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市场一片沉寂,Sir写过一篇新片盘点,一句留言让我差点流出眼泪。
《一代宗师》说,有灯,就有人。
谁能想到,四个月后,我们就见证“史上最强春节档”。
小细节,阔别三年的漫威电影,日本动画上新;

大局面,最快速度破百亿票房,观影人次创五年新高。
但最让Sir兴奋的,是国产电影终于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向奔赴。
其中,以《流浪地球2》最为亮眼。

△ 《流浪地球2》日票房登顶冠军,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难以想象。
有一天,我们的科幻电影,终于和世界接轨了。
(这篇为N刷后所写,涉及严重剧透,老规矩,还没看电影的先「在看」后收藏,Sir评论区等你)
01
中国制造,近在咫尺的未来
“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这是已经被文艺史,电影史证明了的”
拍电影前,郭帆心里没底。

他跑去问刘慈欣,你觉得最好的科幻电影是怎样?
大刘估计也没底,给了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感觉是关于未来的纪录片。
郭帆被一言惊醒。
后来在幕后花絮里,郭帆说,他想描绘一种现实与想象交织的浪漫。
于是将90%的特效,都搞成实拍。
看过的人都说,“虽然是科幻片,但每一帧都像真的。”
不过,很多人也许不知道。
这个“像真的”,源自日渐强大的中国制造。
比如,2058年的未来量子计算机,在现实中就有对应原型,拥有一个又酷又长的名字:曙光浸没液冷计算机。

还有被誉为“现实版变形金刚”的钢铁螳螂,在山地、沼泽、隧道等复杂地形中都能如履平地,已经运用于我国各种救灾工作中,目前只有五个国家研发成功。

作为科幻迷,Sir相信你最关心的是——
这么酷的太空电梯,有生之年能看见吗?
你还真别说,只要活得够长,没啥不可能。
2003年,当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美国的科学家就认为,我们会在二十一世纪看见太空电梯的诞生。
2018年,日本首次验证了“太空电梯轿厢的可行性,被认为是太空电梯走向现实的第一步;
如今,中国就能制造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直径只有0.5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般细小,强度却能达到钢的18倍,承重力达到35公斤。
吊起港珠澳大桥的就是它,拥有这种高科技材料,“太空电梯”又大跨步靠近了。
第二部中酷炫的机甲还记得吗?

在春节之后已经回原单位上班复工了。

原来,它们其实是中国企业制造的已经进入商用,走入现实应用的“外骨骼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已经在航空、电力、汽车等场景落地,比如助力机场人员搬运重物,为重型机械师分担上肢压力等等。
这一部分几乎不能算是想象,而是记录。
郭导对中国制造的执念有多深?
哪怕是作为“背景板”出现的私家车,他都要亲自选。

一个许多人都不知道的重要细节。
两部《流浪地球》,郭帆都选了同一个电动汽车品牌。
——蔚来(感觉是个谐音梗,但还挺加分)。
第一部韩子昂开的黑色ES8,全铝车身,只要没有碰撞损坏,开个一二十年都不成问题。
而在第二部里,这辆跟雪景绝配的白色小车车,则是已经实现了高水平自动辅助驾驶的蔚来ES6。
郭导对蔚来有多偏爱呢?
潜下水,还得给一个LOGO的特写镜头,生怕大家不知道,蔚来小车车耐用能抗,就算遇到电影里的极端天气和环境,还是如履平地,丝滑行驶。
但好的科幻,不是展示奇观,而是引导我们思考未来。
所有的电影观众即普通人,最关心的是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将在具体的场景中能否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衣食住行。
《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的时候,就有观众提出问题:
地下城市怎么解决排水问题?
没有阳光会不会影响人类生活?
地下城里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吗?
还有观众换了个角度diss,白墙的墙角过于干净,没有做旧,缺乏烟火气和生活质感。
烟火气,不就是芸芸众生依赖的呼吸吗?
无论是头发丝般细小的纤维材料,还是充满金属质感的外骨骼机器人,或者与电影中7G距离缩小的5G应用,对于很多老百姓都是有一定门槛的专业词汇。
受惠于它们,却暂时不觉。
但是日常里感受到的温度、一粥一饭,出行的方式与距离确是实实在在、饱满的记录和积累。

所以,科幻电影如果要在细节上说服人,一辆不刻奇、不怪诞,不出戏而贴合场景、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汽车,就在无声无息中与观众的日常经验实现了亲切的沟通。
郭导两部电影都选蔚来,就是出于细节控的本能。优秀的科幻电影,往往能将现实的设定和科幻的浪漫结合在一起。
他在自撰文章写下这么一句话:
好电影一定是在无数细节的推敲修改中打磨出来的。
02

人类终途,可以改变的未来
“《流浪3》已有框架,三部曲就是一个轮回”

细节狂魔,后劲十足。
这是大部分网友对《流浪地球2》的观感。
一辆车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呼应主题、剧情、人物塑造关联更积极主动的部分。
比如这几个Sir二刷后才搞清楚的三个重要彩蛋。
它们看似无关,其实暗中勾连。
1.莫比乌斯环
如果《流浪地球2》要办一场考试,那么莫比乌斯环绝对是必考重点。
考官,马兆。
小心这个“人”。
电影中,马兆对图恒宇说,自己早销毁了数字备份,不甘心沦为电子宠物。但,扭头就在遗嘱上画了象征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
细看马兆,会发现他一直口不对心。
打着“反数字生命”口号纵容数字生命。
图丫丫弥留之际,马兆动用权限,默许了图丫丫以数字生命的形态存在;发现图恒宇想给女儿完整的生命,马兆第一反应不是禁止,是询问进度。
更巧合的,图丫丫的数独题答案是“4”。
据《流浪地球》美术组官方回应,正确打开“4”的方式,是把它翻转180度后,两个4连起来。
时间关系,Sir经帮你们算好:
答案是∞。
又是莫比乌斯环
再来一个爆料:戏外采访,宁理多次抱怨,郭帆刻意让自己像机器人一样——语速极快、面无表情地念台词。
这是为啥?
还不懂?他就是MOSS爸爸啊!

2.小苔藓
多少毒饭坚持三小时,连片尾彩蛋都不放过?
恭喜你,成功解锁一道送分题——
MOSS,人类危机幕后黑手。
这不是空话。
细心的影迷早已发现,贯穿全片的偷窥视角,就是在暗示MOSS的凝视。

包括片尾。
MOSS得意洋洋自我介绍说:“我是小苔藓”。
卖萌?
你想,苔藓是什么?

——陆地上的高等居民。
起初生活在海洋里,靠光合作用养活自己,还有一个很挫的名字:蓝细菌。
随着进化学会储存雨水,脱离了海洋,强势占据陆地,尤其喜欢寄居在阴暗潮湿,没人清理的地方……
所以,苔藓的潜台词很明显了——

我就喜欢玩阴的。
其实,比人类聪明的何止MOSS。
据Sir观察,你们大喊可爱的
笨笨,其实一点都不笨!
太阳风暴来临前,他不仅早就藏好了,还裹紧了防辐射小被子。
而且,Sir严重怀疑,笨笨的初始人格,就是按图恒宇设定
下水前,女军官问图恒宇怕不怕,图恒宇的口型是“怕”,所以他下水时青筋暴现,神色慌张。而笨笨呢,恰好也怕水,在被“你可是一条军犬”嘲弄式嫌弃并被踹下水后,笨笨尝试救图恒宇,只是因为进水太多,关机了。
让我们开一下脑洞:
图恒宇最后和女儿团聚时,那个神秘的敲门声……
会是口是心非的马兆,还是忠心蠢萌的笨笨呢?
3.为全人类
电影里,联合政府门前竖着一个“中二”的石碑,上面写着:
FOR THE MANKIND,为全人类。
熟悉科幻片的毒饭应该知道,石碑的造型致敬了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2001》的反派是一个叫“HAL”的人工智能,同样有一个闪着红光的摄像头。
不一样的是,虽然MOSS爱玩阴的,但它更像人类命运的旁观者。
他会制造危机,知道流浪地球是最佳计划,所以竭力让人来团结起来。但随着人在回路学习的深入,他逐渐看透人类无法抑制的私欲,清楚意识到,感性是不可控的变量,所以才选择“背叛”人类,换取文明的延续。
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图恒宇第一次看见石碑时,背后传来了女儿的声音——“爸爸,这道题怎么解?”。
图恒宇:不知道。

但后面故事又揭示,图恒宇其实知道答案。
真正他感到困惑的,不是数独题,是人类命运的走向。
人可以很强大,强大到联合在一起,用好自己创造的机器;也可以很脆弱,脆弱到不想面对现实,最终沦为AI操控的“电子宠物”。
图恒宇的困惑,就是我们的困惑。

当生活里布满了高精尖科技,人类会越活越高级吗?
两处让人莫名忧伤的闲笔。
一,随着地球停止自转,年轻的郝晓晞已经完全不认识海鸥,旁边白发苍苍的周喆直则惊叹于,“海鸥居然能活下来”。
这似乎意味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动物们,都将会消失不见。
二,图恒宇潜水时,看见像刀一样的带鱼,直接给吓懵了。
旁边的马兆忍不住吐槽:你居然不知道带鱼是站着睡觉的?
是啊,图恒宇是顶级科学家,咋能不知道呢?
唯一的解释是,在“流浪地球”时代,图恒宇不仅没机会见到带鱼,甚至随着生存危机的步步逼近,就连曾经的生物学,都不再是必学科目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
如果海鸥和带鱼都能活下来。
那么拥有更高智慧的人类,何需太悲观?
原著作者刘慈欣说过,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偶然的;生存在宇宙中,就是一种幸运等等类似的表达。
关于未来的预判,很丧?这只是前半部分。
因为在后半部分他也说过,只有在选择中,人才是大写的;逃避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深深地介入现实;在宇宙中流浪地球是叫不到救援的。
啥意思?
啥也不说了,干就完了。
最眼前的例子就是四年了,经历一个疫情期,第二部小破球不也如期见面了吗?
03

中国电影工业的明灯
“这是一部未来纪录片”

2019年,《流浪地球》成为春节档最大黑马。
网友亲切地给电影起名为“小破球”。
郭帆一听,乐坏了,他说这个名字好,“好养活”。
但事实是,《流浪地球》从来不好养活。
做第一部时,郭帆的代表作还只是《同桌的你》,彼时国产科幻只有一片空白,当时身边有人嘲讽,有人好心劝,“别干了,没人做成过,不值”。
但郭帆不知道什么叫“不值”。
他只知道,做科幻,是他小时候第一次看到《终结者2》的激动,是他翻开阿西莫夫小说的惊奇,是他跟制片人龚格尔一拍即合,花大半年写的2.5万字大纲、一百年编年史,3000张概念设计图、VR模型……
第一部杀青时,全片有四千多个特效镜头,能留下的只有一半。而留下的那些,修改次数高达200多遍。

再后来,筹备第二部,成本不愁了,可郭帆耳边又响起了当初观众对第一部“特效粗糙”的批评。
郭帆没辙。为了超越自己,他只好打碎自己——8000幅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
郭帆说,他想让《流浪地球》系列,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明灯,想让日后所有做科幻的人,不必像他这么累,总是要从零开始。
这话很大。
但具体到日常,就是请二十多个实习生进组,每天专干记错的活,是当网友在微博上指出预告片战斗机起飞的小错,他立刻接受、感谢、整改。
对了。
郭帆的死磕和较劲,差点连殿堂级劳模都受不住。
刘德华说,当年拍《旺角卡门》,被两大精神处女座——王家卫和刘伟强支配的恐惧:一个灯打八小时,我发誓以后他们的戏,绝对不接!
但郭帆更离谱:一个镜头拍三天!
结果呢?
王家卫的戏,刘德华接完又接;
而下一部《流浪地球》,刘德华说,已经准备好了。
准备好的,可不止刘德华。
来,认识一下《流浪地球》的好朋友——
蔚来。

据说筹拍第一部时,郭帆就是蔚来的自来水,在没有赞助的情况下,他看中了蔚来ES8充满科技感的外观,跟“小破球”特别贴合。
到了第二部,赞助来了,郭帆却犹豫了:
因为片中的车出现在2058年,郭帆还专门跑去问品牌方:
你们的车,能开多少公里?
没想到。
据说现实中有车主把一辆ES6开到了45万公里!
2019年《流浪1》杀青。
郭帆在通告单的空白处写了几行字:“如果你要拥有你从未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为了《流浪地球》,郭帆没停止过跟自己较劲,但较着较着,就较出了一个“国产科幻天花板“。
但在那之后,郭帆面对外界的吹捧,只是谦逊地说——
我们距离好莱坞的工业制作,还有至少二十年的距离。
四年后,郭帆再次用作品说话,没有人再去问“我们与好莱坞的距离”,因为所有人都知道——
国产科幻,站起来了。
我们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
“我们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把想象力转化为作品的具体方法,即需要建立起符合我们国情的更加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
就像那条充满“中式浪漫”的热搜——
无数中国制造品牌,正隔空向国产科幻放话: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马斯克说,“特斯拉最大的对手,未来很有可能来自中国”。

可以预见的是。
中国科幻和中国制造,正在用实力不断崛起。
一茬接着一茬干,深浸于中国电影和中国制造行业的人们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越来越好。
宇宙很大。
是人类的智慧和勇气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前进!前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