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爆火,相关概念股“狂飙”
自去年11月推出以来,OpenAI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仅两个月其活跃用户已达上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应用。
继AI绘画蹿红之后,ChatGPT俨然成为了新晋顶流。因为除了日常的对话,ChatGPT还能模仿人类对话、做题、写小说、编故事、讲脱口秀、还能写游戏代码修改bug,甚至能发明语言(史莱姆语)等等,就连在网络冲浪前线的马斯克也表示惊叹。
随后网友便开始用ChatGPT花式整活,有关ChatGPT的话题和讨论层出不穷,迅速在全球媒体平台上掀起一阵热潮。
这股热潮很快蔓延到了资本界,ChatGPT不仅带火了许多深耕AI领域的公司,许多有意使用AI技术的上市公司也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AIGC概念板块在ChatGPT的带动之下再度活跃。
全球早期资金调研机构CB Insights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与ChatGPT概念有关的创投交易有110笔,投资金额超过26亿美元。目前约有250家初创公司,33%尚未筹集任何外部股权资金,51%融资进度在A轮募资、或A轮之前。

连续第8次加息,美联储加息“降档”
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美联储首次将加息幅度放缓至50个基点。2023年2月1日,在最新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正式宣布继续加息,幅度继上次降档后再次下调,为25个基点。
通胀方面,最新数据为6.5,有所缓解但依然处于高位。
自去年3月开始到最新一次加息,这是美联储连续第8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450个基点。尽管单次加息幅度放缓,但美联储本轮的加息仍为1994年美联储确立联邦基金利率为政策利率以来,速度最快的一次。
此次加息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达到了200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记录。而美国彭博社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今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高达65%。

马斯克:发推特可拉动特斯拉需求
华尔街:我不信
近日,特斯拉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其营收为243亿美元,每股收益为1.19美元,二者都超出了华尔街的预期。
马斯克本人也罕见地现身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他曾于2017年7月表示不再参加特斯拉电话会议,除非有大事发生)。会议期间,马斯克实时发布了有利数据和利好消息的推文。然而,有分析师却问到他将如何缓解频繁发布推文对特斯拉品牌造成的伤害。
马斯克表示,他在推特上有1.27亿的粉丝,这说明他“相当受欢迎”。他认为“推特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工具,可以拉动人们对特斯拉的需求。”还补充道:“我真的会鼓励各类公司更多地使用推特,并以有趣、信息丰富的方式使用他们的推特帐户,这将帮助他们推动销售,就像特斯拉一样。虽然有少数人抱怨,但推特的净值是巨大的。”
尽管财报成绩高于华尔街预期,一些分析师在财报电话会议后将特斯拉股票给予“买入”评级,特斯拉股票也应声而涨,但部分华尔街分析师仍然认为马斯克是“关键风险人物”,并将其称为“马斯克风险”。

印度首富遭华尔街“空袭”,身价一周蒸发超千亿
据报道,1月24日,美国知名空头兴登堡研究公司(Hindenburg Research)发布了一份报告,矛头直指印度首富阿达尼(Gautam Adani)。兴登堡称,阿达尼集团利用海外避税天堂的实体“厚颜无耻地操纵股票”、进行会计欺诈,该集团的财务状况已岌岌可危,其7家主要上市公司也估值过高,纯粹从基本面来看有85%的下行空间。
虽然阿达尼集团发布了一份长达413页的声明否认了这些指控,称这些指控毫无根据,并表示该集团一直在遵守必要的监管披露,但在做空报告发布以来,阿达尼集团上市公司的总价值已蒸发超千亿美元。
近期,与阿达尼相关的股票崩盘,大约占了印度股市自1月24日以来损失市值的一半。阿达尼集团一下从印度股市上涨的引领者变成了沉重的拖累,阿达尼本人失去亚洲首富头衔的同时,外资大举出逃印度,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发生……
时隔两年,美国散户卷土重来
两年前,轰动一时的美股散户抱团“大战华尔街”令人印象深刻(点击回顾👉🏻美股散户也抱团了,炒股炒出了炒币的感觉)。如今,一项衡量散户市场参与热度的关键指标已经超过了两年前的峰值。种种迹象表明,美股散户正在卷土重来。
今年以来,标普500指数已累计上涨了逾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自去年12月的低点上涨了逾20%。美股大幅攀升,年内仅一个月的时间内总市值就增长了近2万亿美元。
据摩根大通分析,年内新一轮的市场反弹行情中,散户的参与度明显比以往更高——1月下旬,市场总成交量的23%都来自散户大军的股票和ETF交易订单,高于2021年散户抱团狂潮时22%的纪录。
一些曾在去年腰斩的网红股或被大量做空的标的开始重新受到散户的追捧,最典型当属深陷危机的美国二手车电商平台Carvana。
散户的大举买入,一度让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Carvana起死回生,其股票年内已累计上涨逾200%。
本内容仅代表原作者的分析、推测与判断,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不保证其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不代表投资实例和建议。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