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经常用“蓝图”去实现作品,在这里,我们更希望“蓝图”成为描述建筑师心中想象的一种工具。
——马岩松
历史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未来,这是目前中国建筑师乃至整个世界建筑界都缺乏的。我们需要新的城市构想,像百年前柯布西耶提出的“走向新建筑”一样,改变整个世界。近六十年来,除了新陈代谢和建筑电讯派,几乎没有其他。因此,“蓝图北京”应该是一次视觉上提出新的城市理想的展览和论坛
——王明贤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特别报道
本文整理自2023年4月23号15:00在雷锋B站直播的论坛《蓝图北京:城市新图景》。本场讲座直播及回顾由菜菜统筹,文字由贾绿媛整理翻译,王婉琳编校,感谢史东升协助视频剪辑,徐向楠协助直播。文章全长1.2万字。
*文中图片来自各位嘉宾ppt,仅作学术分享使用。
讲座主题:蓝图北京:城市新图景(BLUEPRINT BEIJING | The New Cityscape)
时间:2023年4月23日(周日),15:00-17:30
主持人党群,MAD建筑事务所
讲座嘉宾:王明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美术史学者、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张永和,非常建筑
Patrik Schumacher,扎哈 · 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
张继元&卜骁骏,时境建筑
开 场 致 辞
主持人开场
党群
MAD建筑事务所
今天的论坛想谈两个内容,第一个话题是“时间/历史”。“历史”是人类在创造文化、文艺、设计和思想的同时,赋予时间的一个人文概念。马岩松在这次展览主题中提出了“未来”这个词,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第二个话题是“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性衡量物,也是文明的最大载体。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的城市建立标准开始,人类文明就自认为有了意识,有了生存的意义。今天的论坛,大家将在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中,谈城市的产生、可能性和未来。
马岩松从“历史年轮、未来狂想”两个维度聚焦阐述主题,策展了“蓝图北京”展览。各位参展人从各自研究、理论和设计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筑、规划的作品和思想来阐述“时间”“历史”“未来”和“城市”。
论 坛 正 文
  01 
院落:从北京到巴黎
Courtyards: From Beijing to Paris
张永和
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我是北京土著,在东城区出生长大,所以对北京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最近,我为意大利Domus 杂志3月刊写了一篇短文,题为《Beijing City of Rings》即“北京环城”。从大环开始,讲述了北京城在过去几十年从二环向三环、四环、五环发展的历程。几何式地增长最终形成了一个与历史有冲突的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人、建筑师、规划师和学者们非常关心的还有一个“小环”,就是四合院。我们有幸做了一个“小环”,叫Loop House。


四合院由四间不同方向的独立房间组成,这种空间分离的方式对今天来说会有些不便。每当需要到另一个房间时,人就要穿过院落,总是有风有雨,有冷有热,也带来了较多的能源损失。
这个项目场地比一般四合院都小。要知道北方四合院不能太小,否则就变成了南方的院落。现在这个院落的尺寸大概是7.5mX6m,比标准的10mX10m小了不少。
设计还有一个野心,是创造一种“比四合院更四合院”的生活方式。人们不用穿越,生活中所有事情都可能围着这个四合院转。最终我们设计了一个环形的起居空间。
这里,我们谈到了时间。这个家庭一天的生活与太阳的运行轨迹结合在一起。早晨在西厢房的厨房做早餐,随着太阳转动,下午到了北边、西边,晚上在南边的餐厅待客。我们希望加强住在院子里的人和院落的关系。
早上的西厢房
下午的东厢房
傍晚的餐厅
不同的文化一直是我们面对的课题,它们有时冲突,有时融合。所以,我脑海里就想到了一个西方现代主义的玻璃宅。不过,北京的玻璃宅是内外翻转的,它把外面的玻璃界面翻移到里面,变成一个内向的玻璃宅,每个面都可以打开。
房子的入口在东南角。从这里进入院落,一天的活动都在这里展开。院落盖好后,我发现小孩子特别喜欢,因为他们可以在室内绕着院子玩耍。
我希望这个“小环”在另一种空间尺度延续北京的空间结构。后来我们把院落的概念带到了巴黎。
这是2017 年我们和科尔德菲联合建筑规划事务所 (CAAU)合作的巴黎国际大学城获奖方案,也有个院子。
1930年代,中国留法建筑师虞炳烈*的毕业设计就是在巴黎大学城设计一个300间宿舍的中国学舍。

*虞炳烈,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建筑科里昂分校,1930年获“法国国授建筑师学位”。历任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41年创办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坪石、桂林、赣州等地做了大量抗战应急建筑设计。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45间房的瑞士学舍是小型学舍的一个例子。他的设计思想包括单边走廊、景观视野、通风和光线,创造了一个健康的环境。

所以,我们的设计参考了柯布和虞炳烈的作品,也借鉴了中国的典型住宅建筑——土楼,采用了单边走廊,环绕着八层楼,符合中国学舍的规模。
基地的形状特别奇怪,也不太好用。我们在偏西的这个角做了一个环宅。
这是标准层平面图。
这是剖面。中间也形成了一个庭院花园。
这是一个代表中国的建筑,我们需要考虑中国的文化元素。经过不断地沟通协商,我们决定用砖这种工艺来表达中国的精神。最初法国业主不太接受灰砖,在他们心里,砖都是黄、红这类暖色。后来中方业主把他们带到长城参观,回来之后就达成了一致意见。

因为法国的质检标准不太容易接受中国制造的砖,所以最后使用了法国手工砖。这个手工砖本来就是灰色的,我们不知道它在法国的用途,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谜。
这种传统砌筑方式其实是中国“艺匠”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将中国文化体现在建筑上,而不是用具体的某一形式或形象元素。
中层庭院的楼梯
中庭楼梯可通至屋顶,自2008年起,巴黎公共性建筑必须有屋顶花园,该建筑属巴黎市政府所有,故也有。
单边走廊
这是单边走廊内部。
屋顶花园,可远眺巴黎铁塔
从屋顶花园可以看到巴黎铁塔。
院落是一个更古老的中国和北京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院落都有独特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将院落作为一个广泛的类型进行研究和实践,试图解决一些城市空间问题。在中国和全世界,汽车的过量使用使城市里人的空间拥挤不堪。通过院落这种适宜尺度、形式多样的建筑形式,或许能让更符合人类尺度的城市空间实现回归。
党群:谢谢张永和老师。“时间/历史”和“城市”还有一个隐藏意义,即东西方对同一文明或人类存在的本源论存在理解的巨大差异(misunderstanding)。作为中国建筑师,张永和老师通过对中国四合院家的设计和在巴黎学生宿舍的围合设计, 阐释了他对于时间、历史、四合院环境和自然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另外一种文化中的实践。

接下来,马岩松将介绍他对于“蓝图北京”展览的设想和期待,并做展览的简要介绍。
  02 
蓝图北京
Blueprint Beijing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
“蓝图北京”策展人
本次展览的目的是讨论如何“从历史的眼光看未来”。展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和老一辈研究者对未来的定义和理解。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向市民和学者传达大家不同的理解,进而展开城市讨论。
展览叫“蓝图北京”。建筑师经常用“蓝图”去实现作品,在这里,我们更希望“蓝图”成为描述建筑师心中想象的一种工具。
20位左右参展人来自不同文化和实践背景,但都关注城市的畅想。他们的未来主义、人文主义或历史主义作品是对城市观念和判断的研究,这些作品并非以实际建造为目的。
展览还包含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城市、建筑思潮相关的人物和作品文献展。我们希望了解这些看似疯狂的想法如何在现实中影响我们。
展览分为多个空间,由绘图、模型、海报、装置组成。
我们整理了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时间线。以年代为坐标,线性地描述了1949 年之后北京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还把它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城市和建筑事件并列,形成中西方城市和文化的对比。
这是年轻建筑师王子耕的作品——坛城。
这是扎哈早期的绘画作品。

这是埃里克·莫斯(Eric Owen Moss)的“新城”(the new city)模型,是他在洛杉矶几十年的理想主义的、个人化建筑实践。
OPEN工作室把北京二环高速路变成一个线性公园,提出了“所有人的城市”的概念。
张永和老师展出的早期作品,为席殊书屋设计的自行车书架,非常具有北京特色,因为自行车曾是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代表着北京的文化。展品包括模型装置,以及关于北京交通的想法提案。
时境建筑展示了2个作品,一个是概念化的城市模型,一个是高密度理想主义城市的案例。
绘造社的空间装置叫“河边餐厅”,是一个由城市中停车位改造而来的装置。
悬挂着的是伊东丰雄的游牧少女之家,一个在消费时代可供独身少女居住的装置。
这是之前在蓬皮杜展览的照片。
MAD展示了2005年做的名为“北京2050”的概念提案,包含“北京胡同泡泡”,描绘了包括卫生间设施的老城区四合院改造项目。

蓝天组在很早之前就构思了对未来城市的想象,这种想象让人感到未来气息和生命力。我们成功地复刻了当时的装置。
众建筑是一家年轻的北京事务所,常使用城市中常见的材料和元素来建造新装置,强调与人的互动。下面是他们的作品。
这是一位介于艺术家和建筑师之间的年轻设计师梁琛的灯光装置。
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展示了他们最新作品,一个住宅加餐厅的模型和图纸。
MVRDV展示了“大巴黎”计划,探讨城市发展中历史语境下的挑战。与北京城市面临的问题类似,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扩张和建筑密度增加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文献部分,我们仔细寻找了历史上的未来主义构想和理想主义作品,例如富勒的结构模型,和曼哈顿穹顶概念图纸。
Archigram的”行走城市””漂浮城市”是曾经的年轻学者对城市的畅想。
这是一些Super Studio的图纸。
尼迈耶是一位有趣的巴西现代主义建筑师,他的作品描绘了对巴西文化和自然有机物的理解,展现了他的理想主义图景。
日本新城代谢派、矶崎新早期的一些绘画和作品,也都在展览中进行了展示。
我们展示了历史不同时期的电影和视频,都讲述了有关未来或想象中城市的故事。
这个大模型是MAD在北京百子湾公租房社区设计的社会住宅,反映了中国城市形态中重要的社会理想。它的背景是摄影师记录的北京五六十年代的大型住宅场景。
年轻事务所WAY Studio的作品讲述了人类逃离地球以后的生活和城市。
程艳春也提供了一个关于高密度城市未来生存的想法。
这个展览不仅是总结历史,而是旨在将大家的研究作为一个跨时间的对话集中地展示,提供全面、多元的观察。展览关注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历史证据对未来想象的必要性。
这个展览,在三年疫情后,全球和中国保守主义风气盛行、社会氛围沉闷的背景下开幕。过去很长时间内,有关中国建筑和城市的话题都较为现实主义。本次展览旨在向大众证明年轻人和城市学者的想象力正逐渐影响着现实的改变。来自中国、海外的参展建筑师和学者,大多年轻,甚至没有建成作品,但在展览的平台,他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那里汲取能量。

党群:谢谢马工清晰阐述了本次策展的主要方向、尖锐的反思和对人类未来的畅想。马工还详细介绍了参展的建筑师和研究学者,包括文献资料。在跨文化的想法和思想产生时,我们需要在横向上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接下来请王明贤老师分享他在展览中的思考和作品。
  03 
未来城市逍遥游
Future City Getaways
王明贤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美术史学者、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在建筑师的研究中,时间、历史、城市紧密相连。但在中国,历史和未来有时会被忽视。因此,看到“蓝图北京”这个名称时我很高兴,因为它既是历史的又是未来的。


30年前,我和美术评议家彭德先生就谈到了中国建筑师缺乏未来研究的情况,30年后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中国的建筑、当代艺术展几乎没有关于未来的内容,“蓝图北京”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

历史上很多思想家、建筑师都曾设想过未来城市,像霍华德、柯布西耶等乌托邦的城市理想对建筑师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如列斐伏尔、库哈斯等的空间生产理论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耶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北京城丰富、复杂、矛盾,既有古典时代、革命时代的建筑,又有改革开放时代的新建筑,这是北京最具魅力的独特之处。
希望通过几代有识之士的努力,把北京建成丰富又令人着迷的未来城市名作,既有厚重的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前瞻性思想的策源地,建成世界当代文化之都、世界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最富创造精神的先锋城市,是老百姓能呼吸自由空气的、宜居的北京城。
未来什么样?未来城市如何发展?庄子的《逍遥游》写到“无所待而游无穷”,清代学者刘凤苞认为,《逍遥游》全幅的精神,是在“乘正”“御辨”“以游无穷”,乃通篇结穴处。却借鲲鹏变化,破空而来,为“逍遥游”3字立竿见影。“逍遥”指超越世俗的束缚,实现极大的精神自由。
现今的建筑师大抵较为务实,缺乏改造世界的野心,如何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探索方向,重新定义新的城市生活?AI科技、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生活、资本运作、太空城市、天空城市、陆地城市、地下城市、海洋城市等等各种想法不胜枚举。建筑师对未来城市的想象也是一场精神之游,忘却物我之界限,与自然化而为一,自由地逍遥游于天地间。所以《逍遥游》也是关于人类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思想。
左右滑动查看
这次的参展作品关于北京1949年以来城市规划发生的巨变。
还有文学家眼中的北京城,像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老舍的《四世同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以及张莉的《散文中的北京》。有时候,文学家看到的北京比建筑师还独到。
1959 年大跃进时期的电影《今天我休息》展现了整个上海当时的城市面貌和社会构型。
虽然这里展出的是历史,但我希望新一代中国建筑师可以从中汲取灵感。通过几代建筑师的努力,在未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北京,既历史深厚,又是世界前沿思想的发生地。
党群:谢谢王明贤老师。他谈到中国文化对城市、人文和建筑的影响,还提到了《逍遥游》和自然的关系,以及近现代北京的发展演变相关的典籍与文字。在没有视觉的情况下,文字是人类意愿的表达方式,可以描绘未来的场景,展现未来城市的想象力。
接下来请时境建筑讲述对城市未来的想象和思考。
  04 
停顿三秒的超现实主义北京/皮村乌托邦
Surreal Beijing in 3 Second Pauses/ Pi Cun Wutopia
张继元、卜骁骏
时境建筑创始人
我们是时境建筑,非常年轻,来自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起初在美国工作,2010年前后回国,执业大概十二、三年。
<左右滑动查看>
我们过往的作品包括曲靖博物馆、英良石材展厅、沙滩综合驿站的救助站、恐龙化石博物馆、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北京的综合艺术中心、大理旧城改造的剧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中法文化文体中心等。
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围绕文化展开,在十几年的从业中,我们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题材高度关注,对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是创作“停顿3秒中的超现实主义都市”的基本动机。

<左右滑动查看>
停顿三秒中的超现实主义都市
这个作品讲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压缩让城市变得超现实,奇点的各向异性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碰撞、并列甚至相互渗透,我们试图找到城市文脉中的弗朗西斯·培根。
围绕我们的是超现实的还是真实的?当物体出现了形而上的“空缺”、建筑出现了实用需求的“空缺”时,便会出现异质乌托邦的“另一个空间”,此时戏剧时刻在日常生活中开始上演。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以这样的分析方式看待自己,这些城市或生活的剖面贯穿其间,让一切变得超现实。生活的真相可以出卖它的外表,那么生活的曲折便塑造了城市虚幻的物理空间。
因此,我们创造了一系列假设的建筑时刻,来测试城市环境中处理空间的悖论。
<左右滑动查看>
1号超现实北京:利用建筑中的比例将一座现代城市嵌套在哥特式教堂里。空间和时间的位移让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和历史的前提成立。
<左右滑动查看>
2号超现实北京:天空颠倒,城市居民在城市下面工作。
<左右滑动查看>
3号超现实北京: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盘旋在社区教堂上空。这是对维度的思考。
<左右滑动查看>
4号超现实北京:一个气球升起天坛,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考虑大地的意义。
<左右滑动查看>
5号超现实北京:一座微缩的市政大楼从腐烂的苹果核中破土而出,被北京标志性建筑CCTV总部大楼支撑于对角线上,建筑被物化到另一个极端。
<左右滑动查看>
6号超现实北京:农田上建起小别墅,地下隐藏着一座神秘的西班牙-伊斯兰教堂,地理和尺度的位移迫使人们重新定义本土建筑的语法。
<左右滑动查看>
7号超现实北京:北京四合院被拆解,分散地呈现于空中,试图从悖论中重新考虑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
<左右滑动查看>
8号超现实北京:一座公寓楼的一部分、一个雕塑头和一个倒立的小房子并置,创造了开放式的对话。
<左右滑动查看>
9号超现实北京:市中心的高楼在空中漂浮,逃离了城市网格。
<左右滑动查看>
10号超现实北京:小观景台的窗户指向小房间里的小木屋,窗户后隐藏着一个大空间。这是关于城市场景和观众的思考。
<左右滑动查看>
11号超现实北京:一个漂浮在天空上的屋顶,树从这上面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
12号超现实北京:一座城堡被埋在山中,它的宏伟是通过雕刻的时间来回顾的。
<左右滑动查看>
13号超现实北京:一个西方建筑中传统教堂的柔软立面。坚硬的墙面被软化,漂浮于空中。
所有这些奇点都是生命中神秘而离散的时刻。当天空下沉、奇点时刻升起,一个超现实世界的矩阵便形成了。
我们还展示了一个关于皮村规划的装置。皮村是北京的一个蓝领小村庄,就像城市中的城市。我们研究了蓝领如何带来城市变革。“皮村”是蓝领们的家园,也是唤醒工人意识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中心和博物馆,以保存和庆祝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我们想通过提案让他们在这个新村庄中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特别关注有孩子的家庭。孩子可能会被送回老家,与父母分离,缺乏陪伴,有些上过学有些没有。
我们想在村子里建造4种服务于蓝领家庭的微型生活单元类型,可以堆叠或排列,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类型。内部为蓝领提供了适当的生活环境,外部单元可以连接在一起,为孩子们形成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这是一所城市规模的学院,与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的人文景观。这里有几英里长的书,以及为儿童和所有年龄段提供服务的现代技术。体育、艺术活动和聚会空间点缀着景观,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思想的空间。此外,这个具有社会议程的生产性景观也向外界开放,让人们在村里参观和消费,从而为村里的人创造收入和就业机会。
我们试图用建筑语法来消除社会分层,通过引入蓝领的集体生活品质振兴城市社会生活,用灵感和激情将人们聚集在一起,避免现代社会的冷漠。
这是我们关于“未来”和“城市”的想法,旨在将建筑师团体的社会意识引入城市运动中。我们试图通过引入历史时期城市运动的记忆,来告诉人们这些运动将会对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产生影响。
党群:第一个作品停顿三秒,不仅跨越了“时间/历史”,同时颠覆了物理和思想的界限,很有意思。
接下来,我们请帕特里克·舒马赫分享他对城市和时空的想法。
  05 
让城市的复杂性变得清晰可辨
Making Urban Complexity Legible
帕特里克·舒马赫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现任总裁、英国建筑联盟学院设计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今天我想探讨在大都市扩张中如何形成适当的城市形态。目前,大都市缺乏形态,导致许多地区和城市很难维持自己的身份特征。我将重点讨论如何使城市复杂性变得更加清晰,并与策展需求联系起来。

我对扎哈·哈迪德在草图中描绘城市的方式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她对复杂分层和城市空隙等有趣特征的处理方式。
这些竞赛作品的草图展现了当代大都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强度。她用这些草图试图为无序的城市注入活力和动态。
北京是很迷人的。1950年前这里都是封闭的、有序的传统城市结构。那之后就开始了爆炸式扩张。
虽然也有一些地标,但只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识别性和可见性,这远远不够。在一座城市中,两三个地标无法引导整个都市的形式和方向。在快速增长的城市化概念下,我提出了这个质疑。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存在。无论是以复杂性著称的东京,还是伦敦。
目前,没有一种结构能够为城市赋形。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其他方法来提供可识别性,例如香港、上海这样,依靠景观、河流、山脉或基地条件。
河流是种有节奏的动态元素,有不同的片段,提供了内部的竖向空间,蕴含着一种复杂多变的秩序性。
自然界有它复杂性和多样性,背后存在量化法则可以被用来定义这些空间。这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在早期扎哈的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河流和建筑群借助某种张力,形成具有可识别性的地区。

这幅20多年前的草图预测了伦敦未来。我们通过在自然形态中发现的梯度,赋予整个城市脉搏和活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参数化的概念,特别是“参数化城市主义”。
多年来,我们已对许多大规模城市区域进行了总体规划。包括新加坡的项目和北京三环路的一个小街区。右上方是伊斯坦布尔和毕尔巴鄂。我们尝试用多种元素塑造一个全球性的城市形式。城市的个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元素的结合,参与到肌理和氛围的营造中,塑造出有质感的城市特性。
我们还在大自然中寻找元素,组成各种场地和建筑,出于多样性和清晰可见的考虑,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排序组合。
这是伊斯坦布尔项目的草图。我们把多种城市原型与文脉整合,生成一些既符合要求又具有多样性的场地方案。
20多年前,我们发展出一种与地形相适应的“软网格”(soft grid)来整合绿色公园和河流。我们还开发了具有人工地形的街区,可以调整城市高度和街道空间,保持地形不会被夷为平地。
基于上述概念,新加坡项目将会成为非常有潜力的城市新区。
我们给街区赋予动态的地形线,一些区块真的可移动。
我们遵循了建筑密度和曲线,利用桥梁连接建立了更大的建筑群体,几个街区聚集成综合体。
曲线贯穿整个片区,允许街区自身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表达。
我们分出这种7:9的矩形地块,后续建筑师们进行深化。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和创意产业中心,包括生物医学,IT,金融等不同的子中心。
这个街区神奇而丰富,拥有强大的多样性结构,又整体统一,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我们在北京CBD尝试建造一组变化多样的塔楼,并在周围建设街区,随着塔楼高度的升高,复杂性随之变化。
根据公共空间等要素进行分组,允许建筑自身的空隙,以及与城市相连的公共区域。
成都的“独角兽岛”是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的另一个项目。它是一种爆炸式的建筑形态,内部分化,整体统一。该项目包括大量的办公楼、公共建筑、住宅楼和创业公司的孵化建筑等。
我们试图在立面和细节方面保持多样性,在城市几何形态和类型方面整体统一。这是我们做过的最大的项目之一。
我们组建了庞大的团队,旨在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重建整个地区。

最后我想展示最近一个月来,我们致力打造的虚拟城市元宇宙。我们为知识经济构建了沉浸式虚拟互动空间,并在城市和多租户建筑中建立联系,以实现协同关系。
这个Libra项目就是一个虚拟的创意产业中心。
我们制作了土地和分区模型,保持了其理念、特征和整体条件,同时考虑了城市类比,以保持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因为我们了解城市景观的认知和游览方式。

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元宇宙空间,目标是设计师群体,包括不同的学科、学院和媒体。我们称之为大都市乌托邦(Metrotopia)。
我们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面向建筑师、设计师开放的,包含展览空间的建筑集群,让他们把客户和场地带进来。
我们生成的这个建筑,已经可以让多用户在线进行互动。
威尼斯双年展正在策划一个虚拟展览,MAD已加入,我们也期望加入。我们相信数字孪生、虚拟互动空间的嵌入可以在物理建筑中创造新的空间。

我认为,持续影响现实城市的参数化城市主义,也会转移到虚拟城市中,元宇宙中参数化会变得更加普遍。因为所有懂计算和热衷计算的年轻人会对其进行填补,留下最终的图像。
我们可以生成不同的空间维度,蜂拥而来的元素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希望实现三维空间的开放,就像在丽泽大楼中尝试的。未来我们将在元宇宙里预见并习惯这样的空间。对我来说,这是对赛博城市的融合,也是我正在研究的一个有趣的领域。
党群:感谢帕特里克提供的有趣而美丽的图像!他从扎哈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科学革命带来的全新世界。AIGC将会影响到所有学科和文化,从而使我们重新思考语言、建筑和城市设计。
进行对谈之前,我简要分享一下MAD的两个参展作品。
  06 
北京2050&百子湾社区
Beijing 2050 & Baiziwan Community
党群
MAD建筑事务所
“北京2050”是MAD在 2005 年为应对2008 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设想。我们思考了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与北京这座历史城市结合起来,创作了这个作品。
以北京中轴线为出发点,同时保障四合院居民的生活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如卫生间、淋浴间)和小孩子的活动场地。

我们将“胡同泡泡”置于老北京城市之中,它没有改变城市的结构,却注入了新的生命。它不仅能反光,还提供了现代生活中所缺乏的东西。
“北京 2050” 的设想已经部分实现。我们使用的不是建筑师常用的材料,而是不锈钢。
它反射周边环境、自然、城市、历史四合院,也可以消失在整个环境中。所以它不仅仅是把青砖绿瓦的历史性反映到另一种建筑材料表面,它也产生了新的空间,有着坡屋顶、曲面坡度、非常规的位置和门窗。
这是建成照片,进入四合院后,你会感到它消失了。不锈钢的抛光面可以反射周边环境,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它,也是你自己、环境和历史。
另外一个作品百子湾社区公租房已经建成。它跨越了城市的八个地块。
街道向城市打开,社区归属整个城市,而不是用围墙与城市割裂开。
同时,它属于这4000户居民,是他们活动、社会、健康和自然生活的空间。
二层将城市中的两个商业地块和六个公租房地块连在了一起。
这张照片显示城市道路毫无隔绝的贯通、开放,与商业街相连,还有一个二层的平台连接4000户居民。
当我们谈及城市规范或道路规范时,是否满足绿化要求,是否开放等细节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绿化率的定义和计算方式。例如,覆土绿化提供了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绿树成荫的地方散步、跑步、活动,这是否算作绿化率和占地率呢?
MAD的所有实践都会思考建筑的边界。不仅仅是规范上的物理边界,思想上的边界也尤为重要。
我和马工两天前再去了一次,春天到来时,花朵绽放,周围的树木绿油油的。
这都是建成的状态。
在高密度城市中,我们不仅谈历史,也关注自然。人在自然和历史背景下活动,这表达了人的感受和情感。
我们的环境是由“之”字型建筑构成的,而不是常规的板楼。这种形状将负空间转化为正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这是回访的照片,我们一直关注建成后是否能真正改变城市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活动。
对 谈 环 节
张永和
非常建筑创始人
几位讲述后,我有一个直接的感触。城市问题有两点,一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去关注。现在很多主流的城市讨论观点都比较单一。二是很多人对城市的关注都是人视角出发的。这是最低公分母,很重要。这个论坛很健康,有丰富性和人性。

王明贤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美术史学者、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我想补充一些关于北京城市的文献信息。清代的《日下旧闻考》、《地形景物链》以及地图记录了北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民国和1949年以来的地图、文献也很有意义,但展览中无法全部展示。五六十年前的城市规划革命、园林革命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未来构想,设想未来北京汽车达到 200 万辆,如今这个数字已经不可估量了。
历史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未来,这是目前中国建筑师乃至整个世界建筑界都缺乏的。我们需要新的城市构想,像百年前柯布西耶提出的“走向新建筑”一样,改变整个世界。近六十年来,除了新陈代谢和建筑电讯派,几乎没有其他。因此,“蓝图北京”应该是一次视觉上提出新的城市理想的展览和论坛。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蓝图北京”策展人
我想请问张永和老师和帕特里克,你们早期有很多纸上作品,今天的建筑师似乎对建筑的热情有些怀疑。这次展览中也有充满乌托邦、幻想主义的作品如Archigram和Super Studio。你们觉得学校应该更注重幻想训练还是更实际的建筑和城市问题的职业训练?
张永和
非常建筑创始人
我曾接触过中国教育,但不是很了解。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发展现状非常明确。首先从建筑教育开始,注重探讨社会和环境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建筑思想。不过由于过于宏观,有时也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建筑想法。例如,Archagram的“行走城市”形象虽然有点卡通,但却很明确,可能成为一个实际存在的城市。

我当年的创作也属于比较具体的纸上建筑(paper architecture)。宏观问题可能比盖房子还重要,但我不认为这个方向的教育是对的。就像医学院不该花过多时间教救死扶伤的意义,而是应该教学生如何救死扶伤一样,建筑教育也应该从建筑的核心开始,注重方法、技能和知识基础,再逐渐开拓其他方向。现在的建筑教育结构有些本末倒置。

帕特里克·舒马赫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现任总裁、英国建筑联盟学院设计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过去几十年中,我在伦敦AA和美国耶鲁等地教书。我认为开放地思考未来并建立动态的概念非常重要。这些年我们得以带着学生参与城市和建筑的实践项目中,但过程中仍受到很多规划限制,一些想法无法实现。例如城中村那些层叠单元紧密联系的项目我都很喜欢,但它们违背了规划法规。但我仍认为中国是更开放的。SOHO中国开始早期的第一个项目时,我们实现了不受管制的、完全自主的混合性。银河SOHO是我们实践的里程碑。
我很喜欢时境建筑的作品,它不仅适用于工薪阶层,而是一种可推广的知识经济。但目前的规划规范要求功能彼此分离,建筑物之间保持距离,这意味着精细度的缺乏。另外,都市实践提出的“DenCity”研究也很有启发性,这是一个高密度城市和三维城市的融合构想,和时境建筑的作品异曲同工。
所有欧洲历史名城的精美遗产在当今规划条件下都不可能建成,所以我认为未来需要更开放和自由,允许企业家开发产品,而不是想尽办法加以限制。很多项目很难实现,这也是我为什么把这些理念回归学校,鼓励更具探索性和前瞻性的观点,鼓励空间研究。我同意张永和的观点,需要从普适的原则中找到一种前瞻性的设计方法。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蓝图北京”策展人
现在的年轻建筑师十分焦虑,对建筑、城市和生活非常敏感。我想问时境建筑的两位,面对这些具体问题和严酷环境,年轻建筑师们是否仍有很多机会?你们如何看待理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张继元、卜骁骏
时境建筑创始人
这几年我们既做实践又做研究。Cooper Union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教育行业,但我决定走另一条路,就是我要教授自己的实践,而不是重复前辈老师的教导。我目前也在清华教书,一直没有放弃对建筑理想主义的追求,业主对我们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了,逐步接受了我们的理论和实践。
我同意马工说的资源不均问题,行业的残酷在于它是一个平方关系。随年龄增长,占有的资源也扩大,市场把老、中、青放到一起比较,对年轻人很不友好。年轻人要刺破社会隔膜就得非常努力。不过现在有大量公开透明的方案竞赛,面向全社会,给了有创意的年轻人垂直起跳的平台。
张继元、卜骁骏
时境建筑创始人
向各位老师请教两个问题:首先,庄子所说的精神自由与空间自由之间的矛盾在哪里?第二,城市本身是抽象的文字,中国城市以汉语为基础,欧美城市以拉丁语系为基础,中国和欧美城市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王明贤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美术史学者、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庄子《逍遥游》提到的精神是城市和建筑设计时应考虑的,因为目前建筑很容易陷入具体问题中。虽然建筑是由具体问题构成的,但我们需要总体思想。全球已经60年没有未来城市设想了,我想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国文化内涵中去寻找。

文字构成了不同的城市形态,这不仅是表面理解,也是不同文化的差异。各自的文化塑造了各自城市的特点,没有好坏之分。中国城市尤其如此,从考工记到现在,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里的文化脉络,而西方城市也是如此。
张继元、卜骁骏
时境建筑创始人
请问张永和老师,巴黎学舍项目是以西方的建设手法来解读中国古老的文化载体——四合院。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宣言是什么?
张永和
非常建筑创始人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作为建筑师,我们关心的是建筑文化,巴黎项目中通过材料和工艺传达了这种信号。虽然业主希望文化传递更直接、更视觉化,但我们希望参观者不仅仅看到房子本身,而是注意到我们的建筑与其他地区建筑的不同之处。
在全球化的时代,建筑的地域特征已变得模糊。因此,我们不必强调特别鲜明的文化元素,而是要强调整个建筑的气质,例如中庭等。因为灰砖,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个房子很“中国”,但这种类似街上穿汉服一样的民族性展示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张继元、卜骁骏
时境建筑创始人
请问帕特里克,扎哈早期作品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虽然扎哈与马列维奇有过一次对话,但并没有直接转化为作品。

帕特里克·舒马赫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现任总裁、英国建筑联盟学院设计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马列维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的抽象艺术对20世纪建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蒙德里安的抽象派、密斯的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和至上主义者,在20、30年代和50年代很难理解和转译。马列·维奇基于埃尔·利西茨基的至上主义思想,创造了复杂的开放式构图,自由地融合了场地条件、活力、层次和元素,使之没有受到第一次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
我们现在拥有全球性文化。亚洲、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一种大一统的世界文化正在形成。文化认同不应从历史角度去寻找,新的文化认同会在将来出现。可能在国家内,也可能跨越多个国家,这取决于城市或地区在世界分工中的位置。比如深圳的IT园区与硅谷、谷歌的园区非常相似。加利福尼亚、硅谷和纽约华尔街之间的差异,类似于伦敦、上海以及香港金融业本身的差异。马萨诸塞州和剑桥的科学城某种程度上也是相似的。

在21世纪,塑造性格和身份的方式已不再依赖历史,而是通过文化、职业、交流模式和新文化的产生。谷歌等公司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一种新文化,这就是21世纪的精神。
张继元、卜骁骏
时境建筑创始人
“胡同泡泡”就像时空中的插曲,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一次拓扑重构。这对北京城市环境在社会文脉上有没有什么解读上的启发?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蓝图北京”策展人
“胡同泡泡”作品在老北京,想表现出“有关系又没关系”的纠结。虽然看起来和传统建筑没有相似性,但它的抽象和反射回应了传统环境。老舍在书中说,北京院子的美丽在于虚空。所以风格、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核心是院子。院子的精神就有天地自然,一种东方的世界观。泡泡是一个试验,既没有重复传统语言和材料,也没有迎合其他文化的形式。

党群
MAD建筑事务所
请问王明贤老师,作为建筑评论家、理论家和史学家,如何看待建筑师的理论/理想与建筑实践/设计的断裂性?
王明贤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美术史学者、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断裂确实存在,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现在中国大部分建筑师没有自己的建筑思想和理论,只在进行设计和工程。只有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才能成为好的建筑师,做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张永和
非常建筑创始人
关于时间,我推荐法国哲学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ien)的《论“时间”:生活哲学的要素》,其中对中国时间和西方时间的比较探讨很透彻。

帕特里克·舒马赫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现任总裁、英国建筑联盟学院设计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关于文化与历史的联系,我认为身份和个性应自然流露,不该刻意为之, 那反而是种限制。我希望建筑师群体能有自由创造的空间。我在中国工作,有中国家人,称得上是个全球公民。元宇宙是一个没有区域性历史联系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历史的消失,而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把任何东西变成自己的历史,并在其中建立一个21世纪文化的新版本。
现在,一些原创文化正在兴起。我们应为其寻找新术语,如果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应与特定国家的历史分离。
这正是我作为全球游牧者的生活所在,也是我们作为世界建筑师的职业所在。
b站视频精彩回放
END
知识雷锋记者
整理及翻译:贾绿媛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在读博士,雷锋译丛BASICS系列图书译者
统筹&视频制作:菜菜
南京大学城乡规划硕士
编校:王婉琳
知识雷锋执行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研究日本建筑与现代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