点好满足你的虚荣心。
如果觉得说这些话可以赚钱,要么你也说一个月看看能不能赚到钱?

11.其他要说的话。
看到很多理性声音,从理论和逻辑角度支持女性视角,都很有道理。但深感其有道理之余又想说,对于我们这样感到不适的观众,说话只是一种本能。因为真的感受到了痛苦。
这些日子里最让我觉得有趣的一条评论是:“你还是老老实实写八卦吧!
我承认我这个人有时候挺刻薄,但我再怎么刻薄,无论如何说不出“不老实”三个字,我不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上网说话能构成“不老实”。
如此轻易地用家长式的发言否定一个不同意见的存在价值,本身即是“爹”的一种。
跑个题吧,以前亲子节目红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写(至少从节目里看)谁对待孩子的方法更好,很多做了家长的网友对我非常有意见,认为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过于任性。
我只是希望我能从弱势一方去看问题。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只能任由家长处置毫无反抗之力,孩子的体力和智力跟家长完全不能比。我一代入孩子想到一个没有反抗之力的人可能会被强势方残暴支配,放弃自己的爱好,伤心无人同情,快乐被压抑,我就会感到痛苦。
这些和一部电视剧又有什么关系?当如此明显的视角问题出现时,当女观众感到“不适”要说出来时,这就是有关系的。
权力结构处处存在。
女性视角的本质跟所有的人文主义和普世价值是一样的:要看见不同的人、要多元、要从强势方掌控的单一讲述里挣脱出来。
有缺点,不表示我认为《漫长的季节》这部剧没有可取之处,上一篇推送已经说了,优点全网夸无需赘述,缺点尚未看到有人讲,所以主要讲讲。
剧有优点,但其“目中无女”令人痛苦,非常痛苦。如果这样就是舆论眼中的“疯女人”,那让我发疯吧,就是现在。
~更新的文章总是被大家错过~
~点开主页加我星标好吗!~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