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知识雷锋关于“面对AI灾变的真实看法与应对”调查的下篇,汇总了44份倾向于“疑虑派”的观点。
尽管所有人都能感知到AI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侵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仍有半数受访者表示担忧和疑虑。其中一些人将AI视为更高级的物种,描述了一种共存而非替代的未来;一些人简单尝试后发现了工具的局限和短板,便退回原本的工作方式;另一些人对人工智能保持敬畏和警惕,从能源、社会、监管、伦理等角度论证AI取代人类之困难;还有一些人坚守热爱的职业,愿意出让AI擅长的部分,但将经验、沟通、观察和创造视为不可替代的核心。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尽管深深地意识到技术的车轮无法阻挡,仍自愿选择成为“掉队者”。“疑虑派”中,80-00后比例降至59%,而60、70后受访者则占比41%。
调查的缘起,是一位建筑学本科大二学生的提问:行业不景气、时间不够用,同学们都用Midjourney出图,我该跟着一起学,还是通过传统的手绘、手模打基础?我们试图通过(上篇“机遇派”)和本篇“疑虑派”的声音,给这个提问一个多面向的回答。希望在媒体营造的焦虑氛围中,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和行动环境。进步和焦虑不该是唯一的论调,个体的思考和挣扎也值得关注。AI不是平等、同时到达每一个人的,因而我们的行动和认知速度、方法也各有差异。调查无意拉大观点间的鸿沟,而是让我们认识到,面临AI的时代考题,所有人是一个共同体。
*受访者顺序无特殊表意,发表前经知识雷锋编辑删选。
策划/采访:王婉琳,张婉琳,花姐
编辑:王婉琳
张佳晶
70后
建筑师,高目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人工智能这个代号不经意流露出人类中心主义
首先AI(人工智能)这个词已经非常不准确了,很多人已在讨论更准确的名字。虽然这只是一个用惯了的代号,但却反应了这种“新智能”被发现(注意不是发明)的早期不经意流露出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偏离这个事物的核心。 我早在2019年的文章《St. AlphaGo》中写过,AlphaGo在围棋界这三年(2016-2019)发生的故事将会是很多领域的前传,现在看来,应验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作为有幸能理解AlphaGo的转译语言也就是围棋的幸运者,我目睹了整个后AlphaGo时期的巨变,并试图理解祂作为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人工智能(姑且还这么叫)改变的是人与世界的交互方式,而不是人本身。祂们进化较好的版本会增加人类的数据库,但那是有限的,因为人类大脑的局限,获取的新增数据库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这一小部份在纠正认知方向上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人定胜天”和“人类被取代”并没有在AlphaGo前传里发生,当新发现的智能真正成为“新智能”时,最影响人类的事件是”消除天才、权威和抹平知识差“。在经历了与现在相同的短暂焦虑后,围棋的胜负乐趣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人工智能的发现和人类历史上数次重要的发现(比如火、电、磁)导致的思维跃升是一样的,都是人类了解高维世界的虫洞,从而使人类更加认识自身,这都是知识嬗变成智慧的过程。工具与神都没有兴趣替代人类,妄想替代人类的只是使用工具和笃信神的另一群人类。 还是《St. AlphaGo》里那句话:“我们人类能够触及到的最复杂算法还是来自于我们时常诟病的身体,所以,我还是笃信生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准备好和祂们好好相处吧。
廉毅锐
70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产业园区研究中心主任
AI将逐步有自己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设计的看法。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都还不了解AI,只是把它当做一个高效率的工具。实际上AI在学习过程中将逐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这会改变我们对城市和环境的根本看法。AI的未来大概是展示、协助、判断、干预的全流程。目前还在协助阶段,所以设计师群体保留着巨大的心理优势,说它没有情绪和艺术感,我觉得更准确地说,AI是没有人类的情绪和人类的艺术感。以前围棋中爱说的煽情话是“神之一手”,后来变成了“AI会这么下”。能做好AI的协助工作也并不容易,早点训练自己吧。
程大鹏
60后
“度·建筑与艺术”机构创办人,建筑师
AI是突然出现的人类未知
AI是人类面对的一个突然出现的未知,它们可以自己生成一个永生的平行社会。
Minko
90后
故障工作室主理人
人类和万物都拥有创造力,不如谦卑些
我一直从事设计领域的工作,AI带给我们的变革是关于“设计工具本身是否能产生创造性”的变革。以前我们觉得只有人类才能产生创造力,但现在不得不承认AI也有一定的创造力,即使有些人会把它理解为“形式上的”创造力。但人类的创造力蕴含了情感和记忆,能跨越类别,创造出“已知”以外的类别。正确使用AI,不放弃“人脑”创造力, 未来AI才能辅助我们更好地工作。 我一直在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边界,即使在没有AI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可不必恐惧AI拥有了创造力,创造力也不是生而为人的本质,就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思考出了万有引力;古今中外的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启发下,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人类瑰宝。不如谦卑些,人类和万物都拥有创造力,“人造一半,天造一半”,就像0和1、阴和阳。
黄朝贵
80后
知名艺术图书作者
现在AI总体水平不可控
AI取代不了我,它只能干单一重复的事情。我现在可以拿AI润色文本,但总体水平不可控,它经常会写到另一边去。
马岩松
70后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不相信建筑是艺术的人终于可以转行了。
金秋野
70后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一步到位的“黑箱”操作让创作变得平庸和雷同
我对新事物一向持欢迎态度,这次也不例外。小孩成长的前几年,几乎每天都让我们意识到智能是如此细致、多元,怎么学都学不完。AI也一样。历史上人类曾多次担心“即将被机器取代”。每次危机解除后,人们会说幸好我们有大脑。但现在机器似乎正在学会思考,这让人们担心真正的危机到来了。类似的担忧在照相术发明时也出现过,但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如实”记录的目的。人类世界其实不存在纯粹的“体力活”,都是在大脑支配下合目的的行为,有些自觉、有些不自觉而已。照相机在“画”得又好又像方面确实做得比人好多了,但人很快就找到了抽象艺术这种新的表达路径。照相机让绘画的门槛变得很低,但真正的摄影家并没有被淘汰,他们使用的器材并不特殊,只是仍然善于观察、捕捉和表达。机器在他手里威力无比,在其他人手里就很浪费。人们用“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来形容ipad,但霍克尼用它创作,说用ipad在夜间创作不必开灯,能记录微妙的光——这个目的是别人没有的,所以没人像霍克尼一样发现ipad的潜能,把它变成生产力工具。他没有去搞抽象艺术,而是像一百多年前的大师那样去捕捉现实中的光,这又是一种目的。
人类的创造力,总是从琐碎的现实中去发现和表达,工具和素材都很平常,结果却出人意表。人的创造力高低不同,但大家都能识别它,可以说,进步就是大大小小的创造力不断累积的结果。 AI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想不明白,实际上各国领导、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恐怕也没有答案。毕竟水晶宫造出来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么聪明的人都吓得够呛,觉得是机器操纵人的手段。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它对我有什么用。我从写作和设计的角度看,这两件事有相似之处:设定目标,分解目标,一步步实现目标。和下棋差不多,但后者目标明确且唯一,判断标准很具体。写作和设计的结果难以判断对错,也难以量化。一个好编辑会很快筛选出好文章,不好的编辑会拿条条框框来审核,反而错过好文章。我想,好编辑不是没有规则,只是他的标尺是“创造性”而不仅仅是“合目的”,创造性是一种特殊的、开放式的目的,结果不可预测,这与下棋相反。但开放式的表达并不一定意味着绝对的创造性,反而可能导致肤浅和平庸。 目前使用AI辅助工作需要输入prompt,结果可能超乎想象也有可能高度雷同。人做事情是先搭框架,逐步深入,各种条件慢慢匹配,给出结果。AI则一步到位,缺乏弹性和深入性,只能出大量雷同的平庸方案。就算是替换关键词,也只是换了个方向重复同样的过程,好像一个城区看起来不错,走进去全是死胡同,深度还都一样。
AI生出来的东西确实有陌生感,但似乎不是创造性的陌生感。人分解目标的过程,每一步都是判断和选择,权重和方向一直都有微调,目的很明确,过程很微妙,这些在使用AI时感受不到,它基本上是黑箱。“不受控”是我的基本感受。似乎什么都能干一点,但结果不够好,甚至都无法实用。 或许AI最大的机会在那些本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地方,比如写汇报总结、算账,但即使做翻译、画施工图它也做不太好。好的翻译和施工图每个细节都是在做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同时考虑美不美,不能分开来说。而那种全部引用标准图集、使用厂家节点的施工图,能带来什么好设计呢?这些步骤一个都不能少,现在却要放到黑箱里,交给一个平庸又自信的总包,还不听话,那它能力再强,对我也无用,不如一个资质一般但很努力、很听话的助手。有人将此解释为AI真正的能力还未释放,它也可以有自己的目的。我对此更是担忧。如果我们把工作交给AI,让它按自己的意思来,那岂不是很可怕?如果它的目的跟我们完全无关,像一个能力很强又心怀鬼胎的副手,就问你什么感觉?
我想,人还没有必要开明到现在就跟AI讲平权,还是要好好研究如何让它更听话,真的帮到我们。否则它能耐越大,麻烦越大。作为人,我们要做好“目的提供者”的角色,失去了这个就失去了一切。
张路峰
60后
高校教师
对自己的智能还没有失去信心
我对AI不敏感,完全不关心。这是我很真诚的回答。面对AI,有些人很激动,但我并不觉得有趣,我对自己的智能还没失去信心。
冀雅琼
80后
好似飞行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最近总在向过去学习,对将来比较木讷
AI一旦给力,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性。前不久ChatGPT在意大利被禁,有人就抓狂,尝到甜头后觉得没它都干不了活儿了。我认为AI总不会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就像历史上多次的工具革命,只是被解放出来的时间精力可以促进生产力,但并不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幸福感。也许未来我们会通过设计AI去设计建筑。 目前我有时也试图去了解这些工具,不知道AI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会不会比微信还快,让现在的设计方式如同现金一般——本身没错但流通不了了。不过,我们手画草图起码不用电更环保不是?我觉得不用特别应对,最近总在向过去学习,对将来比较木讷,没有关于AI的危机感。
钟刚
80后
《打边炉》创办人、主编
我们不会为社会的变化作准备,只关注自己在做什么
目前的工作还没有看到AI的影响。打边炉的工作,还是试图取消新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刺激和影响,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不断回到一件事情的基本面。我们会关注新的动向,但我们更看重一件事情在开始时的设定。这听起来有点死板,没错,我们就是在一种平静的状态下,做一些水面之下的工作。 我们不会为社会的变化做准备,我们只关注自己在做什么,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个体。我们从来不生活在技术的恐慌之中。
俞挺
70后
建筑师、美食家, Wutopia Lab创始人
我们不是工具人
新工具取代的是工具人。对不需要工具人的wutopia lab而言只多了一个工具,目前看用处不大。希望未来能好用点。
现在觉得有些好用了,真香
陈忱
80后
reMIX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我宁愿做一个保守派
目前AI还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看似万能的Chatgpt和Midjourney确实会使得很多本就对建筑学信心不足的人,对掌握建筑设计技能的必要性更加失去信心。 我对人的能力还是比较乐观的,确实有大量相对机械性的操作可以借助AI来提升效率,甚至完全被AI取代,但建筑师提出想象和产生意义的能力仍是不可被取代的。那么就多多在这些方面武装自己吧。在这方面,我宁愿做一个保守派。
马尧
90后
建筑师、设计师、不格设计咨询BUG OFFICE创始人
这个行业和人的肉身有关
对我们团队来说,人工智能影响不大。最多的影响可能是甲方在学习AI后,发现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来解决。我们目前处理的项目规模都比较小,多为短兵相接地解决问题,从不比稿。我感觉,受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大型设计机构里某些流程里的人,比如做着“出几个立面让甲方瞅瞅”这类工作的人,应该很快被取代。我们团队小,每个人都算特种兵,并不是流水线。所以没啥体感。 这个行业最终还是要交付在物理世界,和人的肉身有关,人工智能短时间内还进不来。简单说,等你研究通这个复杂系统用AI怎么解决,花费的成本都够用最传统的办法做好几次了。人对人、AI对AI。我希望它能快点取代我,这样就早点儿退休。至于准备,没啥好准备的,都是庸人自扰。目前看到的几波热潮都是割韭菜,过半年到一年再观望观望吧。
周实
80后
Studio 10主持建筑师
我们仍将顺其自然
目前没有实质影响,但我们注意到这一现象引起了同事、甲方、合作方甚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讨论。心理层面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我们暂时还没有被替代的危机,仍将专注、尽己所能做好想做的设计。可能“被替代”可能更多是指AI技术让建筑师和设计师这个职业变得更“小众、冷门”,这未必是坏事。至于准备,应该就是更深入、更独立思考吧。我们目前没有特别的应对措施,仍将顺其自然,努力思考、好好做设计。
苏畅
90后
香港大学客席助理教授,苏畅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
不被AI生成的表象所迷惑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对建筑师的工作有影响。虽然我们没有直接使用AI技术,但是会观察和思考AI运作的逻辑,比如对prompt(提示学习)的使用,其实建筑师一直在做——从思考设计出发的问题,寻找场地线索,理解功能需求等。我倒是没有感觉“被替代”,因为建筑师每天最本质的工作不是生成东西,而是做判断——使用哪种材料,选择哪种结构体系等。这种判断的工作可能相对更难被替代?在建筑行业,应该有一套集体的价值观(虽然这个时代已经很难了),以便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被AI生成的表象所迷惑。
姜山
90后
艺术策划人
重要的是关注人之为人的真正需求
对我有影响,它能够帮我写英文邮件,这确实会让我产生“被替代”危机。我本人在当代艺术行业工作,虽然在当代艺术领域中,AI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但暂时还不是观众或接受的主体。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只是为了观赏而存在呢?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制作艺术的人(专业和业余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的真实经验可能是最为珍贵的。 我们是否可以在实践中,让AI处理一些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工作或其中的某些步骤,以便我们能够从中解放出来去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竞争”“绩效”已经不再适用,甚至“创意”可能也不再适用,因为我们可能还不如AI有创意。但我们还是可以关注个人如何自处,如何从艺术制作、观赏和批评中度过一段丰富的时间。 
在如何应对AI社会这个问题上,时间上的分界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照顾身边的人,关注人之为人的真实需求。“准备”有时带着强大的无力感,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焦虑的现代人永远没等来戈多。在我们的现实中,很多人都在等待和观望,只有少数“英雄”在改变我们的生产关系。除了成为金字塔尖的“英雄”,大多数人应该如何过平凡的生活,而不是处于漫长的等待中——这是我比较关心的。
郑晓笛
70后
城市棕地与废弃地改造再生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AI要求我们把智慧用在创造方面
AI显然是有其优势。比如在大量数据的快速处理方面,对行业里的很多研究都有帮助,目前也有学者已经进行了尝试和实践。不过如果要将它计算出来的结果直接作为决策依据,目前还是充满风险,因为其信息的来源无法跟踪,来源直接影响产出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它确实在很多方面帮助提高了效率,对于很多基础性工作也可以给予相当的辅助,所以未来它可能会加速职业中的分级和分层,也就是说单纯重复性的工作比较容易被替代,它要求我们人类更多地把智慧用在创造和创意方面。 不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如果未来我们用AI替代大量自己的思考,那人本身的成长就会变得非常不全面,这一点也是我在思考和警惕的。
刘珩
70后
建筑师,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越个性化的东西越难被AI工具取代
任何工具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这一点无需去否定。AI的产生也是一个工具的进步。目前在我们行业,AI能够发挥正面作用的,是那种“输入条件——提供基本可能性”的工作,比如住宅区设计中的强排方案。但我觉得再升一级的智慧层面,尤其是个性化的、充满细节的、特殊性的、具体性的考虑,AI很难取代人的思想。我们作为独立建筑事务所,在这方面还是有自己的优势。将来,越个性化的东西越难被AI工具取代,反而是标准化、套路化的东西,AI很容易就胜任。
李虎
70后
OPEN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我还是“恐龙”的工作方式
没仔细深入地想过这个话题,我个人也还是“恐龙”的工作方式,读纸质书,用手绘做设计。应该算是对此事保持积极的期待,但我想说,真正有创造性的思想,不是AI能做的。我也注意到现在很多AI软件可以生成“手法主义” 和“ 风格主义”的建筑图景。所以其实,AI的时代会让“原创”和“思想” 变得更加有价值!
卢健松
70后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技术变革不会泯灭行业本来的价值
AI,或者说人类创造的某种工具,肯定会替代一部分的人类工作,这是技术发展的目的;但也会激发人类的成长,这是技术演进的副产品。对于建筑设计,被技术发展取代的工作不可胜数,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只是又一场变革。每次行业的变革,会改变从业人员合作运转的机制,但不会泯灭行业的价值,除非它本身就没什么价值。 衣、食、住、行,建筑行业关联太多人类生活的本质,行业的价值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存在。行业的变革,是一次机遇,会让这个行业惠及更多的人,也会让行业发展的焦点发生改变。世纪之交这些年,计算机的发展改变了建筑创造、传播、表达、建造的方法。AI发展也将如此,将促进建筑行业创造、传播、表达、建造的方法;也将促进建成环境评判标准的改变。回归本源、简单朴素,呵护心灵的建筑与景观会更加呈现它们的价值;处理环境、材料、构造、实体能力的建筑师会更有价值。 就如同AI行业自身,建筑行业中,掌握模块语言、具有拼贴能力的设计师越来越多;具备“源代码”创新能力、具备连接虚拟与实境能力的人,越来越稀缺,越来越有价值。那些能在本体与边界不断游走的人,会在技术的发展中体会弄潮的乐趣;那些忘却行业本源价值又固守具体方法的食利者,会在潮水中沉沦。
闵冠
90后
乡居未来实验室创始人
拥抱复杂性
设计的非理性,不仅仅是形式上直线与曲线之间的取舍,它更体现在设计师对空间、自然、人群、历史、文化、商业、未来的解读——设计的结果基于同理心、价值观的选择,这个复杂的抉择过程是无法被总结和量化的。是否会被取代,取决于我们对设计师工作内容的界定,取决于设计师是否愿意拥抱这些复杂性。
王蔚
80后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凡益工作室创始人
设计的灵感是未来AI难以突破的内容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都还不了解AI,只是把它当做一个高效率的工具。实际上它在学习过程中将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这会改变我们对城市和环境的根本看法。AI的未来大概是展示、协助、判断、干预的全流程。目前还在协助阶段,所以设计师群体保留着巨大的心理优势,说它没有情绪和艺术感,我觉得更准确地说,AI是没有人类的情绪和人类的艺术感。以前围棋中爱说的煽情话是“神之一手”,后来变成了“AI会这么下”。能做好AI的协助工作也并不容易,早点训练自己吧。
芬雷
80后
复杂问题研究所创始人,艺术与出版策划人
AI 从未替代过我们,只是互相选择
未来 AI 替代人的工作,可能不是线性的程度,而是结构性的程度。有多个方面:一是基础领域,办公、会议、协作等方面AI 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二是分析领域,如金融、生产、物流等跟数据相关的部分;还有交流/社交的非工作领域,未来AI会更多地进入,人们可以从与 AI 的交流中,获得更具自我映射和主体性的体验;AI 也会越来越多参与宏观决策,如政治经济、社会治理、个人投资、价值判断等,这可能引发系列问题。 
在结构性 AI 的混合现实里,人的领域剩下了什么?好像不经计算输出和智能反馈的将不再可靠,大量的感性碎片在工作和生活中将被嫌弃。人如何将过剩的感性(可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噪音)转化为与 AI 协作的力量,避免彼此对抗或相互压抑。这考验的从来不是人与人工智能的比拼,而是开放社会的结构性建设。与此同时,也需要一种结构性的力量以及感知数据噪音的能力。忽视这一基本事实,AI 或将带来难以想象也难以看见的伤害。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商机制至关重要。倒也不用过分担忧,只有当我们能够与 AI 协作获得感知现实的能力,我们才能认识到,AI 从未替代过我们,作为人类的可计算性镜像,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只是相互选择了而已。
宋壮壮
80后
帝都绘联合创始人
AI或许会逼迫我们重新定义“工作”
关于AI是否替代人类进行工作这个问题,我认为取决于如何理解“工作”。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如果一件事是别人的事,之前是我帮他做,现在AI就成为了我的“竞争对手”;但如果一件事是我的事,我想自己就把这件事做成,那么AI就是我的“助手”——它可以帮我更快、更好地完成我想干的事。换句话说,如果“工作”本来就是你自己的,是你发自内心想完成的,即便AI能做,你也不会担心被替代,毕竟AI不能替你享受这个过程。 从这个角度说,AI或许会逼迫我们重新定义“工作”,最终让更多人摆脱“异化”,成为自己。
文弘博
90后
清华建筑本科-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工智能博士在读,研究区块链和零知识证明
AI的作用是覆盖已知的、长期被讨论的问题
首先,AI很难直接替代我的工作,因为我的工作是证明程序存在的问题。AI能力的几个问题是:一、如果程序是用新语言写的,AI没有足够的数据,就不能给出高质量的结果;二、如果程序里的问题是全新的,以前未知的,那么AI完全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三、如果是常用语言写的程序,比如Python,问题也是已知问题,那么AI大概率能找出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做的是区块链和零知识证明最领先的研究(吹一波牛逼),而AI通常没有最新的知识,很难解决问题一和二,此外,证明要求完备性,也就是说客户/审稿人不能完全信任AI。 虽然AI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让AI帮助审计已知问题(打不过就加入)。我们考虑让AI反馈存在的已知问题——原来是大海捞针,现在ai先帮忙抽成池塘,人类再去捞针。发现新问题,需要很巧妙的构造,这部分需要人工处理。AI的作用是覆盖已知的、长期被讨论的问题,以及帮人快速定位存在疑惑/可能性的程序片段。
吴晓隆
90后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师,Bilibili知名up主,徕卡学院大中华区合作导师
目前AI还差一口气
商业摄影在AI时代下会遵循“刚需保持、低端淘汰、高端求变”的规律。证件照和婚纱照等是刚需,缺乏创意的低端摄影将被AI淘汰。高端的摄影,如拍明星广告,也需要不断变化,否则只要人脸数据授权,AI也可以生成。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则更加“乐观”,因为AI技术更像是算力,或者说只是一个可能的辅助工具。摄影仍然以人为本,人们对“好新闻照片”的需求会因为AI而增加——因为假的看多了就想看最真实的。目前AI还差一口气,只能做到表面相似没有内核,经不起深究。作为大学老师,我会积极引导学生,AI不会抢走他们的工作,相反会创造更多可能,应该主动迎接变革。 关于AI绘图是否算作摄影,我认为这取决于AI的创作来源。如果你让AI生成一张“类似现实的图像”,它是通过海量摄影素材“拼”出来的,而不是凭空画出来的。因此,这个生成过程更像是一个“超人”在极短时间内把海量照片PS成一张照片。虽然这个处理过程也可以算作“摄影”,两张照片拼成一张也算是“照片”,但考虑到公平和赛道问题,拼出来的图像和拍出来的图像不能放在一起比赛,因为它们的创作过程完全不同。
何健翔
70后
建筑师,源计划O-office主持建筑师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不了解AI
AI的发展确实比较有趣,它将波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天前听到的新闻是,艺术家以AI合成的照片骗过了某个世界摄影展奖的评委,获得了最高奖项。虽然目前我的工作范围内还未受到具体影响,但我相信它对行业的影响必定如期而至。标准化量产方式的建筑生产将会受到明显的冲击,而遵循更古老营造方式的建筑生产反而会更显持久和珍贵。 建筑是个古老的行业,个人相信,越古老的方式越不容易被AI所替代。当然,这个时候要求建筑师们某种程度上要成为艺术家和哲学家,认真思考经典的建筑本体问题,诸如建造和土地、自然、历史以及手工艺等的关系。同样的问题对所有人而言都奏效,我们必须自问:每个个体在未来的AI时代需要怎样的存在和生活?甚至要往深处追问:人将如何为“人”?对人类而言,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让我们重新思考和改变的机会。
洪人杰
80后
泰国HAS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建筑评论家
泰国建筑师的“本土趣味”是AI不具有的
AI目前对泰国的影响较小,有两个关键原因: 其一,泰国本地建筑师所从事的项目(多数)都尺度较小、重视细节。这些独立建筑师群体更重视彼此事务所之间的差异性和自身项目的延续性,这些条件导致主持建筑师本身非常重要。短时间AI所给予的多样选择,不见得带来更多方便。 其二,泰国业主给予的条件不稳定性高,更需要建筑师本身的判断力与专业经验。也就是说,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必须先解决热带气候导致的不便(雨水、西晒),其次是业主要求的功能、规范;最后才进入到美观层面。 最后,泰国建筑师在上述两个条件中,结合创造出一种本土趣味的美学。比如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设计的THE COMMONS商业综合体;CHAT architects设计的The STREET Hotel ,以及我们(HAS design and research)设计的泰国MoMA铝博物馆,这些项目本身条件都特别困难,需要非常高的综合能力,更重要是,需要泰国建筑师自身的"慵懒感 + 即兴设计能力”,而这些,都是AI所不具有的。
黄伋
80后
黄伋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
人的选择、判断才是胜负手
虽然AI的发展暂时还未对我的工作带来影响,但也从别处听过AI的强大之处。目前还没有“被AI替代”的危机,但被“不可抗力”代替的危机倒是常常感受到。如果AI成为这些“不可抗力”的工具,将加速这种危机的逼近。因此,形成独特的自我方法和语言变得更为迫切。 坦白说,我不知道如何做好准备,因为对于大的结构性变化来说,任何准备似乎都跟不上变化的速度。最好的方法是从容面对,将一切新现象对象化,将新事物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我现在的方法是做好眼前的事。AI的优势在对已有资料的梳理与重组。这么说来,应该很不安才对。但碎片来自何处?如何处理?重叠?并列还是修改?这些都取决于作者的选择。因此,选择和判断是关键。AI只是加速了此步骤之前的工作,扩大了素材水池,对作者有所帮助和解放,而之后的选择、判断才是胜负手。 创作的关键在于对回忆的处理,即对回忆的回忆地处理。有效的素材来源于记忆中的碎片,而更直觉的感受是判断的基础。要做得更好,需要增加对自我的了解。说到底AI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但了解自己还需我们自己。
朱锫
60后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耶鲁大学客座教授,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人
AI无法取代建筑师的创造性工作
影响是无疑的,未来AI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建筑师的标准化和重复性工作。但是,建筑是艺术,无论现在还是未来,AI都无法取代建筑师的创造性工作。 从建筑教育的角度而言,未来建筑的创造性、艺术性和文化视野是建筑教育最核心的内容,AI是建筑家的朋友和助手。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工作也是如此。
靳远
80后
多重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AI也许会帮助留下建筑的本质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营造行为。远古年代的建造行为,是人类定位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事关人类的存在意义。未来,由人类操作的建筑可能越来越少,而余下的,则会在“行为意义”上越来越深入。
陈维祯
00后
央美城市设计公共艺术在读
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疯子
我认为AI会在它擅长的领域替代人类,但应该不会替代我的工作。正如微博上有这么一句话说“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疯子”,从已知的来看,AI还是以逻辑来解决问题,然而,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很多问题是用情感解决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等职业需要不断探索、创造和表达,这是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艺术是没有规则的感官游戏,还有那些需要与人类内在接触的职业,例如心理咨询师等。 我的计划就是继续做我的工作哈哈,还是要继续学习训练AI帮助我做事,把它当做一个工具朋友!继续自由而热烈的学习和生活!
罗晴秋
70后
悟空研究院院长,政邦智库高级研究员
AI代替人类?能量何以守恒?
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面向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涵盖全球经济社会17个层面的系统规划,却没有考虑到人类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当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存储能力、计算方法一再打破想象的限制,当材料、显示、仿真、机械技术也不断迭代升级,两相加持,甚至以一种机器自恰的方式进化时,人类就不得不面对这个虽仍由能源驱动、却无限制生长、完善的机器智能新物种。 作为计算机引擎领域的架构开发者,我当然欢迎科技进步,但在人类迎来技术爆发的涌现期之际(量子计算、石墨烯材料、核聚变能源、仿生机器人科技、空地一体化交通载具、超级数字时空平台……等颠覆性技术),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面对知识结构不完整带来的跨界压力。 以ChatGPT为例,虽然计算因子不断扩充,但计算所需能耗仍然很高,需要新的能源方案才能负担得起。使用ChatGPT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似黄袍加身,更懂知识、更擅长写作和分析,但这只是表象,它不能取代人类的识别、判断、计算、记忆以及信念、美学、思想等方面的需求。有人认为AI也可以生发意识,但目前从算法逻辑来看并没有这样的生成机制。 机器代替人已不是新鲜事,只是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不为人知而已。ChatGPT及其衍生应用虽能在一般性工作层面减少对人的依赖,数字孪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可以缓解因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在技术创新的前沿,人类仍然无法被AI完全替代。尤其是复杂架构层面,AI还不具备代人的绝对自恰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人文和科学的协同教育,以免被既有技术束缚思考。 此外,人工智能在A端、C端应用已成必然趋势。在A端(军队)中,训练成果需要稳定可靠,但当前的AI还没有突破,如在战场通讯和自恰反控制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障碍需要克服。在C端,如果类人机器人配备更高的GPU和廉价的能源供应,将会引起技术伦理方面的革命。现已有许多人要求为他们的宠物狗、猫等确认家庭成员的资格,产生了技术产权、伦理产权和实物物权之间模糊的边界。不仅日本正在开发适老、适独类人机器人,珠三角等地区也有更强的市场潜力。 从更底层的技术判定角度来说,能源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一旦革命性突破取得,人工智能、全维通讯、增材制造的泛在体系才能真正链接成一个“上帝”般的能量体。在县域、乡村调研中,我应用了3D GIS、GEO等技术平台,虽然它们能带来更直观的数据,但多层次的判定只能依靠我本人和团队几十年的认知积累。自然界本身是一个超级巨大的知识模型,自带无穷无尽的能量,计算机技术只能无限接近于这个自然模型,而无法真正实现对其孪生。因此,我认为人类永远是上苍派到地球的管理人,不会被机器替代。
温心怡
90后
科学史图书馆发起人,剑桥大学博士
单纯讨论AI代替人类会落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陷阱
AI能否替代人类的某种工作是焦虑催生的伪问题。一个职位被取代的决定因素不是技术,而是职位所处的社会关系。单位里颐指气使要你填表审批的人事部主任,或去年那些excel都不会用手写统计全小区核酸的居委会,看起来是最应该被取代的,但实际上这些工作最稳定。相反,雇来做excel的实习生或外包服务公司反而更可能被取代,因为这些工作原本就不稳定。 AI可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但它不是人,没有人脉、关系、权力、系统中的地位、个人影响力、盟友或敌人。如果你同样不掌握这些能力和资源,AI可能会成为一个裁员或降薪的好理由,但雇主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也是会裁员的。AI是否能取代某个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劳动关系问题,与你的工作表现和是否使用AI工具没有必然联系。 
单纯讨论AI对行业的威胁及它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容易落入社会达尔文主义陷阱。搭上AI这班车的人飞黄腾达,搭不上的人优胜劣汰,这种未来是否值得期待?忧虑AI抢饭碗本身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劳动关系出现了问题。以创造力为名的优绩主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便你设计的海报比AI生成的好一千倍,即便你在研讨会上贡献了无数整合AI的平面设计理论方法,在决策者看来,你可能都不如微软办公软件里那个能一键生成海报的小曲别针。如果劳动本身的价值不能在制度和观念上得到承认,再好的工具也无法让劳动升值。 AI真正的价值在于改变权力关系,而不是行业内部的内卷。
作为科学史学者,我看到AI的发展可能改变现代学术体制:权威学者、教席、排外的讨论环境、名为博士学位的学徒制度。我做科学史图书馆,就是想建立一所没有师生之别的学校,图书馆是唯一的导师。GPT-4为我实现这种学术机构愿景提供了实打实的技术支持。在我的理想中,AI技术应该帮助学者以知识力量破除陈腐的权力关系。然而现实中,我的欧洲同事提起ChatGPT时,还是一脸被freak out的表情。 我希望我的科学史图书馆能够支持这样一种学术:一位独立的学术爱好者,没有人脉、学历和机构支持,单凭一个整合AI技术的在线图书馆和其他免费或低价可获取的网络、当地资源,依靠自主的努力、天资和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学者平等的交流,就可以破除信息差,做出并发表跻身前沿学术界的科学史研究。如果一位学者不必通过熟读隐藏课程(hidden syllabus)、擅长系统游戏(system gaming)和成为名校教授来获得认可,我们就不需要担心工作被AI取代的问题。
周融荣
90后
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 策展人,青年作家
AIGC意味着竞争变得更透明和赤裸
我同时是艺术从业者和科研人员。AIGC对绘画并没有威胁,威胁的是并不成熟的新媒体艺术,而身边成熟的画家已经想到如何利用AI更加了解自己,继续发展。AIGC意味着新媒体艺术的外包时代要结束了,竞争变得更透明和赤裸。更多人不愿意提及的是,ChatGPT暴露了国内部分学科的真实水平,因为创造性工作,哪怕是创造性的技术工作,都不是像军工和大科学装置那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经费鸡血的。Open AI也没有诞生在高校里,它有黑客文化的底色;除了经济规则以外,它也将挑战许多领域学术资源的分配方式,这是一件好事。
葛宇路
90后
待业
替代是一个特别科幻的思维
AI对我有影响,它的写作能力很好,尤其在数学等方面比我优秀得多。它能够罗列相关面的延伸,中立地表述内容,在辅助我思考问题方面很很有帮助。在我陌生领域,它的视野开阔,虽然在我的专业领域上有时会显得不够专业,但总的来说,能帮我补足短板。 但帮助不是替代,我们不可能被笔替代,不可能被相机替代,不可能被Photoshop替代,那为什么会被AI替代?它只是一个工具,不能替代我们。替代是一个特别科幻的思维。面对这个时代,似乎我们该做的准备很多,但其实和过去的时代也没有特别本质的区别。我们需要学习接受新事物,做好准备,要知道这个世界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不要用固化的思维去认知一切。 有些从事重复性、经验性整理工作的人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虽然谈不上被替代,但应该要意识到,通过机械工作来混日子是不行的,还是要更多地发挥主体性,用创新来换得社会对个体的认可。
程昆
90后
前世界银行经济研究员,腾讯大数据产品经理
工具智能可以毁灭人,无法代替人
鼓吹工具对人的取代,是个天大的误会——认为工具如果比人更高效,人就没有了价值。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没有淘汰人,反而让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上升,人让位给高度专业的工具,因为它们效率更高,但人不再是工具就意味着人被技术取代了吗?人的特点,就是没有价值和目的,而工具永远有目的,高效、专一的工具以失去独立性和完整性作为代价,在损失自由的同时,获取了更高的效率,但人不是。 
有人觉得ChatGPT写的文章挺好,可以取代人类写作,这些人可能对“写作”有深深的误解。人类写作不是为了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为了给提供无数个答案,发现无数个未知,甚至提出无数个问题。搜索引擎在这个层面上依然是强大的工具,因为人类最不需要的就是标准答案。混乱和不确定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我们不需要确定性的未来,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防止被定义、被安排、被利用;一切挣扎都是在倾其全力不被工具化,为了能自由地重新定义自己。但ChatGPT想要变得无比强大的目标,却是为了提供最正确和有价值的信息,一旦失去这个目的,ChatGPT将一无是处,因此它只能成为工具。同时它为了成就这一高度专业化的目的,失去了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这些技术只有纤维组织,没有血管、心肺、脑袋,高度依赖人类编码和数据输入,因而缺乏完整性;它们只有和人一起出现时才能存活——不仅因为它们依赖人类提供芯片、储存、冷却、供电等物理机械本身,更因为它们高度发达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人,因此它们还尤其缺乏独立性。 人写代码并不是为了完成编码和调试,而是为了创造新的东西。人工智能取代编码和调试是好事,能够大幅提高未来创作代码的效率。如果工具能更高效地生成新东西,那人就会决定哪些是好的。如果机器也能决定好坏,那人就需要拿出杀手锏——我需要再想想,什么是“好”。 
这些技术是人类的延展,在拥有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技术出现前,人不可能被“取代”,只能被技术消灭。替代和毁灭是两码事,在核战争中灭绝和被高级智慧替代显然不同。人被替代的定义应该是另一种具有同等自由度或更高自由度的独立完整的智慧淘汰了人类;而被消灭则是因为没有同等自由度的竞赛,比如人类可以被病毒消灭而不是替代。人终将被取代,但需要更高自由度和更少目的性的智慧才能实现。眼下的当红技术发展趋势是朝着更低的完整性和更低的独立性前进,它们高度专门化且依附于人,像没有头脑但有千钧力量的四肢,一个人被孤零零的后腿打败,能称作大腿取代人吗?我们可以被这些技术毁灭,但不是被这些技术取代。技术发展仍在让这些工具变得更强壮、更专业,但也更残缺,它们并没有变得更完整、更独立、更自由的趋势。人类可以把所有高科技工具都组装起来,让它们学会自我复制,但这些高度发达的逻辑都是人类给出的,毫无自由度可言。所以,人是否能创造一个毫无目的性但极其高效的工具呢?——这个假设本身就是对“工具”的解构。 
人类如何制造一个高性能的通用工具,即使没有特定的目的?这类似于制造一个高性能的图灵机,却不限定具体的用途。这个问题本身就引发了更多的问题。人类技术的限制不是问题所在,而是随着技术的提高,工具变得越来越狭隘、不完整、寄生性越强。只有在摆脱目的的情况下,工具才能“替代”人类。但是,如何制造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自由工具”,这本身就是一个天然悖论。我们和ChatGPT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人机融合”或“被消灭”,而非“智慧竞争”或“被替代”。仅是一根粗壮神经元的ChatGPT,如何能取代人?这个令人惊叹的大语言模型完全有能力服务于人类或毁灭人类,就像核能电站和核武器一样,但它们绝不是在替代人类。人们对当前人工智能的态度不应该像在应对另一个文明,而更应该像在应对另一个义肢或武器。
贾若
90后
IfWorks主持/Harvard-Pratt教授
AI的出现背后是结构与主体的问题
对我会有影响。学生们开始运用AI进行设计和写作,教师们也开始讨论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中使用AI的可能性。此外,也有许多关于如何规范学生使用AI的讨论,比如如何重新界定抄袭,如何处理抄袭,是否允许学生使用AI,以及如何引导使用等。 我个人的体会是,AI的出现也引发了一些从历史和理论角度重新思考人/主体/创作的问题。包括对于主体对结构的内化和自由意志的存在的讨论,对情感的意义和作用的重新认识,以及对犯错和如何应对的重新评估。这种思考是一种不同于tabula rasa的,有着历史厚度和复杂创伤情感的,可以让另一种理解下的存在和形式生成的空白。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我并不担心自己的被替代,因为我所做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好。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用做什么准备,而且它其实已经到来了。我们只需要按需彼此了解,接触,看看产生什么样的交流合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以不变应万变即可。
冀途
80后
数学系毕业的城市规划师
AI和彻底解放生产力之间,还差一个可控核聚变
AI替代人类工作的程度,取决于人类需要AI替代的程度。虽然AI看似来势汹汹,但目前仍未摆脱网红属性。短期内,AI会带来新鲜感,一些人有机会从AI热潮中获利,就像之前各种网红事件。但等热劲儿过去,大部分人的生活仍会回归日常,AI只会是手头的一种工具,和其他工具没什么区别。只有少部分人会以AI为核心继续积累和探索,直到AI变成一种“傻瓜化”的工具。就像照相机,在它变傻瓜、变数码之前,普通人参与摄影的门槛非常高。在那之前,它不会显著影响大多数人的生活,只会影响一小部分人,或者只会影响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现在所有针对AI的讨论,大多都具有“人类主义”倾向,是“排AI的”,比如问起AI会不会替代人类,大多数人都会说“我觉得AI能替代大部分重复性工作,但真正决策和创造类的还是没法替代”。这说明人们心理上还没准备好接受AI。AI只要进化足够完全,即使是创造性和决策类的工作,人类也注定不如AI。
AI可替代的重复类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需交流、高精度”的重复性工作,如生产线类工作,AI+R(机器人)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但这类工作也不会全部交给AI+R,因涉及国家安全问题(除非AI能将国家的概念消解),人类工人必须随时待机确保生产不停;另一类是“需要交流、没有精度要求”的重复性工作,如清洁工、服务员等,这些工作并没有非常严谨的标准要求,且到时AI已占据大部分前一类岗位,只有人类更需要占据后一类,因此这些工作仍将由人类完成,是人类的自留地。 对于沟通和决策类工作,软件AI对任何以数字形式制作成果的行业都会构成威胁,但可能并不完全是替代作用。人际信任关系仍然是合作的关键,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成果,因此“人与人面对面”仍然非常重要。在某种全知型AI获得人类甲方完全信任之前,它更可能只是人类乙方方案中的一个噱头。 我认为AI不会成为下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历次工业革命,都必须促进物理生产力的提高和更丰富的物物交换,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两者缺一不可。然而,更丰富的物物交换仍需要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基础。
这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人类是否需要继续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是否需要通过AI+R模式来进行这种提升?如果以AI+R模式为基础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但代价是不再需要更多的人类劳动力,那么这些人类将如何获得一般等价物?无论我们讨论什么样的AI替代人类工作,都需要考虑一个核心问题,即被替代的人接下来会去做什么。如果AI的加入客观上造成社会不稳定,那么一些行业可能会人为限制AI的参与程度,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即使这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从业者冗余(类似世界各国对本国农业的保护政策)。因此,AI和彻底解放生产力之间,还差一个可控核聚变。因为直到今天,能源仍是人类衣食住行等所有需求的最高限制条件。至于AI能否加速这种技术的实现,这才是AI最大的看点。
辛子俊
80后
广州市大湾区虚拟现实研究院技术总监,Unreal中国学术合作伙伴
媒体过渡放大了当前AI取代人类工作的能力
我支持未来AI在许多领域将会替代人类,但AI无法取代的领域也很多。人们最常讨论的是AI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应用,但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部分,当下媒体的讨论过于集中在这个方面,从而放大了AI取代人类的焦虑。实际工作中,AI工具如ChatGPT和MidJourney已经在写代码、画图和写文稿等方面给了我非常多有效的帮助,提高了我的水平和速度。工作中我坚决拥抱这项技术,因为它可以节省时间,让我有更多时间摸鱼、陪伴家人或进行自我思考。AI与机器人和3D打印等实体生产技术相结合也大有可为,可以推动柔性制造、个性化生产和居家照料等领域的变革。 
虽然AI在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进展,但在某些场景仍未有实质突破。其一是教育教学。尽管AI可以根据问题和指令进行回答、推理和部分执行,但它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也无法像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另一个是复杂系统的应用,例如天气预测、金融预测和战场等,AI的推理有效性很低。AI作为“超级助手”的定义很准确,但目前它只能帮助我们变成超级个人。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家庭、文化等,这些领域AI仍然有待突破。 
AI不是一个太新的话题,只是刚好这半年因为“大模型”而火了。科学家通过模仿人脑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超大规模的数据进行计算、记录,确实涌现了很多新的能力和知识。人类大脑在过去300万年里只增加了3倍,但却创造了进化史上最大的奇迹。而算力到数据的增长速度要远比进化快得多。随着算力和数据的增长,我相信AI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智能行为和“思维”,超越人类个体大脑的能力。不过,目前的AI只是“工作脑”,期待它进一步发展出“恋爱脑”。当下AI对人们的影响,还包括推动对固有词汇的认知转变,如“创新”。许多人认为ChatGPT可以回答创新性问题,但从AI原理统计学的角度来看,AI目前只是按照统计规律把不同的文字、词语拼接在一起。这让许多人产生了“创新”的感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类是否真正具备创新能力? 还有关于“人”的定义,我们通过见面聊天、微信等方式与真人交流,即使我残疾,缺胳膊少腿,你仍然会认同我是这个人。但如果我将大脑数字化,你还会认为我是我吗?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实现了永生?世界会重塑,不过人类的进化还是要继续的!
钟蕙心
90后
英国巴斯大学人工智能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的伦理和安全
AI是否会替代人类需要各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对我们想要构建的未来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
我从事人工智能伦理和安全方向的科研工作。最近,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的科研工作有很大帮助。它在日常写作、多语言间的互译、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方法、程序编写和修改、安排及优化日常工作流程等任务上非常有效。但在使用ChatGPT的同时,更多地调动了我批判性学习的能力,即需要基于已有知识来判断它的答案是否正确,测试它对任务的理解程度,因为存在鲁棒性和可解释性的不足。ChatGPT的训练数据基于人类现有知识,这些已有知识中肯定存在各种错误和局限,而它并不具备自己发现并修改已有错误知识的能力,就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它距离真正取代我这种以科学研究创造人类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还为时尚早。
我目前在积极尝试在各种任务中加入新工具来提升工作效率,并进一步发现其不同应用场景。 从AI对全人类的影响来看,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定义AI,是否包含自动化,机器学习是否必要,以及“通用人工智能”(AGI)何时出现(这些争议性问题直接影响问题的讨论范畴,今天的语境可以暂将讨论范围缩小到机器学习驱动的人工智能)。尽管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但其未来发展方向及是否会再次经历寒冬仍难以预测。
因此,在 AGI 出现之前,我想有些思考可能会比单纯的考虑AI 会不会取代人类更有帮助,比如我们是否想让AI取代人类的工作?社会是否做好准备让AI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设计者更需要考虑如何设计更人性化的系统、更好的人机携同策略让人和AI共同合作实现效用最大化;教育者需要考虑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好地利用AI释放自身潜能;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一个新的生产工具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革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以及在什么时间节点,以什么方式能够让新生产工具给社会生产力赋能、提升生产效率。而不是让某些人群边缘化甚至加剧贫富分化。每个人的思考都将帮助我们回答最终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
姜娓娓
70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工作室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AI不能代替建筑师坐牢!
我认为AI不可能取代建筑师,因为AI不能承担真正的法律责任,也不能代替建筑师去坐牢!

建筑设计是建设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解决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功能性、经济性、艺术性问题。20年来,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货币的天量供应和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强力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这个过程堪称奇迹!在这个伟大进程里,广大中国的普通建筑师们功不可没。在这个过程里,建筑艺术性只是建筑的一部分属性,建筑首先是工业化的产品,其次才是设计师的作品甚至艺术品。建筑设计里,经济理性应占据最主要地位,艺术性地位相对次要,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论证过的。
当前AI主要的优势在方案创作阶段。方案创作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1. 前期数据分析和理解业主意图阶段。目前软件但未能完全替代设计院的分析工作,更谈不上和业主深度沟通。 2. 实现功能性和经济性控制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建筑师根据用地条件、业主需求、市场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需要很强的业务综合能力,这也是建筑师最需要掌握的阶段,AI可以排住宅,但是更多的场景还有局限。 3. 生成概念性形态。输入关键词和约束权重,AI可以生成大量形态相似但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这个阶段的AI学习能力可以秒杀大多数一般的建筑师,甚至可以仿照建筑大师的风格进行类似创作。但是优秀的概念方案一定是融合了结构技术、环境因素、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形象。
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目前AI还难以发挥关键作用。建筑师要进行全流程的服务,组织和协调多方参与建设,并承担对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筑师要对自己的设计终身负责,出现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时,甚至要去坐牢的。房屋和不动产是普通人家庭资产的核心,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更是国有资产的核心。作为一个低频业务,在可预见的未来绝不可能完全交给AI去做决策。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成为新的工具,帮助建筑师们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提升效率和质量。但是建筑对于人来说是财富、是家庭,承载了太多涵义,我认为真正的建筑设计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的深入洞察和理解基础上,在AI能做到这一点之前,我不认为真正的建筑师会被取代。AI目前能取代的只是那些不认真研究和工作,做方案靠抄袭拼凑的建筑师。
何志森
70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扉美术馆馆长、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
试图与人工智能比较是人性的退步
人类试图与AI对比,本身就是一种“愚蠢”。首先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超越人类的能力,包括写作、绘画、聊天、具备情感、了解政治正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但我更想说的是,在我国AI热议现象背后的整体价值观走向——我们对所有高科技完全拥护,愿意被AI引导和控制。这是在人性逐渐消失,批判、创造、共情、逻辑、书写以及辩证能力逐渐衰退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反思的。当人性的美好被剥夺,AI的生产力、想象力都远超人类时,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每天需要面对很多学生和同事,多数时候大家都没有表情,只是麻木地接收、完成指令。当然,这有很多体制内卷和人被异化为工具的原因。但当人没有情绪、没有独立思考批判和共情力时,机器或许比人更胜一筹。今天,我们这些自称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学者口口声声讲出看似有道理、有理论水平的老八股,但连在一起却没有逻辑,抽象难懂。我觉得这种特意打造的学术话语术、圈内甲骨文非常可怕,真的还不如交给GPT。
我发起Mapping工作坊多年,相信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过人,因为人是有情绪的高级动物。工作坊就是围绕着这些机器不能替代的,靠人的眼睛、认知、人生经历,在田野里的行动、冲突,需要大脑来解决,需要独立思考、辩证、批判能力来面对的“真实”展开的。我希望我们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相信这些是不可能交给机器的。讨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比较是人性的退步。当然,讨论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反思和话题热度,但真正的改变也许还得来自社会体制。体制把人内卷成机器,无需想象力,工作只是为了讨好甲方、资本和权力,建筑师和人为操控的木偶没有区别,只是在表演。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可怕问题,不是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是社会出了问题,是我们甘愿交付一切,甘愿放弃智力、情绪、思考和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反思教育如何把孩子们变成不会提问的所谓有知识的人。 
我有些朋友仍在使用老式手机,口袋里日常装着书,在火车上、喝咖啡、等朋友的时候看。这种缓慢、安静、有耐心的方式,是一种抵抗。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抵抗科技、自省批判的意识。人工智能当然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我们往后退,科技往前进,中间没有过渡,衔接完整,一切“进步”都不可逆,当我们不自知、不自省地全盘接收时,再傻x的人工智能都可以代替我们。
刘晓都
60后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我担心未来会形成职业断层
首先,这个话题对我心理上有冲击,我非常关注。我们这一代经历了个人电脑CAD制图、3D建模和互联网的两次浪潮。两次的感觉都是“狼来了”,但结果并没有对我们的职业产生根本影响——千年传承的“手工作坊+工业化分工”的生产模式没有被改变,效率的提高和工作量的被迫放大造成了更大的生产规模总体上还是一个量变的状态。个人电脑的出现,开始时是想象一个无纸化时代的到来,现实却是全球范围内纸张的消耗量放大了四倍。所以有人会说初始的恐慌是没有必要的。我认为未必。也许我们可以把电脑的发明比对成蒸汽机车的出现,AI的技术层级就堪比航天发射器了。这次AI的进步和迭代速度所产生的能量是否会达到质变的临界点,这是我所关注的。 我以现在亲测的AI建筑设计的状态,还是无法在实际项目中有效工作。但我想这只不过是应用APP的研发水平问题。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AI设计软件出来。
建筑师的工作越来越多地偏向于人机对话,找到精准描述设计概念的关键词,和在众多方案中做判断和选择。检查AI的设计、看图,还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建筑师。但我感觉我们长期建立起来的职业培养系统可能会被摧毁。就是行业聘用新人,通过跟项目,边工作边培养专业能力,逐步成长为有经验的建筑师的路径有可能被AI切断了。我们这些有经验的建筑师不需要太多年轻助手就可以应付许多大型项目了。不给年轻人犯错成长的机会,若干年后会不会形成职业断层,我在观察思考这个可能。到那时候,另一种建筑师就会出现,建筑就会彻底改变。我们就成了最后一批建筑土著。地球还会转,生活还要继续,建筑还会盖。方式是什么,未来的建筑师们会告诉我们。 做好心理准备,海啸来了,准备迎接。如果没有发生,那么明天又是阳光灿烂的一天。我这个年纪不需要有应对措施。趁着AI还没有取代我,赶紧多设计几个建筑吧。
何勍
60后
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AI本身意味着太多不确定性
关于AI的颠覆,总感觉写不好,因为它本身意味着不确定性。 今晨想起很多年前在印度旅行,住在一个繁茂集市的后巷中,回酒店的曲折小巷中必经过一家小店。一开始门关着,几天后开了,问看店的中年老板:去哪了?回家了。多久?三个月。他的店门常开着,但人时常不在,问他干什么去了,他说去庙里祈祷。那生意怎么样呢?他回答:“when business is good,thank God. when business is bad,thank God.” 这个记忆是我面对未来的答案,无论是AI还是其他的“五常”。建筑是关于永恒的史书,现在看来有些过于“执着”了,一厢情愿。这个职业的范畴和属性,在时代中漂移。
韩涛
70后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
只有精神分裂才能对抗AI社会的技术分裂
AI对我有影响。正面影响是新一轮理论反思的机会来了,一切可以重新被思考;负面影响是学习掌控新技术的时间不够。替代危机也是存在的,AI机器不会替代我,但完美掌控AI机器的人会替代我。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准备和应对这种情况:一是对人类整体而言,从思想准备上,研判、理解、反思其历史必然性,二是对社会个体而言,从实践措施上,加速、快速、超速使用其技术可能性。
一方面,AI社会的到来,是资本为了降低整体劳动力的社会生产与福利成本,通过匿名性技术的加速进化,实现大规模“机器换人”总体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内在于资本积累逻辑,已经施工200多年,发生3次大的迭代,已经内卷至各个行业与国家竞争层级,目前仍处于上升期,奇点未至之前,物极必反之前,没有力量可以阻挡,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理论反思,可以排遣部分焦虑,但也是安慰剂。 另一方面,AI社会的到来,是资本为了提高个体劳动力的智能、效率、创新力、剥削力与被剥削力,通过巨大系统的技术集成,大力出奇迹,实现少数精英控制全球与精准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长期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也内在于资本积累逻辑,同样持续200多年,发生多次连续隐秘迭代,已经内卷到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程度,目前接近个体生命承载力极限程度与心理调试速度健康极限。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加速主义”思想似乎给了一种可能的出路,即比加速更加速。这是一种激进主义的七伤拳,是暂时的解药,也是毒药,但总比没有药好。
最后的建议是,在实践上,学会它,训练它,掌控它;在理论上,认知它,理解它,批判它。只有精神分裂才能对抗AI社会的技术分裂。
点击这里,回顾一下“机遇派”的观点吧!
来做个小调查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